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黄巾张狂 >

第263章

黄巾张狂-第263章

小说: 黄巾张狂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原本被汉室官长所任命的郡县小吏,则需要经过刺史府的重新挑选和查验,确定了能力和忠诚上的过关,才可以得到新的吏职。

在张狂的计划中,未来从亭长一级开始,整个并州的吏员,要达到老人、新人各占一半的比例为好。如此一来,才能够从上到下,充分保证张狂在并州统治的稳定性。

这项人事任命工程浩大,只怕需要花费三、四个月,才可以初步的安定下来。而在此期间,张狂无疑会忙到脚打后脑勺。

就算将并州的人事都粗略的梳理完毕,张狂也依然没有悠闲时光可度。张狂旨在争霸天下,并州目前的财政状况,无疑是难以满足他的要求的。并州有马,有煤,有铁,还有合格的好兵员,可是却相当的缺钱,缺粮。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打仗就是在拼钱粮的多寡。在小规模的战斗中,个人勇武和智谋能够左右战局发展。但对于志在统一天下的张狂来说,他以后肯定是一打就需要动员数万人,甚至十数万人参与的大仗。没有足够的钱粮,张狂连足够的兵都练不出来,也就谈不上对外发动进攻了。

缺钱,这一点张狂可以想些办法,通过开发一些特产,鼓励商业发展来解决。比如张狂在太行山时期研究出来的优良纸张,便是一种颇受其他地区欢迎的好东西。

一年前,张狂在西河的离石建立了一处大规模的造纸厂,每月可以生产二十万张四尺见方的大纸。这些纸除了可以满足并州上下的文牍需求外,还大量的向司隶和冀州一带销售,一年便可以带来两百万钱的利润。

随着时间的推移,纸张这种利于书写的好东西,将会在整个大汉广为流传,彻底改变传统的书写方式。哪怕其他地方,也可以生产类似的纸张,可是张狂的造纸厂,是在“蔡侯纸”与“佐伯纸”的基础上改良而来,又被张狂不自觉的引入了后世流水线作业的生产安排,在生产成本上远远低于原来的“蔡侯纸”与“佐伯纸”。

穿越前的张狂,好歹在工厂里工作过。只要利用上后世的一些基本工厂管理模式,张狂便可以通过大规模生产某种产品的方法,大幅度的提高工业的生产效率。有了这些“国营工厂”的支持,张狂有信心解决紧张的财政问题。

再说了,目前的并州,可是还有数十亿钱来自黄巾军和匈奴贵人的积蓄。在手中的钱财用完之前,说不定张狂已经占领了新的富庶地区,不再缺钱了呢!

但是,并州所面临的缺粮问题,就不是那么好解决的了。(未完待续。。)

第46节但埋头种田【一】

穿越前,张狂是个城市居民,没在农村呆过几天,对农业生产可谓是一窍不通。通过某些网上论战,他知道红薯、土豆之类的杂粮,可以养活成倍的人口,造就了所谓的“康乾盛世”。可是在汉末的时代,那些后世张狂所熟悉的作物,大部分都还分布在它们的原产地呢!

无法在科技上提高农业,张狂也只好采用这一时代被证明最有效果的古老方法,来增加粮食的产量。那就是:开荒,灌溉。

一块农田,有没有充足的水源灌溉,产量可是能够差上一、两倍的。并州虽然有黄河与几条支流流经,却因为地势的原因,很多地方即使就靠着黄河,也难以被农民灌溉到。

除了上党和太原的一连串盆地底部,很适合水浇田种植以外,能够被张狂看中的,适合农业生产的地方,便是五原和朔方所在的河套地区。

对河套地区的恢复和屯田,张狂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开始着手了。如今,足足有数目达到十多万的流民,被张狂安置到朔方一带,在那些被抛荒了数年的土地上再次耕种。哪怕时日尚短,恢复种植的良田数量不算多,这些移民的产出,已经足够供应屯驻在附近的“镇北营”所需要的军粮。

但是,对于志在争霸天下的张狂来说,十来万屯田民众,以及供养区区一个“镇北营”的军粮补给,这是远远不够的!

要知道。在大汉的鼎盛时期,河套一带的屯田军民,不下百万之众。那里每年所生产出来的粮食,甚至都可以调一部分南下,供应京师所需。张狂若想在以后的诸侯争霸中,占据有利的先机,就需要从河套一带源源不断的提供粮食补给。所以,十万人屯田,远远不能满足张狂对粮食的要求。

张狂对河套的期待,是达到五十万屯田民众。有了充足的人口。如此一来。即使算上从河套运粮到千里之外所需要的人力,此处依然可以为两万以上的大军,提供充足的军粮。这可是大大方便张狂的大举出兵。

在河套朔方一带屯田,有两个大问题需要解决。第一个是安全问题。由于宴荔游的屈服。如今这个问题已经不大。第二个便是流民的招揽问题。偏偏此时。董卓非常配合的在司隶进行了迁都大事。无数雒阳百姓流离失所,正好可以让并州招揽。要不然,以并州号称“苦寒之地”的名声。还真不会有多少人能来。

自从董卓迁都开始,几个月下来,陆陆续续已经有三万多痛恨董卓暴政的平民,拖家带口的北上渡过黄河,进入并州地界。由于这些人口来得及时,来的顺利,张狂都想要给董卓写一封感谢信送去了。

除此之外,张狂还下令,签发强行移民的军令。但凡太行军在进攻太原期间,敢于公开敌对立场的并州豪强,张狂就会将他们的部曲打散,分别安置在河套一带。如此一来,朔方、五原二郡又得到上万的迁移人口,也让张狂在并州的统治一下子牢固了许多。

若是有人反抗?

张狂手中的大军,可不是吃素的。

外加被张狂公布的“迁到朔方,一人可得百亩地”所打动的并州贫民,张狂预计,一年以后,河套的屯田民众数量,将突破二十万大关。

到了那个时候,别的不说,并州的粮食自给自足,应当是没有什么大问题了。这对整个并州的战略安全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张狂这一通忙碌,从四月一直忙到了九月。如此一来,他未免就顾不上家了。除了晚上偶尔回来睡上一觉,其他时候都看不见张狂的影子。家中的妻妾们虽然都算是温良贤淑的女子,可半年不被张狂理会,自然也忍不住心中抱怨。

于是,便有了这么一天,张狂正在刺史寺衙内办公,忽然身边传来一阵香风。他抬头一看,却是正妻赵雨和小妾郭芙两人联袂驾到。

“阿雨,有什么事?”

赵雨是个明事理,守规矩的妻子,若无要紧的事情,他绝不会无缘无故的跑到张狂办公的地方来。更何况赵雨身后还跟了一个郭小姐。作为侍妾,如果没有足够的理由,郭芙更是不可能随意乱跑。

听到张狂的询问,赵雨一张俏脸似笑非笑。她也不与张狂说话,转身却问起郭芙来:

“妹妹,昨晚上夫君可是歇息在你房里。你是不是光顾得自己快活,把阿是的事情给忘记了?”

郭芙很明显与赵雨有默契,接口就答道:

“姐姐,额哪敢忘了?在给老爷洗脚时,额说的是明明白白的。只是老爷那时候好像在想事情,不知道听进去了没有?”

听到这里,张狂哪里还不知道,自己肯定是忘了什么要紧的家事。只是,这些日子里,他一心扑在并州事物上,对家中的事情丝毫没有在意,全都托付给了正妻赵雨。

“阿是啊!莫非是要生了?”

“额的老爷,你可算记起来咯!”

张狂满脸大汗,知道这件事情自己做的不够地道,也无怪乎女人们都杀到刺史寺衙来了。

“啊,我就回去,就回去!”

这是阿是的头胎。在汉末,由于医学体系的不完善,女人生孩子,就如同过鬼门关。不知道有多少孕妇,是死于难产的。

同样的,新生儿的成活率也很低。平常人家里,能够活到七、八岁的新生儿,怕是还不到总数的一半。就算是高门大族,这个比例也高不到哪里去。

还好,张狂之前的几个子女,都顺利的存活了下来,没有什么毛病,健健康康的。这件事情无疑给张狂的“天师”身份,又增加了几分可信度。

此外,又有传言说,张狂的妻子之所以生产能够顺利无阻,是因为她们生产时,都有张狂这位“天师”在一旁佑护,所以能够顺产无碍。

有了如此传言,张狂的女人在生产时,当然更加希望丈夫在一旁守候。不光如此,若非张狂地位尊贵,怕是很多人家妻室生产时,都会想法子请张狂去坐镇一下。

骑上快马,张狂护送着妻妾的大车返回官邸。其实赵雨和郭芙都是能够骑马的,但作为堂堂大汉刺史的女眷,按照礼法,她们只好老老实实的坐在颠簸的车中。好在两地间的路程不远,只是片刻的功夫便到了。

其实张狂返回家中,对小妾的生产也没有什么帮助。但是,只要他的身影出现在院落里,所有的家人立刻将心都放回了肚子里。而阿是也不负众望,张狂刚回来没有多久,就传出了顺产的消息。

“恭喜天师,贺喜天师,是位公子!”

“哦,是个儿子啊。”

在家中,张狂的众女轻男,也是众所周知的。对自己的长子,张狂通常没有太好的表情。但对于他的长女,张狂却屡屡被赵雨说他不该太过于溺爱。

不过,在其他人的眼里,儿子可比女儿要强多了。张狂目前作为一方大势力的首脑,虽然已经有了一个嫡长子,但在这个疫病横行的年代里,可算不上保险。多生几个儿子,多上几分保险,这才是张狂的下属们考虑问题的角度。

“恭喜天师\刺史,喜得贵子!”

听到张狂得子的消息,院子里的仆役随从们立刻齐声恭贺起来。

“呵呵!谢了谢了!”

其实,不论妻妾们生的是什么,张狂都同样高兴。他在后世由于政策的制约,只有一个孩子。如今回到没有任何限制的古代,张狂想生几个就生几个,也算是一个小小的福利。

“主公!大喜!雁门归顺了!这是双喜临门啊!”

从外面一溜小跑进来的韦笑,适时的送上一份喜报。又得子,又得地,让张狂忍不住放声大笑起来。

“恭喜天师\刺史,双喜临门!”

满院子的人,都脸带喜意。他们都是张狂的亲信人等,张狂的势力越强,他们的前景就越发的光明。特别是家中的总管潘隐,更是笑得嘴都合不上。

潘隐自从带着几个亲信宦官,与鲍出逃离雒阳宫城之后,本以为这辈子就只能找个地方苟延残喘了。却不料他这次投奔的张狂,居然猛地展示出强大的发展潜力。

如今,不但同来的鲍出被张狂看重,特别当着万人之面,被点化为“万人敌”强者,就连潘隐这个名声不好的宦官,也受到张狂的特别信任,成为张狂后宅的杂事总管。

如果张狂能够在如今的基础上,再上一层楼的话,潘隐的地位,说不定都不在原本的“大长秋”一职之下了!

张狂得到第二个儿子的消息,虽然没有广为流传,却也引起了有心人的注意。比如在董卓手下的“讨虏校尉”贾诩注意到这个消息以后,便上书董卓,提醒搬迁到长安的朝廷,应当派遣使节前去祝贺,以加强朝廷对张狂这个政治上的盟友的联系。

董卓得到这个建议以后,与女婿李儒商量了一下,觉得主意不错,至少可以说是有益无害,便派出提议者贾诩,以议郎的身份前往恭贺张狂。(未完待续。。)

第47节但埋头种田【二】

贾诩对此次出访并州,倒是很有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