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黄巾张狂 >

第239章

黄巾张狂-第239章

小说: 黄巾张狂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汉朝的黄土高原,虽然有不少地方丧失了植被的保护,但水土流失还没有发展到两千年以后那种“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夸张地步。

所以,此时的黄土高原,虽然有些小沟壑拦路,跨越它们的难度倒也勉强可以接受。在修好的大道上。车辆通行还是比较顺畅的。这对太行军的军粮征集和行军大有帮助。

目前的西河郡离石县城中,已经囤积了二十万斛的军需粮草。这些粮草,有五万斛是从河东的豪族手上购买的,有七万斛是从屯田初有成效的河套地区运过来的。剩下的,则是来自太原豪族的高价粮食。

有时候,张狂忍不住会想。用来自太原的军粮来进攻太原,不知道那些太原豪族们知道以后,会有什么感想?

再来看一看张狂手中的兵力。

目前,张狂通过一年多的时间,大力吸收并州与河东的流民,将他们安置到美稷一带与河套一带进行垦殖屯田,手下的汉民达到了十万户,四十万人左右。而被太行军兵锋所征服的匈奴、鲜卑、屠各等杂胡,也有了五万帐。二十余万人。

也许这些人口数字,加起来也不过是内地一个大郡的人口数,可是,别忘记还有太行山一带,接受太行军统治的山民,也有近三十万。以张狂原有的统治基础来说,他的势力,已经在两年之内。增长了两倍。

并州以苦寒著称,却也以出产精兵猛将著称。自从进入并州的第一天起。张狂就没打算要在并州固步自封过。死守并州,最终迟早会自寻灭亡。只有一步一步的扩张,他才能够实现“天下布武”的大愿。

为了在并州建立起稳固的统治,张狂将军中那批年纪大些,识字多些的一千名士卒集体退役,转职为地方上的基层小吏。来管理在历年征战中,所得到的几十万胡汉居民。

这个时候,就能够看出当年窝在太行军时,张狂强制要求手下士卒识文断字的用处了。

那一千名平均能认五百个以上常用字的退伍兵,在军中接受了一定的文化教育。对太行军的政策也比较熟悉,只要略为适应一下新的吏职,就能够很快的达到可堪一用的标准。

当然,他们也仅仅是可堪一用,离熟练的处理地方政务的标准,还有些远。可是只要给这些忠心士卒一段时间的磨练,他们自然会不断提高自身的政务处理水平,并最终成为张狂掌控地方的坚实基础。

在退伍了一大批士卒以后,张狂自然要新招进一大批兵员。由于掌握了河套与鲜卑宴荔游这几块马源地,张狂算是敢将“马蹄铁”这个战略宝物也祭出来了。于是,装备了高桥马鞍、双边马镫和马蹄铁的古典时代标准骑兵,终于在大汉的北方边陲诞生了。

这些具备了足够的机动力、冲击力和近战肉搏能力的骑兵,将会成为张狂手中的陆战王牌,有效的帮助他征服天下!

再来看看太行军的兵力数量。

目前,在张狂手中,不算孤悬在外的臧霸所部,已经拥有了步兵六千,骑兵五千的常备兵力。而所有屯田民众,在农闲时也必须接受一定的军事训练。如有必要,张狂可以在一个月以内,动员起一支五万人的大军。

当然,有鉴于这种规模的军队所需要的消耗,与对农业生产的严重破坏,除非是万不得已,张狂没有进行这样的动员的打算。

对太原的这一战,也许还会牵扯到上党和雁门两个郡。因此,张狂事先就将此战的难度,按高处计算。在离石县城,他目前已经集结了四千步卒和两千骑兵,还有一万名征发的民夫。如果有必要,屯扎在美稷的两千骑兵,也可以随时南下支援。这个动员规模,差不多是太行军在不破坏社会生产的情况下,所能够动员起来的最大力量了。

由于兵力规模的扩大,还有从董卓那里得到的“使匈奴中郎将”一职,张狂手下的众将,终于得到了久违的晋升。

张狂所部的编制,依然遵循着原来,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五人为一伍,十人为一什,五十人为一队,二百人改为一屯,千人则称为千人队,或者叫做一部。而在部之上,这次终于多出了一个新编制——营。

营的产生,是由于目前太行军战线拉得太长,需要分派众将据守各处的结果。张狂自身直辖的军队,并不需要编组为“营”这一建制。只有那些担任了镇守方面重任的大将,为了统一指挥镇守地区的己方部队,才会设立“营”这个建制。

根据张狂与众将讨论的结果,营的编制并不用固定,而是根据所镇守地区需要的兵力,来灵活的进行调配。平时,每个营可以下辖二到三个千人队,在战时还可以临时抽调其他地区的队伍,组成拥有五、六个千人队的大营头。

至于每一个编制的长官,由于太行军接受了招安,也就自然而然的开始与汉军的常见军官名称进行相对应。伍有伍长,什有什长,队有队长;屯有佰长,又称屯长;部有仟长,也叫军侯。而营的长官,则被称为“营司马”。

按照汉军的惯例,到了“营”这一个级别的建制,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营号。例如大名鼎鼎的北军五校,就分别叫做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营。

张狂目前在军中单独设立的营头有三个。一个,是留守太行山的臧霸所部,得到了两个千人队的编制,授予“山前营”的称号。一个,是镇守在美稷城一带的乐进所部骑兵,拥有两个骑兵千人队,与一个骑马步兵千人队,称号为“镇北营”。最后一个营头,则落在了号称“统御第一”的于禁身上,拥有三个千人队,定为“折冲营”,屯驻河东白波谷。

通过对军事编制的整顿,张狂手下的众将,再一次进行了相应的地位调整。凭借着自身的功绩和在军中的威望,臧霸、乐进、于禁三人,无疑成功的跃升为张狂手下最重要的三员大将,得到了独当一面的机会和权利。

军中对此次调整,虽然不可避免的略有微词,总体还算是平静,并没有闹出什么大点儿的事情来。只有典韦在调整以后,以切磋的名义,在演武场上将臧霸赶得鸡飞狗跳,算是捍卫一下自家“太行军第一猛将”的名头。

至于这一次没有赶上趟的周仓、谢逊等将领,虽然有些失望,却也没有灰心。张狂可是公开对全军将士说明了,以后有的是仗打。想要升官,就把仗打好。

张狂早在数年以前,就预言了汉帝驾崩,宦官覆灭的事情。他也在董卓进京掌握权柄以前,就透露出对董卓的看好。有这样一位可以预测未来的首领,没有哪个人还会怀疑,太行军以后的发展会有所不利。

此次对太原郡一带用兵,张狂调动的兵力,除了本部直辖人马以外,还包括了于禁的折冲营在内。这得益于董卓目前忙于迁都大事,无暇顾及北边的张狂。同样的,关东诸侯的目光,也都盯在西边的董卓身上,根本分不出神来应付太行军。

如果不抓住这个没有干扰的好时机扩充地盘,下一次想要得到如此好的机会,张狂可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了。

至于出兵的时机,张狂选择在四月末。这个时候,春耕差不多完成,只要动员的民夫不是太多,对农业生产影响不大。而且,以北方的气候来说,接下来的一个月,基本上都是晴朗的日头,气温也不会太高,正是用兵的好日子。

但是,如果出征不利,时间拖延到了六月以后,不说夏日里的高温酷暑,光是随着东南风连绵而来的雨水,就会严重阻碍各种军事行动。

所以说,行军打仗,天时很重要。如果张狂出兵以后,在一个月以内没有获得什么较大的战果,这次出征,怕是就难以得到让他足够满意的战果了。(未完待续。。)

第16节一城独临危

战斗,首先是从太原郡的兹氏县开始。

对于进攻太原,以扩大地盘的行动,太行军上上下下都是极为踊跃的。没办法,谁让太行军的出身就是当年的黄巾军呢?哪怕张狂尽量淡化太平道在军中的影响,可军中士卒对自身的定位,还是倾向于和当今朝廷不是一路的。

既然大家都想要积极参战,好建功立业,为自己积累一份战功,则先锋人选的争夺,难免有些激烈。

于禁的折冲营是军中主力,铁铁的中军人选,自动被排除在先锋争夺之外。典韦不擅长统兵作战,又自恃为“太行军第一猛将”,也没有争夺先锋的打算。但是周仓、谢逊两人,就对先锋一职不肯放手了。除此之外,一旁还有一个郭威,对着两人的争夺冷眼旁观,仿佛随时可以跳出来截胡。

见到大家求战之心如此旺盛,张狂心中窃喜。至于先锋之位,张狂想了一想,还是定下了周仓。

周仓跟在张狂身边的时间最早,对张狂的忠诚度非同一般。不过,由于他的才能有限,无论是勇武还是统兵,都只能在太行军中算到二流左右,多年以来立下的功劳不多。

厕身在如典韦、臧霸等一群强力武将之间,周仓的地位未免有些不上不下。而在与别人比较功绩的时候,周仓也没有什么特别拿得出手的功劳。这导致周仓多次暗中向张狂抱怨,希望张狂出征之时,能够多考虑考虑他。

至于周仓当先锋,能不能顺利的完成先锋的任务?

五、六年的征战生涯过来,周仓即使天分一般,也有了不错的行军战斗经验。而且。据韦笑在暗中事先收集到的情报,兹氏县的县令才具平庸,而且毫无战斗经验。那厮能够当上县令,完全是仗着身为世家子弟的身份,才得以举孝廉成功。

这位兹氏县令,在得知了太行军的军事准备之后。口头上倒是叫得挺响亮,说是要为国守土,铲除太行山贼。那厮打着这个旗号,连日来多次拜访兹氏县中的几个大豪强,要求豪强们出人出粮。

不过,兹氏县的豪强们显然也不是好说话的。他们深知那县令的秉性,对他的指挥能力并不信任。因此,兹氏县令奔走了几日,县中豪强响应者寥寥无几。而早先潜伏在县城里的细作。也没有发现那县令有什么有效的防御手段用出来。

反倒是县寺中的小吏们,趁机锁拿了一批无辜百姓,指认他们为太行军奸细,很是勒索了一番,收获不小。太行军大军还没有出动,兹氏县城便已经是一片鸡飞狗跳了。

这么一个软柿子,张狂还是很放心的交给周仓去捏的。

至于周仓接受任务以后的结果,显然也没有出乎张狂的预料。

虽然太原的豪强在战前就得到了相关的情报。可是在太原郡太守无心理事的情况下,整个太原郡的备战事宜都做的极为不好。尤其是首当其冲的兹氏县县令。早就打定了主意。别看这厮口头上叫得响亮,实际上,一见到太行军前锋的旗号,他立刻就脚底抹油——开溜了。

守战的主心骨一逃,就算县中的几家豪强还有心抵抗,却在缺乏组织与配合的情况下。只能各自为战。面对这种一边倒的绝境,在县令逃走后接掌了兹氏县兵权的县尉,非常明智的选择了向太行军投降。

本来都准备好强攻县城的先锋周仓,兵不血刃的就得到了一个完整的县城,让他好几天都在脸上笑开了花。

不过。县城的陷落,并不代表兹氏县内的抵抗就完全停止了。由于太行军在统治区域对治下的豪强世家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大部分兹氏县中的豪强,都没有打算对太行军表示臣服。甚至有几家豪强,自恃坞堡防御坚固,公开出兵袭扰太行军的辎重车队。

由于兵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