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恐怖电子书 > 城市蜿蜒 >

第38章

城市蜿蜒-第38章

小说: 城市蜿蜒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坐了起来,看到哥仨个还在酣睡。他不忍心吵醒他们,可也不愿意等他们醒来,就抓起前天晚上的记录纸,写了一行字:兄弟,我走了,后会有期。

  江一挤上332路车的时候刚好八点钟,突然传来一阵清脆悦耳的铃声,那时公共汽车已经启动了。江一扭头想看一眼校南门,一辆汽车刚好开过来拦住了视线。等视线再度开阔时,只能寻觅到校南墙依稀的脊背。江一紧紧闭上眼睛,不觉热泪盈眶。

  本书主人公结局:

  照二,一九九五年三月,随中央电视台赴西藏采访途中,遭遇车祸身亡;

  马独用,一九九八年五月,北大校庆期间,心脏病发作,死于送院途中;

  江一,二○○○年九月,因肾功能衰竭死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书评
◆ 快当惬意的《城市蜿蜒》
    老那的作品,很对我的胃口,有一种找到北的感觉。这主要从写作手法上说起。曾记的十年前,我为一位老八路撰写了两万多字的回忆录,当时用的就是老那这种写作方式,一切和主人公相关的场景、刻画、对白等都转化成叙述性语言,由我而发,以我为主,平铺直叙,一贯到底。当时周围的同事和个别权威,对这种文体很不感冒,闹得我失去了自信,手稿压在写字台底层开始泛黄。如今读了老那的作品,算是找到了知音,起码这种写作方式,让老那把玩得津津有味。当然这种方式也不是老那的发明,但是认真地读了老那的几部作品后诱发了怀想,最初的反应是作品简明利落、脉落清晰、节奏明快,由于口感好,读之常常一气呵成。
    《城市蜿蜒》在老那的几部作品中更具典型性。书中以4个北大毕业生求职工作的经历为线索,实在逼真地再现了八九十年代中国社会的燥热和律动,着重拷问心灵深处,触及敏热部位。择业的艰难、职场的失意、爱情的曲折、理想的失落、青春的冲动、孤独的无奈等等,作者从容不迫,就事说事加抒情,不搞无病呻吟,也不节外生枝,更不故弄玄虚,而是用一颗平常心,以过来者的口吻娓娓道来,犹如慢慢地打开尘封的记忆,让读者拿起来,放心不下,渐渐地随之进入角色,引发共鸣。作为和作者及主人公同时代的人,虽然没有“北大”这块响亮的招牌,书内的有些场景片断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发生在周围,也许就是自身经历的翻版。大凡为《城市蜿蜒》叫好的读者,不能排除是从认同感和亲切感开始的。
    单纯地采用叙述性语言表现主题,稍不留神或功力不到,容易步入乏味干瘪的境地。这方面,作者坚持用叙述说话,语言上不繁不赘,直白中不时加杂幽默和调侃的成份,同时注重挖掘人物的性格特色,专门寻找卓而不群的地方,以此连贯成的人生经历异常流彩惬意。《城市蜿蜒》中的几位主人公,在我本普通我本善良的面目下,或多或少地流露出玩世不恭、游戏生活、引领先锋的率直性情和反叛精神。他们得志时意气风发,激情四射,指点天下。他们落泊时,消沉低迷,为了生存不惜低三下四,甚至厚颜无耻。他们对朋友两肋插刀,搜肠刮肚,我有你就有。他们渴望爱情又表现的毫不在乎。他们从不满足于现状,无时无刻地不在想法设法改变自己,追求新的境界。所有这一切都让作者叙述得活灵活现。最后他们因病因情因灾先后倒下,留给读者刹时的悲情荡气回肠,但他们活法及人生历程却是独到另类的。此外,作者用下半身表现欲望、冲动方面,显现出一定的功力,不时刺激一下,惹人眼球。
◆ 城市荒芜的精神逃亡

  阅读老那,不是件容易的事。

  一个炎热的夏季午后,我沿着广州黄埔大道走,手里捧着广东作家老那厚厚的两本小说:《面朝大海》与《城市蜿蜒》,这是老那2004年刚出的两本新作,自2001年老那描写海关的畅销小说《生死海关》后,《面》《城》是文字技巧和内容上更圆熟,厚重的现实主义的优秀文学作品。

  我在车上一路读着回家,汗自背上渗透,丝丝的冷,老那的笔触真实准确,作家对待创作的虔诚态度击中我的心脏,又闷又痛。书里人物都一一活了过来,他们,离我那么近,近的就像我骨头里抽出的一根肋骨。他们仿佛只有符号,没有人脸,他们一个个自黄土地爬起来,脸灰黑的,自亘古深处走来,走的坎坷、坚实。《面》、《城》,显示出生命力和真实感的小说文本。你能从每一处细微的枝叶上捕捉到生活的气息,感受到时代的气息,聆听到相同命运的呼吸。

  生活像一张网,细密笼罩下来。书里的主人公铿锵出场,老那用平淡的语气,叙述着一群八十年代的名牌大学生的生活,江一,照二,马独用,江摄奔波在广东沿海城市,从象牙塔里跌落现实泥沼,大学毕业后在社会上打拼,精神逐渐沉沦的过程,他们在现代都市里妄图突围又沦陷。老那贯有的细腻冷静,却更为凝重直接。他的脸,挂着一丝冷笑,又饱含同情。这样的小说看起来很淡然,其实很沉重。它反映历史,社会中人的存在,生存景况,反过来说,这样的小说也受时代的约束。

  老那小说文本里,“江一”“照二”们吃饭、工作、生存,与女子调笑、做爱。在情欲中煎熬,在人情中历练。老那呈现给读者一盆原汁原味的菜,辛酸苦辣,五味俱全。“江一”“照二”们基本没什么信仰,生活也只剩下原始的欲望,如何在沿海先进发达的城市立足、生存下去成了生活第一要素,间或和一些女子情爱纠缠,理想在无情巨大的现实面前破碎,他们纷纷中箭落马,青春成长过程何其疼痛,何况身处的环境尤如泥潭。

  《城》与《面》是有相互关联的小说,《城》中描写的群生状态,《面》抽出其中一人大力书写,小说脱胎于老那2000年的中篇小说《过渡时期》,千疮百孔的现实,无序的喧哗,《城》则用了开放式结构,交错描写着北大学子们在社会上摸爬滚打的经历,“我”的命运,在《面》中更具逻辑性与延展性,生死轮回,城市蜿蜒,从农村到都市,从名牌大学生到机关干部,角色的嬗变伴随着价值观的分裂,痛苦善良的小人物,如“套中人”“小公务员”,是现实主义作家的最爱,唯他们身上,浓缩了当代社会种种的更递激变,人格分裂与信仰丧失的痛苦无常。小说文本揭示的人性深度,是心灵深处发出的绝望喊叫。

  《面》中的“我”,是《城》中几个北大男生中的一员,他的软弱矛盾,愤怒无助,莫如说是那个“城”拥有的表象,广州、深圳两个商业化城市,成为当代城市题材文学中“生活在别处”的时代背景。“我”名字叫“江摄”,从一个农村孩子考上名校,人生道路从此不同,告别了父辈们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毕业后在广州海关任职员,机关里形形色色的人与事在“我”的生活里构成一个万花筒,“我”身上染有政府机关色彩和商业色彩,理想国破碎,棱角被磨平,“我”从一个单纯的农村娃渐渐蜕变成机关老油子,热血青年成了麻木疲惫的男人。一直深爱女人“我”的女子“石留”最后的死触动了他,他有觉醒,却无力。卧轨自杀的海子是“我”虚无空间的精神导师,小说最后引用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更多是一份“流年似水的怆然”与无奈。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的幸福

  我也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死者已往,生者不息,小说是史诗,“八分之一”冰山下的东西留给读者回味、咀嚼,老那始终没有说教、拯救。只有原汁原味的生活碎片,记忆的事实。

  “江一”、“照二”们的五官模糊着,你看不清他们的脸,可你懂得他们的欲,他们的欲求明明白白地写在脸上,争斗,爱恨情仇都那么不易,他们没什么东西可以信任,只有信任自己。最初的爱恋都献给了无知的青春。他们是一群依靠本能生活的唐璜式的人物。书里遍布着容易忽视却无所不在的细节,老那擅长人物对话、细节的勾勒描写,这种自然主义的笔法搞的不好会陷入细节迷宫,阅读老那因此成了一件不容易,却是十分有趣的事情。无休无止,反反复复的细节里凸现出“江摄”“江一”“照二”对生命的无奈与嘲讽,老那悄然隐藏在幕后,肆意铺陈着细节,反复渲染、无限烦琐,生命是一个轮回,死亡不过结束尘世的一切。

  让我们看一看《城》中那些年青人的结局:“照二,一九九五年三月,随中央电视台赴西藏采访途中,遭遇车祸身亡”;“马独用,一九九八年五月,北大校庆期间,心脏病发作,死于送院途中”;“江一,二○○○年九月,因肾功能衰竭死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看到他们的死,你甚至会长吁一口气,“尘归尘、土归土”,他们都得偿所愿了。

  安排他们生死的老那始终淡淡的,你看不到他的沉痛与呐喊,一切都消失在文本里的语境中。小说直到最后才能激动人心,对结构自如的掌控,小说人物显然有了人类命运更自如的体悟与表达,生命,原是一出是悲剧,同时也是喜剧。小说文本里的荒诞与苦涩,就这样弥漫在空气里。

  正如老那自己的说的那样,“在死亡线上挣扎过,在手术台上躺过。或许我的“苦难”并不是最为深重的,但我相信绝不比那些因种种原因故去的同学或朋友逊色。不同的是我还活着,他们死了。”

  阅读老那,诚然是需要耐心的,在快速消费着一切的读图时代,“并不细致”的低调的老那,“开面包车、不太会喝酒、有点木讷心里明白着的”老那,他甚至是狡黠的,对生命质地的敏感,参悟人生之大离大弃,才会对生活了无评判,还原生活及生存本质,读者屡屡淹没在老那设置的生活细节中,惊骇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不比“江一”们高明到哪去,甚至活的更卑微、低下。

  “欲得真,便得真”,这是一种虔诚的生活及写作态度,作为海子这个当代诗歌精神代表的学弟的老那,他上着班,有着应酬,却一年写一本扎实有份量的小说,他的艺术探求显得孤独、寂寞,却沉稳。在文坛日渐喧哗的声浪里,老那,是一个异端。他固执地写他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海关、儿时的农村、都市里人情世故、尔虞我诈。荒芜城市里,老那也在突围,他与很多作家“与时俱进”后却“泥沙俱下”不同,老那不是那种情绪化和撒娇式的写作。不矫情、不避世、不圆滑。他拿自己的书里的小人物“江摄”“江一”“照二”们当孩子般爱着,那些人是他的兄弟姐妹们,他再嘲讽的时候,也同样给予一份深厚的同情。这种同情在书里,化成一种博大的力量,只是这种缓慢而沉着的力量会让人的脊背一阵阵发冷。

  日子如往常一样过着,忙碌着,我们以为遗忘了书里的人物,“江一”们却“砰”地跳出来,满不在乎地给你一拳,亲昵、疼痛,他们的生命体验抗争也是我们人生经验中的一部份,“江一”们于是血肉丰满着,在城市日渐荒芜的精神逃亡中,他们是凡人中的英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