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焚书 明 李贽- >

第20章

焚书 明 李贽--第20章

小说: 焚书 明 李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余等或见而知,或闻而慕。今其死矣,云谁之依!地阻宫羁,生刍曷致?为位而告,魂其听之。且余等与公同道为朋,生时何须识面;同气相应,来时自遍十方。惟愿我公照临法会,降此华山,钟鼓齐鸣,俨然其间。不贵荣名,无谓可乐,此但请客时一场筵席耳,薄暮则散去矣。生年满百,未足为寿,以今视昔,诚然一呼吸之间也。平昔文章,咸谓过人,不知愚者得之,徒增口业,智者比之,好音过耳,达人大观,视之犹土直也。“有子万事足”,俗有是言也。不曰扬子云《法言》,白乐天《长庆》,人至于今传乎?使待嗣而后传,则古今有子者何限也。须知孔子不以孔鲤传,释迦不以罗喉传,老聃不以子宗传,则公可以抚掌大笑矣。勿谓道家法力胜禅家,道家固不能离道而为法也。勿谓服食长生可冀,公固不死矣,何用长生乎?勿谓灌顶阳神可出,公固精神在天矣,又何用劳神求出乎?公但直信本心,勿顾影,勿疑形,则道力固自在也,法力固自在也,神力亦自在也。
  再致我公:为我传语李维明。维明者,自下人,名逢阳,别号翰峰,仕为礼部郎。于贽为同曹友,于沆为同年友,皆同道雅相爱慕者。故并设位,俾得与公会云。
  王龙溪先生告文
  圣代儒宗,人天法眼;白玉无瑕,黄金百炼。今其没矣,后将何仰!吾闻先生少游阳明先生之门,既以一往而超诣;中升西河夫子之坐,遂至殁身而不替。要以朋来为乐兮,不以不知而愠也,真得乎不迁不贰之宗。正欲人知而信兮,不以未信而懈也,允符乎不厌不倦之理。盖修身行道者将九十岁,而随地雨法者已六十纪矣。以故四域之内,或皓首而执经,五陵之间,多继世以传业。遂令良知密藏,昭然揭日月而行中天;顿令洙、泗渊源,沛乎决江、河而达四海。盖直斯文之未丧,实见吾道之大明。先生之功,于斯为盛。
  忆昔淮南儿孙布地,猗欤盛欤,不可及矣。今观先生渊流更长,悠也久也,何可当哉!
  所怪学道者病在爱身而不爱道,是以不知前人付托之重,而徒为自私自利之计,病在尊名而不尊己,是以不念儿孙陷溺之苦,而务为远嫌远谤之图。嗟夫!以此设心,是灭道也,非传道也;是失已也,非成己也。先生其忍之乎?嗟我先生,唯以世人之聋瞽为念,是故苟可以坐进此道,不敢解嘲也;唯以子孙之陷溺为忧,是故同舟而遇风,则胡、越必相救,不自知其丧身而失命也。此先生付托之重所不能已也。此余小子所以一面先生而遂信其为非常人也。
  虽生也晚,居非近,其所为凝眸而注神,倾心而悚听者,独先生尔矣。先生今既没矣,余小子将何仰乎!嗟乎!“嘿而成之,存乎其人;不言而信,存乎德行。”先生以言教天下,而学者每咕哗其语言,以为先生之妙若斯也,而不知其糟粕也,先生不贵也。先生以行示天下,而学者每惊疑其所行,以为先生之不妙若斯也,而不知其精神也,是先生之所重也。我思古人实未有如先生者也,故因闻先生之讣也,独反覆而致意焉。先生神游八极,道冠终古;夭寿不二,生死若一。吾知先生虽亡,固存者也。其必以我为知言也夫!其必以我知先生也夫!
  罗近溪先生告文
  戊子冬月二十四日,南城罗先生之讣至矣,而先生之没,实九月二日也。夫南城,一水间耳,往往至者不能十日余,而先生之讣直至八十余日而后得闻,何其缓也!岂龙湖处僻,往来者寡耶?而往来者非寡,直知先生者寡也?然吾闻先生之门,如仲尼而又过之,盖不啻中分鲁矣。其知先生者,宜若非寡,将实未闻好学者,以故虽及门,而终不知先生之所系于天下万世者如此其甚重也耶?夫惟其视先生也不甚重,则其闻先生之讣也,自不容于不缓矣。
  余是以痛恨先生之没,而益值先生之未可以死也。
  有告我者曰:“先生欲以是九月朔辞世长往,故作别语以示多士∴士苦不忍先生别,于是先生复勉留一日与多士谈,谈竟矣,而后往耳。今先生往矣,无可奈何矣,于是多士始乃拭泪含哀,共梓先生别语以告四方之士。若曰得正而毙,吾师无忝曾参矣;扶杖逍遥,吾师不愧夫子矣。岂惟不惜死,又善吾死,吾师至是,真有得矣。大力其师喜,故欲梓而传之。”
  嗟乎!先生之寿七十而又四矣,其视仲尼有加矣,夫人生七十,古来所希。寿跻古希,虽恒人能不惜死,而谓先生惜死乎?何以不惜死为先生喜也?且夫市井小儿,辛勤一世,赢得几贯钱钞,至无几也。然及其将终也,已死而复苏,既瞑而复视,犹恐未得所托然者。使有托也,则亦甘心瞑目已矣。先生生平之谓何,顾此历代衣钵,竟不思欲置何地乎?其所为勉留一日者何故?或者亦恐未得所托矣。如使有托,虽不善死,亦善也。使未有托也,则虽善死,先生不善也,又何可以善死称先生也?吾谓先生正当垂绝之际,欲恸不敢恸之时,思欲忍死一再见焉,而卒不可得者,千载而下,闻之犹堪断肠,望之犹堪堕泪,此自是其至痛不可甘忍,而谓先生忍死而不惜可乎?盖惜死莫甚于先生者,吾恐更有甚于多士之惜先生之死也。
  何也?天既丧余,余亦丧天;无父则望孤,无子而望绝矣,其为可悲可痛皆一也。若如所云,则千圣之衣钵,反不如庸夫之一贯。市井小儿犹不忍于无托也,而先生能忍之矣,又何以为先生也!
  方闻讣时,无念僧深有从旁赞曰:“宜即为位以告先生之灵。”余时盖默不应云。既而腊至矣,  岁又暮矣;  既而改岁,复为万历己丑,又元月,又二月,春又且分也。深有曰:“某自从公游,于今九年矣,每一听公谈,谈必首及王先生也,以及先生癸未之冬,王公讣至,公即为文告之,礼数加焉,不待诏也。忆公告某曰:“我于南都得见王先生者再,罗先生者一。及入滇,复于龙里得再见罗先生焉。’然此丁丑以前事也。自后无岁不读二先生之书,无口不谈二先生之腹。令某听之,亲切而有味,详明而不可厌,使有善书者执管侍侧,当疾呼手腕脱矣,当不止十纸百纸,虽千纸且有余矣。今一何默默也?且丙戌之春,某将杖锡南游,公又告某曰:“急宜上吁江见罗先生。’于时龙溪王先生死矣,戊子之夏,某复自南部来至,传道罗先生有书欲抵南都,云‘趁此大比之秋,四方士大和会,一入秣陵城,为群聚得朋计,’公即为书往焦弱侯所:“罗先生今兹来,慎勿更磋过!恐此老老矣,后会难可再也。  ’  既又时时物色诸吁江来者,稍道罗先生病。语病,又稍稍张皇矣。公告某曰:‘先生既病,当不果南下矣,然先生实无甚病也。吾观先生骨刚气和,神完志定,胜似王先生。王先生尚享年八十六,先生即不百岁,亦当九十,决不死也。’然某觇公,似疑罗先生病欲死者,而竟绝口不道罗先生死。试屡问之,第云:“先生不死,先生决不死!’今罗先生实死矣,更默默何也。”
  嗟乎!余默不应,不知所以应也。盖余自闻先生讣来,似在梦寐中过日耳。乃知真哀不哀,真哭无涕,非虚言也。我今痛定思痛,回想前事,又似大可笑者。夫谓余不思先生耶?
  而余实思先生。谓余不知先生耶?而余实知先生深也。谓余不能言先生耶?而能言先生者实莫如余。乃竟口不言,心不思,笔不能下,虽余亦自不知其问说矣。岂所谓天丧余,余丧天;无父何怙,无子而望孤者耶!
  今余亦既老矣,虽不曾亲受业于先生之门,而愿买田筑室盾骸于先生之旁者,念无时而置也,而奈何遂闻先生死也!然惟其不曾受业于先生之门也,故亦不能遍友先生之门下士而知其孰为先生上首弟子也。意者宁无其人,特恨未见之耳。言念先生束发从师,舍身从道;一上春官,蜚声锁院。而出世夙念,真结肺肠;有道之思,恐孤师友。于是上下四方,靡足不聘,咨询既竭,步趋遂正。饮河知足,空手归来。越又十年,岁当癸丑,乃对明庭,释褐从政。公庭讼简,委蛇乐多,口舌代呋,论心无兢。胥徒令史,浑如其家。即仕而学,不以仕废;即学称仕,何必仕优。在朝如此,居方可知。自公既然,家食何如:堂前击鼓,堂下唱歌;少长相随,班荆共坐。此则先生七十四岁以前之日恒如此也。
  若夫大江之南,长河之北,招提梵刹,巨浸名区,携手同游,在在成聚,百粤、东瓯,罗施、鬼国,南越、闽越,滇越、腾越,穷发鸟语,人迹罕至,而先生墨汁淋漓,周遍乡县矣。至若牧童樵竖,“钓老渔翁,市井少年,公门将健,行商坐贾,织妇耕夫,窃屦名儒,衣冠大盗,此但心至则受,不同所由也。况夫布衣韦带,水宿岩栖,白面书生,青衿子弟,黄冠白羽,缁衣大士、缙绅先生,象笏朱履者哉!是以车辙所至,奔走逢迎,先生抵掌其间,坐而谈笑。人望丰采,士乐简易,解带披襟,八风时至。有柳士师之宽和,而不见其不恭;有大雄氏之慈悲,而不闻其无当。同流合污,狂简斐然;良贾深藏,难识易见。居柔处下,非乡愿也。泛爱容众,真平等也。力而至,巧而中,是以难及;大而化,圣而神,夫谁则知。
  盖先生以是自度,亦以是度人。七十余年之间,东西南北无虚地,雪夜花朝无虚日,贤愚老幼贫病贵富无虚人,矧伊及门若此其专且久,有不能得先生之传者乎?吾不信也。先生幸自慰意焉!余虽老,尚能驱驰,当不辞跋涉,为先生访求门下士谁是真实造诣得者∶即焚香以告,以妥先生之灵曰:“余今而后,而知先生之可以死也,真可以不惜死,真非徒自善其死者之比也。”而余痛恨先生之死之心可以释矣。若孔子之与鲁君言也,直曰“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是谓无子而望绝也,先生不如是也。
  祭无祀文代作
  窃以生而为人,不得所依,则不免冻馁而疾病作。是故圣帝明王知而重之,仁人君子见而矜之,于是设养济之院,建义社之仓,以至邻里乡党之相周,车马轻袭之共敝,皆圣帝明王所谓茕独之哀,仁人君子之所以周急也。而后四海始免怨号之夫矣,而岂徒然也哉!死而为鬼,不得所依,则谁为享奠而废疠作。是故圣帝明王哀而普度,仁人君子怜而设飨。于是乎上元必祭,中元必祭,以至清明之节,霜降之夕,无不有祭。盖我太祖高皇帝之所谆切,更列圣而不敢替者,又不独古圣昔王相循已也。而后天下始无幽愁之鬼矣,而岂无谓也哉!
  何也?圣帝明王与仁人君子,皆神人之主也。不有主,将何所控诉乎?又何以谐神人而协上帝,通幽明而承天休也?生人之无依者,又是何等?若文王所称四民,其大概也。死人之无依者,又是何等?若我太祖高皇帝所录死亡,至详悉也。是故京则祭以上卿,郡则祭以大夫,邑则祭以百里之侯,至于乡祭、里祭、村祭、社祭,以及十家之都,咸皆有祭。而唯官祭则必以城隍之神主之。前此一日,本官先行牒告,临期诣坛躬请,祭毕,乃敢送神以归而后妥焉。此岂无义而圣人为之哉!此岂谄黩于无祀之鬼,空费牲币以享无用,而太祖高皇帝肯为之哉!
  今兹万历丁酉之清明,是夕也,自京国郡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