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激情电子书 > 中国历史的谎言与真相罗马与长安 >

第5章

中国历史的谎言与真相罗马与长安-第5章

小说: 中国历史的谎言与真相罗马与长安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有当代中国人知道这一幕?犹太人几百死士在一个山冈绝地抵抗罗马人多年,最后全都自杀的故事,在荧屏上可以看到,在书卷中可以读到,他们为自由而死的勇气感动了千年时空;而古中国的潭州城为了自由而悲愤抗争,从容赴死的这一幕,可曾在电视剧、电影中看到?!荧屏上看到的多是飞舞的辫子,多是奴才的请安声,多是长跪的一个王朝的背影。
  “举家自杀尽忠臣;仰面青天哭断云。听得北人歌里唱:潭州城是铁州城!”我们只能从南宋诗人郑思肖《咏制置李公芾》的诗篇中去寻找历史的蛛丝马迹,去想象当时的悲壮。
  这种“仰面青天哭断云”的时刻,不是第一幕,也不是最后一幕,历史还会在1644年重演,但举家自杀的自由抗争精神,在后来的历史中已经稀薄乃至难觅踪影了。
  赵卯发,在池州供职。蒙兵渡江,池州守卫长官王起宗弃官而去,赵卯发代理执掌州事,“缮壁聚粮,为守御计”。第二年正月,蒙兵至李王河,赵卯发知道守不住了,于是摆下酒席招待亲友,与他们痛饮诀别。赵卯发对他的妻子雍氏说:“城池就要被攻破了,我是防守者不能走,你先走吧。”雍氏回答说:“你要做忠于国家的男儿,我就不能做忠于国家的女子吗?”赵卯发笑道:“这怎么是女人能做的呢。”雍氏说:“那我就在您前面死。”赵卯发笑着制止了。
  2月,敌兵逼近池州,赵卯发早上起来在桌上书写道:“君不可叛,城不可降,夫妻同死,节义成双。”又写诗告别兄弟,与雍夫人穿好衣服,一起自缢在从容堂。从前赵卯发建此堂时,名“可以从容”,等到兵临城下,他领客人到堂中,指着所题匾额说:“我必死在这里。”客问其故,赵回答:“古人谓‘慷慨杀身易,从容就义难’,这几乎就是先兆了。”
  唐震,饶州长官。当时兴国、南康、江州诸郡皆已投降,大兵进攻饶州。蒙军派使者劝唐震投降,唐震呵斥道:“我能忍辱偷生背叛国家吗?”城中少年被唐震的话激励,杀了使者。当敌人攻克饶州,唐震的仆人请求:“事情危急,番江门敌人还未占领,现在逃生还来得及。”唐震骂道:“城中民命皆系于我,我要听你的话得不死,城中百姓死,我有何面目活着?”左右不复敢言。敌人来后,把笔墨铺好,让唐震签署投降书,唐震掷笔于地,宁死不降,遂被杀害。他的哥哥唐椿和家人也全部遇害。
  赵淮,与蒙军作战兵败,被俘虏到瓜州,元帅阿术想让赵淮招降李庭芝,并许以大官。赵淮假装许诺,到扬州城下,大呼:“李庭芝!男子汉死就死了,不要投降!”元帅阿术大怒,把赵淮杀害,弃尸江滨。
  东方拜占庭沦陷的时刻,帝国哀鸿遍野。为了不做异族奴隶而自杀的人更是不计其数。
   
沉没在历史深处的英雄们(3)
“浮尸出海面的有十多万人”
  “一切都已昭然若揭,你所渴望的不是和平,而是战争。现在,我只能转过身去,独自面对上帝。我放弃所有与你达成的誓言与条约,我将紧闭城门,为我的人民战斗到流完最后一滴血。”
  这是拜占庭最后一位皇帝康士坦丁十一世写给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苏丹的最后一封信。1453年,一场改变世界历史的攻城战就要在两个国家之间打响。(参见《人类大历史》)
  拜占庭灭亡的前夜,传说康士坦丁十一世带着朝臣和将领在教堂祈祷,他说:“我的朋友们,我们的祖先罗马人曾被汉尼拔的大象吓破了胆,但是他们没有逃走,有理性和智慧的人是不缺乏勇敢的!”
  1453年,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在君士坦丁堡城外,对着他的将领们作攻城动员:“这城里的男人、女人、小孩、财富都是你们的,我只要一件东西,那就是君士坦丁堡!”
  拜占庭行将走到生命的尽头,它的富庶、它的文明,曾经引来了那么多羡慕和嫉妒,也为它招来了别人的觊觎和自己的灭顶之灾!
  在土耳其人围城的最后时刻,战船已经开进了君士坦丁堡的金角湾。拜占庭守军腹背受敌,士气开始涣散。康士坦丁下令死保君士坦丁堡,冒着炮火在城墙上指挥战斗。当他的副官提醒他这样太危险,要他尽快撤离时,他吼道:“在这种危急时刻,我怎么能这样离开先祖留下来的基业和王冠?我又如何面对世人的评说?我向你祈求,我的朋友,以后只能对我说,‘不,陛下,不要离开我们!’我永不会抛下你们!决心已定,誓与你们共存亡!”
  这是拜占庭帝国末代君王的勇气和人格。
  但是上帝已经抛弃了圣城君士坦丁堡。康士坦丁在城门战死。守军溃散,土耳其人蜂拥而入。
  1453年5月28日,罗马帝国最后一个城堡——拜占庭沦陷。胜利者在城内进行了3天疯狂的抢劫、奸淫和屠杀,男子统统被处决,妇女、儿童沦为奴隶(参见《人类大历史》)。
  拜占庭的陷落永久地改变了欧亚的地缘政治,也极大地改写了世界历史。欧亚大陆上,土耳其人的势力奇迹般地崛起,欧洲基督教世界骤然失去了保护的屏障,不得不立即感受到来自土耳其的威胁。同时,丝绸之路关闭,欧洲人被迫向西寻找通道,发现的时代即将来临。拜占庭在血与火中沦陷,促成了大航海时代,间接地把美洲、大洋洲甚至南北极推上了历史舞台。
  而在此前的两百多年中,拜占庭东方的难兄难弟——南宋中国,拥有了相似的苦难,却远没有如此的幸运。
  1276年1月18日,在已经攻克南宋的许多领土后,蒙古大军兵临杭州东北的皋亭山。宋国皇帝命人奉表投降,献上传国印,投降书上说:“宋国主臣谨百拜奉表言,臣眇然幼冲,遭家多难,权奸似道背盟误国,至勤兴师问罪。臣非不能迁避,以求苟全,今天命有归,臣将焉往。谨奉太皇太后命,削去帝号,以两浙、福建、江东西、湖南、二广、两淮、四川见存州郡,悉上圣朝,为宗社生灵祈哀请命。伏望圣慈垂念,不忍臣三百余年宗社遽至陨绝,曲赐存全,则赵氏子孙,世世有赖,不敢弭忘。”
  这番言词卑微谦恭的投降表,也可以说是宋国几百年来在军事上积贫积弱交出的最后的成绩单。
  但是,我推测宋国朝臣中也许有人会不同意太后和皇帝的决策。那天晚上,丞相陈宜中出走杭州,而张世杰、苏刘义、刘师勇各率所部兵将离去。从张世杰等人后来决不投降的态度来看,他们是不同意皇帝的决策的,但又有什么用呢?兵临城下,敌强我弱,长安固然不能长治久安,临安就更不能临时苟安了,杭州城的战争地势正如若干年前陈亮所言——无险可守。
  往昔生活一去不返。蒙古人已经进城。查封了府库,接受了史馆和图书馆,解散了官府和侍卫军,宋国君臣、太后、宫女连同宫廷琴师都被浩浩荡荡地押往大都。
  
沉没在历史深处的英雄们(4)

()免费TXT小说下载
蒙古军在杭州的作为,历史上讳莫如深,我们现在能看到的资料不多。但是《新元史·廉希贤传》里的片言只语,仍能使人感到血雨腥风。宋末词人张炎的祖父张儒在杭州沦陷后,被元军“磔杀”。而张炎的父亲和他的妻妾,或杀或掳或卖,家破人亡。
  在临安易手之后,太后和皇帝一行被押北上,诗人和宫廷琴师汪元量全程见证了其过程。在扬州,抵抗运动并没有停止,扬州的守卫者李庭芝、姜才等人在蒙军的围困中坚守。临安沦陷之际,就有使者带着太后与皇帝的诏谕前去劝降,李庭芝登上城墙说:“我奉诏守城,没有听说有诏谕投降的!”
  当太后和皇帝一行人路过瓜州,再次诏令李庭芝:“现在我与太子都已经臣服于元,你为谁守扬州?”李庭芝没有回答来使的问话,下令发箭射杀来使,杀毙一人,其余的都退走了。
  李庭芝、姜才等人散尽黄金玉帛给将领兵士,以四万人夜捣瓜州,想夺回太后和皇帝,战斗三小时,蒙军簇拥着他们手中的俘虏——太后和皇帝而去,姜才追击到浦子市,夜晚仍不撤退,但终于无功而返。这年5月,益王在福州被陈宜中立为皇帝。7月,派使者以左丞相的职务给李庭芝。李庭芝命朱焕驻守扬州,自己与姜才带七千人进至东海,到泰州。但是,朱焕投降,把城池献给了蒙军。泰州副将也开城门投降。李庭芝、姜才等人落入敌手,被送往扬州。
  奴隶一旦投靠了新主子,往往心肠更硬手段更狠。朱焕请示蒙古将领说:“扬州自用兵以来,尸骨满地,这都是李庭芝、姜才所造成的,不杀他们还等什么呢!”这真是想到强盗的心眼里去了。
  当蒙古军将领阿术驱使扬州守兵的妻子、儿女到泰州城下,恰逢姜才肋下痈疽发作不能战斗,泰州守卫副将们献城投降,都统曹安国进入姜才的卧室捉住姜才献给蒙兵。阿术欣赏姜才的勇敢想招降他,姜才怒骂不止。阿术在扬州将姜才凌迟处死。临刑前,一位投降的将领出现在姜才身边,姜才咬牙切齿地说:“你见到我难道不羞愧死吗?!”
  “你为谁守扬州?”这个问题提得好。
  李庭芝、姜才等人的结局回答了这个问题:为了父母之邦、为了家园、为了兄弟姊妹,也为了自己的尊严和自由,他们宁死不屈!
  1279年农历2月的一个黄昏,天色已晚,风雨交加,伸手不见五指,南宋的最后一支余脉在崖山遭受蒙古军队的攻击,陆秀夫对赵昺说:“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毅然背着赵昺跳海而亡。随从跳海者不计其数。“七天后,浮尸漂出海面者有十多万人”。(脱脱《宋史》)
  13世纪70年代是中华文明史上的转折点,自此,蒙古大军在东亚完成了最大的征服,中原大地彻底沦陷。
  “蒙古兵锋下高原,铁蹄席卷扫西东。山河染血余晖里,国运飘摇破絮中。浮尸十万出碧海,丹心万古照苍穹。闻说自由已远逝,使人到此泪如倾!”(凌沧洲《怀古·崖山》)
  
“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1)
在东方拜占庭——宋国沦陷后的许多年,大批南宋遗民沉浸在心灵创伤和悲痛中。其中一些坚决不与征服者合作的特立独行之士,思念其故国和失去的美好家园,怀着对征服者和奴役者的无比憎恨,用他们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时代心灵的创痛与荒芜,为未来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诗人和画家郑思肖是这些不服从、不合作者中的代表,宋国灭亡后,他坐卧必向南,因自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专工画兰,花叶萧疏,他画兰不画土、根,寓宋沦亡之意。他的《德祐二年岁旦》其一:“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
  其二:“有怀长不释;一语一辛酸。此地暂胡马;终身只宋民。读书成底事;报国是何人?耻见干戈里;荒城梅又春!”
  郑思肖《心史》的出炉颇富传奇色彩。明朝末年,吴中久旱。崇祯十一年冬,苏州承天寺狼山中房浚疏古井,僧人达始忽挖得一物,冲洗干净发现是一个铁函(即铁箱),打开后发现里面又有一个锡匣,匣内封有蜡漆,最里面有个纸包。是折叠成卷的《心史》稿本,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