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望族-第2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廊相连。正房后还有一处半亩大小的后院,种着几丛花木,紧挨着两间小小的抱厦,格了一个葡萄架子,有溪水从旁流过。
大概是因为天气尚未回暖,加上主人自从回京后,一直都被其他事情占据的心神的缘故,这处精致的院落有些萧条气象,院中的花木枯萎了大半,抄手游廊的栏杆本该日日擦拭,都有不少地方巳落上了薄薄的尘土,地面上、水流中散落着枯黄的落叶,无人请理。几个婆子聚在院门边有太阳的拖方,袖着手、拘楼着身子小声哨咕;游廊中,有两个穿戴着别家婢女服饰的小丫头坐着小杭子,正拉着几个侍郎府的丫头说话,其中就有寻梅。只是寻梅有些心不在焉的,眼晴不停地往正房的方向瞄。那缠着她说话的小丫头没看出来,只是一个劲儿地问:“姐姐快说呀,我们大少爷可急死了!这些日子没少催着太太来探问,听说表小姐好了,高兴得连觉都睡不着呢!表小姐是从哪儿染上了那个病的?先前病得厉害么?都有些什么症候?吃了些什么药?几时好的?这会子到底要不要紧?怎么过年都没出门,元宵节应该能好起来了吧……”
文怡听得心中叹气,见寻梅有些不耐烦,都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应对,便走过去道:“六姐姐今儿可好了?吃过药了么?我听说她今日精神不错,特地过来看她。”
寻梅仿佛遇上了救星似的,高兴地迎上来道:“九小姐有心了,我们小姐正惦念着姐妹们呢,您请随我来。”说罢用抱歉的眼神看了那小丫头一眼,便急急领着文怡与冬葵往正房去了。那小丫头沮丧地嘟起嘴,又转而瞄上了其他人。
文怡一边走,一边低声问:“听说六姐姐巳经知道郑家小姐的婚事了?如今没什么异状吧?”
寻梅也压低了声音回答:,“方才奴婢在屋里时,看着还好,只是有些没精神,不想理人。奴婢担心柳家小丫头留在这里,院里的人会不知深浅乱说话,因此便出来了。踏雪在屋里陪着小姐,奴婢在外头听着似乎没什么动静。”
文怡点点头,巳经走到了正屋前,寻梅掀起门帘请她进去,她正要迈脚,却又停了下来,回头吩咐冬葵:“你也跟进来吧,就在门里守着,留心是否有人来。屋里总比外头暖和。”冬葵笑着应了。寻梅眼中闪过一抹诧异,接着又有几分黯然,但很快就恢直了正常。
文慧的卧房在西暖阁里。文怡与寻梅刚走进去,便齐齐大吃一惊。
文慧正半椅在炕边,双眼闪烁着异样的光芒。她头发陵乱,手里抓着一根金簪子,锐利的簪子就挨着她的喉咙。踏雪跪倒在她面前三尺外,低声哭着,一边抹泪一边哽咽地说话:,“奴婢就只知道这些了……这些日子小姐出不了门,奴婢也出不了,给了太太身边的姐姐们会告诉奴婢一些消息,别的事奴婢真不知道!”
文怡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不由大怒,只是还顾虑着门外有人,三步并作两步冲了上去,紧握住文慧的手腕,将簪子夺了下来,便低声斥道:“六姐姐如今越发长进了,连以死相逼的手段都能使得出来,但你逼丫头有什么用?她与你一样出不了这院的门,你有胆量,不如逼别人去!柳家的丫头就在院子里,三姑母也在正院上房说话,六姐姐要闹,不如闹得人尽皆知,也像郑家小姐一般,成为京城人家津津乐道的对象,岂不更好?!”
文慧早就看到她们进来了,文怡扑过来时,却没挣扎,只是任由她夺走自己手里的簪子,便轻描淡写地道:“我不过吓唬一下这丫头罢了,哪里就真要寻死了?别拿我跟郑丽君相比,我可不会想她那样不要脸!”
文怡心中冷笑,也不理她,把簪子仍给寻梅:“去取镜来,给姐姐重新梳头,这乱糟糟的,疯婆子一般像什么话?!”
踏雪早已哭倒在寻梅怀里了,被后者半扶半抱的拖走了,不一会儿,寻梅抱了镜奁来,给文慧梳头,手却一直在发颤。
如果文慧方才真有个好歹,她也别想活命了。
文慧见状轻蔑的瞥了她一眼:“我还当你胆子大得很呢,怎么这会子到害怕起来?给我稳住了!也不怕叫九小姐笑话。这才多大的事呀?还不如那天你绑我的事大呢!”
寻梅受惊的看了文怡一眼。文怡决定当没听见,便接过她手里的梳子:“出去吧,倒两碗热茶来。”寻味忙行了一礼,迫不及待的退了出去。
文怡沉默着替文慧重新梳了一个简单的发式,为小心起见,没用任何金属簪子,只用绣花的大红发带打了个别致的结,沾一点过年的喜气。文慧便在那里似笑非笑:“九妹妹怎的忽然待我亲热起来?那天你给我母亲出主意时,可不见有这般友爱呀?”
文怡把梳子放回原处,也露出了似笑非笑的表情:“只要六姐姐不再惹事,我倒乐意表现的友爱些呢,只可惜这样的日子实在太少了。”
文慧闭了嘴,过了一会儿边露出了恨恨的表情:“谁要惹事了?分明是别人要惹我!你知不知道外头那两个丫头都对我做了什么?!我跟母亲说了一遍又一遍,她却还夸她们干得好!如今这世上真是没了天理”……
“六姐姐!”文怡打断了她的话,两眼平静的盯着她:“郑家小姐没当上太子妃,也没当上东宫良娣,如今她被赐婚给东平王世子,很快就要过门了。你既然知道了这件事,难道就没什么想法?要知道大伯母一直在担心你心里会难过呢!”
文慧起初面无表情,但渐渐便掩盖不住内心的情绪,表情也变得有几分扭曲:“我还能有什么想法?!圣旨都下了,我还能拿他们怎么办?!郑丽君倒是心想事成了,可惜,世子对她可一点情意都没有,她以为她赢了吗?”
文怡眨了眨眼,心中有几分异样。听文慧的口气,她对这门婚事的看法,似乎对郑丽君如愿的在意,要远远超过对朱景诚另娶他人的伤心。于是文怡便道:“不管东平王世子娶得是谁,他总要娶一个的。不是郑小姐,便是前些时候外头风传的那几位,总之不会是六姐姐。姐姐不觉得伤心,那是最好不过了,不然柳家那头可不好办。”
听到柳家,文慧的神情又黯淡下来:“罢了罢了,我就知道柳东宁这门亲事推不得了,虽然他仍旧无用又懦弱,但至少是个痴心的,我不需要担心他会不听我的话……”说着说着,眼圈又红了,“世子……我早知道他对我并无情意,要不然,我被关在家里这么长时间,外头让人人都知道我病了,他但凡对我有一丁点儿关心,也不会在这时候四处勾搭……还有,谁不知道丽君嫁祸我的事呀?他居然还有心情与她私会……我真不甘心,他怎么就看上了郑丽君呢?!以后再见到丽君,她一定会得意的向我炫耀的!我真是瞎了眼,当初怎会对她说出心里话?!”说罢嚎啕大哭起来。
文怡听得好笑,起身往外头叫人,见寻梅端着茶碗站在正屋里,双手发抖,就是不敢进来,便接过茶盘,道:“六姐姐哭过这一遭,只怕就好了,你去吧外头柳家的人弄走,生的节外生枝。”寻梅不言不语的屈膝一礼,转身去了。冬葵替她打了帘子,回头小声对文怡道:“方成才大太太遣了人来看,说姑太太一会儿兴许还要再来看六小姐,让九小姐帮着劝一劝。”
文怡点点头,回到暖阁里,见文慧的哭声巳经小了许多,方才淡淡地道:,“三姑母一会儿还要过来,姐姐还是快点收拾一下吧,省得叫三姑母看出端倪来,给亲事添上变故。如今人人都知道顾柳两家是要联姻的,若婚事变了外,姐姐的名声可不好听,说不定能跟郑小姐比一比了。如今皇上赐了婚,说郑小姐闲话的人自然就少了,人家正缺新话赶呢!”
,“我才不会叫人说闲话呢!”文慧一把擦去脸上的泪水,哽咽道,“别把我跟她相提并论!我可没在不相识的人家家里私会男人,还搂搂抱抱地叫人撞个正着!”说到这里还淬了一口,“我从前想嫁东平王世子,若成了便是我高攀,是我的福气,而她本来是能成为太子妃的,结果最终连都王妃都没轮上,一个世子妃,有什么了不起的?满京底十几二十个呢!我一个侍郎千金倒还比她稀罕些。换了我是她,才不会觉得这是体面。若她不是有个当贵妃的姑姑,早被世子纳为小妾了!什么好名声?!哼,等我嫁进柳家,跟她成了亲戚,一定要天天笑话她去!”
文怡对她的泄愤之语不置可否,只是看着她擦干净了泪痕,又叫踏雪端了洗脸盆来,为她重新杭洗,又匀了脸,然后整理屋里的各色物件。等到柳顾氏来时,文慧表现得非常平静,还面带笑容地回答了柳顾氏的话,并请她替自己捎问候给柳东宁。文怡见状,与蒋氏对观一眼,都暗暗松了口气,对于柳顾氏对自己的忽视,反倒没放在心上。
接下来的日子里,文慧一直都很平静,似乎巳经接受了心上人将要娶仇家为妻的事实,只是私下还有些不甘心,时不时向蒋氏打听婚礼什么时候办。蒋氏担心她会闹事,只说不知,同时又跟于老大人与顾大老爷说,文慧身侍还很虚弱,想让她在家里多养些时候,建议先定亲,仪式不需大办,只要请几家交情比较好的人家过来吃酒就算了,省得女儿劳累了,病情会有反复。
于老夫人虽觉得痘症这种病,好了就好了,不可能会有什么反复,但女儿柳顾氏先前也说过不欲大办,便也不反对,只是示意女儿,长幼有序,要先把柳东行与文怡的亲事定下来,省得惹人闲话。柳顾氏答应了,蒋氏收到消息,立即便向文怡报喜去了。
只是,就在文怡为这个消息暗暗羞涩心喜之际,北方却传来了坏消息:北疆告急,敌军多次进犯边境的村镇劫掠,据说,他们已经集结起十万大军,逼近北望城。这几次劫掠,不过是前奏而已。
京城内外一时间慌乱起来。
好象进展有些慢,应该加快了。。。。。。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第一百九十八章北疆告急
北疆敌国这次入侵,极有可能是因为受去年的旱情影响,整个北方的粮食收成都不佳的缘故。眼下正值冬值冬春之际,青黄不接,南方尚有肥沃的土地可以产出粮食,运往各地舒缓灾情,但北疆的广大荒芜土地上,却长不出多少粮食来,据说如今敌国连战马吃的草料都无法保证充足了。
镇守北望城的一众将领——其中就有沪国公府出身的小阮将军——向朝廷上书,阐明了在边境发生的种种现象与他们的分析,推测北国入侵是真有可能的,而且应该就在夏天到来之前发生。如今边疆一带的城镇虽看着还算稳固,但随着北国粮食进一步消耗,局势便会越来越恶化,朝廷应尽快增兵北疆,加固防守,以防万一。
消息付出,不但朝廷上下一片肃杀,连京城内外也是小道消息满天飞,一度有谣言称敌军已经离京不足五百里了,闹得人心惶惶的,甚至有富商人家信以为真,举家收拾行李预备逃往南方,坊间的粮价也一时升到平时的三四倍,引发了更大的恐慌,皇宫中那位九五至尊为此大发雷霆,下旨严禁朝廷官员与各部院泄露北疆军情,更禁止任何人在京城传播谣言,违者立斩,无需送官审讯。如此接连砍了七八个人,情况才稍稍有所缓解,加上罗家等一众皇商从南方紧急运来了大批米粮,平抑粮价,市面上渐渐恢复了平静。但即使如此,京城里的官民仍旧抑制不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