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涛声依旧 >

第16章

涛声依旧-第16章

小说: 涛声依旧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平时坐电车花零钱就够用了,家里粮食和菜都有,苏城又给送来那么多,暂时不用掏钱买,其余也没什么要用钱的地方。

    五十块,柜里还有五十斤粮票,三张肉票,正好匀成两份礼,给陈叔和金老师送去。

    韩耀骑倒骑驴驮张杨去粮店的时候就说:“送这些成么,要不我给你添点儿,咱去市场再买两袋子粮,每家好歹凑五十斤白面也成啊,你整个二十五,这数儿,跟耗子啃了似的。”

    张杨道:“不买。咱自己都吃不起高价粮还买来送人,那不是打肿脸充胖子么。再说了,我穷他们又不是不知道,东西少无所谓,拿过去是个心意就成,日子长着呢,往后好过了再补呗。”

    韩耀回头看车,拐进街口,道:“现在粮不像原来那么贵了,还什么高价不高价的。去年不是包产到户么,农民家里头粮食吃不了,嫌卖给公家赚的少,都推车到市里卖,一斤二毛五顶天了,比以前贱出十倍不止。”

    “啊?”张杨诧异道:“那不就是粮贩子么,没人抓他们?”

    韩耀嗤笑:“抓个屁。我告诉你,从打包产到户起,个人贩粮就是早晚的事情,挡不住。你看着吧,以后不光是粮食,任何东西都一样,什么东西过剩什么就贱,只要国家想发展,东西就总有过剩的一天。”

    张杨低头思索,微怔道:“要是所有东西都像现在粮食这样,那以后不就想买啥就买啥,假如有一天,野贩子卖的价格比国家还低,或者大家都嫌国家给分配的不够吃不够用,那……”

    “票证就全变废纸片子。”韩耀腾出一只手拍张杨脑门儿,“到那时候,谁有钱谁就活得好。”

    几乎就是一夜之间,粮油店和副食店周围挤满了小摊贩,再往前走两步,斜对面就是新开的露天市场,里头都是自发凑在一起的野集子,赶着驴车挤在一起吆喝。韩耀说先不去粮店,看看市场里怎么个价钱,要是便宜就买。

    现在粮食产量上来之后,立刻就能从市场上反应出来。俩人在里头逛了一圈,发现不只粮食,很多蔬菜和调味干料都不凭票不限量了,花椒大料都用秤搓着卖,大萝卜和冬储白菜二分钱一斤随便挑,买豆腐没票也不用拿黄豆换了,直接花钱就能买。很多常见的便宜蔬菜都东边一家西边一家,多得快要挑不过来,张杨大略问过一遍价钱,所有人都像商量好了似的,一水儿全是一个价,有些质量不太好的则稍微便宜一些。

    韩耀在粮食车那儿赖着不走,跟粮贩子讲价钱讲得急头白脸,到底花一毛五分钱一斤的价钱买回一百斤面粉。

    张杨不用掰手指头就算出来,买这么多粮一共才十五块钱!比粮店的一毛八还省!

    他看着热火朝天的集市,心中不禁惊异,就在几个月前,他们还因为没有粮票而饥一顿饱一顿,没先到年还没过,那些想都不敢想的高价粮就变得满大街随处可见。社会竟变得这么快,不知不觉中早已经翻天覆地,国家一个包产到户的政策下来,半年里就变成这个样,要是再来什么别的好政策,自己脚下的城市一年后会是什么样?十年后,二十年后呢?整个国家跟着一起变又该是什么样呢?

    张杨实在想象不出来。

    俩老头收到年礼都乐得老脸开花,嘴上不夸小孩孝顺,心里头早就稀罕的没边儿了。俩人先在陈叔家吃了顿午饭,下午去老金爷子家又吃了晚饭,老头儿让他们明天来自己家过年,婆子也留他们,张杨说什么都不干,这也太不好意思了,一家团圆他们俩生人凑过去算什么事呢。老头儿磨叽半天,老还是没留住,最后给小徒弟封了压岁钱,依依不舍送出门。

    回家路上,俩人没忍住又绕去市场里溜达。里面的东西实在太便宜了,像镇上的年节大集,但又远比大集丰富得多,平时没票就弄不到的副食在这里一样俱全,随便买,想卖多少卖多少,不用像以前在副食店里买一两二八酱都得凭票,还要想尽法子跟售货员搞好关系,低眉顺眼赔笑装孙子,才能多得到一星半点。

    这突如其来的物价变化像是给两人的巨大惊喜,老头儿给封了十块钱的压岁红包,俩人在市场里买回一车东西,最后掏兜一看居然还剩了四块六。

    韩耀边往倒骑驴上装冬储萝卜边道:“这回过年可算能吃点儿好的了。”

    张杨也高兴,“明天能多做几个菜,好好吃一顿像个过年样儿。诶哥,要不……咱再去买点儿?”

    韩耀搂着他脖子往车上带:“你赶紧歇火吧你!给你点儿压岁钱就不知道咋花好了是吧,大手大脚的你当你天天招财进宝啊。”

    年三十儿睡一觉就到了,张杨清早起床把对联窗花贴好,用鬼子红给桃酥脑门上点了个冷艳高贵的红点儿,下面条煮两个鸡蛋,跟韩耀一起朝着东边站溜直吃早饭。韩耀说像傻子,张杨非说这样兆头好。

    晚上,张杨按照韩耀的要求炖了大锅白菜,炒萝卜肉丝,焖豆腐,红烧鱼,算上饺子正好五样菜,放在矮桌上摆成圆形。

    窗外爆竹噼啪响,直冲云霄猛然炸开,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韩耀白天特意买了一斤散装白酒回来,纯高粱酿的,打开瓶塞立刻酒香扑鼻。他先把两个碗都倒上,给张杨倒一小口,给自己倒半碗,而后道:“来,咱俩先走一个。”

    张杨端起碗跟韩耀碰杯,“祝我哥来年发财。”

    韩耀又在他碗缘碰了下,“哥祝你学业有成。”

    俩人对视而笑,仰头干杯。

    广播里放着喜庆的音乐,张杨边吃菜边给韩耀讲屯子里的事儿,讲老家什么样,韩耀喝了四两酒也高兴了,搂过桃酥喂它吃鱼,一看脑门儿上的大红点儿,一口酒没含住“噗”的喷了满桌。

    前院邻居家的电视机旁围满了街坊,声音开到最大,都兴致勃勃的收看春节联欢晚会。张杨去年在老家听广播觉得特别有意思,今年遇见有电视的了,非要去看直播。

    韩耀背着张杨站在最外面伸头看了一会,觉得这也不咋地啊,演员在黑咕隆咚的大空地上懂得直哆嗦,扩音喇叭让风一呼啥都听不清。

    张杨拍拍韩耀脑袋:“哥,你放我下来吧,不看了,没去年的有意思。”

    “嗯,是没啥看头,不如回去听评书。”韩耀松手让他跳下来,俩人沿着街墙慢悠悠往家走。

    南郊胡同口的空地隐蔽在黑暗里,路灯前两天让淘气的小孩打坏了,碎灯泡挂在灯罩上,脏兮兮的。

    地上满是鞭炮爆竹炸开后散落的红色纸屑,张杨的棉鞋踩上去嘎吱响,韩耀忽然问:“放鞭炮么?”

    张杨一愣,心说咱家啥时候买的鞭炮?

    韩耀俯身在纸屑里翻找,自顾自道:“小时候家里不愿意花钱买这玩意儿,我看别家小孩放,心里痒痒,就偷摸捡挂鞭崩剩下的零碎炮仗放,别说,还挺有意思。在外头捡一堆回家藏着慢慢放,能玩儿一个月。”

    他捻起两个挂鞭剩下没点燃的小爆竹,吹掉上面的火药末,递给张杨一个,掏出烟叼在嘴里,吸了一口,点燃引线,甩手扔出去。

    “啪!”炮仗在空中清脆炸响,硫磺味弥漫。

    韩耀把另一个小炮仗点燃,张杨学着他的样子赶紧丢出去。

    “噼!”黑夜里瞬间乍现一闪火花。

    韩耀又点燃一支烟,塞进小孩儿嘴巴里,张杨没反应过来,一喘气就吸进去一大口,呛得眼泪都出来了。

    韩耀轻笑道:“熊孩子,抽烟都不会。”

    张杨揪着他袖口咳嗽,两个鼻孔直往出窜烟气,韩耀给他拍背,“老爷们儿早晚得会抽烟,回头教你。我说你能咳完了不,这两口烟儿让你拐的……”

    张杨弯腰弓背痛苦状,忽然窜起来夺过韩耀的半支烟,狠吸一口憋在嘴里,“呼——”的吐了韩耀一脸,完后撒腿就跑。

    “小崽子你敢报复我!”韩耀三两步从后头擒住他,单手捆住,接过烟三两大口吸完,脸贴着脸全送张杨跟前,大笑:“还敢不敢了?嗯?”

    张杨捂着口鼻摇头:“唔敢唔敢……”

    俩人闹腾够了,蹲在漆黑的巷子口摸索,时不时翻腾出小鞭炮就点燃往外扔,扔到红砖墙上炸出火药印子,或者扔到雪地里,炸起一小片雪花。有时候还能看见惊起的耗子拖家带口逃命,在墙角留下一溜凌乱的小爪印。

    就这么一直玩儿到夜风呼呼刮起来,看电视的人都散了,他们才意识到,这已是第二年的伊始,是新的一年了。

    张杨俯身捧起一大捧红纸撒向空中,大笑道:“春节了!咱家放这么多鞭炮!以后每年都响响亮亮,精精神神的!”

    “承你吉言。从今天开始就不一样了,咱们都能过上好日子。”韩耀替他拂去头发上的红纸屑。

    “今年除夕,是哥这辈子过得最好的一次。”

    张杨仰脸看着他,微怔,继而笑起来,伸手抹掉韩耀眼角的湿痕,“以后咱们年年都一起过春节,我回家你也跟我回去,我要是不回家,咱俩就还像今年这样,我给你包饺子,陪你喝酒。”

    韩耀俯身抵着张杨的额头,张杨拍拍他的后背,两人并肩慢慢走进灯火夜色中,走向崭新的生活。


 19好东西要藏在裤腰里才保险

    作者有话要说:感谢夏雨的地雷~(≧▽≦)/~谢谢!!  南郊土屋院子里的积雪还未完全消融,樱桃树桠挂着冰溜,冒出星星点点的叶苞。尺树寸泓的三月初,张杨回到省越剧团学习,韩耀也开始在省城与常州之间奔走。

    省越环境氛围都不错,师哥师姐也很好相处,春节一个月没见面,大家都带回来不少小地方的土产,张杨年纪小,分到的最多。中午老师把所有人的身板捋过一遍,除开功法生疏了的在三楼大平台上练功以外,其余的都聚在一起聊天,说过年的见闻和家乡的变化。张杨坐在边上叼着香干听,得知许多乡镇城市都像省城一样,在这一年年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变化不会停止,而且在人们的注视下越变越快。前两年新兴的个体户逐渐发展,很多小摊位赚足本钱后遂即开起了店铺,甚至还雇佣帮工。正月十五没过多久,张杨就发现南郊一带多了许多小铺子,像浇了水的豆芽菜,一夜之间便成片成片的支楞出来。铺子的买卖不一而同,各式各样,大多是卖食物和生活用品,甚至还有一家铺子专门卖牛奶。

    以前家里给生产队养牛的时候,张杨最爱喝热牛奶,现在省城里也能买到新鲜的了,张杨就每天早上都叼着油条或者包子去买,一毛五一大碗,还可以加糖,糖不要钱。

    也幸得苏城够意思,给张杨介绍晚上的野场子让他唱两出小戏赚钱,不然就他这样的喝法,不出一个月就得把自己那点儿存款喝精光。

    老金爷子听到手底下的徒弟闲磕牙说小师弟天天晚上出野场子赚饭钱的时候,还挺心疼的想把孩子领家里养,但后来转念一想,觉得没事儿出出野场子也好,是个锻炼的好法子,有些人学戏精却怯场,不管台下唱的多好,一上台俩腿肚子就打颤,就是欠历练。老头儿怕学生缺钱花,总有意无意的打听张杨过得好不好,下棋时听陈叔说赚得不少,养活自己一点儿问题没有,心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