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身香江-第1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林静现在的名气,已经不用再在前面加上什么天才、美少女之类让人冷汗、恶寒瀑布汗的前缀头衔了。
《明报》和《明报晚报》的销量超过十万份,可以说是遍布香港的各个角落。所以尽管林静最近好几个月的时间没有新作推出,新闻热度不如去年和年初的时候,但很快的,关于她和《大国崛起之海洋时代》的新闻还是很快就火热了起来。
某报亭前。
“看到了吧,林静有新作出世,你还不相信,可笑前一段时间还有那些吃不到葡萄喊葡萄酸的人,说什么江郎才尽了。这脸打得也忒快、忒红、忒肿了。”某林静脑残粉拿起一份《明报》,指着一则新闻,一边不屑的冷笑,一边说道。
“咦,还真是啊,居然在这个时候推出新书,莫不是她暑假都在闭门写书了?”一个和林静脑残粉一起的少年惊喜的叫道,“不愧是我家的林姑娘,虽然已经天才到令人绝望了,但论起勤奋,依然是无人能及!”
“不单是一个暑假,你看,上面说,新书是从去年就开始构思了的。嗯,以前的书,两三个月的时间就完成,都已经那么好看,这本,差不多一年之久,那岂不是真正的绝世神书?”某林静脑残粉无可救药的揣摩着。
在林静众多的心目中,虽然她的剧本写得不错,拍出来的电影非常好看,但电影无论有多jīng彩也就是几十分钟一百多分钟的事情,哪里比得上书耐读。
去年的时候,新书是接二连三的出来,众是幸福到飘飘yù仙。谁能想到,林静“突发奇想”的喜欢上了写剧本制作电影,就仿佛那一句诗所说的,一如侯门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自从开始写剧本建公司拍电影,进了电影这个门后,林静在电影的路上越走越远,以至于新作越来越少。到了今年,除了去年就有了的《品三国》之外,就只有一部儿童英文《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而且即使是这部儿童英文,也还只是在欧美地区出版了,香港暂时还没看到正版。虽然有许多都通过各种渠道,从欧美地区购到了正版书。
似乎林静因为迷上了电影,将“写书”这个本领抛诸脑后了,众都是失望遗憾。
然而没想到,正当他们以为林静已经不再写书了之后,突然就从《明报》这种颇有权威的报纸上林静要推出新书的新闻,,而且是用了将近一年多的时间写出来的书,顿时一个个都喜出望外欣喜若狂,好像过年一样甚至奔走相告,朋友之间约定在新书发售的哪一年组队组团去购买,给林静的新书壮声势。
第一百六十四章 一种时尚()
“给我来一本《明报月刊》。”
“这位同学,不好意思,已经卖完了。”
“卖完了,怎么会这么快?”
“我也没想到会这么好卖,二十多分钟就卖完了。”报亭老板答道,脸上满是懊悔的神色。
报亭老板开报亭已经有七八年了,在他的印象中,《明报月刊》在七十年代的时候还是比较好卖的,当然,这个好卖是相对而言。一般进五本,也能卖出去三四本,有时候还会全部卖完。但是最近几年就不行了,经常是进五本,只能卖出两三本,慢慢的他就只进三本了。
到了今年,甚至只象征性的进一本。可是因为这个位置比较偏僻,有时候进一本都卖不出去。
不过最近几天,得益于自己是卖报刊的,他注意到《明报》上的一则有关林静的新作将会刊登在《明报月刊》上的新闻。去年的时候,因为林静的武侠《英雄志》和《昆仑》,《明报晚报》卖得特别好。经常是报纸才刚上架,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基于这个印象,所以他特意进多了几本《明报月刊》,史无前例的十本。
没想到今天才刚刚开档,就陆陆续续有人过来问有没有《明报月刊》卖,然后不到半个小时,十本就卖完了。以前是一个月卖不掉一本,现在是几十分钟卖十本。
像这个报亭的情景,在香港许多地方都在上演。
9月2日,《明报月刊》编辑部。
董桥看着张利来拿过来的一张数据单,上面赫然是昨天《明报月刊》的销量,而销量数据是五万六千三百八十三本。
五万多接近六万本,一天的销量,这还仅仅只是香港地区。
虽然说这个五万本已经消耗了《明报月刊》很多的“潜力”。但以这种势头,到月末,销量或许能够突破十万也未定。
十万啊!
一本月刊。如果能达到十万的销量,还是在香港这种弹丸之地。无疑是一种神话!
在《明报月刊》掀起销售热潮的时候,林静和莫子奇正在通话中。
莫子奇向她汇报最近一段时间时空电影工作室的一些情况,以及下半年的安排。不过汇报完后,说着说着,就说到了林静的新作和《明报月刊》上来。
“新一起的《明报月刊》销量很好啊,不过这都是林小姐你的作品的功劳。如果你能将《大国崛起》系列交给出版社,销量应该会更好。而出版社无论是名声还是业绩都能更上一层楼。”莫子奇却是开玩笑似的说道。
以林静今时今日的名声,写出来的无论是什么文字,都根本不用担心销量,所以莫子奇才会说。《明报月刊》卖得好,不是刊物办得好。
但莫子奇也知道,将《大国崛起》交给出版社,那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在他读过了《大国崛起之海洋时代》之后。更加肯定了自己的这个念头。
倒不是说《明报月刊》能给出更加高的稿酬,金庸名下的报刊,的稿酬一向是以低而闻名的,即使是《明报月刊》这样高水准的学术性刊物,大学讲师级投稿。只有千字八十,教授级投稿,也才千字一百到一百五。
据他所知,林静的《大国崛起》,是千字一百五,等同于质量最高的教授投稿,据说金庸、董桥和张利来三人都同意给出更高的稿酬,但被林静自己否定了。
只不过是千字一百五而已,出版社随时能给出20%以上的稿酬,千字两三百三四百都不是问题。
但在林静看来,这都是小钱而已。
写《大国崛起》,她并不是稿费。即使在很多作家看来,千字一百五已经是他们难以企及的高度,赚上个几十万一百万根本不是问题。
如果真的要赚钱,她根本不会写《大国崛起》,因为《大国崛起》这种文章不像通俗文学,它的不会太过广泛。就像弟弟林言和妹妹林思,很喜欢她写的、《明朝那些事儿》和《品三国》,但对于《大国崛起》,林思表示看不懂,林言倒是看得懂一些,但不多,而且在他看来,《大国崛起》很枯燥乏味,看得直想睡觉。
《大国崛起》,一部注定是小众的作品,当然,这个小众只是相对而言。林静的脑残粉那么多,他们中很多可能都不喜欢,但会买回去收藏。
“以后吧,会有机会的。”林静笑笑说道。
“你又有新构思了?”没想到她的这一句话让莫子奇惊讶了一番,“不会这么快吧?”
“《大国崛起》只是写了一部《海洋时代》,冰山一角而已,哪里会这么快,等写完了《大国崛起》,等我毕业了,有时间了再说吧。”林静不置可否说道。
她的脑袋里装的作品倒是汗牛充栋,可没有那么多时间写出来。
随着《大国崛起》的热销,在香港,很快就形成了一个有关于《大国崛起》的话题。因为《大国崛起》的,所引发的话题。
林静以前写的武侠,在发表之后,也很热闹,但这种热闹是对林静这个年纪写出那样成熟的武侠形成的反差的惊讶,而不是作品本身的价值。即使是《明朝那些事儿》和《品三国》,因为过于通俗和“草根”,虽然也产生了轰动,但这种轰动并没有上达“天听”。
喜欢林静作品的大多数都是普通的老百姓。
像董桥这样的知识分子,如果不是因为他和金庸相熟,他即使知道有林静这么一个人,可能也不会去去林静作品,即使林静的名字已经传遍了香江。
因为在他们这些人眼里,林静写出来的许多作品如武侠、言情,打个不好听的比喻,不过是狗肉一样的东西,用来充饥解馋可以,但是是上不来台面的。
就像金庸虽然写了十多部武侠,这十多部武侠传遍世界华人地区,为他赚下了万贯家财和偌大的名声,但在金庸的眼里,他最得意的事业还是《明报》和《明报月刊》。
毕竟现在才是八十年代,在正统的知识分子眼里,武侠是邪门歪道,不入流的东西。如果一个学生,被教授看到他跑去研究武侠,可能会被斥责他不务正业。
像后世,孔庆东那样的北大教授,去专门研究武侠特别是金庸的武侠,甚至还登上百家讲坛,讲《笑书神侠》,是大逆不道的,不可能的。
随着《大国崛起》的话题越演越烈,一时之间,《大国崛起之海洋时代》,成一种时尚,知识分子中的一种时尚,白领阶层的一种时尚,中学生大学生中的一种时尚。
时尚!
第一百六十五章 第一才女()
《大国崛起》阳春白雪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受众不像一般的历史读物这些下里巴人作品广,但它所引起的度,却不是历史读物所能相提并论的,特别是在中上层。
因为林静是香江中文大学的学生,所以记者最先找上的是香江中文大学的教授,特别是历史系的老教授王立民。
对于林静的这部作品,王立民教授的答案是:“可以用作历史系的教材。”
听到王立民教授的话,众多记者都是眼前一亮,一个十六岁的少女写出来的文章可以当历史系的教材,多么富有话题性的评价,如果刊登出去肯定会引发评论的热潮。
兴奋之下,就有记者问道:“那是不是意味着林静在历史领域已经有了教授级的水平?”
“在我看来是如此的。”王立民教授没有丝毫犹豫的答道,“如果可能的话,我非常乐意和她一起研究探讨在历史比较学方面的问题。”
“可是她还不到十七岁。”林静的年龄大家都是知道的,还有两个月才年满十七岁。
“一千多年前,韩愈就已经说过,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年龄,从来都不是衡量学问高低的标准。”
从王立民教授拿到了肯定答案的记者们,唯恐天下不乱,找上了同样很年轻的一位讲师,据说还是林静写《大国崛起》时的指导老师曲素幽。
面对这位年轻的过份的女讲师,一肚子坏水的记者们抛出了很辛辣的一个问题:王立民教授认为林静有资格和他做同事。那么身为林静的老师,你是如何看待的?
然后记者们准备等着看好戏。
不料曲素幽没有上当,或者说她压根就没有想到记者的问题里的陷阱。而是心里有什么就说什么。
“对于《大国崛起》,我只是一个见证者,看着它从无到有的见证者。如果硬要说有什么关系的话,我在林静写《大国崛起》时很受启发。”
对曲素幽的这个答案,记者们都被震惊了一番。于是很快的,一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标题出现在了各大报纸上。
“香江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称林静已经有了教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