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晨辉-第3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克制,库夏和奥克就再也没有交手过招的机会了。
因为奥克被华夏帝国彻底打垮,原本统一的帝国已经被撕成几个互不统属的碎片。
之后为了对抗亡灵的入侵,奥克兽人又拼命收缩,新皇帝奥克?征服把所有能搜集到的人口全都集结在中央邦,这些被抽调走的人口和部队再也没有回来过。
一开始,库夏对此乐见其成,毕竟兽人不是个好相与的对手,而他们主动撤退,库夏自然会紧随兽人撤退的步伐前进。
短短一年时间,库夏获得大约20万平方公里的肥沃领土,算是结结实实吞下一块大补的肥肉。
然后,情况就急转直下了。
前往华夏和华夏属国的库夏商人不断传回大量情报——那个东方大国把下一个攻击目标定在自己身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华夏和她的附属国军队越聚越多,他们的战略目标也越来越清晰——灭亡库夏,而不是打败库夏就算结束。
于是,库夏帝国拼命扩充军力,增加武备,把大量主力部队集中在东部地区,等待迎战侵略军。
华夏朝堂自然也知道库夏人早已做好战斗准备,因此这次战争在开始之前,很多人认为还是有一定风险的——库夏跟华夏的各方面交流都很频繁,武备方面肯定走私过不少华夏武器(商人的德行,你们都知道的),再加上进攻路线单一,跨海登陆等战争,风险,战争开始时,内阁也算捏一把汗。
不过,战争真的打起来,大家就发现,库夏人远没有华夏人想象的那么强。
战前,兵部对库夏军队的战斗力估计是加强版奥克帝国——兵力与奥克相当,白刃战能力估计也相差不大,但有炮兵加强,也就是镇远之战奥克和鞑靼残种联手的水平。
但是打起来之后,根据参加过对奥克战争的几位年轻军官(比如宗伯风、折彦颜)的描述,库军的实际战斗力远远不如奥克帝国。
白刃战方面,库夏军甲骑具装有数万之多,但是冲锋意志并不坚决,屡次在华军阵地前被炽热的火力击溃。
轻骑兵数量更多,但似乎非常喜欢骑射,就算能靠近华军,也会尽可能围着华军方阵转圈抛射,面对这样找死的对手,华军自然不会客气,一轮排枪就能打倒一片,几轮齐射就彻底解决问题。
象军更滑稽,库夏人在这种巨兽背上加装小型火炮,再给大象披上厚甲,试图组合成一种能突破华军火网的新战争巨兽。
遗憾的是,不论多厚的铠甲,都不可能抵挡野战炮的轰击,两轮炮兵集火过去,库夏军的大象被打倒一半,剩下的转身就逃,大象背上的士兵都无法控制它们,以至于很多伴随大象冲锋的步兵被自己人踩踏致死。
华军指挥官立刻抓住机会,派遣骑兵追杀,胜负就此确定,华军取得了一次斩首10万级的巨大胜利。
而且,自身损失不过区区数百人而已。
这场战役过后,华夏对库夏的军事实力下调到奥克帝国底层战兵水准——可能也就打打哥布尔、山羊人之类,如果狮子牛头人一多,库夏是肯定打不过奥克的。
然后就是李华梅消灭库夏海军的一战,至此,华夏人已经见识过库夏所有主要兵种,虽然这个人口千万的大国还能征召很多部队,但是内阁已经确信,战争不会有大的起伏,结果也已经注定。
甚至,内阁都开始考虑,该如何封赏有功将士了。
“臣认为,应该给军队至少三个上柱国,陆军两个,海军一个。”欣喜过后,兵部侍郎(兵部二把手)大声上奏道:“自从太上皇退位之后,军队有6位上柱国退役,这些老帅都是无价之宝,每一位老帅退役,都是难以挽回的损失,所以臣认为,还是要尽快给军队树立新的榜样为好!”
陈鑫时代的上柱国,到今天为止已经走了一半,空出来的为止却始终没有人来补充,兵部对此十分着急——上柱国等同六部侍郎,算是半个内阁成员,有十几位上柱国从旁敲边鼓,兵部的声音都能洪亮不少。
这是兵部的政治优势,其他无补羡慕不来。
可这不代表其他人能同意兵部的意见。
“臣认为,三位上柱国实在太多了!”
吏部侍郎立刻站出来反驳:
“库夏毕竟不是鞑靼,其国虽然地域广大,人口众多,但现在看来战斗力不强,如果为这样一个国家升3位上柱国,那么当初打西狄(指奥克)也该有3位,以后再打西夷,还得至少3位,这上柱国,可太泛滥了。”
“朝廷名器,怎能如此轻易予人?”
第669章 上柱国的标准()
吏部的观点很明确,如果打一个库夏就有3个上柱国,那么以后打西夷(指教宗同盟)、西南狄(指黑暗帝国)都要有相同的封赏。
还有,之前打败奥克的年轻人,也会觉得不服气——奥克无论从军事、经济还是国土面积上都不次于库夏分毫,结果一个上柱国都没有,未免太寒将士的心。
但如果给他们补上,新晋的上柱国就得至少12位,加上还在军中,几年之内还不会退休的几位老头子,将近20位上柱国,这上柱国未免太廉价了一点。
户部(处于对工资、奖金的考量)、礼部(对兵部官大难治比较反感)支持吏部的说法。
刑部和工部中立(上柱国是多是少,对这两个部门影响很小)。
6部中的意见是3比1,兵部占下风,不过更高层的内阁成员,支持兵部的比较多一些。
毕竟皇帝和太子都是海军出身,如果不能给3个上柱国名额,取消海军那一个是比较合适的做法——或者取消两个,只给陆军留一个名额,海军继续光着。
这对皇帝和不在这里的太子来说,毫无疑问不可忍受(何况现在海军中呼声最高的是李华梅,她跟太子什么关系大家都清楚。)于是,默认太子支持兵部的情况下,比分扳平3比3,剩下的需要看三位辅政大臣的意见了。
两位次辅意见不同,一位支持兵部,一位支持吏部,最后一票在首辅韩昆手中。
“上柱国是一定得给的。”
韩昆悠悠的说:
“现在唯一的问题是,到底给几个。我想,与其这样吵来吵去,还不如定一个标准,今后都按标准来,达到标准就给,达不到就不给,这不就简单了吗?”
制定一个标准,这倒是一个相对更能让大多数人接受的办法,只是。
“按照什么标准来好?”吏部尚书问。
“我的意见是,第一:按歼敌数目——从库夏和之前的奥克战争来看,我们已知的敌人在别人眼里有强有弱,但在我们自己眼里都是不堪一击的弱鸡。”
韩昆说到这里,朝堂上的文武百官一个个都与有荣焉的样子——每次都轻易取胜,并获得巨大收益的战争,又有谁会不喜欢呢?
“既然如此,我们也没必要去区分那只弱鸡更弱,那只更强一点,就按敌军动员数目来,累计歼敌50万或100万——这个数字可以再商量,的将领,授予上柱国军衔。”
“这样的话,海军太吃亏了。”皇帝说。
“可以把舰船也算入战果啊,预计一下击沉敌军吨位,折算成战果上报就好了。”
韩昆接着说:
“这里面还有一个比例问题,比如一位将军指挥1000人歼灭10万敌人,与另一位将军指挥1万人歼灭10万敌人,这里面的战果差距还得另外折算。”
“以及,将军的副手们,应该在其中分多少战绩,还得大家再商议一下。”
“有一就有二,第二是什么?”有人问。
“第二吗,看征服的面积和人口,比如说,两百万平方公里算作歼敌10万?征服100万人口算作歼敌10万,这样的,把一切战功都量化一下,统帅们达到标准,就给他上柱国,达不到也别强求。”
这就简单很多了。
最终,内阁商议的结果是,不管敌人强弱,歼敌两百万者,有资格获得上柱国军衔(功劳另算,只作为获得上柱国的标准)。
征服土地、人口、招降外蕃都能转化为歼敌数额,主帅可以获得战果中的一半,另外一半归其他军官所有。
歼敌数目可以累计,到达200万就能获得上柱国位置。
吏部本来还想把标准定的更高一点,不过韩昆劝说他们:已知世界也就那么大,如果这一代人就把它们全都征服,陆海军全加起来也不会超过20位新上柱国,然后兵部还能再去打谁?这一代人的上柱国越多,下一代人的上柱国就越少,说不定2、30年后,武人们再也不会有成为上柱国的机会了。
内阁成员们想了想,这确实有道理,于是关于上柱国的标准提案就此通过。
按照这个标准,之前结束的奥克战争,应该产生两位上柱国——前后歼灭奥克兽人和乌尔拉人200万左右,获得土地在160多万平方公里,招降新外蕃500万人口左右。
如果把大森林面积算上,还有1000万平方公里上下,外蕃人口100万,消灭抵抗的敌人20万以上。
按照标准,宗伯风作为后期统帅,分得边墙之战后所有歼敌数目的一半,成为最接近上柱国的华夏帝国将领,再加上在库夏前期的战斗,他将毫无疑问获得一个上柱国位置。
另外一个事实上已经获得了资格的人是李华梅,她在黑海海战中歼灭敌舰150艘左右,而且是单舰作战,没有副手可言,所有歼敌数目都算在她的名下。
再加上这次针对库夏的海战,以及奥克战争中分到她名下的战绩,全都凑起来,只需要今后再获得一点成绩,上柱国就到手了。
第三位离上柱国最近的人是左恒柏,对奥克战争边墙之战前,他是远征军统帅,之后他是副帅,获得的功劳比例较大,但是他现在还在远西驻守,没有参与库夏战争,想要获得上柱国,可能需要等到下一次对付西夷或西狄的新战争。
内阁估计,库夏灭亡后,此次战争的统帅也有资格晋升上柱国,这样,两场获利颇丰的战争加起来,一共产生3个半上柱国(左恒柏算半个),大家都能接受。
皆大欢喜,可喜可贺。
只是,没人想得到,在新大陆的欧扬,此时正在进行一场轻松无比,但战果惊人的战争。
一直到进军特诺奇提特兰城下为止,欧扬手中1000华夏兵不到的核心力量,已经歼灭各族殷地安军队30万以上,招降外蕃600万人口,征服土地面积300多万平方公里。
如果按照内阁会议制定的上柱国标准,欧扬其实排在左恒柏甚至李华梅前面,距离荣登上柱国只剩一步之遥了。
第670章 特诺奇提特兰战役()
共和1916年1月初10
从特拉斯卡拉出发的18000殷地安仆从军,抵达特诺奇提特兰城下后,已经膨胀到接近8万人。
跟欧扬想象的一样,除了阿兹特克本部和死忠特斯科科人之外,其他所有原本属于阿兹特克帝国麾下的仆从城邦、部落在这种帝国风雨飘摇的时刻,都不愿意继续与阿兹特克人站在一起了。
这是多种原因混合而成的结果:
首先,自然是华夏军队相对来说完全无可阻挡的战斗力——到目前为止,殷地安人尚未在战场上杀死过任何一个华夏人,这造成一个令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