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BL电子书 > 凭海临风 作者:杨澜 >

第3章

凭海临风 作者:杨澜-第3章

小说: 凭海临风 作者:杨澜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失马的故事,我得到的这个意外的机会,对我究竟是福是祸,现在还常常让
我茫然呢。

不论是福是祸,总之第二天我又被叫去试镜:据说是全组导演都觉得我
不错,想再看看我的表现是否稳定。有二就有三,此后竟连续试了五次。随
着试镜的人越来越少,我的心情也越来越紧张,等待比失败更让人心焦。每
次走进电视台的大门,我都抬头望一望这座淡绿色、谈不上漂亮的大楼,问
自己:这里真有属于我的一块天地吗?

终于有一天,我沉不住气了,问一位导演:“这么吊着真不是滋味,什
么时候定人选呀?”他迟疑了一会儿,好像有点为难。最后,大概是一段时
期的相处让他感到应该让我知道实情,他终于告诉我:目前人选中我是最佳
的,但是有人说我还不够漂亮,所以剧组决定在电视周报上登一次广告,从
社会上公开再挑选一次。

“漂亮?又不是选美。”我心里其实挺不服。同时,也挺酸溜溜的。回
家照了半天镜子,不断问妈妈:“人家是不是嫌我眼睛不够大?或者我不够
苗条?”妈妈说:“澜澜,该是你的,就不会是别人的;是别人的,你抢来
做什么?”在一旁的爸爸插上一句:“你爸爸一辈子想胖也胖不起来,你妈
妈也只有八十多斤,你还用减肥?”我笑了。

我的父母,真是最好的。

一个星期之后,我被领进了中央电视台的外宾接待室,里面坐了不少人,
以后才知道他们都是电视台的主管节目的领导:有洪民生副台长,几个部门
的主任,正大集团方面的制片人、导演等等。还有已经敲定的男主持人姜昆。
除我之外,另有一位的确非常漂亮的女孩站在一边。我明白,这是一场三堂
会审,也是最后的选择。我的好胜心一下子被激起来,几天来的焦躁、委屈,
都化成了倔强:“你们早以为我不够漂亮,干嘛不早说呀?电视台是了不起,
但也不能把别人的时间都不当一回事呀!即使今天你们不选我,我也要证明
我的素质。”

这次考试的两个题目是:一,你将如何做这个节目的主持人;二,介绍
一下你自己。准备时间:五分钟。

我是这么开始的:“我认为主持人的首要标准不应是容貌,而是要看他
是不是有强烈的与观众沟通的愿望。我希望做这个节目的主持人,因为我特
别喜欢旅游。人与大自然相近相亲的快感是无与伦比的,我要把这些感受讲
给观众听。。。”

介绍自己时,我说:“父母给我起‘澜’为名,就是祝愿一个女孩子能
有海一样开阔的胸襟,自强、自立。我相信自己能做到这点。。。”

我的情绪很激动,一个人站在屋子正中,好像是说给评委们听的,也好
像是说给自己听的。一口气讲了半个小时,没有一点儿文字参考。说完后,
我感到屋子里非常安静。今天看来,按气功的说法,是我的气场把他们“罩”
住了。出门的时候,我感到浑身一阵轻松:“反正我把该说的都说了,剩下
的事该由你们去操心了。”

当他们再次把我叫进那个房间,告诉我,他们已决定由我与姜昆搭档担
任《正大综艺》的主持人时,我一点也不惊讶。

这个机会,就是我的。

走过《正大综艺》

《正大综艺》,你好吗?

纽约。从我住的四十层的高楼向外看,窗外的灯光伸展在墨蓝色的夜空
里,勾勒出街道和大厦的轮廓,紧凑却不拥挤,深远而又开阔。不见了冷冰
冰的钢筋水泥,只留下点点温暖的颜色,悬浮在视线里。

正如我的回忆,跃出时间的帷幕,然后就不肯离去。

那个从化妆室匆匆出来,一路小跑着进了演播室的女主持人就是我吗?
那间宽敞的演播室里铺着玻璃地板,穿高跟鞋走在上边,有特别清脆的响声,
在开机前的寂静里,几乎让人尴尬。接着,片头音乐响起来,节奏很快,像
敲鼓,搞得我的心也怦怦直跳。身边赵老师不动声色,轻声说一句:“情绪
再饱满点儿。”我稳住神,挺了挺腰板。腰真酸,这样每天站五六个钟头录
像,已是连续第五天了。

音乐戛然而止。热烈的掌声。我的精神为之一振。对面坐着二百位我的
客人,穿着统一的
T 
恤衫,上面印着节目的名字,让我首先欢迎他们吧——
“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正大综艺》。”

《正大综艺》,我的老朋友,久违了。我们曾经共处四年,使我成为你
任职最长的主持人。是你让我爱上了电视这一行;为了电视这一行,我又离
开了你,飞到地球的另一边,重新做起了学生。有人说我聪明,有人为我可
惜,而你是应该了解我的,这个选择是我事业的必然,人生的必然,几乎不
需要得到更多人的肯定。对于这一选择,我是不假掩饰地感到骄傲的。屈指
算来,离开你已经有两年了,《正大综艺》,你好吗?

当我取出母亲为我翻录的从第一期到第二百期的《正大综艺》录像带,
看到那个最熟悉而又最陌生的“我”,我突然有了表达的冲动。那个因第一
次上电视而不知该往哪儿看的女学生,是多么幼稚,却又多么认真!身上穿
的还是从导演那几借来的连衣裙。姜昆、戴宗显、赵忠祥,我的搭档们都是
我称为“老师”的人,却又与我建立了朋友的关系。如果没有他们的提携,
我的那点薄薄的天分何以在短短几年中造就了所谓的“成功”?还有同一个
办公室的永远忙碌的同事们,我们曾一起看素材,写稿子,搬磁带,接电话,
遇到有精神不太正常的男人打电话来,要“找杨澜谈谈”,同事们总是很果
断地冲我摆摆手,叫我别出声,然后很有派头地对那人说:”杨澜不在,我
是她的上级,有什么事就跟我谈吧。”在办公室的一角永远有一箱方便面。
直到现在,我一看见方便面就恶心——那时候吃得太多了。隔壁的《动物世
界》组,有一张单人行军床。每到录像期间,同事们就把它让给我,好让我
中午打个瞌睡,而他们,都睡在拼合的椅子上——我的那间温暖的办公室已
经变样了吧?我的那张办公桌,是不是已经分配给了新来的实习生?在向《正
大综艺》告别的时候,赵忠祥老师一再叮嘱我:“咱们别伤感,要有洒脱的
心态。”我们力争在主持第二百期时把一切离别之情加以淡化,但我在现场
还是哽咽了:因为曾经与《正大综艺》共担荣辱,因为曾经尝过酸甜苦辣、
人情世故而忽生了由衷的人生感喟。

《正大综艺》,已经永远地留在了我的人生里,抹也抹不去。它改变了
我的人生轨迹,却没有改变我的个性。相反,它让我更清楚地知道了我想做
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为了这些,我感谢《正大综艺》。我既不以它
带给我的荣誉而满足,也不因我过去的稚气而羞愧。这是我社会人生的起步,

是我事业的开始。我曾经全身心地投入过,而且过得很充实。关于它,我还
有很多话要告诉观众,告诉自己,那些荧屏后的故事。

于是,我开始了与那个过去的自己的对话,用的是舒服的方块字,陪伴
我的是纽约冬季的灯光。

启蒙老师姜昆

我的生日在三月底。一九九○年,我刚过二十二岁生日,《中国电视周
报》在头版登出了《正大综艺》即将开播的消息。关于主持人,只有一句话:
“这个节目将由著名相声演员姜昆和初登荧屏的杨澜主持,”接下来的星期
六,我出现在中国几亿电视观众面前。播出的时候,我正坐在家里的沙发上,
听见片头的音乐,手里捏出了冷汗。那是我生平最紧张的一次。周围的一切
都模糊不清,爸爸妈妈说了些什么也听不见,只有电视、电视、电视。。

一个人有机会审视自己,是件很特别的事,甚至感到不可思议:在恍惚
之中似乎有了时空的倒转,不由会对自己产生从未有过的兴趣。我知道不少
人喜欢照镜子,或反复看自己的照片,而现在家庭录像机的普及也使这种奇
特的感受进一步得到满足。但是,如果对效果毫无把握,而且对自己的第一
次审视是与几亿人同时进行的,再自信的人也会心慌。

这就是我第一次坐在电视机前,等待自己出现时的心情。

我从未发现自己有那么多小毛病。比如,眨眼太多。

连姜昆都发现了。

节目播出后的一天,他在电梯里对我说:“杨澜,电视会把你的一切毛
病放大,所以你得学会控制自己的形体,特别是眨眼的习惯要改改。从现在
到演播室这一段路上,你强迫自己一次都不眨眼试试。”

我很听话。

一路上果真圆睁双目,不敢让上下眼皮有任何接触。五分钟的路程在我
看来足有半个小时。我浑身冒汗,眼睛发酸,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当电视
主持人真是活受罪。”我在心里诅咒着。更要命的是旁边姜昆还时刻“监视”
着我。“坚持住!别眨!”——还让不让人活了?!——但我知道他是为我
好。我就这样走上了电视,做起了节目主持人。一开始,我认为这是个意外,
但不久我就明白了:命中注定我就是干这一行的。

最先跟我这么说的是姜昆。

那时,我的心理压力大极了。毕竟从未经过任何专业训练哇,就这么往
上冲,行吗?第一次录像就一口气录十三集(这个数也有点不吉利)。我把
家里的衣柜翻了个里朝外,也凑不出几套能上镜头的衣服。向台里申请置装
费,被抢白了一句:“中央电视台是个什么地方,有多少人倒贴钱都愿意,
就为出个镜头。”幸好,热心的女编导们把自己的衣服都拿来给我挑,碰巧
我们的身材又差不多,真帮了我的大忙。接下来的大问题是我总怕摄像机:
那些黑乎乎的大东西,怎么看就怎么别扭,对它们怎么有感情?怎么说话?
一看它们,连台词都忘了。有一次,一位摄像师扛着流动摄像机走到我面前,
想给我一个特写。我下意识地一下把头转向一边,弄得那位老兄莫名其妙:
“别人都抢镜头,这个女孩子怎么躲呀?”

我心灰极了,心想:早知道自己这么怕镜头,还不如把这个位置让给别
人呢。那些没选上的人,看我这么糟蹋了一个好机会,肯定气死了。有一天
与姜昆讨论串联词时,我谈起这个苦恼,他突然打断我说:“看着我。”我

一愣,以为他又要说什么笑话了,就盯着他问:“这么严肃?领导要找我谈
话?”他也不回答,问:“你觉得这么面对面与我说话有问题吗?”“没有
啊!”“如果摄像机离你这么近,你能不能照现在这样说话?”——好像可
以。可以。

心理的障碍就是一层纸,捅破了没什么稀奇。

从那以后,我真的不那么怕镜头了,甚至觉得过去的恐惧完全没有道理。

姜昆告诉我:”你有天分,干电视这行干对了。”

是吗?我可有点不相信。

《正大综艺》刚播出,观众来信就像雪片似地飞来了。我从小没听过那
么极端的赞美,也没有受过那么直截了当的批评。我虽然不会因为接到几封
表扬信就沾沾自喜,但是被人家评头论足却真有点受不了,往往会因为一封
批评信而沮丧一天。一会儿,有人来信说我笑得不够;一会儿,又有人来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