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情怀巴黎 >

第21章

情怀巴黎-第21章

小说: 情怀巴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罗西尼在此期间曾离开巴黎一段时间,他再次到巴黎时,是和他的第二任妻子奥琳波,一住就住了13年,在巴黎一直到逝世。在这段时光里,罗西尼过得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罗西尼的后半生几乎没有任何坎坷,一帆风顺的叫人嫉妒,著名作家司汤达把罗西尼后半生的隐退生活称为“37岁的年轻隐士”,言语之外不无讥讽和嫉妒。所有这些平实与幸福,其实都与罗西尼年轻时写下的近四十部歌剧而积蓄的财产息息相关。 
罗西尼在作曲方面,写作速度之快如浑然天成,周围人对此无不赞叹,当然有时也会有一些揶揄。据说一次有人对罗西尼的老对手、著名作曲家多尼采蒂讲道他的作曲:“听说罗西尼只花了两个星期的时间就完成了歌剧《塞尔维亚理发师》,您听说了吗?”音乐家多尼采蒂回答:“你说这话我信,因为他偷懒”。 
罗西尼晚年在巴黎生活舒适惬意,只高档住所就有两套,一套 
别墅位于布涝涅森森林旁,用于作曲家夏季居住。一套坐落在巴黎著名的嘎比希尔林荫大道,用于作曲家冬季居住。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雨雪风霜,罗西尼的寓所里总是高朋满座,名人穿行。罗西尼生命的最后十年,举办了无数的音乐沙龙,据说参加沙龙的人囊扩了法国几乎所有文化艺术界的名人名家:音乐家有李斯特、威尔第、古诺、圣桑、安东·鲁宾斯坦,歌唱家克里斯蒂娜、李尔松、瑞利亚等,舞蹈家马莉·达丽日阿尼,她是法国最伟大的舞蹈家之一,其他的客人还有大仲马、小仲马,古斯塔夫·德累和巴隆·奥斯曼等文坛巨匠。 
罗西尼不仅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令人吃惊的是,在巴黎,他还是一个非常有名的美食家。生活当中的罗西尼是个大胖子,据说他的疾病也与他爱吃有关,罗西尼也与欧洲饮食文化很有渊源,欧洲著名的菜品“罗西尼牛排”就是作曲家的一大创造。 罗西尼在巴黎享受至极,锦衣玉食,极尽享受,他不仅热爱美食,宴会不断。罗西尼在人生观方面,还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这一点,从他的音乐特点或许能反映出一些来。我们现在看他的音乐,在罗西尼音乐中,他总从现实生活出发,采用现实主义的笔触,且借用民歌的素材,乐曲中始终洋溢着生活的欢乐和智慧的灵光,以及辛辣的讽刺和无处不在的生活情趣。他的音乐以巧妙的笔法描绘出灿烂的人生篇章,乐曲中华丽的旋律又使人感到处处充满热情的力量和真挚的情感。尤其在他的喜剧作品里,快乐的音符总是埋伏着吃喝玩乐与嘻笑怒骂的情趣,充满喜悦和幽默色彩。 
罗西尼在生活中也同样风趣幽默,据说有一次,一位先生给他写信,讲到自己的侄子是一个职业的音乐家,侄子却不知道怎样给自己的歌剧写序曲,希望罗西尼给出出主意。罗西尼回信答复时这样说:“我写《奥赛罗》的序曲时,是被剧院老板锁在那不勒斯的一家旅馆的小屋里的,屋内有一大碗水煮面条,连根绿菜都没有。这个头最秃、心最狠的老板威胁我:‘如果不把序曲的最后一个音符写完,甭想活着出去’。让您的侄子试试这个法子,不让他尝到鹅肝大馅饼的迷人的香味……”。有一次,一个很自负的青年人夹着两大本乐谱来找罗西尼,告诉作曲家:“指挥答应演奏我的两首交响乐中的一首,我想让您听一下哪一首好。”青年说完,就坐在钢琴前弹给罗西尼听。罗西尼听了几小节,实在感到难以入耳,便走过去把乐谱合起来,拍着青年的肩膀说:“年轻人,不必弹了,我想,还是另一部好!” 
罗西尼的生日是1792年2月29日,恰巧又是闰年,所以等罗西尼过第18个生日时,他已经72岁了,他自己说,几年一次,这样过生日会省去许多麻烦。在罗西尼的晚年,虽然疾病缠身,他还是幽默不减,有一次他生日前一天,一群朋友跑来喝他说,他们集了一些钱,要为你塑一个雕像,以做纪念。罗西尼听了着急地说:“你们还是别那样了,把钱给我,我自己站在那儿就行了。”由以上点点滴滴的生活情趣可以看出,罗西尼不仅懂得生活,他还很懂得享受快乐。他同样也把这一思想反应在他的作品当中,难怪瓦格纳这样评价罗西尼的歌剧特点:“到罗西尼为止,歌剧的真实生活史才告一段落”。 
罗西尼不仅风趣文雅,言辞诙谐,他还是一个宽宏大度和具有真知灼见的人。罗西尼有一次去维也纳拜访贝多芬,贝多芬对罗西尼过分甜美和偏于世俗的音乐不屑一顾,评价一般。罗西尼倒是礼貌有加,不但不把贝多芬的冷遇放在心上,他还特别建议维也纳爱乐协会及时买下贝多芬的乐曲手稿,为世人留下了一笔难得的人类财富。由此可见,罗西尼心胸博大、视野宽阔的优秀性格之一斑了。 
现今我们回顾罗西尼的一生,他的成功有卓越才华的一面,其实也有那一时代的特殊性。在罗西尼“一统天下”的时代,欧州社会正处在动荡不安,社会残酷的时代,欧洲各国的君主们窃得革命的成果,复辟心切,正在更加残酷的镇压百姓的反抗思潮,以巩固皇权的统治。按贝多芬话说:“封建统治的垃圾充满了各个角落。”在此期间,皇权阶层为了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欣赏趣味,提倡一些“适合时代口味,能够转移人们对政治关心”的音乐作品。于是罗西尼以旋律和华丽见长的音乐逐渐倍受人们青睐,以致慢慢走红,甚至使贝多芬的音乐光辉都黯然失色。由此看来,一部音乐作品的走红也往往隐藏着一些社会现象,这一点,都是值得音乐人深入研究的。 
对于罗西尼,人们至今还在迷惑,罗西尼在事业巅峰时期毅然决然,退出音乐界,不再写作。罗西尼的激流勇退,至今都是个谜,有人说是他的音乐受到了大歌剧兴起的影响,不再受人喜欢;有人说是作曲家身体透支过度,体力不支,心思衰竭;也有人说罗西尼是江郎才尽……直至今日,人们仍不知原因何在,罗西尼的隐退成了后人的一个难解之谜。 
现在,有一些艺术家,常常把罗西尼作为成功的范本,追求作曲家的媚众心态和奢华观念。殊不知,罗西尼表面看是把音乐创作和生活的享乐联系在一起,其实,那只是音乐家的外在表现,罗西尼的音乐深处是心向光明、关爱大众的。我们从他最后一部歌剧作品《威廉·退尔》中,所反映的民族自主的愿望便不难察觉。罗西尼是把生活提炼为艺术,又把艺术融入生活,同时将音乐的华丽外赋入深邃思想的一代音乐大家。   
诞生在巴黎的“茶花女”(1)   
威尔第在香榭丽舍大街的故居正在整修 
诞生在巴黎的“茶花女”—话说威尔第 
题记:小仲马曾预感:“五十年后,也许谁也记不起我的小说《茶花女》了,但威尔第却使它成为不朽”。 
白石墓碑,苍色条石,花朵图案,编织成“A、P”字样;粉红茶花,黄釉飘带,蜡石为纸,上书一“怨”字。石碑上铭刻“阿尔弗西娜·普莱西长眠于此”。这就是法国著名小说家小仲马的名著《茶花女》中女主人公的墓地,墓地坐落于距“红磨坊”不远的蒙马特公墓。 
巴黎茶花女墓,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凭吊思怀,墓碑旁四季鲜花不断,幽香暗洒。美丽的茶花犹如人类亘古不变的爱情象征:青梅竹马、一见钟情、两心相守、黄昏之恋……终曲云泥有别,彩章都是缱绻情真。亦如《茶花女》中所表现的白水蓝心、纯洁善良、真挚无瑕的爱情主题。 
在《茶花女》一剧中,小仲马把和他恋爱过的女子写进悲剧故事里,《茶花女》剧中描写巴黎社交场上一位才华出众、年轻美貌的女子,她以卖身为业,还是一位老公爵的情妇。女子穿着华贵,珠光宝气,每当巴黎各大剧院有最新剧目首演之时,她必定要在包厢中出现。女子出现时,她面前总要摆上三样东西:看戏用的望远镜、一些糖果和一束茶花。茶花随时而变,如果那天是当月的晦日,茶花就是白色;如果是吉日,茶花就是红色。因此,人们称她为“茶花女”。 
一次偶然的机会,茶花女结识了纯朴厚道的法国外省青年阿芒,俩人真心相恋,茶花女于是丢掉巴黎的娇淫生活,与阿芒到巴黎乡下过着极为简朴的日子。此时阿芒的父亲得知消息,匆匆赶到巴黎,求茶花女为了他家的名誉离开阿芒。茶花女心地善良,她想到阿芒将来的幸福,于是答应阿芒父亲的恳求,给阿芒留下一封信件,告诉阿芒自己做了别人的情妇,不辞而别赶回巴黎。阿芒看到茶花女的信后气愤异常,他到巴黎找到了茶花女,严词斥责茶花女贪图享乐,绝情负意。他把赢来的钱扔到了茶花女的面前,随即远游出走。茶花女看到心上人愤然而去,身心俱碎,她患有肺结核病,又加上身心疲惫,以致病情加剧,生命垂危。阿芒的父亲见此情此景深感内疚,他把真情告诉了儿子。当阿芒匆匆回到茶花女身边时,她已是奄奄一息,茶花女躺在情人的怀里,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1852年2月,小仲马的《菜花女》在巴黎上演,威尔第和他的情人斯泰伯尼一起观看了演出,两人深受感动。尤其是与威尔第同居的斯泰伯尼,将人比己,她对茶花女和阿芒的爱情深感共鸣,于是极力建议威尔第把《茶花女》写成歌剧。威尔第那时正在巴黎写作《游吟诗人》,于是一边创作《吟游诗人》,一边写作《茶花女》的音乐。在极短的时间里,威尔第就完成了这部在音乐史上被称为最动人的、最杰出的歌剧——《茶花女》。 
茶花女在巴黎的成功,使她更加留恋艺都。威尔第往返于法国和意大利之间,他认为:“艺术人不能忽略巴黎太久……我对一些时尚艺术家的充满着好奇。”1865年,威尔第住在香榭丽舍大街六十七号,那是一栋幽静宽绰的宅院,宅院现在正在装修。我从家中坐一号线地铁,赶到香榭丽舍大街时,小雨初歇,乌云还未散去,阳光穿过云层洒泄在香街,红男绿女、繁茂栗树与法国梧桐摇曳相交织,好似一幅法国印象派的风景油画。据说在拿破仑的生日那一天,正午的骄阳刚好穿过香榭丽舍大街尽头的凯旋门门洞,迷人的阳光铺洒于香街之上,万丈阳光像在告诉人们:斗转星移、时光荏苒,巨人的身影仍泽慧着后代,伟人的光辉仍照耀着后人。 
早在1848年,法国社会动荡,当时威尔第身在巴黎,他以一个艺术家的敏感,预示欧洲乃至世界可能将因此进入一个社会变革的新阶段。他说“巴黎每天都在变,变得越来越漂亮了,一个新的巴黎在凯旋门周围建了起来了”。不久后法国革命风暴席卷欧洲,威尔第前瞻性的卓越眼光得以证实。身为音乐家的威尔第不仅以一个预言者关注着巴黎,他也以一个参与者姿态融入在了巴黎。威尔第的许多作品如《耶路撒冷》、《游吟诗人》、《西西里晚祷》、《唐·卡罗》、《法尔斯塔夫》、《奥赛罗》等都是创作或首演在巴黎。据说法国人排练时的散漫经常使他大为光火,但他还是以全部的热情投入到排练当中。对此,柏辽兹就曾说:“威尔第与歌剧院所有人都合不来,如果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我真的很同情他。他是一个值得尊敬的艺术家。” 
威尔第在巴黎期间,大多数的时间住在距巴黎歌剧院不远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