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岁月匆匆 >

第24章

岁月匆匆-第24章

小说: 岁月匆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自己出身贫苦,所以也特别疼爱这些和她相似命运的孩子。
吴阿姨的自述,让我流了一脸的泪水。我搂紧吴阿姨的脖子,将渍满泪水的脸贴着她的脸,感谢她选择了这个舍己助人的职业,将我当作自己的兄弟、子女的真挚情感。吴阿姨也紧紧地抱住我,将她的脸紧贴我的脸,将她的泪水融在我的泪水里。
在吴阿姨的精心护理下,第三天我就“出院”了。
3
孤儿院新来一位教导员,三十岁左右。不知道他是不是安徽人,只记得那一天,他把我们三百多个儿童集中在办公楼前的空地上,和我们见面认识。跟我们讲安徽人把鞋子称作“孩子”的笑话。他说,一个安徽人上公共汽车时,把鞋子给挤掉了。他大声呼叫;“孩子,孩子,我的孩子掉了。”司机停了车,他下车拾起鞋子,穿上脚。人们问他:“你的孩子呢?”他把鞋子又脱下来,说:“在这里。”说得同学们哈哈大笑。
新年快到了,国家准备实施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李教导员接着就教我们唱一首歌。想不到教导员也会教唱歌。
歌词是这样的:
嘿啦啦啦,嘿啦啦啦,
嘿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锣鼓声中新年到,
唱歌跳舞不分老和少。
歌声响,红旗飘,
太阳当空照。
生活在毛泽东时代,
多么幸福。嘿!多么骄傲!
嘿,嘿,同志们哪!
一九五三年任务大呀,
为了把生活水平来提高,
为了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
我们有决心,我们准备好,
我们有决心,我们准备好,
迎接祖国的建设高潮!
李教导员是个多才多艺的老师。冬天到了,孤儿院买来一批新的绒衣(俗称卫生衣),要在绒衣的胸前和背后,分别印上“儿童教养院”五个字和阿拉伯数字。他亲自刻写的美术字,工整有力,刻得真好。
当时,我正在上五年级,教室在文虎楼正南门登楼后的南面第一间。也不知道哪个同学,探到李教导员和我们的班主任、语文老师林昭英恋爱的消息。在黑板上写了“李教导——林老师授精典礼”。这是从自然课里,植物的“雌雄花粉授精”那一段剽窃来的。昭英老师就要来上课了。她刚从楼梯的拐角处露头,到我们教室至少还要一分多钟,一个同学立即奔到黑板前,飞快擦掉那一行字,然后从容地回到自己的座位。
“授精典礼”没有结局。到我高小毕业,离开孤儿院之前,始终没有见到昭英老师结婚。
到了六年级,教室移到五年级的对面。窗户向北打开,可以俯瞰院落的北半部分:病号房、员工饭厅、大饭厅、大伙房、秋千架、鱼塘和猪圈。两棵龙眼树也在目光之内。
每年到了龙眼、“滚斗”成熟季节,在孩子们的饭桌上,都会有一碗果实让我们分享。七月七夕牛郎织女相会之日,则由伙房购买蚕豆,煮熟了分给大家。因此有人编了小调,这样唱道:
七月七夕分蚕豆,
分蚕豆,
每人都分一碗,
每人都分一碗,
真好吃,真好吃!
孤儿院随着不同时期、不同政治要求,名称也改来改去。她曾经称为“福州市儿童工读学校”,但是孩子太小,连童工的年龄都达不到。虽然也整理了一个织造车间,还是由几名年轻的员工去上班,后来不了了之。后来学习苏联老大哥的管理方式,又改名为“福州市儿童教养院”。我高小毕业时,所发的毕业证书,就是以福州市儿童教养院和院长魏淑珍的名义签署的。
文虎楼的南面、木瓜树和“滚斗”树北的过道边,竖立一排黑板,有四块,那是孤儿院的板报栏。刊头的“板报”二字,曾经由李教导员书写。后来由我摹仿。
在我上六年级时,昭英老师和她的姐姐,已经搬到医疗室隔壁居住。姐妹俩合住一个大间。昭英老师担任黑板报的编辑兼撰稿人。黑板报每月出版两期。由我负责抄写,苏林茂负责插图。起初,我抄写稿件是用楷书,写得很慢。有一次,我们在医疗室外的走廊上出版的时候,李教导员路过。他在旁边认真地看了很久,然后接过我手中的粉笔,教我写长宋体。他写得又快又好,并教我书写的秘诀。后来,我就可以用两种以上的字体,来编排黑板报了。有的则从《中国少年报》上学习。苏林茂同学的绘画功底很深,戴八角帽的毛主席像,他可以在一分钟之内画出来。
出版黑板报,都是利用课余时间。为了赶版期,我们经常放弃早操、早读、午休、饭前排队等时间。有时晚上还加班到九点多、十点,熄灯以后。老师为了我们二人合作方便,又不影响别人,将我们俩调在一个床位,同睡一个下铺。
少年儿童队的黑板报,也是四版,竖在大樟树以西的花圃边上。面对传达室,由少年儿童队大队长阮家琛负责。在少年儿童队黑板报出版的时候,我路过那里,很想上去帮忙,但我还不是少年儿童队队员。看着少年儿童队在礼堂里举行庄严的大队活动仪式,我羡慕极了。我约同林茂同学,一起到办公室找昭英老师。昭英老师把我们介绍给她的姐姐——大队总辅导员。总辅导员问我们,为什么要加入少年儿童队?问得我耳朵红到脖子根。看着我们俩个着急的样子,她拿出两张申请书,交给我们填写。1953年3月2日,我和苏林茂同学,同一批加入中国少年儿童队,成了她光荣的一员。在礼堂举行的授巾典礼上,林昭英老师亲自给我佩上鲜艳的红领巾。她是我们六年级中队的辅导员。
现在,我也有资格唱《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了。那是郭沫若老先生写的歌词:
我们新中国的儿童,
我们新少年的先锋,
团结起来
继承我们的父兄,
不怕艰难,
不怕担子重。
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而奋斗!
勇敢前进,前进!
跟着毛泽东!
晚上熄灯以后,我迟迟舍不得解下红领巾。直到大家都入睡了,同床的林茂同学,也解下红领巾上床了,我才依依不舍地解下它。第二天醒来,穿好衣裳,整理好被褥,拿起红领巾,竟不知道怎样系了。问林茂,他也没掌握。还是林茂去找他的哥哥苏林翰,一遍一遍地教我们,才学会了打结。
大队长阮家琛同学不但会出黑板报,还会放广播。因此,我们会经常听到高音喇叭里播放的少先队有关歌曲。我也时常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脚步轻快许多。
时刻准备着
红领巾,胸前飘,
少年先锋志气豪,
红领巾,胸前飘,
少年先锋志气豪。
时刻准备着,
为国立功劳。
时刻准备着,
为国立功劳。
红领巾之歌
鲜艳的红领巾红又红,
红又红呀红又红;
我们是新时代的好儿童,
好儿童呀好儿童。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无限勇敢,无限忠诚。
…………
4
1954年六一国际儿童节之前,新的服装发下来了。男孩子是白龙头布衬衫、蓝长裤:女孩子是白龙头布衬衫、蓝裙子。龙头布有一个好处,纯棉纱,经久耐穿,越洗越白。老同学一般都有两三套,去年的没穿坏,今年的又发下来了。当时,老百姓的生活都还不富裕,学校也没有强调给孩子做校服,唯有我们孤儿院的孩子,能够着装整齐,让世人羡慕。
六一节那一天,我们集合起队伍,在少先队大队旗的引领下,沿着观井路、中洲桥、万寿桥,到台江影院去看电影。
鲜艳的红领巾,在胸前随着清风飘动。我们昂首挺胸,歌声嘹亮,吸引了周围过往人流的不断注目。歌声汇成一股巨大的声浪,压过了繁华街道上所有的嘻笑声、喧闹声、叫卖声……,引起妇女们的切切私语,老人们的交头接耳,成年人的高声谈笑,和儿童们的欢笑追逐。歌声伴随着行进的队伍,象一条流动的江河,沿着闽江两岸流动。那是一首苏联儿童歌曲:
快乐的小队
快乐的小队沿着街道在行进,
周围的人们不知道我们去哪里,
伙伴们步伐齐整谁也不落后,
一路上充满歌声,一面行进一面唱。
每个人都爱唱这支歌曲,
每个人都爱听这支歌;
唱起歌来会使大家快乐,
人人都爱唱这支歌。
唱起歌来会使大家快乐,
人人都爱唱这支歌。
到了台江影院,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井然有序地一一入座。
电影开始了,是苏联儿童故事片:《培养勇敢精神》。
在伏尔加河岸上,住的勇敢的姐弟俩:娜塔莎和卡佳。父亲是管理水路标的工人。他的职责是:每天在黄昏以前,划着小船,把这一带的水路灯点着,让行驶在这段河流上的船只,辨明方向,安全通航。做这份工作要风雨无阻,要知道,任何细微的疏忽,都可能造成船毁人亡的事故。
这一天,爸爸进城去了。他答应在天黑之前赶回来,点燃沿河的水路灯。假如不发生什么意外的话,是耽误不了他点燃水路灯的工作的。可是,天渐渐地黑下来了,伏尔加河上傍晚的风呼呼地刮,就好像有意和他们为难似的。娜塔莎意识到,父亲的责任就是自己的责任。因为她是一名少先队员。
她整整衣装,系上一条腰带,使自己的行动方便利索。她向系在河边的小船走去,小弟弟卡佳偷偷摸摸地尾随而来。
娜塔莎回过头来,怒目而视。尽管她是那么的爱她的小弟弟卡佳,但为了小卡佳的安全,她不得不拿出大姐姐的威严来。她对卡佳说:
“你来干什么?”
“你呢?”卡佳反问。
“我要去点水路灯。”
“我也去。”
“不行。太危险了。你还小,你不能去。”
“娜塔莎,你怎么能去?”卡佳不服,也直呼其名。
“我是少先队队员!”娜塔莎充满骄傲和自豪,她感觉到自己的责任。
“我也要做少先队队员。”卡佳毫不退让。
娜塔莎向弟弟解释,河里风大,有多少多少危险,劝弟弟留下来看家。卡佳也有他的理由,危险大,两个人可以互相照应。一个人去点灯,一个人可以掌管小船,完成任务更有把握。娜塔莎觉得,弟弟的话也有道理。无论是她,还是弟弟,一个人实在太孤单。她不再反对,就带着弟弟上了船。
小船在风浪中行驶。他们点亮了一盏又一盏水路灯,到了最后一盏水路灯旁,风更急了,浪更大了。远处已经响起了过路轮船的汽笛声。一阵急浪打来,小船被推向一边,朝背离水路灯的方向飘去。姐弟俩奋力摇桨,又将小船靠上塔基。娜塔莎跳下小船,迅速地将缆绳系在塔基的船栓上。小船刚刚系好缆绳,一个浪头又劈头盖脸地向他们袭来。姐弟俩浑身都湿透了。娜塔莎张开巴掌,抹了一把脸,睁眼一看,水路灯的玻璃灯罩被浪头击碎了。
轮船的汽笛声更近了。怎么办?
“卡佳,快上来。给你火柴。你把灯点上,我用红领巾把灯包起来。”娜塔莎果断地说。
卡佳象战士接到指挥员的命令那样,毫不犹豫地登上塔基,爬上灯座,一连划了好几根火柴,好不容易才把灯点着了。娜塔莎迅速用红领巾包上。水路灯在红领巾的辉映下,更加放出夺目的光彩。
轮船平安地驶过来了。船头上站着一位健壮高大的工人。他就是娜塔莎和卡佳的爸爸。
爸爸是去参加市劳动英雄代表大会,才会延迟回来的。他一路上焦急地担心水路灯是否点燃的问题。他和船长一起站在甲板上,凝神远望,当他看到最后一盏水路灯也点燃了,看到这一切,都是他英勇的女儿和儿子的杰作,心里无限地欣慰。他跳下灯塔的塔基,抱起勇敢的儿子,夸奖他说:
  “卡佳,你长大啦,象一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