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西门柳:算命先生谈算命(全本) >

第71章

西门柳:算命先生谈算命(全本)-第71章

小说: 西门柳:算命先生谈算命(全本)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只在行善就有善的回报,这个客观事实。但有目的的行善回报相对小一点,出于怜悯心或崇敬心的行善回报更大。到了不求回报的行善是更高境界。《金刚经》说行菩萨道者,应不住相布施。人的本性总是自私的,从世俗到崇高再到无所执求,有个循序渐进的阶次,不可能要求人人一开始就做圣人。
施舍的过程就是个逐步放开心量的过程,心量大了,自我执着(自私观念)就逐步轻了,这也是个修行的过程。所以《金刚经》讲修菩萨道,开篇就说布施。
度人要针对各人的根性,对上根利智之人,讲禅机、讲顿悟、讲解脱之道;对村夫农妇、小脚老太太,当然只能讲因果祸福了。
佛教八万四千法门,求解脱得解脱之路,求福报得福报之路,弱水三千,各取自己需要的那一瓢。这个求,也是要靠自己的行为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


作者:西门柳 日期:2009…03…23 16:33
u、佛教宗派众多,是否教义不一?
佛经上说学佛途径有八万四千法门,此极言其多。各种修行的路径不同,但条条路径皆指向解脱。每个人的根性不同,所以选择修行的路径各别。比如爬山,普通人走大路,熟悉的人抄捷径,体力好身手敏捷的人攀崖而上,还可以坐车、骑马、坐索道,方法不同,目的一样。
同理,于学佛而言,悟性极高的人,就适合修禅宗,稍加点拨即可悟道;善于思辩、文化程度较高者可学唯识,其中的哲学意义极为深远;生在东南亚国家,就学南传的观心法门;生在藏地,就依所生环境而学密宗;至于我们大部分平常人,还是念佛法门比较简单、比较保险,自己能力有限的话,借助佛力则更易于成就。

v、佛教讲无欲无求,那么想成佛是不是欲求?
常有人用这个问题诘难佛法,这是对佛理的不了解所至。修行是个不断舍弃的过程,想成佛本身就是一种执取,连这种执取也要去掉。在开始学佛过程中,抱着成佛之愿,这个欲求也只是修行借助的工具,正如扫地必须借助扫把,扫把不是目的,地扫干净才是目的。地扫完了,扫把也就放下了。

w、佛教戒律森严,是束缚人性吗?
没有刹车的汽车没有人敢开,没有法制的社会无法给人安全感。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事都不可能没有约束的。
佛教的戒律基本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条戒律的扩展与细化,这五戒与一般的社会公德有高度的一致性,也是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只不过儒家五德说得比较抽象,而佛教五戒落实得比较具体,更有可操作性。
制戒的目的,是对众生的尊重,也是对修行者自身的约束,同时也保护佛教这个团体的长存久安,能持戒律就能完全避免违法乱纪。戒律还能通过约束行为的同时,约束自心,有助于修行。戒能生定,定可发慧,依慧可得解脱。

x。佛教会长存于世吗?
世间没有恒久不变的事物,一切事物都有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法。在世间的佛教必须遵循世间的规律。佛教诞生至今2500多年。在佛经中,佛说佛灭度后,佛法在我们这个世间只能存在一万二千年,其中一千年正法时期,一千年像法时期,一万年末法时期。佛陀住世的时候经常寥寥数语就让人证得阿罗汉果,正法时期严持戒律即可得度,像法时期须修禅定方可了生死,末法时期单凭自己的力量已很难证果,惟借助佛力(念佛)可度生死。
正法时期中,佛灭度后几次佛法大集结中,高僧辈出,阿罗汉与菩萨多如繁星;像法与未法早期,我国的五代时期,禅宗在古印度传承二十八代之后,由达摩祖师传到东土,在我国开始大行其道,六祖惠能大师一人门下,即有四十三人开悟,后分成五大宗派:沩仰、云门、临济、曹洞、法眼,祖师大德层出不穷;进入末法时期后,念佛法门开始发展起来,自唐而始,尤其明代以来,净土宗大行其道,繁盛至今。佛陀当年的预言至今一一应验。佛教对自身的审视是很客观的。我们也应当把握这短暂的时机,不然等我们在天上或地狱道中(这两道中寿命极长)再回人世,佛法早已灭尽,我们只能在六道轮回之中随波逐流,不知所终了。再等弥勒佛降世,对我们而言,那是太遥远的事,能不能刚好回到人间、赶上佛法存世也很难说。

y。西方极乐世界是否与佛教解脱的根本目的相矛盾?
在末法时期,人的杂念极重、贪欲极重、争斗心极重;附佛外道极多(借用佛教概念的邪教)、邪教横行;佛门之中,不持戒律、污染佛门的人也特别多;假和尚遍地都是。而这一时期的人于佛法极难生信,生信之后修行也很难成功。这是个不适合修行的时代与地方。要想求解脱,最好的办法是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西方极乐世界是个佛国,在距我们极远的另一个世界。这个西方,是站在三千大千世界的角度上说的,而不是地球意义上的西方。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极乐世界条件很好,特别适合信佛的人修行。信佛的人如果在佛前发愿,愿意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阿弥陀佛就会在此人命终时过来接引,让人下一辈子往生到那个世界,而不再在我们这个世界的六道中轮回。
形象地说,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个条件很好的成佛的培训基地、是成佛的预科班,进了这个预科班的人,在那种氛围的熏陶下,很容易修成功。
净土宗也是个方便法门,极乐世界是个过渡站点,终极目的是成佛。在极乐世间,在佛菩萨的亲自教导下,还得靠我们自己修行才能成佛,就象吃饭,非得自己吃下去才能饱。
民间熟悉的观世音菩萨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一位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大弟子。

z。佛教是否不适宜在公众场讨论?
许多佛门师兄提过这个问题。不敢讲的原因,一是认为一旦在公众场合讨论,必有人谤佛,这就给了他们造罪的机会。二是害怕自己说得不对,误导别人。
凡事都要权衡利弊,比较之下,宣讲佛法之利远大于弊。如果怕人谤佛,佛法就不该出现在这个世界上。只要出现的事物,就有人说好、有人说坏,不能因为这个理由而不宣佛法。
谤佛之人,在生活中接触佛教的机会太多了,他随时都可以谤佛,如果要用这种不宣讲的方式挽救他们的话,那么只能把寺院全拆了,和尚全部还俗,所有书籍和网络中不再出现佛字。
每个人对佛法的理解可能不一样,理解也不一定完全正确,但只要有人讲,就会有人对佛教产生兴趣,这些人就会自己深入了解,不可能你一句话就能给一个人一生的对佛教的看法定局。佛经中全都是正知正见,你想误导别人也误导不了。
《佛说信佛功德经》中说:“当善以如是正法,广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沙门婆罗门,流布宣说;乃至诸魔外道尼干子等、所有邪见不信佛者,闻此正法,令起深信,归向于佛,而生正见,了知正法。”这里大意是说,佛弟子应当对所有出家人、居士、世俗之人、其它宗教信仰者,对佛法有误会的人、不信佛的人,都要宣讲佛法,使他们生信,归入佛门。这是佛陀的亲口教诲。


作者:西门柳 日期:2009…03…23 16:34
四。什么是佛教?
佛教是种教育,即佛的教育。这是佛教二字的本来意义。
佛陀住世的时候就有人问过什么是佛教;佛陀的回答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一种很通俗简约的解释。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世间法,是从行为上的论述;自净其意是出世法,是心灵的修行;两者是从身到心的修行。
何谓修行?修行就是净化自己行为与心灵的过程。修正自己的行为,向内审视自己的内心,探究一切苦与烦恼的根源,净化自己心灵上的贪欲、嗔恚、痴愚,得到心的解脱。
涅槃是佛教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所谓涅槃,就是心的解脱。《杂阿含经》对涅槃的表述是:贪欲永尽,嗔恚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名涅槃。”
简单点说,佛教就是止息痛苦的方法。
大部分宗教都认为这个世界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教主,人只要信这个教主,死后就能上天堂,否则有下地狱的可能。这是求他人的宗教。
而佛教的根本修法是自力,向内心审视自我、开悟证道以求解脱。故佛教谓一切外求的宗教为外道,这是佛教与其它宗教的分水岭。外道没有歧视之意,指的是心外求法。大乘佛教有一些他力救济的法门,但从根本上来说,这些都是助行。即使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在佛菩萨的亲自教导下,还得靠自己修行方能得到彻底解脱。
所以佛教没有主宰,佛陀只是老师。释迦牟尼佛只是比我们先开悟、是个先行者,悟到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找到了生命的归宿与解脱的方法,并把这些方法传授下来。所以佛陀与信仰者的关系是师生关系,我们拜佛是礼师。在寺院中,我们可以看到本师释迦牟尼佛的称谓,本师就是根本的老师的意思。
寺院兼具佛教学校、佛教博物馆、佛教象征物的功能,但主要功能还是佛法的教育。从寺院的组织架构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与学样类似的性质,寺院住持之下,一般有三大执事:首座、维那、监院,住持相当于校长,三大执事分管教务、训导、总务三事。法师相当于老师,指导僧人及大众的日常学习。
从前面的作息表时间表中,我们也可看出寺院的学校性质。日复一日的诵经、打坐、修行规仪皆是勤学不掇的过程。


作者:西门柳 日期:2009…03…23 16:38
五。什么是因果?
因果律是一种因果关系,什么样行为造就什么样的后果。世间任何事都有其前因后果,任何事物都逃不过因果律的法则。对生命体来说,从浅近而言,比如种植能得收获,付出多有回报,予人快乐则得人善待,作恶多端必自断生路;从深远而言,行为的影响能跨越多生多世的生命之流,过去世的行为同样影响今世的结果。
因为因果是一种对等关系,善恶报应就很好理解了。善行能结善果,恶行只能结恶果。但此对等关系只是性质的对等,而非量的对等。在实际上,结果往往远远大于起因。比如一颗种子能结数十乃至数以千万倍的果实。种子只是因,即根本原因;除了种子这个因之外,还有阳光、水土、肥料等等的作用,这些都是缘,此二者为因缘关系。因是决定因素,缘为辅助条件。因缘共同作用而产生果,这就是因果。
因果报应不一定都是立竿见影,正如种子下地,还有个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而且发豆芽菜一夜可成,种果树数年才有收获;为善如果有恶果,必定是善业未熟,而过去的恶业先成熟了;为恶见善报,必是过去世的福报未尽,而今世的恶业未熟。对因果报应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深远的眼光。
实际上,善恶报应不是一种很理想的表达方式。因为善恶的标准因人而别、因地不同,也因文化背景等差异迥然各异。因果律的概念更能体现其本来意义。
因果报应不一定要等到下辈子,今生今世、此时此地就可看到。就象站在太阳底下,影子随时都在脚下。仔细推究下来,一切结果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