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岁月并非永远如歌 >

第17章

岁月并非永远如歌-第17章

小说: 岁月并非永远如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振从内心反感费武的观点:“‘红旗’车是中国的品牌,那里面的零件又有几件是国货?当然这怨不了生产厂家,关键是‘全国产化’的汽车满足不了您们这些当官的工作需要。才几年呀!家用电器就基本上实现了国产化:一是技术不那么复杂,另外最主要的是,它的消费群面对的是广大老百姓,他们的要求、条件不那么苛刻。汽车就不同了,它是富豪的‘宠儿’、少数人的‘玩物’,‘阳春白雪’的制造过程肯定要比‘下里巴人’复杂得多。另外,坐轿车的人去制定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能不带点偏见吗?”王伟达觉得李振的话有些偏激:“你气我们领导哈?”李振满不在乎:“我这是说了你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话。我要是在费总手下干活,就整天地翻阅 40 年前的报纸,认真做笔记。没准一不留神就能达到费总的思想境界,和他老人家说到一块了!”“就你这些论调,很成问题。”    
    于一心打圆场:“费总,您别往心里去,这不是在国外吗!您也说两句真心话让我们听听。没关系,没有人追究您!”李振在一旁起哄:“那怎么行,党性何在?党纪何在呀?”“像我们这些人,跟党这么多年,对现如今的有些做法想不通、不理解,只能说明我们跟不上形势,快被淘汰了!”    
    李振向前挪了挪身子:“其实您这年纪的人,思想应该能变得过来。您们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全过程,按说您们最有发言权。不过您们‘受害’也最深,又不情愿否定年轻时为之奋斗的远大理想!”“可不是吗,为党工作这么多年,我们现在有什么呀!比起那些小毛头大款们等于是一无所有!”“我指的受害是思想,物质上党没有亏待您们这些人。就说您现在吧,每月怎么也得 2 千来块拿着,大房子住着,不花油钱的车坐着。过几年退休了,养老金领着,病了有国内最好的医院免费治着。这条件我白天做梦都梦不出来!”“这是我多少年工作干出来的!”    
    李振心想:你干什么了?像你这号的人,除了开开会、摆摆谱,要专长没专长,要特长没特长。说起来干外贸二十多年了,到现在了,英语前三个字母的次序仍经常摆错,还张口一个待遇低,闭口一个条件差。幸亏有一个好的“落生”地,要是“降”在了中国偏远农村,非饿死不可。当然这话不能说出来,那样费武的心脏弄不好承受不了。    
    李振打开一瓶苏打水,喝了一口,被里面的二氧化碳气体呛得直咳嗽:“那些十几岁就进厂当工人,勤勤恳恳干了大半辈子,老了干不动了、快退休了,因给领导提点意见或说不清的原因就下岗了,他们才冤呢!”“他们的问题,是该解决,可是我们从二十几岁就做领导,到头来还不如一个小毛头老板……”    
    “又来了。甭小看个体老板,他们不一定比您的本事小。就说您公司吧!搞进出口,国家对你们有优惠政策时,一年能赚几千万。政策放开,谁都能干了,怎么样,用您的话来说,公司下岗的下岗,回家的回家,楼卖了还账,车卖了还贷。人家小老板的公司却蒸蒸日上、从小到大、由弱变强……”    
    李振的话一针见血、切中要害,说到了费武的痛处了。费武听起来刺耳,心服口不服,不想让李振再说下去:“那些小个体户是钻了政策的空子!”“有这方面的因素。更主要的是,他们勤奋、能吃苦。我认识一位个体户,是从倒卖服装干起来的。他现在做外贸,比您公司最‘辉煌’的时候还要火。人家如今还是自己开车,和外国人谈买卖不用翻译,公司的许多日常工作能自己干就不雇人。咱行吗?一个人吹笛,八个人捏眼儿,还嚷人手紧呢!”    
    于一心怕费武下不来台,赶忙插话:“我不是拍领导马屁,你说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不是个人惰性造成的,是历史的过错,别老是盯着人家的不是,把你放在那个位置上也好不到哪去。北京人的弱点就是看问题都准着呢,一轮到自己立即玩儿完。你挣的钱倒是没花在摆谱上,都‘投资’到‘花蕾’工程上了,借此机会你不向大家汇报一下‘基本建设’的进度?”    
    李振知道于一心要揭他的老底:“得,我有钱了,先搬出去,整个一个奸细、克格勃。我的隐私让你知道得太多了!”“别介,我还没和你住够呢。其实不能用那么高的标准来要求常人,多数人没有干大事业的雄心,只图个安居乐业就心满意足了。”“我的野心就不大,挣钱过得去就行!”“过得去?总过不去!”“不,我真是赚钱有够,抓紧时间还得享受!”    
    于一心见王伟达今天没怎么参与“讨论”,饶有兴味地问道:“王经理,我们这里开会,怎么听不见您的高论了。要不然我开会车?”“还是我来吧,说话就到了!”    
    汽车来到了“纠纠”海关。等待过关的各种车辆,排起了长“龙”,王伟达把车靠路边停好。五个人都下了车。    
    汽车的右侧,草丛里有一块供人们行走的“平地”,它是由相间松木条铺设而成。几个等待过关的司机站在上面聊天,其中两个人还会说点英文。于一心走了过去,和这两人攀谈起来,打听过海关的一些事宜。……于一心告别这两个热心的罗马尼亚人,向边防办公室那个方向走去……    
    李振下车后没有走开,靠着汽车的前保险杠,看着远处过关的车辆。王伟达、费武、赵铁三人走到海关东侧不锈钢栏杆前停下,望着远处的一条大河,不知谁说了一句,“这是多瑙河吧?”三人就以这条河为话题闲聊了起来……    
    二十分钟过后,于一心返回,坐进驾驶室。待大家进车坐好,用钥匙发动汽车:“王经理我来开会儿吧。同志们,接下来是什么节目?”    
    李振用手指着左侧:“顺着多瑙河边的公路往前,有片小树林儿,我看那里风景不错。咱们过去找个地方吃点饭、休息会儿、玩一玩,好好看看这条欧洲最著名的河流,如果条件允许我给你们上一堂地理课。”    
    汽车开出距离海关大约一公里左右,从一个公路豁口下了道,顺着小土路“钻”进树林。行驶大约两公里,又连着拐了几个胳膊肘弯,多瑙河便横在眼前了。水面有三、四百米宽,湍急的流水声,在密闭的车厢里清晰可闻。    
    于一心把车停在多瑙河边的一块空地上。除了“桑塔纳”外,还有两辆“达契亚”也停在了这里。在李振的“带领”下,几个人提着“大包小包”,兴奋地“冲”进树林。于一心锁好车,快步跟了过去。他们在一块还算平整的草地上停下,由于平时很少运动,小跑了这么几步路,大家都站在那里喘粗气。费武天天早上“出操”,在这几个人当中虽说岁数最大,可是他气“捯”得最轻。赵铁从背包里取出一个大床单,用脚把地上的几块小石子踢开,将布单铺在草地上。五个人把手中的“大包小包”放在上面,开始做野餐前的准备工作。    
    于一心从一个大塑料袋里往外拿食品和餐具:“多瑙河不过如此,我看到它怎么一点也不激动呀!”    
    老师出身的李振,找到卖弄自己学问的时候了:“同学们注意听,别讲话了。多瑙河按书上所述,此处河面应该宽七至八百米。当然,根据实际考察、目测,没有那么宽。它是欧洲第二条大河。发源于德国西南部,向东流经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    
    于一心打断他的背书:“吐字清楚,其意含糊,内容枯燥,催人睡觉,铃声未响,已经散场。”    
    赵铁被说乐了:“我上学时也背过李哥的这段书,今天见到真河了,反倒想不起来了!”    
    于一心总结:“这就是我们教育体系的特点,读外语的学士见了洋人说不了话,搞地理的硕士出了家门不认识路。考试结束,‘计算器’全部清零。”    
    


第四章“婆婆”被吓得有点尿频(2)

    王伟达更关心带钱的事:“哎,于子,打听清楚了吗?”“刚才我去边防站问了,咱们这样的护照没问题,可以去保加利亚。那几个司机说,星期一过关的人最少,排三个小时的队就能过去。要是赶上今天这种情况,天黑了也过不去。”    
    李振在一块干净的小木板上切“风干肠”(罗马尼亚的特产):“你们准备什么时间走呀?”王伟达用餐刀在小饭盆里切几个洗过的西红柿,用嘴往费武那边努了努:“头在!别问我!”赵铁取出一次性的纸杯,每人面前放一个。费武用“消毒纸巾”认真地擦手:“再等几天吧!摆上,先吃再说。我那红色包包里有啤酒和果汁。”    
    大家刚要开始用餐,过来两个荷枪实弹、全副武装的边防军。他俩神态紧张,表情严肃。其中一个高个士兵用枪口上下晃动,意思是让五个人都站起来。费武把已经端起来的、装满啤酒的纸杯很不情愿地赶紧放下,不管人家能否听懂中国话:“嗨,小心点,别走了火嘛!”    
    李振没正眼看这两个兵,脸冲着费武:“人家听不懂你的‘行政命令’,执行起来有些困难!”于一心问对方懂不懂英语,见两人无动于衷、面无表情,自嘲道:“不懂,这下麻烦了,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    
    五个人一边收拾东西,一边说笑,真没把那两个兵当回事。高个士兵见这情景面带怒色:“达期订鼓乐!”(罗马尼亚语:别说话!)几个中国人不知是没听见、没听懂呢!还是根本就不听、不理睬他!反正仍然在那里说笑。矮个士兵一拉枪栓,没等大家反应过来,“叭”的一声朝天鸣了一枪。随着那声清脆的枪响,五人的说笑声嘎然而止,瞬间安静下来。赵铁吐了一下舌头,眯着眼看了那个兵一眼,由于是在三米开外,看不清他的面目表情。    
    见大家收拾好东西,高个士兵示意把它们都拿上。之后他走在最前面,让那“矮个”跟在“队伍”的最后。七个人钻出树林,“高个”用手中的钢枪指了一下“桑塔纳”,叫中国人全上车。    
    费武心想:他俩怎么会知道这是我们的车!不会是来抓人的吧!顿时感觉脸上发烧,大腿有点沉重。    
    看五人进了车,高个子士兵令王伟达开车跟在他的身后。又和“矮个”嘀咕了一句,意思是叫他留在后面。    
    费武回头望了一眼端着步枪在汽车后小跑的那个“矮个”,脸色由红变白,但说话的声音仍不失“官腔”:“不会出事吧?”李振满不在乎:“咱们又没犯法,怕什么?”费武的嘴唇忍不住地哆嗦了几下:“你小点声,后面那个愣小子,枪里可真有子弹呀!”“子弹不分革命工作职位高低,都将一视同仁;不怕厚脂肪挡‘道’,一样往心脏里钻!”于一心压低声音:“都什么时候了,来点正经的吧!”“这叫素质!猝遇危难而不惊!”    
    费武的方寸渐乱,声音有些颤:“你就少说两句吧!小于说得对。我这里还有五万多美元呢!小王那里也有,咱们分一分?”    
    李振从内心反感费武那(怂)蛋包的样子:“别那么紧张,他们还能搜咱们身吗?我们两国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兄弟’,同属于一个社会主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