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岁月并非永远如歌 >

第12章

岁月并非永远如歌-第12章

小说: 岁月并非永远如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列伊”上扯下来的,其余的部分被攥在了吴玉的手里。人们知道这个中国人没有撒谎,他们纷纷散去。“被打者”站起来,系好上衣,甩下一句:“你等着!”转身走了。    
    张让抱着孩子过来:“你没事吧?”“没事!”“就为那几美元,孩子再掉了!”“是她先动手的!”“她走时说让咱们等着!一会再把警察弄来!”“怕什么?越软他们就越欺负咱们!”    
    吴玉经过剧烈的“运动”,脸上红扑扑的,站在那里,喘着粗气。她见李振快步走了过来,热情地打招呼:“李老师,走这么急,您干什么去呀?”“想找个罗语说得好的人,我店里来警察了!”“我去吧,是七区的?还是总局的?”“我也说不清,你去看看就知道了!”“您别急,他们就是想要点钱,没什么新鲜的!您手里有钱吗?先给我二百美元,看能不能给他们打发了!”    
    李振掏出美元。她从里面抽出一张 100 美元和五张 20 美元的钞票,把钱塞进自己的裤兜里:“您先在这等会儿,我去一下就回来。他们对女士一般还比较客气。”说完急匆匆地走了。    
    李振坐在了张让身边,和他攀谈起来。“最近生意怎样?”“还行吧!关键是货不对路。圣诞节前还是小孩的服装相对好卖些。我看也就这么几天了,过了节就没生意了。你们那里怎么样?”“我和于一心两人关键是语言不行,不会张罗,要是有吴玉那两下子就行了!”“她不经常在店里,事特多,总有人找。我也不行!您可以叫雇员热情、勤快点!”    
    “有时我俩不好意思总支使他们。我们的雇员懒着呢,不说不动,知道我俩语言不行,有时明明听懂了还装糊涂。近来不知怎么搞的,老丢货!”“这点你俩得向吴玉学习。有时我觉得她对雇员过分苛刻,使唤他们跟使唤仆人似的,其实从咱们的利益出发,不这么做还真是不行!”    
    “没错。不过这事也得分人,让我俩那样,有时真是拉不下脸,当着顾客的面呲人,怕他们下不来台!”“咱们都不是生意人!对了,有件事我一直想说,总找不到合适的机会。吴玉以前有些做法和说过的话可能伤了您,千万别往心里去……”    
    “这话就见外了。她甭管怎么说也是我的学生!哪有老师和学生计较的?再说,一个人在罗马尼亚确实挺不容易的,你来到这里,她才算真正有了帮手。到这儿时间不长,我深有感触:‘不依靠组织,革命是真难呀’!在国内朋友多,遇到挫折,‘撞上’困难,有地方可找,都能帮着想办法解决。在这儿碰见难事,真是呼天天不应,唤地地不灵呀!”“真是这样!我们吴玉在国内,那真是愤世嫉俗,对有些社会问题怪话多着呢!一出来,我看她整个一个‘党代表’,谁说中国不好,她就跟谁发疯!”“这叫家里的事自己说行,怎么评论都不为过,旁人议论则‘大逆不道’。”    
    两人正聊得起劲,吴玉回来了,带着得意的神情,见到李振后,马上把剩下的美元还给了他。李振接过钱:“怎么样?”“没事了。到了你们的商店后,那两个警察很有礼貌地告诉我,他们是七区警察局的,进店后发现了严重的经济问题,开口就要一千美元。我说这里就有 20 美元,要不要你们自己定夺,不然就封店好了!我告诉其中的一个警察:‘刚才你出示工作证时,我记住了一个警号“25127”,这个号码容易记,25日的圣诞节在12月份,今天正好是本月的第 7天“25127”,我已记住了这个“吉祥”数字。’两个警察不置可否,赖在那里不走。我不理他,和你们老于聊天,成心装出什么事也没发生。一会儿他俩先绷不住劲儿了,问我再加点行不行。我说 20 美元就不少,你们一天得去多少家、收多少钱呀?又过了一会儿,见我还不理他俩,拿起那 20 美元,夹着尾巴走了。”    
    “你真行!”“我这也是锻炼出来的,更确切地说是被逼出来的,对待他们不能太老实。我看你们商店的位置不错,生意挺好的!”“你一提生意,我还真得赶快回去了。要不然,于子又该和我吹胡子瞪眼了!”李振说完就走了。    
    吴玉见李振走远了,问张让:“怎样?我看你俩聊得挺热闹呀!”“也没有,闲谈。”“孩子饿了,你给她买点东西吃吧!”    
    “佳佳,告诉爸爸,你想吃什么?”“我想吃鸡蛋炒饭!”“这儿那有蛋炒饭呀!爸爸给你买一个土耳其饼怎样?”“我不想吃!太硬,不好吃!”“那爸爸给你买软的,面包里夹鸡肉的那种?”“上面的红糊糊我不爱吃!”“那叫蕃茄酱。”张让说完领着张佳走了。    
    今天的生意真是不错,一个上午,剩下的这名男雇员一直忙于卖货,就没闲着。吴玉坐在一个不知从哪里拣来的破木凳子上,找出一张白纸,用一支加粗的黑色水彩笔写了行罗文:“本店招聘一名女雇员”,随手放在了一个纸箱子上。笔帽还未盖好,走过来一个三十来岁的罗马尼亚妇女,看见了那张纸,收住脚步,问男雇员:“你们这里要卖货员?”男雇员没有说话,用眼睛“指”了一下他的老板。吴玉抬头看了一眼来人,嫌她岁数有点大。“不需要,我们已经找好人了。”“应聘者”扫兴地走了。    
    男雇员见一个拎包的妇女走了过来,上前问对方想买点什么,显得非常主动,不像刚才吴玉不在时,见了顾客一副爱买不买的表情。看来他还真是惧怕女老板六分,“领导”在场与不在场大不一样。    
    一个中国老太太推了个小车走了过来,是卖午饭的。吴玉马上站了起来:“大妈,今天吃什么呀?”“米饭,猪肉土豆,葱头鸡蛋。”“一样来一个吧!”    
    张让领着女儿回来了。张佳手里拿着一个有巧克力酱的夹心面包,边走边吃、一蹦一跳挺高兴。吴玉见到他俩后,开始埋怨:“我不是说了吗,别再给她买这个了,牙都吃坏了!”“吃完让她用水漱口不就行了吗!别的她不吃呀!”“你就惯着她吧!刚才那个送饭的老太太来了,我买了两份,吃吧!”    
    张让看了一眼纸箱上的饭:“佳佳,来,先别啃面包了,吃点饭。”    
    不足十分钟,来了五、六个想到这里打工的女士,她们问三问四。吴玉有点不耐烦了,把那张才写好的‘启事’用手团成一个纸球塞进一个鞋箱子里。“咱这里还成香菜饽饽了,问起来没完了!”“不找了?”“等等再说,先吃个安稳饭。”    
    见老板一家子吃饭,暂时又没有生意,男雇员也开始吃从家里带的午餐。他的食物很简单,面包里夹一块奶酪和一个洗干净了的胡萝卜。吴玉看着他吃的东西对张让说:“他这也叫‘用膳’?继续改革吧!再改下去我看只能吃胡萝卜啦!齐奥塞斯库要是健在,看到他的子民‘吃糠咽菜’,非气中风不可。”“你别看这样,他们也不说齐奥塞斯库好,当然也不说现在的伊利艾斯库好。他们就崇拜美国,向往大西洋彼岸。”“美国好,跟他们有什么关系呀!”    
    李振又回来了,见到吴玉笑着说:“你还得去一下,又一拨!”“您别急,我这就去……”    
    


第三章王伟达的“婆婆”来了

    春天来了,大地复苏。那条贯穿布加勒斯特市的“无名河”也开始解冻了。此河说其无名,实际上是中国人不知道它的名字,因为“无名河”还没有大到往世界地图上标明的程度。市区南端“无名河”的两岸有几块很大的闲置空地,“周末车市”就设在这里。说是车市,其实就是一个自发的周末集市。每到星期六、星期日,这里除了主要卖二手车外,卖什么的都有,小到衣服上的纽扣,大到……,当然就是汽车了,新货、旧货应有尽有。在“市场”里卖货用不着上税、交店租,这就使得东西很便宜。出于这个原因,几乎全市想卖东西的主和那些要买东西的人,周末都来到这里集中。每逢双休日,河岸两旁熙熙攘攘、人声鼎沸。    
    这天,于一心、李振约王伟达一起来到“周末车市”,两人想要买部二手汽车。三人边逛边问车价。李振还捎带着看看那些旧货摊,不时地蹲下翻一翻地摊上的集邮册,找一些中国邮票。于一心对此不感兴趣,来这里的目的明确,就是要买一辆二手轿车。他边走边看各种待卖的汽车,不时还询询价,问问车的年限和性能什么的,进行比较。他们来到一辆五成新的“奥迪”前,于一心用手摸着它的机盖说:“王经理,上次你们的‘大奔’是谁帮着买的?”“别和我们比,我们买车只要是看顺眼了,拿钱就买!当时好像没走几步路,也没看几辆车,就选上我们现在这辆‘大奔’了。买到家一打听,才知上了个大当,最起码多花了1000美元,好在不是自己花钱!”    
    于一心让车主把机盖打开。“我俩买的车主要用于拉货,省油、皮实就行,外观好看与否无足轻重,价格当然要物美价廉。”“买回去你俩谁开呀?”    
    于一心仔细观看车的机器。“我的驾照已经办好了,花了50美元。不过从小到大我还没碰过方向盘呢!”“李振不是会点吗!”“他呀!骑大‘洋马’成,开洋车不行!”    
    李振买了几张中国邮票站了起来,正好听见于一心在背后说自己,走了过来:“于子,你话里有话啊!是不是吃不着葡萄啦?”    
    王伟达听出他俩人说话的实际“内容”。“李振,你才来几天呀,就开始养花了!”“别听他的,水分太大!”“水分?王经理说得太客气了!养花?他整一个联合收割机,有多少‘摘’多少,‘通吃’!”“你们看这辆‘奥迪’怎样,才 2700美元,8 年的车!”    
    三人凑到车前。车主非常热情地介绍机器的优点和性能,也不管对方能否听懂罗语,说起来没完没了,真让人烦。于一心坚持要 2400美元买下,车主不同意,双方僵持了一会儿最终还是没能成交。他们继续往前走,李振恋恋不舍地回头看了那车一眼:“别急,车有的是。咱们是‘上帝’,现在谁有钱谁当爷!”    
    于一心用纸巾擦去刚才看车时沾在手上的油污:“提起钱,咱可有话在先,这辆车算我俩的‘不动产’,摊入成本!”“你俩才合作几天呀!开始‘独立核算’了?”“不能混在一起。他‘采花’我买单,恐怕不大合适吧?”“我还受累呢!”    
    “你俩这样蛮好,省得为钱的事吵崩了,那样对谁都没好处。这里多少中国人为了银子‘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到头来弄得个屎臭尿臊!有些是多少年的好朋友,为了各自的利益,反目成仇。个别的亲兄弟之间因‘分赃不均’还动刀子呢。我看你俩这么做挺好,有益于长期合作。就算将来分手了,也能继续做朋友。”    
    李振颇为得意:“这还是我先提出来的呢!这是根据南方人的先进经验,制定出北方人的‘作战方案’。”“不过咱们假设啊,将来你俩分家了,这车怎么办?不能你扛个轱辘,他扛个保险杠走吧?”“我俩分不了!”李振语气坚决。    
    王伟达不信:“别说分不了,罗马尼亚像你俩这样合作的中国人多了,开始都说‘掰’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