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整个办公室的气氛会对外来者构成压力。由于群体的规范压力太大,
任何与群体规范相违背的行为都会受到大家的排斥,新同事为了不受
冷落,或为了表白自己归属于群体的愿望,仍会发生从众行为,渐渐
融入群体。对于小琴来说,这个群体都过着“幸福”的生活,那么她
也不能特殊,去嫁给一个“穷光蛋”。她受不了这种压力,不愿与群
体偏离。
另外,发生从众也与个人的自信心有关。如果小琴相信自己的幸
福观、婚姻观,又对自己和男友的前途充满希望,那么她就不容易遵
从群体。
那么从众心理是否正确呢?实际上,从众心理既有其积极作用,
也有其消极作用。
从积极的一面看,有时从众行为在特定范围内,可使群体一致,
从而协调群体成员的言行。在政治生活中,少数要服从多数,可保证
集体行为的一致。强大的社会道德舆论,可使社会上的人们群起效仿
先进入物的思想言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在经济生活中,商品经
销者可利用广告、宣传、模特,掀起潮流,以吸引消费者。在日常工
作生活中,组织制定的工作、劳动、行为规范以及群体遵守纪律的行
动,可纠正个别人的自由散漫行为,保证组织正常的工作、劳动、生
活秩序。
但是从消极的一面看,从众心理有时也会给我们误导,使我们人
云亦云,失去主见。因为别人说的和做的,也不一定总是对的,就像
前面故事中的“曾参杀人”的以讹传讹。还有人利用从众心理来操纵
别人。比如有的骗子借从众心理骗人,他们玩所谓“三张牌”,让人
押宝,猜红桃A在哪里,可押50元、100元、200元。此时,人总有
三五个人抢着参与,而不明真相的人不知道他们是“托儿”,被从众
效应激化,也参加押宝,当然,结局肯定要输一一因为最初参加的三
五人同庄家全是一伙的。另外,一味地随大流,也容易让我们失去个
性,不容易使我们在人群中突出自己,引起注意。
22社会促进与社会促退:
旁观者在场对效率的影响
1897年,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观察发现,自行车比赛时,多人
同时赛要比一个人单独计时的比赛成绩更好。受到这个启发,他做了
一个实验,要求儿童绕钓鱼线,越快越好。结果发现,大家一起绕的
儿童比单独绕的儿童速度更快。后来,更多人也观察到这一效应的存
在,这样就把他人在场(比赛伙伴或观看者)引起的个体活动中效率相
应提高的现象,称为社会促进效应。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是司空见惯的。比如,教室里只有一个人自习
时,你的学习效率可能并不是很高。尽管此时教室很明亮,很宽敞,
也很安静,但你却常常会分心,想想这个,做做那个。如果此时,有
两三个同学(可能还是陌生人),来到了你所在的教室,并随便找了个
座位和你一起自习时,你立刻就会聚精会神起来,开始积极地演算起
数学题或认真学习起英文单词了。
再比如:你在一条空旷的马路边散步,当另一个人在你身后急匆
匆地赶过你时,你会不自觉地加快自己的步伐;你骑车上街买东西,
当你发现后面有一辆自行车在向你骑的车子靠近并正要超越你时,你
会情不自禁地加快车速;你如果是位老教师的话,虽然你有时候身体
不大舒服,可是一上讲台,精神就来了;一个人在进行慢跑锻炼或网
球和高尔夫球的单人练习时,如果旁边的长椅上有人目不转睛地盯着
他看,他就一定会顽强地坚持到底;……
社会促进效应的形成,是因为,单独一个人时,无所谓输赢、好
坏,怎样都可以,人没有比较,又没有即刻目标,便很容易产生惰性。
而此时出现了第二个、第三个人,你就不可能做的安稳了,再如果他
碰巧又和你做着同样的事情,你更是或多或少要感受到他在与你竞
争,你就会争取把事情做的又快又好。
这其中,还暗含着一种评价作用,你会情不自禁地在想:“他们
也可能正在评论我干的怎么样呢,我一定要好好干,让他们瞧瞧。”在
任何社会环境中,人们害怕被抛弃,总想要别人喜欢和接受自己。很
明显,当你与别人在一起时,这些动机更为强烈,当别人在身边时,
你总认为别人可能正在观察自己。也许,你根本就不认识身边的人,
但你却可能认为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对你进行着评价,而社会中的我们
又是很关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的,所以就不安起来,也会更加把劲
了。
总而言之,当有旁观者或是同行者在身边时,容易激发起个人本
能的反应,他们提高运动标准或努力展示自己,他们的工作就会进展
的很顺利。
竞争也是促进效应的一个因素。
社会中有群体就必然有竞争,在竞争的状态下,大家都争先恐后
地去争政成功、胜利,于是形成一种生气勃勃、人人争先的局面,从
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体育比容的新纪录总是在激烈的国际大型比赛
中产生的。在国际大型体育比赛中,由于竞争的激烈,人们往往把全
身的体力、心力调动起来去夺取胜利,而使奇迹得以出现。
但是,社会促进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有时有旁人在
场,反而会引起促使效率下降的“社会促退”效应。比如,当教室里
有适当的人和我们一起自习时,我们的学习效率往往可以提高,但如
果教室里乱哄哄的,我们的心里会很烦,这时便很难保持高效率的学
习。或者我们在背课文或记忆英语单词时,也喜欢一个人找个安静的
地方背。再比如,当一个员工面临难题正苦于无计可施时,如果上司
死盯着他不放,他就会感到很大的压力而无法专心工作。
原来社会促进的发生是有条件的。对于那些做简单工作的人来
说,有他人在场,会激发个体竞争的动机,而增强的动机有利于个体
加快做事的速度。但如果这项工作对个体来说是新接触的,还很不熟
悉,或个体还很难做好,还需要动很多脑筋,在这种情况下,旁人在
场会引发动机的增强,从而导致个体的紧张和焦虑,个体更容易表现
的手忙脚乱,反而做不好。
在学校里,老师让几个同学到黑板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在黑板
上演算几何题。如果题目是刚讲过的,比较简单,学生往往能很快做
出,比下面的同学完成的快;但题目如果很难的,站在台上的学生由
于紧张发借,其演算速度与结果往往不如下面的同学。
了解了社会促进和社会促退的原理,管理者在工作中可以应用
这些原理,来更合理地安排员工的工作。像打印上司交待的文稿、装
订材料、核对账目这样的工作,员工已经做的相当熟练了,管理者可
以将他们的办公桌和工作台放置在任何人都可以看到的地方,或让
许多人在一起工作,这样在社会促进效应下,员工就能够提高工作
效率。
而如果需要完成的是一件技术难度很高的工作或是一个非常复
杂的问题,需要当事人集中精力思考,此时他人的存在会妨碍当事
人的工作,就不应该让他感觉到有人在注视他,这样才能提高工作
效率。
一般来说,对于一项简单的工作,从一开始就存在社会性促进;
而对于一项稍微复杂一点的课题,在大家尚未习惯时,可以让员工在
封闭的环境中单独练习;而当他们可以胜任工作后,就可以让他们在
一个公开的环境下共同工作,以发挥社会性促进作用。
23见义勇为的背后:
乐于助人在何时发生
孔子说过:“见义不为,无勇也。”见义勇为,乐于助人,一直是
被社会所肯定和倡导的一种美德。而冷漠行为却正好相反,是指在紧
急、危险的情况下,看到他人受到生命或财产威胁,能够提供帮助时
却不予以援助,表现出坐视不救、袖手旁观的行为。
对于冷漠行为,美国心理学家拉坦内等人做了很多研究工作。他
们的一个惊人发现是,冷漠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有其他人在
场。就是说,有其他人在场,会减少人们对他人提供帮助的利他行为。
他们通过一个实验证明了这个规律。
当参加实验的被试到来后,有一位年轻女性要求他们坐下来填写
一份调查表,并随即说她要到隔壁的房间工作、有事或填好后请叫
她。这位女性走进了隔壁的房间,起先的几分钟被试听到她在揉纸的
声音,还时不时有拉抽屉的声音发出,但接着就听到隔壁房间传出了
椅子重重地倒下的声音,好像是她从椅子上摔了下来,旋即就听到那
个女性尖叫了起来:“哎呀,我的天啊!我的脚……我的……我……我
不能……动它。哎呀……是我的跺骨。我……拿不开……这个东
西……哎哟,无法……”
事情的全部经过大约持续2分钟。事实上,这位女性在隔壁房间
里一切正常,那里发出的一切声音,是研究者播放的磁带放出的。研
究者的目的是看被试是否会主动帮助隔壁房间受难的女性。
实验的结果发现,当被试是一个人单独填写调查表的时候,有70
%以上的被试会以不同的方式救助受害者,而当有两个陌生的被试在
一起填写调查表时,只有40%的被试设法为受害女性提供帮助。如果
在一起填写调查表的是一位消极的实验助手(他们是研究者的助手,
会装出对事件冷漠的样子,或说:“也许没出什么事吧。”),这些被试
中只有7%的人想设法去帮助受难的女性。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个体在有其他人在场时,不愿做出利他
行为呢?
心理学家认为,产生冷漠行为的原因之一是责任分散。
如果只有一个人面对他人受难,这个人就会感受到责无旁贷的责
任和义务,就会不知不觉地立刻采取救助行为。而当个体是和其他旁
观者一起面对他人受难时,那么这人就感到救助受难者的责任不是由
他一个人承担的,在场的人都有份。有的个体甚至会这样想:我又不
是条件最好的,在场一定有比我更具备救助条件的人,于是心安理得
地等着别人去给予帮助,而不是自己去。在人多的场合下,说救助别
人的责任变得分散了。
我们在有人遇到困难时,心里也愿意帮忙,但会考虑很多。比如,
遇见有人落水,会考虑到自己水性不好,如果跳下去,不仅救不上落
水的人,自己有可能也要别人救。而且,面对如此紧急的事件,我们
可能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想通过观察他人的表现来确定自己的
行为。不幸的是,他人也许正在观察着我们,以此确定他们行为的方
式,结果就出现了群体坐视不救的冷漠行为。
而只有一个人在场时,则采取援助行为的可能性就要增加。
另外,产生冷漠行为也许也是我们人类自私的表现。我们习惯
了冷眼看社会,习惯了“自己管好自己就可以了”。比如,假设听见
别的房间里有女人的求救声,我们会想:“这有可能只是在开玩笑,
或者那个人只是稍微受了一点伤,用不着我小题大做地跑进去帮忙。
“或者”也许里面有人二我又不十分清楚,房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如果是和熟人吵架,我就不应该打扰。要是这个女的不怀好意,我
进去帮她,她还反咬一口说是我把她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