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外交-第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劳合·乔治后虽觉悟到协约国将自食其果,但已太迟。他在1919
年3月25日致威尔逊的函件中说:
“我想不出将来有比这更可能掀起战火的原因了,世上
数一数二积极进取与实力雄厚的德国,居然被一群小国所包
围,而其各民族中有不少从未能建立稳定的政府,但每一国
中都有大批吵着要与祖国统一的德国人。”
但此时和会已进行得差不多,快到6月的闭幕日期了。同时在均
势原则已被废除后,也没有其他的选择可资重整国际秩序。
后来许多德国领袖声称,德国是被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所骗才同
意议和,他们在一步步地破坏和约。但这种说辞根本是自我安慰地自
说自话。德国在自以为有胜算把握时全不理会十四点原则,并且在这
些原则宣布后不久,强迫俄罗斯接受罗马对迦太基式的和平,签订了
布列斯特一立托夫斯克条件,违反了十四点当中的每一点。到最后德
国休战的唯一原因纯属实力上的对比,由于美国已参战,德国战败已
是指日可待。当德国要求停火时,它已是强弩之末,其防线已逐渐瓦
解,盟军也即将长驱直人。威尔逊的原则其实使德国得以幸免于更严
厉的报复。
史学家对为什么凡尔赛和约注定会失败有更好的解释,其原因即
美国拒绝加入国际联盟。美国未能批准这个条约,无法保证法国与此
约相关的边界,当然令法国大失所望。但以当时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
气氛,即使加入国联或批准对法国国界的保证,也不会有多大差别。
不论是哪一种结果,美国都不会出兵反抗侵略,要不然美国也会把侵
略的定义定为不适用于东欧的情形,就如同英国1930年代的做法。
凡尔赛和约的祸害在于其结构。维也纳会议带来的百年和平,有
三大支柱为支撑,每一个都不可或缺:与法国怀柔修好;维持欧洲均
势;对正统观念的共识。对法国采取低姿态不见得能防止法国再次侵
略。但法国明白四国同盟与神圣同盟一定可以集结优越的实力,使法
国向外扩张的风险太大。另一方面,欧洲定期集会使法国有机会以平
等地位参与欧洲协调。最重要的是,大国拥有相同的价值观,使各国
既有的不满不致累积成想要推翻国际秩序。
凡尔赛和约不符合以上任一条件。其条款对修好而言太烦琐,对
彻底使德国屈服又不够严苛。事实上,要在令德国满意与害怕之间求
得平衡并非易事。德国既觉得备受战前的世界秩序所限,在战败后大
概也不会对任何可行的条款感到满意。
法国有三个战略选择:可以设法组成一个反德同盟;可以设法分
裂德国;也可设法向德国示好。但法国屡次想要结盟,均因英美拒绝
而未能成功,而俄国此时已不属欧洲均势范围。分裂德国也受到英美
反对,但法国在危急时又必须仰赖这两国的支援。至于向德国示好,
此时不是太迟,就是太早,太迟是因为凡尔赛和约已成,示好有违条
约精神,太早是因为法国民意尚不能接受。
矛盾的是,凡尔赛和约虽不乏惩罚性条款,法国的脆弱与德国的
战略优势反而因此加剧。战前德国在东西两面均有强国压境,不论向
东向西,只要向外扩张一定会遭遇强邻,或是法国、奥匈帝国,或是
俄罗斯。但凡尔赛和约签订后,在东欧已无制衡德国的力量。法国国
势衰弱,奥匈帝国解体,俄罗斯一度消失于欧洲社会,因而已无可能
重建旧的均势,更何况英美两国不肯保证凡尔赛和约的执行。
早在1916年,英国外相贝尔福爵士( Lord Balfour)便预见到至
少一部分欧洲未来将面临的危险。他当时即提出警告,若波兰独立,
可能使法国在再度遭逢战争时无力反击;若“波兰被变为一个独立王
国,形成德俄间的缓冲国,法国将在下次发生战争时任德国宰割,因
为俄国若要援法便不可能不违反波兰中立。”这正是1939年时的难
题。法国为围堵德国,就需要在东欧有一盟国,以迫使德国必须两面
作战。俄罗斯是唯一强大到能牵制德国的东欧国家。但有波兰从中将
德俄分开,俄国要向德国施压就势必侵入波兰。波兰则太弱,不足以
担任俄国的角色。凡尔赛和约的建树却是使德俄继20年前瓜分波兰
后,再生同样的野心。
法国在东欧找不到大国暗中支持,便想壮大新成立的国家,以制
造德国腹背受敌的假相。法国支持东欧新兴国家,向德国或匈牙利所
剩的版图攫取更多领土。这些国家显然有其吸引法国误以为它们可制
衡德国的可取之处。但它们绝无可能取代过去奥地利及俄罗斯所处的
地位。它们都太弱,又陷于内部纷扰与彼此敌对而无法自拔。它们的
东面环伺着革命后的俄罗斯,也正为其领土损失而喧嚷不已。一旦俄
罗斯恢复实力,它对这些小国家的威胁性不下于德国。
于是欧洲的稳定全恃于法国。先前是结合了美、英、法、俄的力
量才使德国投降。如今这四国当中,美国再度倾向于孤立主义,俄国
由于其革命及所谓的东欧诸小国“防疫( cordon sanitaire)”妨碍其向
法国施援,而与欧洲相隔绝。法国为维护和平便需扮演全欧的警察。
然而法国不仅没有采取如此干预性政策的意图与实力,而且就算有意
这么做,也会发现自己孤单无援,被英美两国所遗弃。
不过,凡尔赛和约最危险的弱点是心理上的。维也纳会议所建立
的国际秩序,有符合均势要求的保守势力团结原则为后盾,而实际上
最有能力维持维也纳和解的各大国,都认为和约内容很公平。但凡尔
赛和约却注定短命,因其标榜的价值观与执行和约所需的诱因相互冲
突:有能力维护和约的国家大多认为其内容在某一方面有欠公平。
一次世界大战的矛盾之处在于,作战的目的是为遏阻德国势力兴
起及可能称霸欧洲,且民意曾高涨到难以建立与敌人和解的和平。然
而到最后,威尔逊的原则却使盟国无法达到能够压制德国的和平,各
国也不认为和约很公正。根据抽象原则执行外交政策的代价,便是无
法处理个别案例的特殊情况。由于集会于凡尔赛的各国领袖,既不愿
意根据战胜国必然有的权利,也不肯依照均势原则对各国实力的评
估,来削弱德国实力,他们便只有将要求德国裁军解释为各国全面裁
军的第一步,将要求赔偿解释为对战争本身的补偿。
盟国如此解释要求德国裁军的理由,是破坏了维持和约所需要的
心理准备。因为从一开始,德国便可因此抗议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并
要求重新武装或其他国家也裁军到与它相同的水准,而德国也的确如
此抗议。在裁军过程中,凡尔赛和约的相关条款反令战胜国自觉理
亏。在每次裁军会议上,德国一定采取理直气壮的高姿态,通常英国
会表示支持。但法国若同意在裁军上对德国一视同仁,那想要护卫东
欧各国的独立便不可能。因此和约中的裁军条款势必导致不是法国就
是德国必须裁军。而不论是哪一种情形,法国均不具备足够的力量保
卫东欧,最后甚至是自身难保。
同样的,禁止奥地利与德国合并,而在捷克境内又有一大群德裔
少数民族,波兰境内也有一支人数较少的德裔少数民族,这些都违反
民族自决原则。所以德国追求民族统一的运动有凡尔赛和约基本原则
为后盾,更增添民主国家的罪恶感。
造成最大心理负担的是和约的第231条,通称的战争罪(War
Guilt)条款。这一条指德国需为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负全责,并对此
提出严厉的道德谴责。和约中大部分的惩罚措施,包括政治、经济及
军事,完全根据德国是罪魁祸首的前提而来。
18世纪主持议和的人一定视“战罪条款”为荒谬不可思议。他
们认为战争是利益起冲突的必然结果,与道德无涉。在十八世纪战争
结束后所签订的条约里,战败国付出一定的代价,但不致受到道德批
判。而威尔逊及参与凡尔赛和约的人士则认为,1914~1918年战争的
起因必须归罪于某个坏蛋,并且必须加以惩罚。
但是当仇恨消退后,有识之士逐渐发现,战争爆发的责任归属要
复杂得多。固然德国必须负一大部分责任,但只处罚德国是否公平?
第231条款是否恰当?一旦大家开始产生这些疑问,尤其在1920年
的英国,欲执行和约中惩处德国的条款的意愿,就渐渐动摇。良心不
安的议和代表们,对他们完成的和约是否公平不再有把握,便失去执
行此约的决心。对这一点德国当然没有责任。在德国大众的口里,第
231条款被称做“战罪谎言”。建立均势已有实质上的困难,如今又
有建立道德均势的心理障碍。
由此可知,研拟凡尔赛和平方案的各国代表最后得到的是反效
果。他们想削减德国的实力,却反而增强了德国的地缘政治地位。从
长期来看,德国在凡尔赛和约后的地位比战前更大大有利于主宰欧
洲。一等到德国摆脱裁军的束缚,而这是迟早的事,它注定会变得空
前的强大。尼科尔森( Harold Nicolson)曾有这样的结论:“我们初来
巴黎时,对即将建立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
过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
第十章 胜利者的困境
集体安全的观念
凡尔赛和约的监督执行建立在两个相互抵消的基本概念上。其中
一个概念因太过广泛,另一个则因太过狭隘,均告失败。集体安全概
念就是太空泛,不适用于最可能扰乱和平的特殊情况,取而代之的英
法非正式合作协议又太分散欠缺决心,不足以对抗德国大规模的挑
衅。不到五年,两个战败国又在拉巴洛(Rapallo)携手。德国与苏联
合作日益密切对凡尔赛体系是重大打击,但已丧失斗志的各民主国一
开始并未意识到其严重性。
一次大战结束时,多年来有关国际事务道德与利益孰重的辩论似
已终结,而且是法律及道德占上风。经过这场战争的洗礼,许多人期
盼世界会变得更好,并尽可能远离被他们视为曾夺走大批年轻人生命
的“现实政治”。虽然当时美国正逐渐退回孤立主义,它却是这个过
程的催生者。威尔逊描绘的美景是,即便美国退出,欧洲仍应遵行他
所倡导的方向,通过集体安全来维持稳定,放弃传统追求结盟及均势
的做法。
此后在美国的说法里,美国所加入的盟约——如北大西洋公约组
织(NATO) 通常都被说成是达成集体安全的工具。然而这并非
盟约( alliance)这个字的原始意义,因为基本上,集体安全与结盟是
正好相反的两个概念。传统结盟是针对特定的威胁,由特定国家因同
样的国家利益或相互的安全考虑而结合在一起,定有明确的权利义
务。集体安全不以特定威胁为对象,不保证个别国家的安全,对各国
一视同仁。理论上其宗旨在对抗任何可能危及和平的威胁,不论是哪
一国发动或威胁的对象是谁。盟约一定有一假想敌;集体安全则是维
护抽象的国际法,就如同一国的司法体系维护其刑法一样。它也像国
内法一样不会先假设有某个罪犯。对盟约而言,发动战争的理由是其
利益或盟国的安全遭到攻击。而集体安全则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