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参禅,右手修佛-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会觉得太淡吗?”弘一禅师又答道:“淡有淡的味道。;
弘一禅师的回答简单到极致,却也深刻到极致,在他的眼中,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百衲衣、破卷席和旧毛巾是一样的,青菜、萝卜和白开水是一样的,无论咸也好、淡也好,都能够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咀嚼出它的全部滋味。弘一禅师能有这样自在的心性,可见他的境界已经是何等空灵了!人间滋味,原本就是苦辣酸甜的融合,若是没有品尝过苦涩的滋味,又如何体味香甜的美妙?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风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这首《四时诗》是由诗人顾恺之所作。无独有偶,宋朝的云门慧开禅师,也曾留下一首传诵千古的关于四季的诗偈《日日是好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些又何尝不是“人生咸淡两由之”的至高境界呢?春夏秋冬各有各的特色,浓淡深浅不一,冷暖炎凉相异,每个季节都不是完美的,但每个季节都有各自的特色和精彩。就像是人生一样,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有利有弊,没有哪一个阶段堪称完美。
跟自己比,要比出幸运。跟别人比,要找准对象
我国著名的作家史铁生在《病隙随笔里》这样写道:“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到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丢了?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歪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是多么晴朗。后来又患了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的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面前都可以再加上一‘更’字……”他写的如此从容,没有一点沮丧的感觉,作为一个残疾人,他尚能有如此见解,我们普通人又为何不去细细感悟呢?
从前有一位双目失明的人,他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并没有因此而自暴自弃,相反他有着十分开朗的性格。曾经有人问他:“难道你就没有感觉到痛苦吗?”他笑着回答:“痛苦什么呢?和听不见的人相比,我还能听到各种各样美妙的声音;和不能说话的人相比,我还能随心所欲地讲自己想讲的话;和不能走路的人相比,我还可以自由自在地行走。”
眼睛看不见,自然是痛苦的,但是事情已经无法改变,就不能让自己永远痛苦下去。能够看到自己拥有别人所没有,这就是一种难得的心态。正如卡耐基说的,“我忧郁,因为我没有鞋。直到上街我遇见一个人,他没有脚!恍然觉得自己还是幸福者。”聪明的人会将人生滋味藏在心底,不起波澜,用一种平静的人生态度连接着起点和终点。因为淡然,所以更容易放弃,也因此更容易得到。
面对纷乱复杂的世事,我们如何才能理出头绪?又想获得什么样的意义?其实很多时候,人们都是徘徊在清醒与宿醉之间的,不是因为他们的能力不足以让他们弄明白,而是这些本来就是些弄不明白的问题,任谁都不行。既是如此,那么就不应该让自己沉浸在这些无谓的思绪当中,让它们随风而去岂不是更加轻松。当然,“咸淡两由之”并不是指简单的随遇而安、不思进取,重要的是有一种超然的心态。
读禅悟人生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总是将这句话挂在嘴边的人,倘若能够懂得“人生咸淡两由之”的意境,或许就不会发出这般的失意与无奈。花开花落,斗转星移,大自然日复一日地遵循着自然法则,生生灭灭,周而复始。有时咸,有时淡,谁能保证自己总是咸淡相宜呢?因此,倒不妨遇咸品咸,遇淡品淡,这才是正确的生活态度。让自己拥有一份好心情,是一种大气魄的表现,可以超载自我,平凡之中蕴含着人生真味。
3.先把你的杯子空掉
禅的智慧: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应该记得多带一些空杯,杯子越空,你所能学到的东西就会越多,生命力才越能够维持地更加长久。
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林语堂说过: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其实,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变化,就是因为自己心里的“杯子”状态不同。所谓“空杯心态”,就是要将心里的那个“杯子”倒空,清空自己以前的认知。只有这样,才能接受新的思想和智慧。
这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时代,这是一个不断学习的时代,也是一个不断更新的时代。为了能够继续过上快乐的生活,让自己吸取更多的营养,我们必须使自己的心态不断归零,永远保持活力,时刻准备接受新的内容。
将杯子倒空,便成功了一半
南隐禅师是日本一位非常有名的大师,他对禅学的造诣很深,每天前来拜访他的人多不胜数。有一次,一位自认为颇有学识的人前来请教,学者喋喋不休,南隐禅师以茶相待。可是在倒茶时,南隐禅师像是没有看见一样,杯子明明已经满了,可他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前来拜访的那个人不解地问道:“大师,杯子已经满了,为什么还要往里面倒呀?”大师说道:“是呀,杯子已经满了,怎么还能倒进去呢?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头脑里装满了你对禅的看法和想法,我所讲的你又怎么能听进去呢?”来者急忙叩谢悔过。
这个故事,就是空杯心态的起源。众所周知,一个装满水的水杯是很难再容纳其他东西的,必须倒出来一点,才不会在装其他东西的时候溢出水来。做人正是如此,一个人只有先将自己倒空,才能拥有更大的成功,创造更大的辉煌。就像武侠小说中写的一样,想要学到那些绝顶厉害的武功,往往需要舍弃自己以前所学的武功。可是世人都有贪欲,又有谁肯愿意这样做呢?所以,结果往往是那些对武功一窍不通的人捡了大便宜。
放眼古今历史,大凡在某些方面取得成就的人,他们都是善于将自己清空的人。在他们的眼里,已经所取得的成就根本不算什么,下一次超越才是真正具备魅力的。世人不就是不懂得将自己倒空,才会与成功一次次擦肩而过吗?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随着能力的逐步提高,他们开始用既定的思维来考虑问题,开始用蔑视的眼光来思考问题,每当新事物出现又会产生排斥情绪,还用过往的经验拒绝新的体验——这就是固守传统的具体表现。此时,新的知识就摆在他们眼前,可是却白白地流淌掉,毫无疑问,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有大的成就的。
不善于将自己倒空,将功亏一篑
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家之一爱迪生,他的一生仅仅接受过3个月的正式教育,可是1000项发明却获得了专利。然而,如此伟大的爱迪生,在他晚年时也曾出现过“败走麦城”的一刻。原因就在那时的他骄傲、自满,听不进任何一点建议。
1882年,当白炽灯彻底获得市场认可后,爱迪生的电气公司开始建立电力网,输送直流电,由此开启了人类历史上的“电力时代”。当时,另一种技术——交流电,也开始崭露头角。发展交流电技术的威斯汀豪斯公司,想通过这项技术与爱迪生合作。可是,爱迪生却固守于自己在直流电方面的认知,根本不愿意承认交流电的价值比直流电大,拒绝了威斯汀豪斯公司的合作请求。
为了固守住自己在直流电方面取得的成就,爱迪生固执地站在交流电的对立面,以自己的影响力宣讲“交流电不如直流电”。自谋出路的威斯汀豪斯公司一度被爱迪生电气公司压得抬不起头。然而,谁也无法决定社会的发展规律,“交流电”这个新生事物终以锐不可挡之势浮出水面,赢得了世人的认可。在铁的事实面前,那些曾经崇拜、迷信爱迪生的人们惊讶地发现:爱迪生做错了!交流电的确要比直流电强得多。
主动让自己拥有“空杯心态”的人,最终一定会有最快最大的发展;而“被动空杯”的人,其发展的速度及力度都会有所减弱;拒绝空杯的人,则终将停滞不前。爱迪生就是因为固守自己的信念,不愿意听从他人的建议,而使自己的人生留下了遗憾。
空杯心态是一种挑战自我的永不满足。我们身处的时代,需要大量知识来填充,而每个人所拥有的知识毕竟都是有限的。因此,谁都不能轻易地满足于现状,只有不断挑战自我,才能学习和积累更多的知识经验。此外,常常接受新的知识,也能让自己保持活力,永远都在进步,这对于人生是至关重要的。
有人说:当我们看不顺眼的人越来越多时,看我们顺眼的人就会越来越少。的确是这样,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今天的你是由昨天的心态造就的,而今天的心态又决定着明天的你。因此,想要改变命运就必须先改变心态,空杯心态无疑就是改变命运的一大策略。所以,暂时、适时清空杯中的水,以积极、开放的心态面对新事物吧!
读禅悟人生
禅宗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不仅可以给人身教,同时也能给人启发,让人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空杯才能容物,如果你的人生之水总是满满的,别人随便一拍水就会溢出来,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只有让更多的“水”和“智慧”,都放进我们生命的“空杯”之中,才能不断地充实和成长。中国有个词语叫“虚怀若谷”,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4.放不下就担起来
禅的智慧:人生有很多事情是很难放下的,既是这样那就不如先担起来。当到了无法再担的时候,自然就能够放下。
修行,先修的不是放下,而是担起。面对世事,要坦荡地面对,该担起的就要担起,不要为自我的消极逃避支招放下的借口。只要不执着,随缘生灭,其实是另一种放下。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其实在担起的时候,就已经放下了。就像一个曾经做过案子的罪犯一样,当他不敢面对现实的时候,其实就是“担不起”的时候,但同时他又更不能“放下”。而当他有一天顿时悔悟,鼓起勇气承担一切的时候,也意味着他已经放下了。
放不下就担起来
严阳善信去拜见赵州禅师,问道:“我心里面不挂碍任何事物,究竟该怎么办呢?”
赵州禅师回答说:“那么,就放下吧。”
严阳善信又问:“既然什么事物都不挂碍,您还叫我放下什么呢?”
赵州禅师说:“放不下,那就担起来吧。”
为什么严阳善信说自己心中无一物,禅师却还要他放下?因为即使心中无一物,但如果像严阳善信一样抱着这个境界不放,也还是有一物,心灵得不到解脱。当禅师发现严阳善信不能放下时,又叫他担起来,这就是禅学的智慧。
当然,对于这“担起来”三个字,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不少人认为这是激将法,既然你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过错,那就继续挑着担子走,促使你自己反省,最后逼迫你放下放不下的东西,从而有所开悟;有人认为这是直指法,“心无一物”不是禅学所追求的境界吗?禅师让他担起,也就是嘱咐他当仁不让,当下承当也;还有人认为这是呵斥的说法。总之,各有各的说辞,也各有各的道理。但不管怎样,“担起来”却是不可否认的至真至理。
人生在世,到底在担些什么?恐怕很难说的清,担父母、担孩子、担朋友、担夫妻等等。一路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