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从普通女孩到银行家 >

第53章

从普通女孩到银行家-第53章

小说: 从普通女孩到银行家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深有感触地说,有时自己读书认为已经读懂了,但是别人问几个问题,又把自己难住了,这说明没有真正把书读懂。其实,只有当自己能够把读懂的内容讲出来,又能回答相关的问题,才能算真正读懂了书。只有当自己能够给别人尤其是给教授提问题的时候,才算把书读活了。女儿和她的斯达迪·巴帝对教学内容的讨论,往往能够使她们真正把书读懂读活。她们在课堂上高水平的发言,使教授们很快就在几百人的课堂上记住了她们两个人的名字。
每当考试到来的时候,她们一起制定复习攻关计划。先是各自读书、看笔记、做题,然后核对答案。由于是准备闭卷考试,她们还会分别背着书,给对方讲每章的要点,用这种方法考查自己记住了多少书中要掌握的内容。她们两人都讨厌死记硬背,因此,她们讨论的是对书的理解和运用。
每门考试结束后,她们会讨论答题的对错,估计可能失去的分数,总结经验教训。有时她们会发现教授改考卷时的错误。如果是教授的一时疏忽,她们会去找教授把分数要回来。
一个学期结束后,她们会商量下个学期一起注册哪些课程。她们两人选择的都是金融专业。虽然她们在选修课上要注册少量不同的课程,但是她们总是争取能够一起上必修课和与金融专业有关的选修课。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她们斯达迪·巴帝在学习上相互帮助的作用。
其实,女儿和她的斯达迪·巴帝的关系远不局限于学习方面。在学习累了的时候她们会一起放松一下,去看电影、喝奶茶,或上商店购物。考试结束时,她们会选一家喜欢的餐厅共享美味佳肴。学期结束时,她们一起驾车远行,到校园外面的世界彻底放松,给自己充电。当然,她们谁都不会忘记对方的生日。给对方送一个独特的生日礼物,挑一张独特的生日卡片,写几句独特的祝福话语,是她们每年无论多忙都不会忽略的。
平日,她们在一起不仅聊学习,还聊许多与人生和社会有关的问题。年轻人富于幻想,她们经常在一起讨论理想,讨论将来的升学和就业,也讨论爱情、家庭和事业。她们互相倾吐心声、互相鼓励、互相帮助。
毕业后,她们都成了初级投资银行家。虽然在不同的城市和不同的银行工作,但是她们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仍然互相勉励着。她们知道友情是人生中用任何东西都换不来的财富;而要让友谊之树长青,还需要她们的辛勤浇灌。
学会放松的本领
女儿的斯达迪·巴帝有一个缺点:遇事太爱紧张。复习功课时间不够时,她会紧张得大喊大叫:都快考试了,还没复习完怎么办。考试遇到难题时,她会急出一身汗来,拉住监考教授不放,非让人家把题目的要求再给她讲一遍,甚至两遍、三遍。准备求职面试时,她也紧张得要命,总是对女儿讲,她还有许多可能被问到的问题没有想出来答案,弄得女儿不知道该怎样安慰她,才能使她放松下来。
其实,在大学里这样的学生很多,越是争强好胜的人,越是追求完美的人,越是怕失败的人,越容易紧张。可喜的是,每到关键时刻,女儿不但不会紧张,还学会了一套使自己充分放松的本事。
她能够充分放松,首先是因为她把分数看透了。这和我上学时大不一样。当时,只要班上有一个得“优”的,我就要求一定是我,不应当是别人。全优是我的学习目标。到加拿大留学时,我因为一时过不了语言关,考了几个“良”,就难受得不知道怎样惩罚自己才行,弄得那些洋人教授们都来劝我。他们说,“良”也是一个很好的分数。他们认为,得“良”的学生已经基本上掌握了课程要求的教学内容。尽管如此,我还是要求女儿沿袭我的传统,以全优作为她的学习目标。但是,她没有听我的。考了“优”是乐呵呵的,考了“良”也是笑嘻嘻的,把我气得半死。我为此和她吵过不少次架。结果是我改变不了她。
每当成绩单下来,我问她,为什么不能得全优。她都反问我,为什么分数对我有这么重要,为什么我不看看她其他方面的进步和全方位的成长。她还说,她对自己的分数相当满意,因为有些课程她只用了几个小时的复习时间,就考出了她的斯达迪·巴帝复习了几十个小时之后的成绩,她不想把时间花在多得几分上,学懂了是她的目的,高分不是她的目标。
我和她争辩说,学懂了就应该能考出高分。她用他们教授给她的评语反驳我。她说:“我们的教授都说我所掌握的知识,比我考出的分数要多得多。我是他们很赏识的好学生。他们都愿意做我的推荐人。这难道还不能说明,分数并不能说明一切。再说,80多分也不是很差的分数,您为什么一定要把目标定在90分以上呢?”
她接着解释说,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她要是每门课程都想得90分以上,她就要在学习上花更多的时间。这样她就没有时间参与社团活动,没有时间去斯福维公司打工了。她想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不想做分数的奴隶。她这样说,我也没办法,只能任她按自己选好的轨道去发展了。
现在想来,她之所以能够在大考在即表现得轻松自然,在考场上发挥出良好的水平,不紧张,不慌乱,和她这种放松的心态大有关系。而能够做到这种充分的放松,归根结底是因为她已经把分数看透了。
前面说过,北美大学入校容易,出校难。教授对大学生们一点怜悯之心也没有。如果要上商科和电子工程等热门专业,学习负担确实很重,学习过程确实很苦。在这种情况下,要保持旺盛的学习干劲,不有张有弛,学会放松是不成的。很多同学就是因为学习的弦绷得太紧,放松不下来,得了失眠症和神经衰弱的毛病。
女儿学习起来也很卖力气。她可以一连几个小时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钻研教科书、做题、与同学在电话里讨论书中的问题。但是一旦她把书读懂了,把她的复习计划完成了,她就会放松一下。她有好多种放松的方法。比如,听音乐、去打工、去社团、约同学出来玩儿,都能够使她放松下来。如果我在她身边,我们会一起上街购物、出去用餐或逛公园。越到考试复习时女儿越会让我陪她去公园散心。
她能够这样做是因为有过一次考前没有睡好觉,考得不理想的经历。那是她刚上大学时,为了把所有复习题在考前再做一遍,她挑灯夜战,几乎一夜没睡。结果在考场上,她居然连根号3的开方是几都反应不过来了。考卷上的每道题目对她来说都是既熟悉,又陌生。她觉得自己好可怜。怎么那么容易的东西都会想不起来呢?原来,疲倦的大脑拒绝再继续工作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记忆遮盖!
自从有了这次教训,她发誓不在考前打疲劳战。越是快到考试临近,越是要使自己放松下来。如果第二天有大考,她会提前把闹钟上好,关上手机,踏踏实实地睡上一觉。第二天精神抖擞地进考场。就这样,她赢得了一场接一场的考试。每次从考场上走下来,她都感觉自己发挥得不错。她满足自己获得的分数,因为这些分数和她花在这些课程上的复习时间是成正比的。
她的这种做法,渐渐地改造了我“每门课都应该争第一、考满分”的思想。看着健壮、活泼、愉快成长的女儿,我感到她能够如此豁达地看待分数,如此放松地对待学业,其实是一件好事。如果像许多女孩儿那样,一考试就紧张,要靠吃安眠药睡觉,把身体搞坏了,岂不是得不偿失?
女儿之所以表现得这么放松和大度,不仅是因为她把分数看透了,更重要的是由于她能够使用我发明的立体交叉思维模式,全方位地去思考问题,洒脱地面对失败。比如,一件事没有办成,她不会为此感到消沉。当我去安慰她时,她反而会对我说,当上帝把一扇门关上的时候,他同时也会为你开启一扇窗。天无绝人之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她都不会想不开去钻牛角尖。
有时候,她看到我为一些事情着急,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就劝导我,着急是不解决任何问题的。可是我就是不能像她那样,做到拿得起,放得下。不管第二天是有大考还是有求职面试,她都能够吃得饱,睡得着,以平常心来对待。
我放松不下来,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做什么事情我都追求完美,害怕失败。女儿和我不一样,她认为,事事追求完美会使自己活得很累。
女儿干事情讲究的不是完美,而是高效。她说追求完美是徒劳无功的;而追求效率可以节省出许多宝贵的时间。只要不追求完美,遇事就不会紧张。越不怕考得不好,就会考得越好。越不怕犯错误,就越不会犯错误。不管干什么事情,你越不紧张,就越容易做好,这就是女儿的处事哲学。
毕业后,她成了初级投资银行家,在金融投资行业高效率运作的工作环境中,她干得得心应手。不管遇到多难的事情,她都能够泰然处之,不能不说这与她在大学时就悟出的这种放松大度的处事哲学,以及在平日养成的追求效率的良好习惯有着直接的关系。
争取做社团领袖
我在前面谈到,女儿选择上UBC大学的目的是为了进入该校在国际金融界赫赫有名的PMF投资组合管理基金项目。她知道,进入这个项目是万里挑一、难上加难的事情。如果她不能用事实证明,自己是一个具有领导才能的精英,她就别想赢得进入PMF项目的激烈竞争。因此,进入UBC大学之后,女儿始终都在找寻能够锻炼自己领导才能的机会。她不是一个死读书的大学生,她也不是一个一味追求顶尖分数的大学生。她想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具有领导才干的青年精英。于是她以极大的热情把大量的课余时间投入学校的社团活动中去。
有一天她告诉我,她在网上发现,她们商学院学生会的《卡威利尔报》正在招聘一名操作经理。《卡威利尔报》是他们商学院学生会的机关报。她想去应征。我问她:“你从来都没有干过出版工作,人家要求应征者有电脑排版和编辑方面的特长,你能行吗?”
她说:“谁也不是天生就会做出版工作的。招聘广告上讲,他们需要的是热心校务,愿意把课余时间奉献给校报的人,这一点比有相关经历还关键。只要我对他们讲,我是真心付出和学习快捷的人,他们也许会把这个机会给我,让我边学边干。”
这就是我的女儿,她敢想敢干,对什么都不畏惧。我不得不承认,这一点是她受到北美西式教育的结果。如果按照我的中式教育法,没有把握的事情,我不主张她去浪费时间。而影响她成长的北美教育倡导的是首先要有梦想,然后要勇于排除万难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样,她的人生才会活得精彩。受这种精神感染,她总是能够毫不犹豫地去做自己想干的事,没有任何思想包袱。这种处事风格令我钦佩。
经过认真准备,她从网上向《卡威利尔报》编辑委员会递交了求职申请和简历。出乎我的意料,第二周她就获得了面试机会。面试的结果既在我的意料之中,又在我的意料之外。意料之中的是,她没有获得操作经理的职务;意料之外的是,她得到了一个市场经理的头衔。仔细打听才知道,这个头衔是她和编辑委员会的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