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示君 >

第2章

示君-第2章

小说: 示君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笑道:“自古宝剑配君子,我看二位仪表堂堂,言行举止,有君子之风,不能少了宝剑相配!”说着便将二剑呈给二人。
  二人将二剑拿在手中,哈哈哈笑了起来,都欣喜道:“祖宗之宝,终于完璧归赵了!”
  这两家伙,也许一路上早就想好了庆辞,异口同声,且又涛涛不绝地将这二剑来历说了一通,唾沫横飞了老半天,说来说去,还是在强调,剑于己手,理所应当,上顺天意,下归人心。坐在正殿首席的楚老爹气得脸上青红皂白、万紫千红,一口酒卡在嗓子眼儿里,内有怒气相斥,外有口气相阻,如同阴阳二气,相持不下,竟将他活活给憋死,终于“噗”得一声,命克女儿喜宴。
  这是何必呢?人家萧、莫二人是来贺喜的,既然红事变白事,又绝对不会来问丧的,拿着宝剑,扬场而去。
  傅明仁果真有远见,知二剑来路不正,乃恩怨祸始,便赠剑于人。萧、莫二人拿着剑,还没过大江北上,就遇到重重阻劫,只是剑不到手死不休。小鱼小虾,当然先死一遍,才会引大蛇出洞,什么南剑北刀,东枪西钩,还有天神地魔,山精海怪,都来抢夺。萧、莫二人,便使出了一套剑法,名群雄束手,从此消了夺剑成雄的念头。
  不知此剑法来历者,只耳闻眼见其利害,知道剑法来历者,都吓破了胆,惊碎了心,原来那套剑法,就是大唐之时,由真正的太湖剑派开山鼻祖莫元所创,莫元创派之后,与剑客萧诚不打不相识,结为兄弟,从此二家世代往来,后经由唐皇李氏慧眼识英才,招为殿前卫,后在御驾南巡之中护龙有功,封候赐爵。
  其实皇帝老儿自己导演了一出戏,让两个有滚蛋,因为二人虽然是武功盖世,也忠心耿耿,但一个又又聋又瞎,渐渐成个哑吧;一个又少胳膀掉腿的,有失皇家形象。君临天下的真命天子,坐拥天下,怎么用这两个虫吃鼠咬的老黄瓜呢,自己的子民看了她倒好,若是被外国使节看了,还以为国中无良将,找来残疾“保家卫国”呢,一定会起侵略之心,那时岂不天下大乱,不能因为自己为残疾人的一片慈之心,害了老百姓生灵涂炭。
  萧、莫二家也是通情达理之人,顶着御赐的金顶滚龙袍,挂着万国假相印,回到了江东老家,开功动土,建立自己的侯门大院,参照龙骑卫的规章制度,编了一套家法。这套家法,使得萧莫二家,永垂不朽,直到李唐崩室,依然傲世而立,又在峰烟战火中飘摇不倒,直到赵氏宋朝建立,还是风度翩翩地站着,真想三千年不倒,倒了三千不朽。
  哪有那么风光的家族,只不过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僵了也不发臭,臭了别人也不稀罕闻罢了。到了那个有名的民间大侠,官中极品,丈夫中的模范宋江,人称及时雨的宋公明,公明哥哥降生之时,萧莫世家轰然倒塌,一蹶不振,从此名振实亡,到后来名声也没了,被世人淡忘。
  关于萧莫世家,流传于世的故事,成了他人杜撰、百家谣传。其实萧莫两家当时由于“树大招风”,常常受人明侵暗害,只是有家法做为金钟罩,又有智通剑法穿为铁布衫,刀剑不入,任你风吹雨打,可是金钟不敲也会年腐月蚀,铁布衫没有了当年针线活牢,也就难保强敌不入,在那场百年不遇的厮杀之中,死得死,逃得逃,逃也难逃追杀,逃东躲西,杀来杀去,只剩下了数人,隐姓埋名,苟话于世。
  而这个故事,就是从苟话者口开始。世间万般,皆如此,不苟活,安知生啊。
  
  
  第三章:细月如刀
  
  细月啊,你如一把刀,在夜空上割出明亮的伤口,又像那天上神仙微眯寞视人间的眼睛,使得这片夜色也充满着凄迷肃杀,为毛只是一只眼睛呢,其实老天总是这样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如西方有神名上帝,为人们关上一扇窗,总会半掩一扇门,或许是关上一扇门,总是虚掩着一扇窗,上帝为什么会这样做呢,这不由地让人想起一句诗来:淮月东边旧时月,一枝红杏出墙来。这说的是一个叫红杏的姑娘,不走正门,天生作贼的料,翻墙与人幽会码头,想来上帝是等前来上门幽会的人吧,天知道呢?也许古代骂人的话中有“半门子”一词,就是从上帝那里来的吧,且说这时,依然旧时月,只是没了红杏,走了淮水,只有苍茫的山林。
  苍茫的山林中,一片死寂。既然是死寂,那就不用听了,只需用眼看,看时只见闪动的影子,像亡魂野鬼一样,其实很少人见过鬼,说到野鬼,一定很吓人,且大半夜的在山林里飞奔,完全不像是两个人前后追逐,但的确是两个人不舍不弃地追逐,并且是追杀。一下入夜,当然不适应,在黑暗中待上片刻,趁着月光,还是能看出两人轮廓滴。
  前一人,宽袍大袖,在疾驰之下,像一团云烟一样,可以想象平常之时的潇洒飘逸,风度翩翩;后一人则是劲装袭身,手中还提着一柄荧光闪闪的长剑。仔细一瞧,前一人长袖之中,露出锋茫逼人的利器,却是一柄被当中削断的残剑,只有尺余长。
  二人相去不离丈外,人家宽袍大袖者穿着兜风的长袍,当然显得脚力稍逊,劲装者这时欺身追上,长剑已指向前一人后劲,怒喝道:“我孙儿在哪里?还我孙儿!”前一人回身挥袖,骂道:“大仇不报,休要见到你孙子,别忙了咱们是同仇敌恺!”二剑相撄,铮得一声,火花闪溅,令后一人稍微一顿,前一人便借势冲出丈外。劲装男子怒极,足下发力,再一次欺身上去,依旧是怒声喝问:“我孙儿在哪?”并训斥道:“孩子是无辜的!前一人并不作答,只甩下一句“仇家可不管他是不是孩子”,然后歇尽全力奔逃,再不言语。
  话说闲时易过,这人若是忙去奔命,时光也如飞梭一般过去,二人时离时即,反反复复,游山通谷,穿林过岭。渐渐地,月影疏浅,晨光微曦,荒山野岭,慢慢复苏。有一位早起晨耕的老农夫,杠锄横穿山道之时,觉有黑影由上山路飘来,扭头过去,还未看得真切,就觉一阵劲风掠过,肩头随之一轻,锄杖却被从中削断,锄头不知了去向,惊讶之余,忙往下山路望去,竟有小小的两个人影,起起落落,往山坡下飞跃,正感惊叹之时,却见后一人,突然扑倒在地,挣扎一番,终一动不动,死在当场,那前一人,随后驻足,回身默默地看了片刻,走过去将手中残剑插在地上,捡起死者那柄长剑,绝然而去。
  农夫喊来乡邻壮丁,下山查看,一见那人未死,身负重伤,仍旧在流血,便好心将其救下,汤药医补,好生安养。谁知那人当天傍晚醒来,见自己在荒山野林里的农夫家中,陋室而眠,且自己的宝剑,却变成一柄断剑,一怒之下,将全村上下,共百余人,杀光宰尽,妇嬬婴童,老弱病残也未放过,唉,这真是樵夫暖蛇,反被蛇咬,连别人的性命也给搭上了,所以《事林广记》的作者陈元靓听人杜撰了萧莫世家的故事,对悲叹了一句:“自家扫取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想来也是有道理的,看到别人屋上有霜,一定想着自己家屋上也有,当然是先处理自家屋上,况且屋上的霜哪里又需清扫呢,看来这孙元靓也是装文化人,却借过了题,挥错了发。不过这句话看来也是“字字如血”,因为必竟一个村子几百口人,被一个恩将仇报的凶魔之人给杀了,然而如此穷凶恶极之人,所逐杀的那人,是不是就是好人呢?且说那前行者摆脱追杀之后,顺道携剑投奔嵩山少林寺。
  当时晚斋已过,主持方丈,正于卧房中,闭目静坐,突然听到异动,淡淡道:“既来则入!”
  这时一宽袍大袖,手捧长剑的青年男子,缓缓走进卧房,扑通一声,跪于方丈榻前,流泪道:“弟子莫振,扣请方丈大师收留!”
  “因何而来?”
  “弟子莫振,乃人称萧莫世家的莫家第六代主人,因厌于休无止尽的恩恩怨怨,特来削发出家。”
  “有何恩怨?”
  莫振将剑搁在地上,连连给方丈大师磕了响头,才道:“只因我莫家祖上有一套十分利害的剑法,但其中存在许多邪异之处,弟子祖上与萧家祖上交好,一齐习练,只求能破解剑法中的邪魔,然而萧家祖上走火入魔,暴毙而死,自此莫萧两家,世代相斗,仇怨相传,从无休止。”
  “明日再来!”
  “弟子与萧家父子大战太室山上,本想一死了之,从此了却两家恩怨,但念及这套剑法不仅萧莫两家人有剑谱,且已外传江湖之中,恐遗害后人,弟子今呈于大师,恳求大师能为弟子破解剑法,减少此套剑法危害,造福于人。只因萧礼尚在人间,绝不会善罢甘休,定会追杀弟子,所以弟子恳请方丈大师,暗中收受弟子,不能宣扬,若是等到明日,来寺进香的人一多,弟子唯恐牵连少林。”
  “阿弥陀佛,凡事难逃世人耳目,欲盖弥彰啊,莫施主若愿投入少林,应在佛前削发剃度,光明正大,反不令人疑,无疑方能安。”
  莫振闻方丈大师所言有理,暗许他投入门,便磕头谢恩,遂依言次日清晨,佛殿之下,削发为僧。
  莫振削发为僧,法号不死。方丈大师,将其携来长剑,藏于匣中,对莫振道:“剑于君子之身,则为礼,于将士手中,则为利,于小人之手,则为器,你已立地成佛,剑已无用,则由本寺移交于天山派掌门飞侠郑风郑大侠!”
  方丈大师见莫振并不搭腔,遂又道:“郑风郑大侠,不仅仅是大侠,也是一代宗师,每年这个时候,就会来嵩山一行,想必也快到了!”
  “郑老头子在此!”这时只闻殿外,远远地有人扬声叫道。
  方丈大师闻言,大为惊喜,道:“说曹操,曹操就到了!”然而莫振沉首道:“弟子不愿再见江湖之士,请求退下。”
  方丈大师闻言允诺,令其随众弟子退去,方去相迎剑侠郑风。剑侠郑风人如其名,风神俊朗,气宇轩扬,若仅见其貌,绝不能看出他人已过半百。郑风一见方丈大师,连忙合十见礼,引领身后随身三名弟子,拜见方丈,一阵寒暄之后,方落座叙话。
  方丈见其弟子,怀中抱着一五六岁的孩子,仍旧昏迷不醒,笑道:“恭喜郑大侠,又得一高徒!”
  郑风闻言,嗑了一声,遂哈哈大笑道:“大师所指,定是这孩童,哈哈,说也奇怪,那日晚老弟与下徒正行山下,突然一物从天而降,见是一孩子,遂将其接住,而且此子身中一掌,只剩半条命了,幸好被老弟救下,不然,嘿嘿,必死无疑,老弟本想携此子,递交于贵寺,岂不知大师如此先行贺喜,那就由老弟我,带他上天山吧!”
  方丈大师连忙笑道:“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小施主定与郑大侠与缘,才得此机遇,不出二十年,必有少侠新出。”
  双方闲叙一番,郑风便在寺中歇住一宿,次日收下长剑,带着孩子,离寺西行,孩子是雄在贼,此是后话,先说不死和尚莫振日随众佛门弟子,依佛门律令,完成一天功课,夜晚便悄悄拜见方丈大师,讲授祖上剑法,一同研习参悟。方丈大师,乃得道高僧,佛法武功,绝非凡响,然初识这套剑法之时,觉得其中并无瑕癖,乃上乘武功,但几经习练,却觉自身脉象有变,渐入乱境,十分惊骇,日日苦思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