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大师之殇 >

第40章

大师之殇-第40章

小说: 大师之殇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尽管我们这只是第二次相见,可仿佛已是老朋友一样亲热。毕竟曾经通过八、九封信。在文雪晴面前,我方觉得自己的心是干净是纯洁是善良是仁慈是博爱是怜悯的。。。。。。当我把自己的心语吐露给她时,她脸色也有些红晕地说:尽管我一时不能接受你的真情,可我还是领了你的心意。关于冒充你女朋友的事,我想可以考虑一下,在家里呆长时间了也挺想去走走的。。。。。。
我窃喜地说,那是,那是,一切都应慢慢来吗?尽管目前我们还不适合或者说没有开始恋爱,可我们的精神其实早就相通了,我们的心灵早就走到了一起。。。。。。
交谈到了深夜,我们仿佛仍是语犹未尽!兴致勃勃!我知道,我们彼此都十分在意对方,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走到一起来的。。。。。。




 第三十章  柳暗花明

你已经错过太阳,不要再错过月亮和星辰。泰戈尔语。
想想人生真是如戏,每天都要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可人生与戏不同的是,戏演砸了能够再重演,但人生走错了就不能再回头了。正如有首歌所唱得那样“爱情它是个难题,总让人目玄迷离。。。。。。”昔日里我已错失了许多本应属于自己的好姻缘,今天我不能再错过文雪晴了。青春时光已被自己挥霍得无几,我怕再苦熬下去,连星星都找不到了。。。。。。
不知为何,人们在谈起人生时,总爱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连印度人也认为,世间所有的人都只不过活在梵天的梦里而已,一旦梵天醒来,整个世间就将消失得无影无踪!作家文人们也喜欢用梦来形容自己的人生,有的甚至说什么生是在梦中,而死就是梦醒。
我总在想,死会是梦醒吧?这醒时人已没有了知觉,对我们而言还有什么意思?难道果如宗教里所提倡的是一种解脱吗?我不相信,不相信许多人把死说得那么富有诗意。什么生就是耕耘,死就是收获啦!什么死后人的灵魂将要上天堂啦!什么死得如落叶一样潇洒啦!什么如梦醒如灯灭如花谢如星损。。。。。。
倘若人之死亡果真这么美好,那为何许多帝王还渴望长生不老之术呢?为何许多老人死时还渴望于苟安几日呢?倘若人的死是解脱是升入天国是大彻大悟,那么小日本对中华民族所犯下的数百万的大屠杀,也不是罪行反而成恩泽了!
武侠巨匠古龙先生对人生有过一段感慨:“人生本不该有梦,却偏偏有梦。是雾一样的梦?还是梦一样的雾?如果说人生本就如雾如梦?这句话是太俗?还是太真?”不管别人对人生怎么看,我觉得自己的想法同哲学家周国平的观点相似,尤其是在人的死亡上;他曾在书中倾诉过许多的困惑与迷茫,恐惧与担忧,不甘与无奈,患得与患失。我也是,每每想到死,就深怀着巨大的不安、担忧、慌恐与害怕,甚至是绝望和痛苦。
有时我在胡思乱想,就算我溪子清将来名扬天下、作品流芳百世、受后人万分地敬养了,可又有什么用呢?一个死亡,就将要夺走我的一切。对我而言,我没有了知觉,再大的荣誉再大的功劳再大的辉煌也是白搭。更何况,生死无常,从柳菁的不幸遇害上,以及每天所发生的各种车祸、凶杀案、天灾人祸等当中,让我对死更充满了畏惧与慌恐。尽管人生并没有创造出多大的成就,可就这么突然走了我还真地是十分舍不得。
村上的老会终于到了,那天,我特意去省城把文雪晴接到了我们家。父母、奶奶及亲戚们都十分高兴,毕竟雪晴是城里人,不仅容貌好气质佳,且成熟大方。
这一年的戏上,家里气氛还比较活跃,大家可能都为我找到了女朋友而兴奋吧。奶奶曾私下把雪晴叫到跟前,拉着人家的手是问长问短。我怕出问题,赶紧进去哄奶奶,把她支走了。晚上没事,我和雪晴去看戏,边着边聊。她对我们这的风俗习惯还比较适应,对我们的家人印象也很好。
三天一晃而过,我把文雪晴送走了。临上车时,她对我说,有机会应该向省城来发展,小城市没什么大前途。我回报社后,她又给我打电话欣喜地说,她父亲的一个学生在某文学杂志当主编,现正缺一名编辑,她推荐我去试一下。。。。。。
当时,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因为我们晚报社的工作没多大意思,成天吃吃喝喝、跑跑转转的,且内部是勾心斗角,面合心不合。我这人最讨厌虚假的应酬与参加宴席了,而且因我写过反面报道,曾收到过几封恐吓信和恐吓电话。诸多的原因与要素,决定我想要去省城闯一闯的念头。
教师节前后,文雪晴给我打电话说一切就绪,就待我上岗了。向报社领导说明了情况,主编和社长纷纷要挽留我,可我去意已决。无奈之下,他们二位说,子清啊,既然你非要走不可,我们也不强留了,反正不论你到哪吧,别忘记了我们二位领导啊!你是从咱晚报社成名的,这就是你的根,什么时候想回来我们都随时欢迎。。。。。。我很是也十分动情地说了很多感激与客套的话,并说以后两位领导要是去省城办事时,一定要去找我之类的俗语。
尽管我和文雪晴交往了有一段时间了,并且相处过一阵子,可我们之间的交流最深的仍是精神与心灵的对话啊!在她面前,我始终不敢往性上想,总觉得那是肮脏的字眼。我恍惚间乱思着,如果以后我们真的结婚时,性生活上会不会幸福?虽然我也曾对性极度的厌恶与反感,可内心深处还有隐隐的恋眷与热衷。虽然我也曾想不要孩子或收养个孤儿,可家人及亲戚们会怎么看呢?虽然我也曾对精神恋爱十分地向往,可毕竟生活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有欲有求有血有肉的人是很难不食人间烟火的。
我知道,我的这种担心绝不是多余的,因为前一段时间,作家出版社推出了女作家陈冰的力作《狂欢的森林》,描绘的就是一个男主人公感情的复杂迷茫、困惑失落和凄美悲绝的故事;并刻画一个女主人公对纯洁爱情的向往与迷恋,而最终走上歧路和极端的悲惨剧幕。网上有位叫刘川鄂的人评价这本书时,曾对陈冰给予了高度的赞扬。他在题为《女性作家的男性视角》一文里说:“我一向认为,男女之间可以相识,可以相交,可以相好,却无法相通。男人和女人对对方性别的认知永远是片面的,永远达不到像理解同性那般的真切度。作家以虚构为天职,但也难以超越性别。所以男作家笔下的女人永远是男性视野中的女人。女家笔下的男人永远是女性视野中的男人。《狂欢的森林》中,女作家陈冰一反常态,用男主人公森林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农村出身的男人的半生故事,写了森林的情与爱的内面生活,也写了他求学教书经商的社会经历。用男人的眼光写了近几十年的乡村与都市,情场与商场。有宏大叙事,也关注‘身体’。有传奇故事,也有心理分析。有新闻存录,也有直接议论。在视角上是全新的,在文体上是杂揉的。。。。。。从这里,我们看出了陈冰艺术探索的可贵勇气。”
接着这位网友说道:作者笔下的当代中国,经历了百废待兴的新中国的成立和大跃进的建设梦想,走过了文革的十年浩劫;经历了上山下乡的知青运动,也迎来了改革开放的经济文化转型时代。时代转型的裂变与巨痛在生于60年代如今已中年的一代人身上留下了深深烙印,他们焦灼、困惑甚至迷茫。“没人知道/为什么/倾斜/尖厉的风/括过/电闪雷鸣/回头/没有了水/也没有了岸/一根倾斜的柱/摇晃/于是/我们不再向前——。”这首在小说中题为《桥》的诗既是对当下各种社会现状的反映,也是对这一代人生命价值观念发生倾斜的写照。在这种汹涌的一不小心就会被吞噬的改革浪潮中,有的人迷失了方向,既无法回到过去那“一颗红心向党”的时代,向前又缺乏足够的勇气与胆识。“一根倾斜的柱/摇晃”心中固守的道德、价值观念已经是岌岌可危了,在文化、精神、价值、道德等各方面都呈现一片废墟态势。《狂欢的森林》的作者眼中有废墟,心中有沉思和怀想:在这片文化废墟中,在精神的荒原与沙漠中,甚至是在道德沦丧之后,在废墟上有重建精神家园的可能性吗?题为“狂欢”但难有狂欢,更多的是狂乱中的迷茫,“森林”中的迷失。和迷失中的积极探寻。
《狂欢的森林》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乡下男人由乡入城的经历,以森林为代表的一代人的生活经历与生命历程。小说既写出了森林、小溪、红萍、松明在乡村的情感朦胧阶段,也写出了他们四人在面对城市时的精神之旅。面对城市,红萍迷茫失落、小溪忧郁无助、松明消极抵制,只有森林积极面对。森林在弃文经商的历程中实现了他的城市梦想和出人头地的愿望。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森林在进入城市的过程中,在城市的诱惑与刺激下,同时也是在市场经济的诱发下实现了身份的转变和精神的蜕变。在森林精神蜕变的过程中,他仍然保持着与乡土根深蒂固的血脉联系。这种血脉、精神就是森林在挫折后奋起的动力,使他在历经奋斗的沧桑与无奈之后仍然保持对爱情、亲情、友情的珍藏与供奉。森林的这种经历可称之为“森林之舞”,也即“生命之舞”。在这个舞台上,爱情、亲情、友情是他的支撑,也是保证他舞下去的动力与源泉。不同于旁人,森林舞出了他生命的灿烂与辉煌,也舞出了生命的坚韧与不屈;舞出了人生的变幻莫测与尴尬无奈,还透出几许疲惫,几许挣扎。这是狂欢的精神之舞,是辉煌的生命之舞。
森林的情感历程无疑是他“生命之舞”中最精彩的。森林与生命中三位女性的情感纠葛贯穿作品始终。一个是与他有着无性无爱的结发之妻红萍,一个是对他来说性多于爱的学生情人许小曼,一个是生命中的精神之爱林小溪。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在他在商海摸爬滚打,森林都保持了对林小溪的精神之爱和对红萍的夫妻温情。这显然是有别于在价值倾斜和道德沦丧的以物质为最高追求的一般人的情爱价值准则的。北村说,爱是真理,爱是信仰,爱是复活,爱是永生。爱具有超越世俗的不可亵渎的圣洁与高贵。在现实的废墟上,“唯有爱才能够克服虚幻和短暂,并且使生命再度充满生机而得以永恒”。森林把对小溪的爱供奉在圣殿里,不敢触摸,这是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精神之恋;红萍对爱情身体力行,并拒绝现世欲望对爱情的污染与亵渎,保持了一种纯粹之爱,当明白这种爱不可能在现实中实现时,义无返顾地把爱带到了天堂;小溪对松明的爱则是清澈而纯洁的,如缓缓流淌的溪水,但即使这样也无法阻挡爱人挣扎的绝望。他们无疑都是爱的化身,但在这个缺乏爱情的时代他们的努力注定要以悲剧收场。不是他们爱得不够,而是在这个放纵的欲望化时代,他们的爱情及其坚守都是超越了凡俗之爱而指向天堂的。爱情不在尘世,尘世的废墟注定没有爱情生长发展的土壤。也因此《狂欢的森林》中的爱情是生命之爱,是废墟上的绝唱,是有别于现世的天籁。
在这享乐挤占了爱情的时代,爱情无法在现实中罗曼谛克,但即便如此,我们仍然需要爱情,需要爱情引领我们超越尘世,走过废墟,走向精神的圣殿。《狂欢的森林》希冀用爱情超越世俗,引领着我们走向纯美的精神家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