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问题-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取决于那一宁静和平和。(米利特,107)
德国一位科学家在一本题为《关于妇女的生理和智力弱点》的书中写道:“如果我们希望妇女们充分履行做母亲的责任,她就不能拥有一个男性的头脑。如果女性的能力发展成与男人一样,她的物质器官将受损害,我们就会生出令人厌恶的无用的杂种。”(埃伦赖赫等,194)
纳粹思想家则说:女人的世界就是她的丈夫,她的家人,她的孩子,和她的家庭。我们认为,妇女企图挤进男人的世界是不合适的。相反,当这两个世界互相分离时,我们认为那是十分自然的……男人支撑着国家,就如女人支撑着家庭一样。……女人和男人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种类。理智存于男人。他追求、分析,并常常开拓出不为人知的巨大领域。但他凭着理智迎上前去的所有东西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相反,情感比理智稳固得多;女人就是情感,从而女人也就是这一稳固的因素。(转引自米利特,251)
然而,在女性普遍就业的今天,很难说在女性的生活和性格中的女性气质是否多于男性气质。许多女性家内、家外、家庭、事业都很出色、成功。对于她们来说,或许是女性气质与男性气质持平,或许传统的所谓“男性气质”更多一些。
经验研究表明,由于社会环境和女性生活方式的改变,女性在心理健康方面有了很大改变:在美国,从1960年至1980年,妇女心理健康方面变得像男人一样好:根据1954年的调查,在40…49岁这一年龄组中,女性的21%被评价为心理受损,男性中只有9%心理受损;而到了1974年,同样是40…49岁这一年龄组,女性只有8%心理受损,男性仍然是9%心理受损。(弗里丹,80)在男性的心理受损程度毫无变化的情况下,女性的心理受损比例骤降了13个百分点,降至低于男性比例的程度。
在社会生活中,性别刻板印象也显得越来越过时。例如性别主义的玩具一直在起着强化性别刻板印象的作用,但是它们已经面临着一个越来越质疑传统性别角色的世界。性别化的玩具与重新定义性别身份的雌雄同体被大众文化普遍接受形成了尖锐的对立。在脍炙人口的英国幼儿节目“天线宝宝”当中,四个人物只有高低、大小和肤色的不同,却分不出性别。可以看出,制作者有故意模糊性别差异的主观意向。
在世界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性别刻板印象有进一步弱化的趋势。互联网上没有年龄之分,没有种族之分,没有性别之分,没有健康疾病之分,没有强弱之分,只有一个个光秃秃的精神和心灵。人们已经注意到,在网上交谈中,最不能确知的也许就是对方的真实性别。有些以少女名义出现的人完全有可能是一位满腹经纶的老头子。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不仅显得过时,而且已经无从谈起。
结论
在这项调查结束的时候,可以得到这样一些结论:虽然中国社会在男女平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男性相比,女性在各个方面仍处于弱势。相比之下,有些方面已经比较平等,例如工作和收入;有些方面则差一些,如参政和管理。在家庭暴力、与性有关的领域,男权制的余毒还非常严重。尽管在立法和政策方面,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是属于比较先进的,但是习俗与观念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对女性的压迫与禁制还是不容忽视的。在当今世界,虽然各国风俗与观念各不相同,但是许多文化对女性社会角色的规范都有相似之处。例如,把女性概括为温柔的、弱小的、驯顺的;要求女性安于次要的地位;要求女性顺从于男性;要求女性为男性的利益奉献牺牲自己;要求女性依赖于男性等等。
为了证明女人不如男人,那些反对男女平等的人从宗教、神学中引经据典,并且从科学,诸如生理学、心理学中寻找根据。就连在人们心目中开明、进步的西方社会也不能免俗。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对女性有两个重大的负面评价:第一个是将她列为万恶之首:人类最初的堕落是因为夏娃偷吃禁果所致,她是使人类被逐出伊甸园的罪魁祸首。对女性的第二个负面评价就是:她是男人的附庸,她的存在的最初理由就是给男人作伴的——上帝之所以造女人,仅仅是因为那个男人“独居不好”。就像圣经上所说女人是上帝用男人的一条肋骨做成的那样,很多人还持有男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而女人只是男人的变异与正态的偏离的观点。例如,亚里士多德和弗洛伊德都曾表达过“女人是不完整的男人”的思想。
传统中国文化的性别理念同西方文化不同。这种差异首先表现在中国文化视两性的分别为自然的,也能够自然地接受和承认女性及与女性有关的一切。相比之下,在西方文化中,女人从未像男人那样自然地、容易地被世界所接受,或者说,被认为是平等的、对人类有贡献的人。女性一方面被降低为男人附庸;另一方面又被抬高为虚假的理想人物。其次,东西两种文化在性别问题上的差异表现在中国文化讲究的是阴阳调和,不仅反对阴盛阳衰,也要反对阳盛阴衰,因而其理想状态不是阳压倒阴、阳灭掉阴,也不是阴压倒阳、阴灭掉阳;而西方文化中却有强调二者之间的矛盾的意味,因此会有厌女症、仇男症一类的情绪和倾向。在中国文化中少有这种倾向。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传统中国社会里妇女的地位是低于男人的。这从“三纲五常”(其中“夫为妻纲”)、“三从四德”(其中“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以及男子休妻的“七出”之条 (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 可以看得很清楚。在中国人的价值观中,阳还是比阴优越一些;即使柔弱能够胜刚强,柔、弱、暗、下毕竟是卑微的,刚、强、明、上则是尊贵的。二者虽然被认为是应当相互和谐的,但还是有尊卑上下之分。所以,中国文化中的性别理念同其他文化中的性别理念虽有文化上的差别,但是并没有完全脱离男权的藩篱。中国女性要争取到完全的男女平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松鼠爱吃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