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 >

第80章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第80章

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玄学的综合”这一诗学命题的文学史意义等,都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从这些问题出发,可以从纷乱、复杂的诗歌现象中,看出新诗发展的历史线索,获得一种整体感。
    【知识点】
    抗战朗诵诗运动、“时代鼓手”诗人田间、七月诗派、政治抒情诗、马凡陀山歌、西南联大诗人群、40年代的诸家“诗论”、中国新诗派(九叶派)、新诗戏剧化、解放区“诗的歌谣化”、《王贵与李香香》、《漳河水》。
    【思考题】
    (1)诗评家唐湜曾将七月诗派与中国新诗派并列为40年代“诗的新生代”的两个浪峰,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具体说明赞同或不赞同的理由。
    对唐湜的观点赞同与否,并不是最重要的,此题考察的是对七月诗派与中国新诗派的风格和特点的把握。思考这个问题,应着眼于两个流派的异同之处,要点包括:1.无论是七月诗派还是中国新诗派,都注重诗歌对现实的把握,也反对简单地图解现实,强调对现实的主体突进;2.中国新诗派追求“象征、现实、玄学”的综合,七月诗派也塑造出具有象征意义的抒情形象,这些探索都体现出新诗的现代化特征;3.虽然有上述相似性,但还应抓住两个群体的风格差异,七月诗派更多强调主观的投入和抒情,中国新诗派则在思想的知觉化、抒情的客观化上进行了尝试;4.两个流派相互补充,相互竞争,构成了40年代诗歌的多元格局。在回答过程中,最好能够结合具体的作品,如阿垅的《纤夫》、绿原的《给天真的乐观主义者》、穆旦的《赞美》等。可以参考评论节录中龙泉明的《论“七月”诗派》。
    (2)以《诗八首》(或其他诗作)为例,评析穆旦诗歌“思维的复杂化,情感的线团化”这种现代主义的表达方式,以及所谓“非诗意”词句写诗的特点。
    此题要求结合具体的作品,论述穆旦诗歌的独特性,在知识性的掌握之外,还应重视自己的阅读感受。“思维的复杂化,情感的线团化”,指的是穆旦诗歌所展现的一种矛盾的、复杂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他擅长于在几种力量的冲突中,展开自己的语言。“非诗意”,指的是他自觉疏远传统风花雪月式的诗美,广泛地接纳现代生活的异质元素,使用一种抽象的、思辨性的理性语言。回答这个问题要立足于具体诗作,如在讨论《诗八首》时,可以扣住“你”“我”“上帝”这三种力量的不断交织、穿梭、呼应,来谈“思维的复杂化,情感的线团化”,同时也可举出若干诗句,分析诗人如何采用不断否定又不断肯定的辩证语式,形成一种“非诗意”的抒情效果。本书评论节录中郑敏的《穆旦〈诗八首〉分析》,以及《三十年》第二十六章第二节,都是可以参考的材料。
    (3)概述中国现代文学进程中不同阶段“新诗歌谣化”的尝试,并重点评析40年代解放区歌谣体叙事诗的总体特征和艺术得失。
    本题偏重知识性,可参考《三十年》第十六章第三节。应先勾勒歌谣化尝试的三个阶段,包括早期白话诗人对民间歌谣的征集与借鉴、30年代中国诗歌会的自觉推进,以及40年代解放区出现的歌谣化运动。注意把握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重点分析40年代歌谣化运动与解放区意识形态要求的关系,以及在诗歌的语言形式、美学风格、社会功能等方面,这一运动带来的改变。在论述过程中,可将《王贵与李香香》作为40年代歌谣体叙事诗的代表,讨论这部作品怎样化用传统的戏曲原型、比兴手法以及信天游的民歌格式,创作出新的美学,传达出了革命的主题。至于艺术上的得失,应结合自己的阅读,进行独立的判断:一方面,关注“歌谣化”带来的新的美学可能性;另一方面,也可思考当歌谣化的尝试被推向了极端,对新诗的发展所产生的潜在限制。
    (4)如何评价40年代“新诗现代化”的文学史价值。
    此题属于拓展性的思考题,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也需要对新诗的历史发展有一定的整体把握。首先,对新诗现代化的内涵,要有基本的了解。可阅读《三十年》第二十六章第二节,及本书附录中袁可嘉的文章,尽量体会40年代诗人的现代化追求:为了表现日趋复杂、丰富的现代生活,诗人也主动更新语言和思维,追求一种更具辩证性、包容性,充满内在张力的诗歌方式。在基本了解之外,可思考从“五四”开始,一代又一代诗人如何探索新的语言、新的思维,来驾驭现代世界的繁复经验,胡适的“诗的经验主义”、30年代的现代派诗人提出的要用“现代诗形”表现“现代情绪”,以及非个人化、象征化手法的采用等,都是应关注的重点。在这样的历史脉络中,进一步体会新诗现代化的历史意义。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但可以考察对新诗历史的整体把握,以及理论综合的能力。
    (5)从冯至、戴望舒、何其芳、卞之琳的创作实际看抗战时期现代主义诗歌的蜕变以及现代主义为何参与抗战诗歌的创作。
    注意从具体作家作品入手,分析现代主义诗歌在40年代的发展流变,并将其变化与当时的历史现实结合起来考察。要点包括:1.几位重要的现代主义诗人诗歌转向的作品:卞之琳的《慰劳信集》、冯至的《十四行集》、何其芳的《夜歌》、戴望舒的《灾难的岁月》;2.分析诗歌题材的扩充,诗人开始注重广阔的社会现实。其次是诗歌表现出浓郁的爱国主义热情,抗战救亡成为他们诗歌的主题。最后,诗歌改变了朦胧、晦涩的美学风格,更强调现实的感染力;3.客观全面地评价现代主义诗歌的转变。一方面应该清醒看到强调诗歌现实功能之后对诗歌审美功能的损害,另一方面,这些优秀诗人也在努力将现代主义的艺术方法融会到抗战诗歌的写作中去,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抗战诗歌的艺术水平和表现力;4.现代主义之所以参与抗战诗歌创作,一方面是社会现实与诗人爱国热情的相互呼应,另一方面也是现代主义诗歌自身发展成熟的要求。现代主义诗人将许多现代主义的诗歌创作方法注入当时艺术性普遍不高的抗战诗歌中,使现代主义诗歌获得复苏与重生(可参考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第八章第一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谈谈“九叶诗派”(以穆旦为例)与“现代诗派”(以戴望舒为例)的不同和发展。
    此题综合性较强,可参考《三十年》第十六章第三节、第二十六章第二节,以及第十六章附录中卞之琳、蓝棣之、孙玉石的文章,第二十六章附录中袁可嘉、谢冕、郑敏的文章,也可参考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中的相关章节。
    这个题目要求对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脉络有足够的了解。因为同为现代主义诗歌的支流,“九叶诗派”与“现代诗派”处理的诗歌问题是有相似之处的,比如诗的思维、诗歌语言的现代化等,不过,九叶派更将现代诗的反叛性与异质性发展到极致。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讨论这一问题。比如关于基本的诗学观念:现代派依然主张“诗的本质是抒情”,现代的诗要表达“现代的诗绪”;而九叶派强调诗应是“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尤其是将“玄学”明确为诗学的基本要素,使得九叶派诗歌的知性特征大为提升。其他层面的变化与发展也与此相关,比如从“散文化”到“戏剧化”、从戴望舒诗歌“象征派的形式与古典派的内容”相统一到穆旦诗歌“最无旧诗词味道”、从现代诗派对中国传统诗歌主流的接引到九叶派直接与艾略特、里尔克、奥登等西方20世纪诗歌的联系等,都可逐一展开。另外需注意,谈“发展”,并不意味着诗歌艺术价值的高下,而是现代主义诗歌向不同层面探索的趋向。
    (7)中国现代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相比,其审美倾向与美学价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对此做一论述。
    这是一个跨度很大的题目,主要考察对古代与现代诗歌的整体特征的把握。研究生考试常有类似的综合性较强、要求知识面较宽,而又有较大发挥空间的题目。《三十年》讨论新诗的各章中,其实都不断提及每个阶段新诗同传统诗歌的关联,有“断裂”,也有某种意义上的“回归”。可参考第六、十六、二十六章,以及郭沫若和艾青两章。
    大致而言,古典诗歌经过较长历史时段的沉淀,又以文人诗歌为主,其审美倾向与美学价值有相对稳定的成分。而现代新诗在不到百年的短暂历史中,似乎时时处于变动不居的社会现实与文学语境中,其审美倾向与美学价值也相应复杂多变,这种复杂性与不稳定性因此成为现代新诗的重要特征之一。同时,现代新诗还有着更为复杂的“影响焦虑”,一方面,不同时期,新诗会“呼应”或者“回归”传统诗歌的不同侧面,比如元白乐府之于早期白话诗、晚唐诗之于“现代派”;另一方面,现代新诗还直接同西方诗歌传统产生联系,比如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对现代主义新诗的影响等。
    这道题目没有标准答案,可以按照各自不同的理解来回答,但切忌贴标签式的武断。
    (8)试以郭沫若、卞之琳、穆旦的诗歌创作为例,分析中国现代新诗抒情方式的历史演变。
    此题综合性较强,要求对新诗史比较熟悉,可参考《三十年》第五章、第十六章第三节、第二十六章第二节,及其他研究资料,如蓝棣之《现代诗的情感与形式》等。主要注意要抓住三位诗人最突出的抒情方式来论述。郭沫若虽然也有避世与含蓄的一面,但主要以狂飙突进的“五四”精神为主,其抒情方式是天马行空般的奔放与雄奇。卞之琳则可抓住其思辨意识,其诗歌的“主智”及“非个人化”使其抒情方式倾向“客观化”,介乎“隐藏自我与表现自我之间”。穆旦的抒情方式同他诗学的“残缺”观念相关,以一种“抽象的抒情”来表达他对于现代生活复杂况味的体验与困惑。这种“历史演变”并不是现代新诗的抒情方式由浅入深的“进步”,而是对不同抒情方式的试验与探索,同时也是新诗的表现力日趋丰富的要求。此题一定要结合具体诗作来分析。
    【必读作品与文献】
    田 间:《给战斗者》
    阿 垅:《纤夫》
    绿 原:《给天真的乐观主义者》
    冯 至:《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我们准备深深地领受》
    郑 敏:《金黄的稻束》、《音乐》
    辛 笛:《风景》
    陈敬容:《划分》
    穆 旦:《赞美》、《诗八首》、《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春》、《合唱》
    李 季:《王贵与李香香》
    【评论节录】
    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
    袁可嘉:《九叶集·序》
    谢 冕:《一颗星亮在天边:穆旦诗全编·序》
    郑 敏:《诗人与矛盾》
    许 霆、鲁德俊:《十四行诗在中国》
    袁可嘉:《论新诗现代化》
    ▲论“七月”诗派
    对七月诗人来说,诗歌创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客观形象的“摹仿”,而必须要求作者的“主观情绪的饱满”和“主观精神作用的燃烧”。因为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