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拧ぁ词觥岛蠹恰罚┤绻刀甏鞍肫谥泄肥得挥小岸蓟崾恕被颉岸蓟嶙骷摇钡幕埃敲矗蕉甏┢诤腿甏跗诳梢运狄丫恕也瞬恢挂恢掷嘈汀P础蹲右埂返拿┒埽础渡虾?裎枨返穆ナ室模闶瞧渲械囊恢掷嘈停鞘钦驹谙冉准读⒊∩闲吹坪炀坡痰亩际械幕苹璧模ā蹲右埂烦趺徒小断ρ簟罚A硪恢掷嘈途褪橇跄排浮⒛率庇⒌仁芰巳毡拘赂芯踔饕逵跋斓恼庑┳骷遥且苍诿栊瓷虾U庵窒执蠖际猩钪邢允玖俗约旱奶爻ぁA跄排敢痪哦晔辉率罩麓魍嫘潘担骸拔乙狥aire des Romances,我要做梦,可是不能了。电车太噪闹了,本来是苍青色的天空,被工厂的炭烟布得黑濛濛了,云雀的声音也听不见了。缪塞们,拿着断弦的琴,不知道飞到哪儿去了。那么现代的生活里没有美的吗?哪里,有的,不过形式换了罢。我们没有Romance,没有古城里吹着号角的声音,可是我们却有thrill,Carnal intoxication,就是战栗和肉的沉醉。”因此,新感觉派作家们写大都市中形形色色的日常现象和世态人情,从舞女、少爷、水手、姨太太、资本家、投机商、公司职员到各类市民,以及劳动者、流氓无产者等等,几乎无所不包。这种描写常常采取快速的节奏,跳跃的结构,如霓虹灯闪烁变幻似的,迥异于过去小说用从容舒缓的叙述方法表现恬淡的农村风光,宁静的生活气氛。有人在介绍刘呐鸥的小说集《都市风景线》时说:
呐鸥先生是一位敏感的都市人,操着他的特殊的手腕,他把这飞机、电影、JAZZ(爵士乐——引者)、摩天楼、色情(狂)、长型汽车的高速度大量生产的现代生活,下着锐利的解剖刀。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显然地看出了这不健全的、糜烂的、罪恶的资产阶级的生活的剪影和那即刻要抬起头来的新的力量的暗示。(《新文艺》2卷1号)
这种说法虽然未免把刘呐鸥讲得过分好了一点,但大体上还是说中了特点的。当时左翼作家的文章也说:“意识地描写都市现代性的作家,在中国似乎最初是《都市风景线》的作者呐鸥”。(壮一:《红绿灯——一九三二年的作家》,《文艺新闻》43号)
(录自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第十五章
通俗小说(二)
【学习提示与述要】
本章概述30年代的通俗小说。不作为学习的重点。只要求了解如下知识点:张恨水的《金粉世家》与《啼笑因缘》、现代章回小说、社会言情小说、刘云若的《红杏出墙记》、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以及30年代小说雅俗互动的态势。应较多关注张恨水的小说大受市民读者欢迎的现象,包括其作品中常见的现代都市生活与传统道德心理冲突的主题、对章回小说的改良与完善,以及促成此类小说生产的市场机制,等等。本章不设评论节录。
第十六章
新诗(二)
【学习提示与述要】
这一章评介第二个十年(1927—1937年)的新诗。先要对本时期各种诗歌创作流派和趋向有总体的把握:中国诗歌会代表面向现实、追求大众化、意识形态化的一种倾向;另一倾向中包括后期新月派与现代派,追求“纯诗”与“现代性”。这也可以和前一个十年诗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考察,找到其承传与反拨的关系。第一节介绍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第二节介绍后期新月派;第三节介绍现代派,主要是对戴望舒与卞之琳的评价,这是本章的重点。比较而言,本章所评介的一些诗人诗作较适合作深度的艺术分析,同学们应当细读作品,在学会用史的眼光评论诗人诗作的同时,也学会品评诸如现代派、象征派一类比较难懂却“有味”的诗歌。
一 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
(1)中国诗歌会是左联所属的诗歌团体,其特点:一是及时反映时代重大事件,表现工农生活及革命斗争,注重宣传鼓动作用,追求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色彩和刚健壮阔的力之美;二是强调诗的意识形态化,表现集体的“大我”;三是摹仿现实,追求“歌谣化”,试图使诗成为“群体听觉艺术”。这一诗派的创作适应那个慷慨悲歌时代的要求,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扩展了新诗的美学风格,缺失是容易忽视诗歌本身的艺术特质和创作个性,成为宣传的传声筒。可以联系殷夫和蒲风的诗作来理解这一诗派的得失。此外,应关注同样关心现实和底层人民苦难,却在艺术上与新月派血脉相通的诗人臧克家,着重体味其诗作中的现实主义精神与“苦吟”的特色。
二 后期新月派的创作
(2)应大致了解新月派前后期的划分及联系。后期新月派的“旗帜”仍是徐志摩。关于徐志摩,也可以主要放到前一个十年去讲,这里再稍加提及。还应了解后期新月派如何针对左翼文坛(主要是中国诗歌会)而表现出脱离现实的、贵族化的“纯诗”立场。从陈梦家等诗人作品中看到这一派诗人那种“诚实表现自己渺小的一掬情感”的精神危机,也看到他们在诗艺上力图超越前期新月派,而重新转向探索“本质纯正”自由诗的努力。十四行诗的输入与试写,也是这一诗派值得注意的成绩。
三 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的创作
(3)此为本章的重点。首先,作为知识点应该了解的有:《现代》杂志的创刊与“现代派”诗的关联、《汉园集》诗人和何其芳诗作、林庚对新的诗歌格律的探求,等等。其次,应着重评析这一诗派在诗歌艺术上对现代性的追求。可参照施蛰存的分析,注意这一派对“现代生活”的“现代(感受)情绪”,以及“现代辞藻(语言)”所决定的“现代诗形”这两个方面。应当从“新诗谱系”中找到这一派与早期象征诗派的渊源关系。他们在30年代重倡“诗的散文化”,不过不是追求“非诗化”与“平民化”,而是坚持“纯诗”观念。他们显然又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中国传统诗歌主流。这是本章的难点。废名曾评介这一诗派,说它们的内容是诗的,形式则是散文的。不妨用此作为一个对现代派诗的观测点。
(4)理解现代派诗应当与分析其代表性诗人诗作紧密结合起来。评析戴望舒和卞之琳,也是重点。戴望舒的《雨巷》无疑是应该细读细品的名作,建议熟习吟诵。对该诗意蕴的阐释应顾及多义性,要注意诗中象征、意象及节奏处理等方面的特色,找到其象征派形式与古典派内容的结合。
不过,后来戴望舒的诗风与诗歌主张都往现代派大变。应了解这种变的痕迹,并结合分析三四十年代的诗作(可举《寻梦者》、《我的记忆》、《印象》等为析例),考察其现代派手法与诗形等特征。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不借重音乐”而借重“诗情”生发的“韵律”,注重意象叠加、具象的直观与抽象的暗示(联想)的融合,以及其对传统诗歌某些手法情调的“现代式”回归。
(5)卞之琳也可以作为重点评析的对象。结合对其诗作的细读,了解这一派“朦胧诗”的惯常手法。所谓“理趣”与“诗的非个人化”,是理解卞诗的主要切入口。此外,对刻意传承“诗禅”与六朝文风致的晦涩诗人废名,也应有所了解,读他的诗要注意瞬间顿悟。何其芳的诗的特色可用“冷艳的色彩”、“青春的感伤”和“独语”来概括,因多是为青年人而写,也易于为青年人所接受,也不妨稍加品鉴。总之,对戴望舒、卞之琳等诗人的评析,都应当归依到对现代派诗的历史性理解之中。
一般说来,由于舍弃了传统诗歌的形式规范,用现代白话书写现代人的感受和经验,新诗被看做是与传统断裂的产物,相关的争议也由此引发。这一点在第六章我们已有所讨论。但应注意的是,现代诗人在追求新的美学可能的同时,也在不断借助着传统的诗歌资源,胡适对宋诗传统的重视,就是一个例子。在30年代的新诗人中,做出这样努力的也不在少数,如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林庚、废名等,他们在追求现代诗形与现代表达的过程中,都自觉不自觉地在写作中沟通了传统的诗境。30年代北平的“前线诗人”对于晚唐诗风的接续,就是近年来新诗研究的一个重点。学习这一章,了解新诗在30年代流派分布的同时,也应该细致阅读上述诗人的作品,从诗人偏爱的意象、词汇、乃至意境,以及抒情的间接化、戏剧化等手法中,体味现代诗歌技巧与传统诗艺的微妙契合。
【知识点】
中国诗歌会、诗的“歌谣化”、鲁迅《白莽作〈孩儿塔〉序》、后期新月派、《现代》杂志、十四行诗(一译“商籁体”)、《汉园集》诗人、林庚的格律诗试验。
【思考题】
(1)简评30年代两大派别的诗歌竞存局面。
此题偏重知识性的掌握,要求对30年代的诗坛格局有一定的总体认识,应细读教材,抓住“大众化”(非诗化)与“贵族化”(纯诗化)两种不同的趋向,呈现出30年代诗坛的基本结构。在展开论述时,可集中于重点的诗歌流派——大众化倾向以中国诗歌会为代表,“纯诗化”倾向以后期新月派和现代派为代表。对这些流派的构成、态度、艺术特点要有大致的勾勒,并尝试分析上述两种对立的诗歌倾向,其实发生于同一的历史背景:在大革命后的社会压抑中,不同的诗人群体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这一部分涉及的内容较多,教材中也有详细的论述,准备的时候应加以选择、提炼,锻炼自己对复杂现象的概括能力。
(2)比较评析前后期新月派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倾向。
此题为一般的论述题,要求联系第六章中的相关内容,理清新月诗派在20、30年代的变化和走向。要点包括:1.前后期新月派的划分以及代表成员。2.在坚持超功利的诗歌立场上,前后期新月派的一致性。3.在形式上,前期追求“和谐”与“均齐”,提倡新诗的格律化;后期格律化的立场开始松动,走上诗体自由的道路。4.从单纯的信仰转向“怀疑的颓废”,在题材与诗感上,后期新月派更多地向现代派趋近。论述这些要点时,可考虑以徐志摩等为个案,通过分析具体诗人的观念转移和诗风变化,说明流派的整体走向。参考《三十年》第十六章第二节。
(3)结合具体的诗歌评析,论述戴望舒二三十年代诗歌观念与诗艺诗风的演变。
戴望舒是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领袖人物,勾勒他的创作风貌及前后期变化,有助于更深入地体会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特点。此题要求知识性的了解,也要结合具体的作品分析。戴望舒的前期写作,重视诗歌的音乐性,在朦胧的意象堆砌中,传达出柔美的感伤情调,他的名作《雨巷》就是一个代表,可讨论此诗在音节安排、意象构造方面的特点。但自《我的记忆》之后,诗人却主动对音乐性进行了反叛,改用日常的口语书写现代的生活经验,寻找适合自己的鞋子,更多地从语言的内在韵律中,挖掘出“亲切”与“暗示”的风格。除了《我的记忆》,还可评析《印象》、《寻梦者》等作品,以及《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