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 >

第21章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第21章

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羽,海啸的礁石,舟子之歌,就以舒缓的长句造成带有情节性的意象组合,把情绪渲染得非常充分。李金发以自己丰富想象创造的纷繁的意象,丰富了中国新诗的表现方法。李健吾先生说,李金发对新诗最大的贡献是意象的创造。这是非常恰如其分的评价。
    李金发追求象征诗的神秘性。神秘也是美的一种范畴。为了达到这种效果,他特别注意意象与意象、词语与词语之间的跳跃性。一些意象或诗句表面看没有什么连贯性,甚至打破了语法逻辑的规范。“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字面的意义与它的内涵有很大的距离,让读者去猜想。“如荒野狂风怒号:/战栗了无数游牧。”倒装的句式增加了读者理解的障碍,但也由于新奇使得征服障碍本身就是一种美的获取的快乐。有些词的搭配看去是不合理的,“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忧愁不能“堆积”,但诗人写了之后,你去咀嚼品味,就会更强烈地感受到弃妇忧愁重压下动作迟缓的心神恍惚的状态。“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裙子怎么会衰老?又怎么会发出哀吟呢?可是读后稍加思索,你就会在这不合情理的搭配中体味到一种更深的情理:弃妇心如苦井一般悲哀绝望的心境。朱自清先生讲到李金发诗歌意象和语言跳跃性造成的神秘美的艺术效果:他的一些诗“仿佛大大小小红红绿绿一串珠子,他却藏起那串儿,你得自己穿着瞧”。法国象征诗人马拉美甚至认为诗本身就是依靠暗示而造的谜。要极力隐去对象,靠独特的“处理题材”的方法暗示情绪。如果指出对象,无异于“把诗的乐趣四去其三”。从接受美学的角度,也可以说《弃妇》给读者的创造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的空白。读者参与创造,会比那些直接陈述或宣泄胸臆的诗得到更多的鉴赏“乐趣”。
    (录自孙玉石:《穿起那串散乱的珠子》,《中国现代诗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第七章
    散文(一)
    【学习提示与述要】
    本章述介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的散文。鲁迅曾指出:“五四”“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之上”。这观点有利于我们对这一阶段散文创作状况及地位的理解。应从文体与时代关联的角度来观察与思考“五四”散文发达的原因。第一节叙述《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第二节评介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第三节介绍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第四节评述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文,第五节评述“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本章所论涉的各家各体散文很多,若掌握概貌,可依流派或作家群为考察的单元,但重点应放在代表性散文家(每节小标题上有标示)的评介上。散文的评论应偏重风格把握,因此要重视自己的阅读体验。
    一 《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1)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4号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发表杂文。此后有诸多报刊仿效开设同类栏目,使杂文承担了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的任务,成为最早显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新青年》随感录作者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鲁迅是其中主要作家。“随感录”杂文大都是论战批判色彩浓厚的急就章,必须联系当时特定的时代氛围来阅读。同时,应初步了解“随感录”对后起的“语丝”派等散文诸流派的影响。
    二 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2)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周作人思想比较复杂,“五四”时期就有所谓“叛徒”(反抗者)与“隐士”(超离现实者)的两重性格,但他又是现代散文的大家,对他这方面的历史地位应充分肯定。一是要了解其散文观。他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并提倡抒发个人情性的“言志”小品文。二要了解周作人小品的艺术特质,即多作闲谈体,借鉴明人小品与外国随笔的笔调,形成自然隽永,冲淡平和的风格,或者可用“闲适”两字来概括。应精读其《喝茶》、《乌篷船》、《故乡的野菜》等作品,留意自己原初的阅读感觉,注重其耐人咀嚼的那种“涩味”与“简单味”,并分析产生其“味”的因素(如文体、语言、节奏、趣味,等等)。当然,也需看到周作人散文有所谓“中年心态”的落寞与颓唐一面。应了解周作人于抗争的小品之外,又分出闲适的一脉散文来,在文学史上有其一定影响。如俞平伯、冯文炳(废名),都是这一派散文家。
    三 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
    (3)冰心与朱自清的散文也应作为评析的重点。要了解“五四”时期“冰心体”散文容易引起青年读者共鸣与模仿的原因。对其如何将文言文、白话文与西文调和成典雅、凝练、明丽的文学语言,应多加细析。朱自清的散文多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同学们较熟悉。学习中应着重从文学(散文)史的角度,考察其如何在20年代就被看做是娴熟使用白话文创作的典范。对其散文中常见的那种温柔敦厚的气质,以及有时难免着意为文的缺失,也应有所讨论。此外,对“用赤子之心”写作的丰子恺,受英国随笔影响甚大的梁遇春,以及报告文学的先行者瞿秋白,都应有大致的了解。
    四 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文
    (4)郁达夫散文带有“自叙传”特点。读他的散文,应侧重领略其才情及其坦率自然的写法,不但在传统散文中少见,在新文学中也很独特。可以重温第三章有关郁达夫小说的评述,这会加深对郁达夫自剖式散文的理解,因为其小说与散文界限不明显,而基色却是相同的。
    五 “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
    (5)由“语丝”派所生成的“语丝”体散文,其特色主要是作文明批评与社会批评,且“任意而谈,无所顾忌”。应看重其文体创造方面的贡献及后来的分化与影响。而“现代评论”派散文在思想取向上不像“语丝”派那样具有批判性,文体方面的影响也不及前者。对徐志摩“浓得化不开”的自由而华丽的散文,以及陈西滢的“闲话”式幽默散文,亦应有知识性的了解。
    【知识点】
    《新青年》随感录、美文、言志派散文、废名气、冰心体、《缘缘堂随笔》、英国Essay的影响、《饿乡纪程》与《赤都心史》、语丝文体、现代评论派、《西滢闲话》。
    【思考题】
    (1)鲁迅在30年代曾这样评说:“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文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试借用鲁迅的评价,并结合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的分析,说明“五四”散文格外发达的状况及其原因。
    这道题包括“状况”和“原因”两个方面,偏重考察对于文学史脉络的把握。可参考《三十年》第七章开头部分。要点:1.对“五四”散文“数量之大、文体品种之丰、风格之绚烂多彩、名家之多”这一发达状况的总体概述;2.梳理不同风格流派的散文创作,如《新青年》杂志上鲁迅、李大钊等人的随感录体散文,鲁迅的独语体散文《野草》,周作人等人“冲淡平和”的言志派散文,冰心、朱自清等作家的抒情“美文”,等等,注意要有代表作家作品的文体风格的简要分析;3.原因注意四个方面:a.文体自由、容易掌握,所以写作散文的作家较多,b.简短灵活、适于进行思想启蒙与社会批评,为当时个性解放的社会风气认同,c.若要对中国强大的文言散文传统的构成挑战,必须要多下功夫写出白话“美文”,d.相对于小说、诗歌、戏剧等其他文学体式艰难的探索期,“五四”散文与传统散文更深的内在联系促进了自身的迅速、良性发展。
    (2)试评周作人的散文观,及其小品文创作的主要特色。
    这是一道考察作家作品的论述题,要求有对周作人散文风格的文学感受。要点:第一,评析周作人“言志”的散文观,包括其核心观念(即以个人的自我抒发为中心)、文学理论资源(西方的“美文”概念的引入以及对晚明独抒性灵的小品文的融化),更深一步还可以分析其散文观的文学观基础(“人的文学”);第二,概括评述周作人的小品文,主要是指他1924年经历了“五四”落潮的彷徨期后所写的大量寄托个人精神理想、表达个人趣味的“闲话体”散文,以“冲淡平和”为主要风格;第三,可以结合个人感受,分析其小品文取材、文体、语言等方面的特点,如平凡琐碎生活(饮茶、听雨等)中透露着的情趣,与朋友闲谈般从容舒徐却内涵丰富的文体,富于涩味与简单味的语言等。可以参考附录中《关于周作人的闲谈体》和《周作人散文的风格》两篇节录。
    (3)从散文语言运用和文体创造方面比较评析冰心与朱自清的创作风格异同。
    这道题考察学生综合的文学鉴赏能力,但也应该了解文学史背景下两位作家的创作情况,他们都是文学研究会的主要作家,并在抒情散文方面有很高成就。要点之一,两人创作风格上的相同之处,是都长于缜密、漂亮的抒情文体,语言精致流畅,成为现代白话文体的典范。要点之二,两人创作风格的相异之处:可以参考附录中《关于朱自清的抒情文体》和《关于冰心的“小诗”体》,以及温儒敏等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中第九讲第二节的部分,注意结合对作品的阅读体会。提示:在语言上,冰心善于把文言文、白话文、西文杂糅、融化在一起,而朱自清更多地运用经过细致的锤炼的口语,并注重修辞;在文体上,冰心多以思想情绪的抒发为中心,形成其“小诗”体(“冰心体”)风格,清丽柔美但也会有刻意雕饰和夸张的痕迹以及单调感,朱自清则更注重结构的严谨、脉络的清晰和描写的精美,形成一种精致但不失温柔敦厚的典范的现代散文体,但又不如冰心行云流水般的文体亲切自然。
    (4)以杂文与小品文为例,论述新文学与作为载体的报刊的关系。
    这是一道拓展题目,由高年级和考研的同学选做。文学与报刊杂志的关系,是近年来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可以新文学初期《新青年》杂志与“随感录作家群”的杂文创作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例进行分析,例如作为报刊载体的《新青年》为随感录创作提供的共同的舆论空间、《新青年》随感录专栏对随感录文体生成的影响和作用,以及《新青年》的这种同仁性质的公共文化空间的形成反过来对杂志的方针、倾向的影响等,可结合《三十年》第七章第一节,和附录中《新文学与报刊杂志的关系》,以及近年来关于报刊研究的大量成果进行分析。
    【必读作品与文献】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喝茶》、《苦雨》、《北京的茶食》
    俞平伯:《清河坊》
    冰 心:《往事》其二之八、《山中杂记》之七、《寄小读者——通讯七》
    朱自清:《背影》、《荷塘月色》、《春》
    徐志摩:《翡冷翠山居闲话》
    梁遇春:《观火》
    【评论节录】
    刘 纳:《五四新文学中的散文》
    佘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
    孙席珍:《论现代中国散文》
    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