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彭加木失踪始末 >

第41章

彭加木失踪始末-第41章

小说: 彭加木失踪始末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彭加木每次出差回来,邻居们马上就会知道。因为一到清早,他就在院子里跑步了,天天如此,常年不懈。邻居的孩子们受他影响,也跟在他后边跑。遇上下雨天,彭加木就在走廊里跳绳,一跳就是几百下。他的家里,有四、五根跳绳用的绳子呢!

星期天,彭加木常从上海骑自行车到淀山湖去,来回120多公里。夏天,他在清澈的湖水中畅游,感到痛快极了。中午,就在淀山湖畔的小镇——朱家角饭店里吃饭。由于常来常往,那里的服务员都认识他。

1976年春节,彭加木骑自行车绕着太湖转了一圈。然后又骑车到莫干山去,到达时正是夜里。莫干山是避暑胜地,而春节时值隆冬,旅客甚少,特别是春节期间,见饭店大门紧闭,只得到服务员家里,请她拿钥匙开门。服务员对这位不速之客甚为惊讶。而彭加木却为自己是莫干山饭店唯一的旅客,深为高兴。

在新疆,彭加木还曾参加过乌鲁木齐举行的群众性登山运动。当他跟大家一起登上海拔1230米高的妖魔山顶峰时,他情不自禁地脱口说出了口头禅:“今天我真得意!”

◆“两栖动物”

彭加木一面在新疆指导开展植物病毒研究工作,一面在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任植物病毒组组长,有人笑称他是“两栖动物”,他倒很高兴接受这样的“美称”。

彭加木领导的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植物病毒组,在“四害”横行的日子里,仍坚持科研,有很好的基础。这样,在粉碎“四人帮”之后,这个组上得快,成果也最为显着。那几年,这个组发表的论文之多,在全所名列前茅。

有一次,全组在讨论研究计划时,有人提出,应当争取在十年内,每人到美国考察一次。

彭加木却笑着说道:“美国,当然应该去。不过,我提议,应当争取在十年内,每人到新疆考察一次!”

彭加木曾多次说过这样的话:“我们中国人也不笨嘛,我们在科学上也要做出几样成绩来,让外国人到我们这儿瞧瞧嘛!”

1956年,彭加木曾把去莫斯科留学的机会,让给了别人。在粉碎“四人帮”之后,他再一次把出国考察的机会,让给了别人。他并不是不想到外国考察,他平时很注意阅读外国的文献,学习国际先进经验,但是在他的心目中占第一位的,却始终是发展边疆的科学事业!彭加木是“两栖动物”,工作异常紧张。请看他在

1979年的工作时间表:

4月至5月初,到福建考察甘薯虫枝病;

5月中旬至6月,在云南西双版纳考察水稻橙叶病;

6月底,赶到江苏、浙江,考察那里正在蔓延的小麦丛矮病;

7月至8月上旬,应甘肃农业科学之邀,沿着河西走廊,考察苦谷、天水、成县、武都、舟曲、迭部、郎木寺、玛曲、碌曲、合作、夏河、临夏、兰州等地;

回沪后不久,又飞往新疆工作。

1978年10月,当彭加木从新疆归来,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对彭加木进行了学术考核,除主考者外,还有几十名科研人员参加。

在考核时,专家们除了肯定彭加木的学术成就之外,还一致赞扬了他所做的大量的科学组织和科学普及工作,赞扬他为发展边疆的科学研究事业作出了贡献。

经过上级批准,1979年初,彭加木被正式提升为研究员。

第九章 献身

◆撩开“神秘之地”的面纱

1979年冬,彭加木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这项任命,是经过了将近一年的酝酿之后,才正式决定的。

前面已经提到,彭加木去新疆工作,前后达20多年之久,但在那里并无一官半职。他自认为在那里的任务,就是“铺路”。

然而,为了有利于开展工作,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提出,希望彭加木兼任新疆分院副院长。彭加木再三推托。经反复磋商,并经中国科学院批准,宣布了这项任命。

彭加木走马上任之后,他就不再局限于植物病毒组,而着眼于全院工作。

这时,彭加木着手制订了向罗布泊地区“进军”的规划。

罗布泊地区,一向被认为是“神秘之地”。彭加木决心撩开这“神秘之地”的面纱。1959年彭加木曾到过罗布泊北部地区,采集过土壤标本。1964年,彭加木曾来到过罗布泊畔的孔雀河下游一带,那时,罗布泊已经开始干涸,但还有湖水。

如今,罗布泊完全干涸了,变成一片坚硬的盐泽,甚至连直升机也可以降落在湖底,不会陷下去。

彭加木为什么要对罗布泊进行考察呢?

这里,乍一看上去,是不毛之地;然而,实际上却是“聚宝盆”。

早在1959年,彭加木第一次来到这里,采集了土壤标本。回北京后经过化验,发现其中含钾量特别高。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罗布泊水中含有许多钾盐。干涸以后,钾盐就析出来了。钾盐是很重要的脂料,钾肥能使庄稼茎秆粗壮,不易倒伏;钾还能提高庄稼的耐寒、抗旱能力。“氮、磷、钾”,被称为庄稼特别需要的“三大要素”。如今,人们从海水、从盐卤、从盐湖中提取钾肥。罗布泊干涸了,这等于大自然已经帮助人们除去了水分,可以从析出的盐层中直接提取钾肥。据我国科学工作者对青海湖的盐层进行化验,查出其中含有10%—40%的氯化钾,其余主要是食盐——氯化钠。食盐本身是重要工业原料,而氯化钾则是农业上大量需要的钾肥。

在盐层中,还含有宝贵的原料,如制造飞机的原料之一——镁,稀有金属锂、铷、铯等,以及硼砂、石膏。另外,那里还有重水资源。重水从哪里来的呢?原来,在天然水中,便含有少量重水。重水的沸点比普通水高,在101。42℃沸腾。在湖水被大量蒸发时,重水较难蒸发。因此,在地下残余的水中,重水所占的比例就较大。重水,是如今重要的中子减速剂,不论建造原子能反应堆,或是制造原子弹,都要用到它。近年来,它成为制造氢弹的原料,成为热核燃料的原料。

罗布泊地区的动植物资源,也相当丰富。野生动物有骆驼、黄羊、野鸡、黄鼠狼,甚至有碗口那么粗的四脚蛇。这里最着名的野生植物是罗布麻。罗布麻抗旱耐盐,不怕严寒酷暑,所以能在这里生长。1952年,我国科学工作者董正钧在这一带考察时,发现这种野生的麻的纤维长且柔韧,是纺织工业很好的原料,便把它以“罗布”地名命名,称“罗布麻”。罗布麻的叶子,具有显着的降血压的作用,是治疗高血压的特效药。如今,上海的一家制药厂便以罗布麻叶为原料,生产“复方罗布麻降压片”,畅销全国。除罗布麻外,这里还有中药材柽柳。

对于罗布泊地区,彭加木早就发生莫大的兴趣。正因为这样,他于1959、1964年两度来此考察。尽管“四害”横行时,他被污蔑为到罗布泊地区“刺探军情”,但是,他并不因此却步。他,决心大踏步地向罗布泊地区前进,揭开那里的自然之谜,开发那里的丰富资源。

◆三进罗布泊

1979年11月,彭加木三进罗布泊地区。

这一次考察,是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地理研究所等许多单位共同组织的,有考古、地理、化学、气象、生物、土壤、沙漠等各学科的人员参加,近20人。彭加木闻讯,便要求参加,受到各单位的欢迎。彭加木此行,想为翌年组织“新疆罗布泊洼地科学考察”探索道路。

11月16日,考察队离开乌鲁木齐,沿着南疆公路,朝罗布泊前进。

车队在柏油马路上行驶了几天之后,便离开了公路,在没有道路的荒野上前进。因为罗布泊是人迹罕见的地区,哪有现成的道路可走呢?渐渐地,汽车进入一片奇异的地区:这里密布着一个个2形的土丘,小土丘之间是一道道沟槽。汽车只能在沟槽中七拐八弯地前进。人坐在车中,时而向左倒,时而向右倾,时而一颠簸,头顶碰到车顶,简直要把五脏六腑都倒出来了。有人计算了一下,汽车在两小时内,拐了186个急转弯,却只前进了11公里!考察队员们称这一地区为“拦路虎”。

原来,这“拦路虎”叫做“雅丹”,按维吾尔语的原意,是“险峻的大丘”。科学家们认为,它是“因暴流侵蚀,再经强烈的风蚀作用而成”。如今,“雅丹”已成为世界地理学上的专门术语,外国的同类型的地貌也被称为“雅丹”。

汽车在“雅丹”中爬行着,一不小心,就陷在泥沙之中。于是,大家就要下来“嗨唷”“嗨唷”地推车。

这次考察的主要目标,是位于罗布泊西畔的古城楼兰。早在2150年前的史书上,便已记载着“楼兰”这一名字。尽管考察队员借助于罗盘,查明了“楼兰”所在的地方,可是,汽车在“雅丹”中七拐八弯,很难接近目标。

经过整整三天的寻找,总算找到了一条通往楼兰的路。考察队的汽车开到离楼兰17公里的地方,再也无法前进了。因为前面的土丘更为密集,汽车很难通行。

大家决定就地宿营,第二天清早徒步前进到楼兰,当天天黑之前返回。

第二天,考察队员们都尽可能轻装,身上只背水壶、照相机、笔记本之类;而彭加木与众不同,背了一个包,手里还拎着一个包。

在这支队伍中,要算彭加木与另一个同事年纪最大,年轻人都争着替彭加木拿包,可是,仿佛包里放着什么宝贝似的,彭加木连碰都不给碰,一定要自己拿。

考察队员们在“雅丹”东转西弯,步行四个小时,呵,终于看到了古城楼兰的城郭。这时,彭加木竟像小孩似的,跑到一个小土丘顶上,高举着双手,跳跃着,连声高喊:“我们胜利啰!我们胜利啰!”

大家一看这位年近花甲的教授,竟是如此天真,便喊他“老天真”。确实,彭加木容易激动,他直爽,达观,总是“喜形于色”,却不会“不动声色”。

楼兰古城虽然名声甚大,实际上地方并不大,只有300平米见方,比现在一个普通的村庄还小。楼兰的中心,是一座佛塔,周围有19幢房子的遗址。

考察队员们分头进行各自的工作,生物学家们在遗址中挖出古代的铜币。经鉴定,是公元二世纪“贵霜王朝”的钱币。所谓“贵霜王朝”,是当时由大月氏的主要部落贵霜所创建的王朝,在今巴基斯坦、阿富汗一带。铜币上已满是绿色锈斑,边缘印着奇特的“法卢文学”,当中是一个手舞足蹈的人,牵着一只骆驼似的走兽。

彭加木一向对考古颇感兴趣。他拿着照相机拍摄古迹,以便制成幻灯片,向别人介绍楼兰风貌。

另外,他还采集了许多土壤、植物、昆虫标本,以便带回去研究。

下午,大家肚子里唱起了“空城计”,只好拿出冷馒头,啃了起来。正在此时,彭加木打开了他的背包,呵,像变魔术似的,从包里拿出花生糖、巧克力、苹果罐头、上海水果糖,分送给每位队员。大家这才明白,彭加木的背包为什么那样重,却又不愿交给别人代劳,原来,这些东西都是彭加木在出发前买好的,准备在“关键时刻”拿出来送给大家。

在回去的时候,大家的步子变慢了,因为劳累了一天,已很吃力。天很快就要黑了,凉风阵阵迎面吹来,队员们都感到有点冷。半途中,彭加木打开了他手提的那只包,呵,从里面拿出了大家意想不到的东西——酒!彭加木请每位队员都喝上几口,以抵御风寒,果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