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嫡妃归来-第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婉出生在大晋门第森严的赵国府,家族世袭国公封号,毫不夸张的说,赵家子女皆是顶着金光环出生的,犹是赵家嫡子嫡孙,身份尊贵的同时又顶着无尽的压力,一年年在别人欣羡的荣华里走过来。
宏文三年,赵家嫡长女入主中宫,从这一年起赵家荣耀进入鼎盛阶段,不出五年,赵家权势如日中天,逼得明帝也要敬让三分,自此,帝决意削弱赵家外戚的权力以保江山永穆。
赵婉是这任赵家大太太李氏的嫡长女,生来荣耀,她的存在看在外人眼里不论身段容貌身份都恍如神妃,因而她一出生的命运都是被注定的。
赵皇后是她的亲姑母,育有两子,长子被封太子,次子为三皇子,太子虽尊贵,却也不是赵婉喜欢的,且那时候太子又痴恋一民间女子,与皇后闹得不可开交,三皇子楚雅温雅淡静,是赵婉最喜欢的人,而大家也都会在她耳边打趣,称她生来是要纳给三皇子为妃的。
她也傻傻地信了,以为自己虽和族人一样嫁给京中勋贵却会一心如意谋得心里好儿郎,直到前年年底,宫中传出消息,称已被封为景王的楚雅将娶南阳王府的孝宁县主为妃,而她将下嫁给四皇子寿王为妻。
那一刻,赵婉心里震惊,随即明白了。
她身为赵家嫡女,终其一生都逃不过“棋子”的命运。
今时不同往日,赵家风光了那么多年,如若还想再保荣华得稳住皇上,稳住给家王府,护住赵皇后和太子在宫里的地位,所以为了牵制其他几王,赵婉成为一颗棋子抛给了寿王,而南阳王府的孝宁县主带着南阳王手里的兵权嫁给了景王,一切都在赵皇后的算计中。
先前太子遇刺,赵家在背后推波助澜,才得以煽动明帝扣押了寿王。
寿王和贵妃邵氏一直是皇后的眼中钉,若想让太子顺利登基为帝,邵氏一族必先除去,因而赵婉便夹在赵家和寿王府之间两相为难。
赵婉是个性子柔和,甚至有些软弱的传统女子,即使被作为棋子嫁给寿王,可骨子里还是有着身为赵家嫡女的尊贵和骄傲,她也爱面子,一切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叫外人知晓她的难堪。
正如她生前和楚瓷讲的那样,她最想护住的还是赵国府的门面,可也不愿意叫楚嵘受罪。
她的优柔寡断是她这生痛苦的根源,下不了狠心去站在赵家或者寿王府的一边。
直到最后她见到了牢狱里瘦骨嶙峋的楚嵘,又被皇后逼着杀害楚嵘,她才痛苦不堪,想要一死了解一切!
身前身后的逼仄,让她退无可退。
如果作为皇后的棋子继续走下去,她不知道后果会如何,自然,寿王判罪,她也逃不了干系,皇后势必是要牺牲她。
既然横竖是死,她为何不为自己死一次?
于是她咬咬牙,想了一个计,在上元节自尽,并写下两封信。一封交代了赵家对楚嵘犯下的罪,一封是写给楚瓷的。
楚瓷身为南阳王府的县主,身上没有傲气,她很平和淡雅,这样的她站在楚雅身边,竟出奇地般配。
楚雅能有楚瓷为妻,两人相敬如宾恩爱异常,让她心里安慰,同时也是有羡慕的,而羡慕过度,便是妒忌。
她是女人,何能不妒?尤其自己在寿王府凄凉度日,而楚瓷在景王府备受尊敬,这样的反差让她心里一时接受不了,因而才会叫楚瓷收了碧玉在旁,因为她看得懂碧玉对楚雅的野心。
楚瓷待她亲如姐妹,这是她做的第一件对不起楚瓷的事。
第二件对不起楚瓷的事是楚嵘在寿王府欲侮辱她。
那个深秋初冬,天气寒凛,她邀楚瓷上府赏菊,本无心害她,可中途楚嵘出现遣走了她。
所有人都以为她不知情发生在大厅里的事,可只有她知道她其实什么都明白。
从她被遣走关在了屋子里的刹那,看到王管家丑恶的嘴脸,她就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可她震惊了一下后装得什么都不知道,一直坐在屋子里发呆。
她的心思是邪恶的,她竟然期待楚瓷和楚嵘之间能发生点什么不好的事,这样一来就能泄了她嫉妒楚瓷的恨--凭什么她要在寿王府受尽虐待而楚瓷代替了她嫁给了温文尔雅的二表哥楚雅?她不甘心!
况且,皇后一直叫她找机会陷害楚嵘,这样一来她就可以理所当然揭发楚嵘和楚瓷,既叫楚嵘入狱,又让楚瓷难堪,可谓一箭双雕,她坐收渔翁之利。
无可否认,那时候她有牺牲楚瓷的念头。
可人算不如天算,最后童明钰出现打破了她的计划。
赵婉想,许是天意如此,让楚瓷一而再再而三幸运逃生。
她踩上凳子上吊的时候微笑,心里想,虽然楚瓷比她幸运,可也不幸。因为她死了,她的一切都结束了,再也不用考虑什么家族荣耀,门楣面子,可楚瓷不同,楚瓷剩下的路还很长,这条荣华之路上布满了比如今还恐怖的荆棘,而身为皇后的媳妇,楚瓷以后的道路也不会走得太顺畅。
她相信楚瓷是个聪明人,可再聪明在精通算计的皇后面前她还算嫩。
踩翻凳子,窒息感在脖子上传来的刹那,赵婉心里明镜一片,希望楚瓷不要步她后尘在痛苦之路上走远。
冰寒涌进体内,天地一片黑暗。
一切都结束了。
☆、第七十六章 局势
赵婉的死带给大家很大的打击,尤其楚瓷,很多天才缓过来。
赵婉写给她的信里只有寥寥几字:“赵族弱,宗室危,天下乱。”
赵婉的话像是一道预言,昭示后续之事。
不过七日,明帝压制了赵家在朝中的部分权势,收回了一些特权,甚至连赵家大爷的官阶都降了一品,若不是看在太子的面子上明帝兴许还会严重打压赵家。
赵婉之死一度成为京中各家勋贵的谈资,或奚落,或怜悯,或嘲弄,但更多的是默不作声,在暗地里静静观察着一切。
景王府也关起门来闭口不言,楚瓷在府内待了好些日子,整日刺绣,偶尔与闲下来的楚雅谈些诗词歌赋,尽是风雅,两人都闭口不提朝中之事和赵婉之死。
如此又过几天,冰雪消融,二月开春,天气暖和了不少,屋外的树木都冒出了绿意,空气里偶有微风拂过,气息是柔软温和的。
碧玉的病也好了半月有余,因她上次出事,故继续留了下来,只不过被分配到了西院继续在林聪手底下做事。
云环被碧玉陷害过一次,因而心里很忌讳她,不止一次和楚瓷说此人留下必成祸害。
楚瓷知道这层利害关系,但目前不好下手,故叫云环先忍着。
碧玉近来也安分呆在西院,好似上次跟楚瓷撕破脸皮的事未曾发生过一般,事实上,她也在仔细谋略着,她现在和楚瓷的气氛很紧张,稍不留意就会引发大战,届时楚瓷一定会不顾一切除去她。
碧玉特意留意过,楚瓷是南阳王府的嫡次女,因为长姐远嫁齐国的缘故,她几乎独占南阳王宠爱,因而头衔并不是空架子,至少南阳王在远赴幽州之前留给了楚瓷一些好手,其中包括几个高手护卫,还有医术高超的大夫陈氏,故碧玉一直以来没法在饮食上对楚瓷下手,不过就算再谨慎的人还是会在长期相处中暴露弱点。
碧玉笑一笑,眼中尽是得意,即便以后她在楚瓷手里占不到便宜,她也要楚瓷吃点暗亏!
一个致命的暗亏!
等到三月初,宫里忙活起三皇子搬迁入宁王府和大婚事宜,其实也在这时赵婉之死的阴霾才在京里逐渐消散了。
人死如灯灭,再回顾也是枉然,有心者不过多几句叹息罢了,时间将那个温柔孱弱的女子永远掩盖了尘埃里,而这个曾一度成为赵国府骄傲的嫡女也永远地成为了府里内院的罪人,她对赵氏的背叛也成为她嫡母李氏一生的诟病,为了弥补这个遗憾,李氏曾想让她膝下的庶女嫁入高门以延续她大房在赵家的地位。
说到底,即便是亲女,如果没让家族继承荣耀,生母也是耻辱的,李氏心里的怨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远远盖过了心底对女儿的疼惜。她甚至忘记了自己在送女儿出嫁的时候是如何骄傲地执着她的手高傲俯视满屋子的女眷,也忘记了自己在女儿初次回门的时候是如何握着她的双手泪眼汪汪心疼她嫁了个不良夫婿。
这辉煌的一切都过去了,对现如今的李氏而言,她要面对的是整个家族的哀怨奚落的目光,二房许氏对她的地位虎视眈眈,婆婆刘国太几次不待见她,就连昔日排不上位的别院庶女都敢用异样的眼光上下打量她。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源自她嫡女赵婉的背叛,就连赵婉昔日的两个丫鬟她都不敢要回来,红玉如意曾哭诉着主子不在了要回赵家,不等刘国太说话,她就急急驳回了她们的请求,罪人的婢女,即便如意曾是她亲手拨给赵婉的,她都不敢再要回,即便不是伺候自己,就算在府里抬头相见,她都会想到死去的赵婉,继而觉得很是耻辱。
而赵婉不惜用自己生命和对赵家的背叛救回的寿王楚嵘则在消罪归府后连一炷香也未给赵婉的灵牌点,更不消说守孝了。
说起来寿王府的下人对赵婉之死虽有怜悯,可远远比不上楚嵘无罪归府的兴奋,整个府邸的人都松了一口气,有些想上去继续讨好主子,可楚嵘这一趟从牢狱里归来后脾气暴躁了许多,第一个就拿王管家开刀,狠狠一脚踹在他的心窝口,只把他打得趴在地上哭爹喊娘。
许是真无情,没过几天楚嵘就又命人烧光了一切关于赵婉的东西,而后整天关在屋子里。
没有人知道楚嵘心里是怎么想的,唯有邵贵妃明白他这回是真的将赵氏恨到骨子里了,至于为何这么恨,邵贵妃冷笑,赵氏一次又一次将楚嵘逼到死角,让他无路可退。
三月初六,昭勇伯府许大姑娘嫁给林右佥都御使府的二公子,这是连月来的第一桩喜事,也使得京里勋贵热闹了一次。
许家派人来请许岱宝回府参加此次喜宴,毕竟是许家的女儿,老太太还是顾着面子派人叫回了许岱宝,不过许岱宝也是头倔驴子,说与范氏不两立就不两立,脖子一扭,拒绝参加许家的喜宴,可把老太太和秦氏气得够呛。
范氏无声冷笑。
三月初九,江州崔阁老之女崔元珍抵京,安排住在京中最大的客栈里,等待十八号那日嫁入宁王府为妃。
这段日子,因着亲王大婚将近,京里热热闹闹,天气也越来越暖和,令所有人的心情都开朗了不少。
楚瓷却在铭乐堂沉着脸,因为惠儿说碧玉好几次都与外院的两个丫头偷偷来往,还塞了不少银子,不仅如此,西院和别的院的下人们也收了碧玉不少好处,不论怎么看,这都是在拉拢人心。
顺娘曾说过这两年各地百姓遇上天灾,收成不好,景王府在各处的年例和收租都不容乐观,楚雅也提过国库这几年空虚得厉害,银两各处都缩减,就连宫中各个妃嫔的月俸都扣了些许,因而景王府对下人们在钱财方面也紧缩了一些,年关之时楚瓷都亲耳听到过一些丫鬟的抱怨声。
楚雅这两天也和楚瓷说过,叛贼在幽州青州一带大肆扰民,军饷和物资输送过去不少,宗室的收入也急剧下降。可尽管如此,马上到来的宁王大婚还是大手笔操办,其阔气不比景王寿王那时候要差。
楚瓷扶额,想起赵婉临死前交给自己的那张纸上写的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