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战国五大公知 >

第17章

战国五大公知-第17章

小说: 战国五大公知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公大人瞧得上,被你当伙计使,有意思吗?
彼此干净利落地无视对方,省了不必要的对话,其实也是良好的状态。这是另一层意义上的相忘于江湖。

世界是用来调戏的(上)
这一节的内容,说得严肃一点,可以叫“游世思想”。
庄子说,“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客观标准是没有的。基本上,普通人推崇的东西,庄子都开过涮。
荣华富贵不重要。
《庄子》书里,讲了不少庄子本人有机会当官的故事。
庄子在濮水边钓鱼,楚王派了两个大夫来请他去做官(《史记》中说是相国)。庄子拿着钓鱼竿头也不回:“我听说楚国有一神龟,死了三千年了,你们大王把乌龟壳当个宝供着。请问从这乌龟的角度说,是喜欢死了享受这种待遇呢,还是宁可活着在烂泥潭里甩尾巴玩?”二位大夫说:“应该还是宁可在烂泥潭里吧,好歹活着。”于是庄子说:
“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的老乡兼老朋友惠施做了魏国的相国。庄子去找他。惠施误以为庄子是来谋夺自己的相位,在魏国首都大梁城中搜捕庄子三天三夜。结果庄子主动走到惠施面前,说南方有种鸟,名字叫鹓鶵,从南海飞到北海去,那么远的距离,一路上再累,不是梧桐树绝不停下来;再饿,不是竹米绝对不吃;再渴,不是特甘甜的泉水绝对不喝。这时候,猫头鹰抓到一只死老鼠,看见鹓鶵了,心里很紧张,于是对鹓鶵发出威胁的咆哮声。
这都是有名的段子。故事里称庄子而不是庄周,大概是学生记录老师的轶事。是不是事实不一定,但确实表明了一个态度。
还有一种套路化的情节:一个隐士在家待着,忽然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来的正是当今天子——无非是黄帝、尧之类的人物;这个大人物说:“我挺有自知之明的,我不如您,要不我这活儿,您来干得了。”
隐士们一听,都觉得受到了很大的侮辱,这种东西你也给我。极端点的还要跑到河边洗耳朵。
说实话,个人对这类故事说不上喜欢。需要通过拒绝当官当天子,才能证明自己隐居是清高而不是无能,真是挺可悲的。
但庄子为什么那么讨厌当官?
第一从政有危险。庄子跟惠施说,你们这些当官的就像“狸狌”,也就是狸猫、黄鼠狼之类。
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避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
不管白猫黑猫,玩到最后都是死猫。
实际上,当官的风险性,庄子肯定是夸大了的。选择夸大,恐怕是他厌恶官场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所以这条理由相对不重要。
第二是官场很肮脏。
把相国的尊位比作死老鼠,听说别人要把天下让给自己就去洗耳朵,这些行为都是在形容政治脏。
庄子眼中政治到底有多脏?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下面这个。一个叫曹商的宋国人,游说秦王很成功,秦王赏赐了他一百辆车。曹商就来跟庄子炫耀:“要说人活着就该困在贫民窟,打草鞋糊口,脖子像枯枝,脸色像病危,那兄弟我的确无能;不过要说一番言辞让大国的国君接受,弄支车队显摆下,兄弟倒还有一技之长。”
庄子说:“听说秦王生病,能给背痈开刀排脓的,赏车一辆;能给肛痔吮脓舔血的,赏车五辆。原则是疗法越下作,赏车就越多。你得在痔疮上反复舔吧,不然车子怎么多到这地步?”
庄子看起来很无所谓,但在对官场的态度上,我觉得庄子有洁癖。很多学者都提过这个问题,学者不愿意当官不难理解;难理解的是,为什么庄子连稷下都不去?待遇好,说话比较自由,也没有丝竹乱耳,案牍劳形。有人说,这就是知识分子的天堂啊。
其实,稷下虽是学术圈,但和政府挨得那么近,事实也是按照行政级别定待遇,衙门化是不可避免的。在这里,你可以从事比较纯粹的研究工作,但官面儿上你至少也得大体敷衍得过去。举个例子,稷下黄老之学最盛,谈老子算是情有可原,怎么把黄帝也扯了进来?因为黄帝据说是田姓齐王的老祖宗,“黄老”这种齐国国家级的科研项目,自然是要往篡位者脸上贴点金的。
如果你的性格只是比较有原则、比较高洁,这种程度的妥协也没啥不可接受的。但事实就是,庄子没接受。
第三是当官不自由,约束非常多。
有个故事说是宋国有个旅馆老板,有两个小老婆。一个漂亮一个丑,但这老板就喜欢那丑的。别人问为什么?他说:
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漂亮的自以为漂亮(所以嚣张),我就不觉得漂亮;难看的自知难看(所以谦卑),我就不觉得难看。
这个故事,理解的角度很多。可以认为是在讲男人怎么管媳妇。对漂亮的,就得打压,借助一个丑的来打压漂亮的,更是妙法。甚至于,可以由此引申出帝王术,君主整治臣子的手段也是如此——要知道,古代文人,自来喜欢拿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屈原作楚辞,一写到楚怀王,自己就发出了女人腔。
从女人(臣子)的角度看,这个故事是教导人要低调,别因为自己漂亮(有本事),就自以为了不起。要记住,讨主子欢心,多磕头少说话,低调是王道。
但我要是就不喜欢低调怎么办?
庄子其实不低调,所以他会写大鹏鸟,写任公子钓鱼,写秋水时至的黄河和万川归之的大海。骨子里,他喜欢的是激越恢弘的意象。惠施骂他,也是说他“大而无用”,跟领导没法处。
再说,何止是被人管很烦,其实管人也很烦。到了魏晋时,庄子有一条大粉丝,叫嵇康,他写《与山巨源绝交书》,其中说到如果当官,自己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甚不可”是说风险性,“必不堪”是说不自由,其中既说了怕见领导,也说了怕带下属,总之,把自己放到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就很烦。
所以在《至乐》篇里面,庄子描述极致的欢乐,不但要“无君于上”,而且要“无臣于下”,然后才能“从然以天地为春秋”。
【段子为证】
自来有很多人愿意相信庄子虽然没当官,但对许多国家的政府有巨大的影响力。《史记。越世家》里,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范蠡离开越国后,做生意发了财。后来他的二儿子在楚国犯了事,要被斩首,范蠡就让小儿子去通关系。这时大儿子挺身而出,说我是家里的顶梁柱,救弟弟这么重要的事情,不让我去,我就自杀。范蠡无奈,就让他去找自己的老熟人“庄生”,说具体该怎么做,你完全听他的。
大儿子找到住在贫民窟的庄生,奉上千金,拜他说项。庄生一口答应,钱收下了,但其实是打算事成之后还的,之所以先收着,是让范蠡的儿子放心,表示自己会尽力。这个行为不算难理解,我们今天有时也会听到外科医生因为不收红包,所以被患者家属认为开刀马虎,然后被劈了的新闻。
庄生“以廉直闻于国,自楚王以下皆师尊之”,他去跟楚王说了点天文,就让楚王下了大赦令。范蠡的大儿子得了风声,不知道这是庄生施加影响的结果,觉得二弟本来就可以没事,心疼那千金,就去跟庄生把金子讨了回来。
于是庄生怒了,又跟楚王打了个招呼,楚王还是把范蠡的二儿子给杀了。
范蠡得了消息,表示早在自己预料之中:“我当初想让小儿子去,就是因为他从小娇生惯养,不把钱当钱,扔出去也就扔了,老二的命也就能保住。老大是跟着我一道创业的,知道钱来得不容易,舍不得乱花,老二的命也就没了。”
这个故事本身很有意思,但这里我们只关心一个问题,这个“庄生”是谁?
唐朝的司马贞给《史记》作注,在这个地方写了句很好玩的话:
据其时代,非庄周也。然验其行事,非子休而谁能信任于楚王乎?
意思是:对楚王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当然只能是庄子。虽然年代上有一百三十年的误差,但我坚持认为是庄子。
真是神逻辑。他得有多么不能接受,庄子是个纯粹的隐士啊?

世界是用来调戏的(下)
仁义礼法不重要
《庄子》里反感仁义礼法的内容,起码分四个层面。
一、仁义礼法和活着冲突;
二、仁义礼法是胡折腾;
三、仁义礼法导致虚伪;
四、仁义礼法是统治工具。
第一个层面,要参照孟老师那句名言来理解。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求生和取义往往不可得兼,这是大家意见一致的地方。孟老师主张取义,但《庄子》中有一部分篇章则主张求生之外无所求。
甚至于在庄子的《盗跖篇》里有个人物就叫满苟得。你孟老师不是说“不为苟得”吗?我就苟得了,我就苟且了,我就苟活了,我还特满足,你怎么着吧你?
第二个层面是对第一层的扩大和论证。人的自然状态本身就是很完满。庄子的本事是把经过仁义礼法修正过的世界形容得特别凄凉。
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而儒墨乃始离崎攘臂乎桎梏之间。意,甚矣哉!其无愧而不知耻也甚矣!吾未知圣知之不为桁杨椄槢也,仁义之不为桎梏凿枘也,焉知曾、史之不为桀、跖嚆矢也!(《在宥》)
当今世上,惨死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戴着刑具的一个推着一个,受刑残废的人一个看着一个。就在这满是伤害和罪恶的世界里,儒生和墨者踮起脚振臂高呼,好像自己是拯救世界的英雄。太过分了,不要脸竟可以到这个地步啊!
我怎么知道,那些圣人智者,不是在打造刑具?我怎么知道,那些仁人义士,不是在为枷铐上锁?我怎么知道,曾参、史鱼这样的好人不是在为桀纣盗跖放出进攻的响箭?
同时,庄子可以把原始状态描述得如梦如幻——至于这到底是不是真相,他也不打算跟你讲理。他态度很明确:我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第三个层面,是仁义道德的调子太高,实际上做不到。所以越鼓吹这个,人会变得越虚伪。讽刺别人的虚伪做作,这是庄子的绝活,下面这段,尤其精彩。
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
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
“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鬓,压其顪,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庄子。外物》)
大儒小儒去盗墓,小儒墓里开棺,大儒墓外把风,引《诗》据《礼》彼此传递信号。
大儒上课点名一样地喊话:“日出东方,进展如何?”
小儒回答:“身上有啥不知道,发现口中有珍珠。”意思是,老师该怎么办?
大儒于是引起了《诗》:“青青的麦苗啊,长在坟丘之上。生前并不乐善好施,死后含颗珍珠你好意思吗?”——这首诗不见于《诗经》,不知道是逸诗还是他即兴创作了冒充古典的,但反正是一下子给盗墓行为找到了道德依据。
大儒接着指导技术动作:“抓住他的鬓,按着他的嘴,再用锤子敲下巴,慢慢地分开他的两颊,不要损坏了嘴里的珠子!”
关于第四个层面,《庄子》外篇里的《胠箧》讲:
一般人的防盗思维总是设法加强防盗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