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幽池 >

第2章

幽池-第2章

小说: 幽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B、跨火盆

喜轿到院子里,要从预先摆好的炭火盆上慢慢跨过,意思是烧去一切不吉利的东西,日后夫妻会越过越红火。

C、传袋

“新妇进门,布袋铺地,碾转更换,令步其上,谓之传袋,犹言传代也”。

D、拜堂

入洞房以前,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仪式,就是拜堂,俗称“拜天地”。唐代以前就比较流行。一般是“三拜”,即“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有些地区(华东、西北)还要“拜人”,即拜送礼钱的人。只要比新郎辈分大或虽然同辈但年龄比新郎大的人,都要拜。拜人时,司仪按预先拟好的礼单唱名,然后由“接礼的”找所唱者接礼。接来后,司仪唱“×××礼钱×元,磕下啦”,新郎新娘便鞠躬行礼。客人多的时候,这种仪式要进行一二个小时。

拜堂之后,就是大宴宾客,这里也有许多讲究,不赘述。

E、洞房礼俗

新郎新娘入洞房以后,还有一系列仪俗

a、坐帐

也称坐福,即新郎新娘双双坐在洞房的炕沿上,新郎把自己的左衣襟压在新娘的右衣襟上,表示男人应该压倒女人一头。

b、撒帐

是指亲人在新人入洞房后,把喜果等撒向洞房的每一个角落。这一仪俗始于汉代。所撒的物品一般常见的有枣、栗子、花生等,利用其谐音,表示“早立子”、“男孩女孩花搭着生”。

c、子孙饺子

女家包好带来,男家煮熟。吃的时候,一群孩子在窗外问:“生不生?”娶亲太太或新郎答:“生!”或者干脆把饺子煮得半生不熟,让新娘自己说“生”。这叫“讨口彩”,是早生孩子的吉兆。

d、同牢合卺

同牢,指夫妻入洞房后,同吃一牲(猪、牛、羊之一)。吃的时候,新郎脸朝东,新娘面朝西,一起吃牲牢,表示从此是一家人。

合卺,是指新人一起喝酒。唐时称双杯酒,宋时称交杯酒。喝酒时,二人同时喝掉一半,然后交换喝尽杯中酒。喝完后,掷杯于地。两个杯子若一仰一合,象征和谐,大吉大利。

e、闹洞房

汉代已十分流行,现代此俗犹存。闹洞房除了逗乐以外,还有其他意义。可以驱除冷清,增添欢乐气氛,融洽人际关系。“新婚三日无大小”,谁都可以和新娘子闹,尤其是姐夫和小舅子、小姨子之间;长嫂和小叔子、小姑子之间,这种关系更为随便,可以嬉笑逗骂,不能变脸恼怒。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以后,必须恢复正常。

7、婚后杂仪

A、“著代”之礼

周代时,成婚后的第二天,新妇要早起沐浴,用竹器盛枣子、栗子、姜桂、干肉作为见面礼拜见公婆。第三天,公婆用一杯酒饷新妇,新妇答一杯,然后公婆从西阶下堂,媳妇从东阶下堂,表示从此新妇代替了主位,公婆是客,这便是“著代”之礼。如果公婆已去世,便在三个月以后到宗庙行“庙见礼”。后世也有当夜拜见公婆的,但第二天仍要献茶。旧时北京称这项仪俗为“拜三代”,俗称“认大小”,即新娘子辨认、识记丈夫家长幼三代。首先要叩拜祖宗。不拜祖宗,不算这一家的人。然后再给父母等长辈行三叩首礼,对于平辈则只是一揖。唯独对大姑子叩首,称“高见礼”。受礼的长辈要送一些衣料、首饰、化妆品等礼物。

B、回门

新婚后第二天或第三天回女家。女家设宴款待。女家以这一天为正日子,来的客人也最多。这时,可以戏耍新郎。新郎也要认大小。

C、试厨

古已有之。新婚第三天,新娘子下厨房做饭,伺候公婆,多是象征性的。

8、婚典俗信

礼俗不可分,可以说是我国传统礼仪的一大特色。

A、喜棚

这是为了招待客人所搭建的临时性建筑,也叫酒棚。它是喜事的门面,所以要搭建的讲究、漂亮,突出喜庆气氛。比如,窗柜要漆成红色,窗的四角要画上彩色蝙蝠,这象征“福”。娶亲的人家窗正中要贴上双喜字,嫁女的人家贴单喜子。门柜上都要贴上喜联,诸如“天作之合”之类。

B、喜房、洞房

通常是正面靠东的房间。民间有说法,说新媳妇娶到东

房则“敦敦实实”。喜房、洞房上都要贴喜联,窗上都要贴双喜字。

C、秤杆

这时挑盖头用的。秤,谐音“称”,取“称心如意”的意思

D、马鞍

花轿来到,新人必须双双从马鞍上跨过,取“平安”之意。

E、盖头

是传统婚礼新娘的主要装饰。它的原型当是古时的罩面纱。六朝到隋唐期间,新娘用扇遮面,故而同牢合卺后有“却扇”的习俗,即新郎除去新娘的障面物,同于后世的“挑盖头”。盖头又叫“蒙头巾”、“埋头红”等等,是蒙在新娘头上的一块红布。盖头从新娘离开闺房的时候就蒙上,一直到男方洞房里才由新郎用秤杆挑去或揭去。考其渊源,大致可知。它残留有古代婚俗的遗迹,或受民间信仰的影响。上古婚礼在傍晚举行,且有抢婚的习俗,盖头或许是抢来新娘后用以蒙面的。此外,有些地方姑娘出嫁,往往要涂灰抹黑,打扮得奇丑无比,以防路上被邪祟掳去,盖头或许就是这样蒙上的。

F、衣饰被褥

晚近传统婚礼,新郎长袍,新娘凤冠霞帔。凤冠饰有银制凤凰模型。戴冠给人以艳丽、娇媚之感;霞帔则是红色披肩,穿上霞帔既可以保护上衣,又有装饰作用。新娘身穿红绸袄裤,绣花鞋也是红色的,上绣鸳鸯、莲花等吉祥图案。被褥铺设也多用红色,主题多选吉庆吉祥的龙凤双喜、鸳鸯等。

婚典时,对礼仪人员也有特别要求。旧时北京的娶亲太太必须是全福之人,即上有丈夫、下有孙男弟女,属相又不能和新郎新娘相克。此外的禁忌还比较多,比如孕妇不能参加婚礼等等。

三、婚姻关系的解除

西周时,夫妻双方有一方自然死亡,另一方可以再婚。当时,对妇女再婚的限制并不普遍。

1、“七出”、“七去”

据儒家经典的记载,西周时已经有通过人为的方式解除婚姻关系的制度,即离婚。据《周礼》规定,在七种情况下,男方可以单方面解除婚姻,休弃妻子,称为“七出”或者“七去”。所谓“七出”:“无子,一也;淫佚;二也;不事舅姑,三也;口舌,四也;盗窃。五也;妒忌,六也;恶疾,七也。”(《仪礼…丧服》“出妻之子为母”条,贾公彦疏。)所谓“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不顺父母去,为其逆德也;无子去,为其绝世也;淫去,为其乱族也;妒,为其乱家也;有恶疾,为其不可与共粢盛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窃盗,为其反义也。”(《大戴礼记…本命》)

“七出”和“七去”,文字虽殊,但内容一样。这七种情况在不同的经典里排列次序有所不同,显示了作者对各方面的不同重视程度,但包含的七项内容完全一致。不顺父母,或称不事舅姑,是指对公婆侍奉不力,有失恭敬;无子强调的是没有生养男性子嗣,将使家族失去祭祀者和继承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嘛!淫或淫佚,其恶果并非是指损害夫妻感情,而是将使宗族子嗣不纯;妒或妒忌,是指不能容忍丈夫纳妾,;有恶疾,则不能入家庙助祭;多言或称口舌,是指在家族中搬弄是非,离间亲属关系;窃盗,因为古时妇女不能有私有财产,所以无论私占他人或族内财产,都是违背礼义的。

这七条离婚条件,无一不是片面强加于妇女的。丈夫可凭这七条中的任何一条休弃妻子。

2、“三不去”

西周时,对于男子单方面休妻的权利在三种情况下有所限制,称为“三不去”。“有所娶无所归(无娘家可归的),不去;与更三年丧(曾为公婆守孝三年的),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公羊传》庄公二十七年,何休注)在这三种情况下,即使妻子有七出行为,丈夫仍然不能出妻。

“七去”和“三不去”作为中国传统社会夫妻离异的基本原则,在后世被法典化。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婚姻生活。

应该指出的是,一般来说,中国传统社会是不赞同更不鼓励离婚的。在中国传统文化看来,结婚也好,离婚也好,都不是纯粹的个人问题。因此,中国历代王朝虽然都有允许离婚的规定,但都决不会提倡离婚。相反,对于离婚者还要做出相应的限制。除了有不准男子任意休妻的“三不去”的限制外,对于离婚的次数,也有限制。《管子…小匡》:“士三出妻,逐于境外”。

国家和社会反对或不赞成离婚,首先是为了社会的安定和政局的稳定。因为结婚的目的是“合二姓之好”,所以离婚就必然使两姓结怨。这样,两个人的离异,很可能就会导致两个家庭乃至两个家族之间的仇恨和敌对,甚至引起祸端,从而不利于社会的安定。

正文 一曲春生毕,遥望不归路。 当时爱过/文

春归,人间的悲情女子。无论从奴隶社会或者是封建社会,乃至于如今的社会主义社会,地位都是决定人们命运的筹码,诸如前不久沸沸扬扬的杭州撞人事件,还有邓玉娇杀人事件,无论结局如何,我们从过程中不难看出,有钱有权有地位的人可以颠倒黑白,将整个事态**于股掌之间,一通电话,一个眼神就能杀人于无形,古代没有媒体,也没有如此方便的互联网,往往许多令人义愤填膺之事便被一个许诺,一盘银子遮掩得严严实实。

诸葛裕代表着权利,代表着蛮狠无边,山高皇帝远的思想让他茁壮成为位藐视一切事物的豪绅,凌驾于法律之上。但他并不是丧失了人性,他也有爱恨情仇,也懂悲欢离合,当他的心被美色占据的时候,权利在此刻也得到了满足,因为他知道**一个山村美姑对他来说是易如反掌,他有本事让一切都包在纸里,而普通的小火对这张耐火纸来说犹如蝼蚁般无能,可谓只手遮天,尽情**。

但春归的反抗,春归对爱情的坚定让他看到了不一样的人生,三妻四妾们都对他阿谀奉承唯唯诺诺,唯独这个女子是如此的不屑一顾,如此的矢志不移,这让他第一次在心中产生了一种情绪,一种逆我者亡的情绪,在这片土地上,还没有人敢跟他对抗。而春归那不一样的性格又让他目一新,他心中所想的是,没有我得不到的,不仅要从身体上,还要从感情上得到。

春归是美丽的,这是诸葛裕想迎娶的目的之一,他在第一次相见时就喜欢上了这个女人,所以当他在身体上得到满足的时候,基于喜欢,油然生出一股怜爱之情,他不但要得到她,他还想让她快乐。在情侣眼中,对方快乐的时候自己也会快乐,但这种快乐必须建立在专一和忠诚上。

春生的不死心对诸葛裕来说犹如火上浇油,他本不喜欢这山村野夫,尤其是他还对自己的女人有瓜葛,又为了让春归能一心一意的对自己,免不了要作出一些恐吓。

初生牛犊多不怕虎,诸葛裕是知道的,所以恐吓的对象不是春生也不是春归,而是他们的父母,在给予好处之时再加些淫威,屈服便成了显而易见。对于诸葛裕来说,这同**权术是一个样。

最后我们再来看春归。一个情笃未开的少女,从小被三从四德束缚着,未嫁从父,父亲的话便是天理,理应遵从,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