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两宋帝王大臣的精神世界:大宋朝的妙人们 >

第13章

两宋帝王大臣的精神世界:大宋朝的妙人们-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王全斌有理由志得意满了,大功告成,此地以前的主人不得不恭恭敬敬在自己面前低头,他再一次重温了赵匡胤的嘱托,皇帝说了自己只要土地,那么剩下的就都是我的了!

从他的这种暴发户心态,我们完全可以看到历代农民起义之所以失败的原因,他们是带着“掠夺者”的心态来的,就像当年李泌判断安禄山必败时所说的,他们从来没有打算守土安康,能捞多少算多少。

至于后果,随它去吧!

所以,王全斌开始了他的幸福生活,每天饮酒作乐,也不约束部下,这些士兵早就受到了钱财刺激,现在终于如愿以偿,掳掠他人女子财物,无恶不作,百姓苦不堪言。

照这种情况,蜀人能不思念孟昶么?那厮虽然奢侈,但好歹是个斯文人。

压迫始终和反抗并存,都是十贯钱惹的祸。

蜀军投降之后就被宋朝收编,现在既然是“国军”,就不能再穿“伪军”的衣服了,朝廷每人发下十贯钱的治装费,王全斌现在抢得手滑,对于败军之将也毫不客气,照例雁过拔毛,而且屡次纵容部下欺负蜀军,搞得蜀军怨气沸腾。

三月份的时候,这些投降的士兵赴京路过绵州,不经意之间,他们发现在这里守城的居然只有区区几百宋军,其余的全是自己人!顷刻之间,群情骚动,长久被歧视被压迫的怨恨全都爆发了出来,大家抢夺本来封存入库的兵器,再一次站在朝廷的对面!

这些人大部分都是普通的士兵,既缺乏威望又没有战略眼光,正感“群龙无首”之际,忽然看到原后蜀文州刺史全师雄正携带家眷远道而来,他也是进京路过此处。这帮士兵一个饿虎扑食将他拿下,逼他做了山大王。

王全斌正过着神仙日子,听闻全师雄造反,一开始没往心里去,天险都打过来了,还怕你几个毛贼造反不成?于是派遣手下的米(另一说姓朱)光绪带领七百人前去招抚。

这个米光绪人品有问题,做事没个轻重缓急,他先广泛撒网,将全师雄的家属搜捕到,人到齐后,一看四川姑娘长得挺漂亮,就霸占了人家小女儿,其他人也不留下做人质,全部杀掉,同时将家产尽数收入囊中。

全师雄犹如当年的郭威,悲愤之下完全绝了回头之路,即刻带兵攻击绵州,被宋军击败后,转战彭州,彭州都监李德荣战死,刺史王继涛命大,身中八枪,居然还能拖着伤腿单骑窜回成都。

后蜀反军的胜利迅速引起了连锁反应,周围十县的军民云集响应,号称十万人,全师雄抓住机会自命“兴蜀大王”,为大家加官晋爵,派人分别镇守灌口、青城等地,造反派现在蒸蒸日上。

王全斌这才有点慌张,煮熟的鸭子搞不好就飞了,于是令二把手崔彦进带领高?##汀⑻锴侦窠サ冀涣显庥隽巳π鄣姆鳎问坪懿幻烂睢?/p》

当时天色已晚,老将高?##途榉岣唬锴侦裆塘克担舯衷谑科衣砩暇鸵旌冢蝗缦韧吮慈赵僬健?/p》

田钦祚早就等着这句话了,但是此人一贯狡诈,深知黄昏之际仓皇退兵最容易遭到敌人追击,所以故意激将说:“你老人家(当时高?##鸵丫呤嗨辏┫硎茏懦⒌暮衤唬裁匆挥龅降腥司臀匪醪磺埃俊?/p》
第四章 两个政治家的失败史(6)
    高?##褪翘鹾鹤樱安凰悼缏沓宸娑ィ热挥腥硕虾笱诨ぃ锴侦竦比涣镏蠹粝吕辖焓锓芰ω松保钪詹坏卸觯?/p》

这令人不由想起一句话:“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有时候同事之间的办公室政治比刀枪更加危险,特别是那些忠厚直率的人一定要小心。在后面我们还会看到同样的一个例子,一代名将杨无敌也为此殒命。

随着时间的推移,战火越烧越旺,王全斌派出去的人被一一击败,而且蜀军切断了剑阁通道,导致宋军邮路中断,和朝廷失去了联系。看到此情此景,亡国之君孟昶一定会挠着脑袋,十分不解地说:“一样的士兵,战斗力差别咋就这么大呢?”

现在不可一世的王全斌被困守在孤岛成都,恐惧第一次淹没了这个莽夫的心头,城外的敌人暂且不说,朝廷迟早派人前来,真正令他寝食难安的,是身边埋着的一个定时炸弹——后蜀的两万七千名降兵,这些人倘若里应外合,成都指日可破!

不行!思前想后,王全斌决定将这两万人杀掉。高层将领基本上都不同意,古人比较迷信,两万多条人命啊, 得在地狱关多少年才能够偿还得清!

康延泽建议,把其中老弱病残的七千人分出来,然后将那两万人沿水路押送,如果他们有反意,再屠杀也不为迟。

王全斌不同意,又去寻求曹彬的支持。曹彬这个人,用现在话来说“很讲究”,不想干这种伤天害理的事,但他也没有勇气去和王全斌据理力争,作为东路军都监,杀降的公文到了他这里,他所能做的,也只有“不着字”——拒不签字而已。

就这样,两万七千人被引到夹城中,全部屠杀掉!

和白起一样,王全斌此举不单断送了自己的政治前途,更留下了千古骂名,后世谈及此事,无不为其野蛮残忍而义愤!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离他最近的曹彬。或许有人会说,曹彬可能和田钦祚是一路货色,心里这样想,却并不说出来,千古骂名让王全斌一个人去背。

是不是呢?如果这算是虚伪的话,一个人能够虚伪一辈子,难道还不算仁人君子?

此次平蜀归去,太祖对王全斌的恣意杀戮极度反感,于是将各路将领叫进去单独谈话,轮到行营都监王仁赡时,这家伙满嘴唾沫乱飞,大肆诋毁其他将领,因为把别人说得坏一些,自己就相对好一些。

太祖静静听完王仁赡的慷慨陈词,方才慢悠悠地说:“强行纳娶了蜀将李廷珪的歌伎,私自打开丰德库窃取金银财宝,难道都是王全斌一个人干的?”王仁赡瞬时如同斗败的公鸡般低下头来,领导果然厉害,什么小道消息都掌握了!

最后,为了证明自己描述的客观性,他不得不提到曹彬,心服口服地说:“清廉自律,不辜负陛下您的任命的,也只有曹彬一个人而已。诸将进入蜀地之后,一个个迫不及待抓住机会狠捞一笔,而曹彬的箱子里只有图书和几件衣服而已,不服不行。”

接下来是王全斌和曹彬进入谈话,一进去太祖就单刀直入喝问道:“怎敢胡乱杀人!”接着语气缓和地说:“曹彬退下,这件事和你无关。”曹彬却并不退,叩头说:“是我们一起商量杀害降兵的,该杀的是我。”

曹彬这样大包大揽,争着抢着承担责任,太祖也没办法,就让他们先退下。

处理结果是,王全斌、崔彦进由节度使降为节度观察留后。请注意,这不仅仅是降一级的问题,兵权被完全剥夺,成了朝廷的闲散人员。与之相反,纪律严明的东路军统统获得高升,曹彬更由五品内客省使提拔为三品节度使。
第四章 两个政治家的失败史(7)
    后来太祖想要###南唐,和赵普商量起这件事,感叹说:“当年王全斌率军平蜀,杀的人太多了,现在我还耿耿于怀,这样的人不能再用了!”于是赵普建议曹彬、潘美前去。太祖将这二人召进宫中,叮嘱说:“可不要像在西蜀时候那样胡乱杀人。”

曹彬这才上前解释:“如果我今天不说,恐怕陛下不知道,当初杀降并非我的本意,那些文书我都没有签字。”太祖说那你拿来给我看看,曹彬取来,太祖一看,果然没有签名。太祖这就纳闷了:“你既然没有签字,就没有责任,那时候为什么又要认罪呢?”

曹彬说:“我们一同奉命出征,如果王全斌获罪,而我一人清白,实在是不妥!”太祖紧追不舍问道:“既然你下定决心认罪,留这些文书又是什么意思?”

曹彬说:“我猜测圣上您的意思,回来后,我们几个都活不成了,之所以留下文书,就是要我母亲以后呈上,希望您能放我母亲一条生路。”

不光对皇上及家人如此负责,即便是对下属,曹彬也是仁厚淳朴,丝毫没有官架子。在他管理徐州期间,手下一位小官吏犯了过失,按律应该杖责,但是曹彬只是做了记录,并不实施,直到一年之后方才旧事重提,执行了处罚。

手下人殊为不解:“曹公您真是高深莫测,这么一件小事干嘛拖这么久,其中有何玄机?”曹彬解释说:“当初此人犯法之时,刚刚新婚不久,如果此时获罪,他家里人一定就会认为是刚过门的新妇带来了晦气,之后会不停找她的麻烦,最终将她逐出家门了事,这不是我希望看到的,所以才将责罚推迟了一年。”

更进一步来说,不仅对人如此敦厚,他对万物也一律悲悯。他经常跟别人说:“我自从军以来,杀人甚多,但是从未因为自己的喜怒而擅杀一人。”他居住的地方有些破败,家中的子弟就建议他抓紧时间修缮一下,曹彬说不着急,现在正是冬天,墙壁和瓦石之间有很多蛰伏的虫子,不要伤害了它们。

曹彬此人,可以说是兵家之锋锐与儒家之敬爱的完美融合,上马勇猛杀伐,下马则为谦谦君子,不骄不躁,以仁御下。

大仁义哉,得夫子三昧者,曹武惠公!

王全斌杀降之后,又经过拖拖拉拉的一系列局部战争,全师雄还是没有被打死,却病死在蜀地金堂,之后不久,其余部下就被完全平定,后蜀才算正式属于了大宋帝国。

此时,作为阶下囚的孟昶,日子也不好过,一路拖家带口而来,更被作为战利品折腾一番,以男二号(一号当然是总策划人赵匡胤)的身份,主演了隆重的受降献俘仪式。

虽然待遇不错,被封了中书令、秦国公,但他的亡国之痛,在此时却变得更加深刻,他已经暗自后悔,为何没有风风光光自寻短见?也免得承受这无尽的煎熬。

因为文人的敏感和脆弱,痛苦也就愈加被放大,所以没过几天,孟昶莫名其妙就离开了人世,获得了永久的解脱与安宁。

按照民间艳史的说法,是因为太祖看上了孟昶的花蕊夫人,强行抢入宫中,孟昶心中郁闷,国仇家恨在内心不断翻滚,终于被绿帽子活活捂死。

孟昶之死是太祖所始料不及的,本来这是自己竖起的一面旗帜,一个标杆,如果孟昶能够安分守己过上幸福的小日子,可以作为活生生的教材来说服南汉、南唐甚至北汉,都来归顺大宋吧,跟着赵老大有肉吃!
第四章 两个政治家的失败史(8)
    现在典型死了,赵匡胤很伤心,所以五天都没有上班,而且对遗属极尽安慰赏赐,特别是孟昶他老娘李老太太。太祖特批:“如果想回家的话,随时可以送她回去。”

老太太说:“你让我去哪里?”赵匡胤说:“当然是回蜀地。”老太太摇头说:“我家是太原的,如果能让我回太原最好不过。”

此时赵匡胤心里一阵莫名的激动,几乎就要抓住老人家的手说:“老同志,理解万岁!”因为他正盘算着要解放北汉,老太太的要求几乎就是一个明显的征兆,表示北汉很快就要回到祖国怀抱了!

事实证明,任何迷信活动都是靠不住的,不管头脑如何发热,赵匡胤至死都没有拿回北汉。

不光迷信活动靠不住,老同志也有缺乏诚信的一天,本来说好的回太原,但是李老太太忽然反悔,举酒泼地祭奠了儿子,然后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