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帝王大臣的精神世界:大宋朝的妙人们-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这帮家伙不点不透,赵匡胤搬出赵普的理论:“不是我不信任兄弟们,如果有些利欲熏心的不法分子非要把黄袍给你们披上,你们不做行不行?”
大家这才变了脸色,心想领导智慧就是高,想问题果然深入,挖到根子上了。有些心眼较多的,立刻想起历史界著名的“良弓走狗”定律,吓得大汗淋漓,不停叩头,望老大给指一条明路!
老赵一看恐吓有效,就慢慢坐下端起酒杯,开始慢条斯理地给大家灌输地主阶级腐朽没落的世界观:
人生苦短啊,如白驹过隙,人们喜欢荣华富贵,不过就是想多积累一点钱财,让子孙也有好日子过。不如这样,你们交出兵权,走一走比较大的城市,搞一搞房地产,养几个艺术家,每天饮酒作乐唱歌跳舞,岂不是很爽?另外,我们还可以成为儿女亲家,和谐而不猜疑,上下都平安。
原来如此!大家这才松了口气,三魂七魄吓得到处乱飞,这不是平白无故捡回一条命么,哪里还敢挑剔。噼里啪啦上去马屁一顿狠拍:“圣上您对俺们的照顾,简直就是让死人复活,让枯骨生肉,高,实在是高!”
第二天,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人纷纷上表推说有病,要求解除军职,太祖重重赏赐,让他们出去当节度使,和禁军再也没有关系了。
这就是千古以来被人称道的“杯酒释兵权”,不过这只是个开始,只拿禁军开刀,下面还有续集,就是要对付各地藩镇了。
宋人笔记里,对杯酒释兵权还有一个更夸张的描述。据说一开始,各地藩镇对太祖并不怎么顺从,古文里说的是“偃蹇”。
第三章 匡胤同志二三事(8)
这一天,太祖召集大伙,每人一匹快马,一套弓箭,疾驰出城。到了树林里,太祖下马斟酒,举起酒杯告诉众人:“现在这里没有外人,你们谁要想做官家(皇帝),就来杀我!”
这些地方大员吓得伏地战栗不止,老赵不得不再三安慰,然后正色做思想工作:“你们既然让我做天下之主,就要尽到做臣子的本分,以后不许乖张,好好听话!”
大家叩头山呼“万岁”,尽兴而归。
下马单挑这种事,具有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周世宗柴荣肯定干得出来,赵匡胤为人谨慎,怎么会这样大意?显然是后人的夸张。
经过释兵权之后,侍卫亲军司和殿前司原来的一共九个职位被削成了四个,而且这四个人资质平平、胸无大志。
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刘光义(后来避讳赵光义,改名刘廷让)平庸无能,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崔彦进十分贪财,殿前都指挥使韩重赟只会奉命行事。这样的人掌权,在禁军中当然不能形成很大的影响力。
上面提到了三位,这里重点要说的是殿前都虞侯张琼。是不是看着有点眼熟?对,他就是在前面提到的寿州之战中,拼了命帮太祖挡了一箭的那个小兵。要知道,那可不是普通的箭,史书记载:“车弩遽发,矢大如椽。”那箭一下射进了张琼的髀骨,竟然拔不出来了!
小兵张琼死而复苏,坐起来,满满倒了一杯酒饮下,咔嚓将自己的骨头打断,将箭取了出来,顷刻血流数升,他还是神态自若,果然是条汉子!
不过此人勇则勇矣,却有点头脑简单,史书称其“性暴无机”,性格暴躁却没有城府,构不成威胁,所以赵匡胤才让他担任殿前都虞侯,也算报答救命之恩。
但“性暴无机”这一类人,仕途无疑是凶险异常的,不能因为是太祖的救命恩人,他张琼就可以例外。
当初史珪和石汉卿正得势,张琼十分看不起这二人,把他们斥为巫婆神汉之流。于是他们就污蔑说张琼擅乘官马,收留叛贼李筠的奴仆,而且养了数百人恣作威福,更重点指出:张琼经常对他的前任说三道四、横加污蔑!
他的前任是谁?皇帝的亲弟弟,赵光义!
宋太祖勃然大怒:我兄弟你也敢动!召张琼前来对质,张琼血性汉子,当然不肯承认,当堂吵起来。太祖令石汉卿用铁挝击打张琼,石汉卿这鸟人也是武人出身,得势不饶人,将张琼打得奄奄一息,气息将绝,然后才让御史调查。
张琼如此受辱,存了必死之心,走到明德门,把腰带解下来留给母亲,然后自杀于城西井亭。不久太祖听说张琼家无余财,而且只有三个仆人,这才懊悔起来,知道石汉卿是在诬告,问石汉卿:“你说张琼养了数百人,在哪儿呢?”
谁知道,石汉卿这个死不要脸的顶嘴说:“他所养的仆人,那是以一敌百!”一派无耻的小人嘴脸!
但是赵匡胤还是没有处罚石汉卿,宁可冤枉张琼。单从这件事我们就可以发现,他对手下武将的防范,已经达到“宁可错杀,决不放过”的地步。
大概是这几个禁军首领确实难如人愿,为了更好地打造亲信部队,到了乾德元年(公元963年)二月,太祖想要任命符彦卿来掌管禁军,他不和宰相范质等人商议,直接去问赵普,赵普一听这计划大皱眉头,表示强烈反对!
赵普说:“符彦卿名位已经达到了顶点,岂能再授以兵权?”
赵匡胤哪里肯听,径自签了任命书。朕就这么决定了,你传话吧。
第三章 匡胤同志二三事(9)
赵普扣下任命书,再次返回去。赵匡胤说你还是为了符彦卿的事吧,赵普说不是,然后奏报其他的事,完了之后,从怀里将任命书掏了出来。
赵匡胤一看怒了:“我就知道你小子会这样!你为什么非要怀疑符彦卿呢?我待他很不错,难道你觉得他会对不起我?”
赵普也是被逼急了,张口来了一句:“陛下您为何对不起周世宗了?”言下之意是说:柴荣对你也是荣恩有加,为什么他一撒手人寰,你就迫不及待反了?
这一句一下击中赵匡胤的软肋,他沉默良久,把诏书收了回去。
赵普这一次之所以迫不及待反对,除了“释兵权”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因为符彦卿是时任开封府尹的赵光义的岳父!当然,这句话他没有说破,相信此时赵匡胤已经隐约感觉到了,赵普有另一套想法。
把这些位高权重之人赶出去当节度使,也只是第一步,唐末藩镇割据的弊端教训太深刻了,不能再让他们拥兵自重,形成自己独立的小王国。
所以,各地的节度使们每天早上一起来,就得关心一下中央的政策——新的法律条文层出不穷,一天不学习,搞不好就犯了路线错误,实在危险。
赵普说过,“臣强君弱”是社会动荡的根源,那么就剪一剪各地藩镇的利爪吧,当然要慢慢来,太着急了恐怕适得其反。
太祖两手抓,两手都很硬,在释兵权的同时,削夺藩镇的动作就已经开始。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十月,下令原来由将吏担任的两京军巡及诸州的马步判官改由文人来担任,其任免由吏部决定。太祖这样做,是不是正如后来的光头朱元璋所谓的“马上得天下,马上不能治天下”,要重用知识分子,实施“科教兴国”?
非也!
赵匡胤对文人的态度是很复杂的,一方面他知道治国离不了文化,另一方面,又觉得文化再好,也不能打天下,所以他对文官是一边鄙视,一边大加重用。在一次谈话中他这样说:“任命一百个读书人,即使他们都为非作歹,也不如一员武将的危害大!”
当初御驾亲征去###老流氓李筠,赵普请求随行,赵匡胤嘿嘿一笑说:“赵普也会打仗啊?”还有一次,赵匡胤指着朱雀门问赵普:“为什么在‘朱雀’后面还要加一个‘之’字?”赵普不知是计,恭恭敬敬回答说:“那个‘之’字是语助词。”
赵匡胤小聪明得逞,轻蔑一笑说:“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到后来赵普登上相位,吴越王钱俶为了讨好这位高官,给他送了十瓶子海鲜,赵普也没有在意,只把信看完,东西就放在廊下。这时太祖又出其不意来了,看到瓶子问这是什么,赵普说吴越送来的海鲜,太祖说好啊,我看看。
一打开瓶子,登时两人眼睛都睁不开了,金灿灿亮锃锃的十瓶瓜子金!赵普始料不及,他大惊失色,急忙跪下请罪,说自己不知道是金子,否则早就拒绝了。太祖也是有钱人,随意摆摆手说:“送来了就收下吧。”
末了,又用不屑的口气加上一句:“他还以为国家大事都是你们这些书生做主的!”
设想一下,如果这十瓶金子不是送给赵普,而是禁军中的某个将领,会是什么结局?毫无疑问,斩立决!即便是亲弟弟赵光义身上发生这事,最起码也得流放。
与对文人的放任和轻视不同,赵宋王朝对武将的猜忌与防范简直到了变态的地步。乾德五年二月,有人上告说,殿前都指挥使韩重赟私取亲兵作为心腹,赵匡胤勃然大怒,立刻就要下令杀掉韩重赟。
第三章 匡胤同志二三事(10)
亏得赵普上前代为缓颊劝说:如果因为别人说坏话就被杀掉,以后还有谁敢做陛下的将帅?赵匡胤这才作罢,同样,把韩重赟赶出去当节度使。
韩重赟是谁,他是当初赵匡胤的“义社十兄弟”,遭遇都是如此,赵匡胤对其他武将的防范之严可想而知。
当然,在赵匡胤这一朝,问题不算很严重,因为赵匡胤本人便是卓越的军事家,在军中很有威望,所以他大力钳制的是禁军和节度使,对边将则十分宽容。
但是,赵匡胤的继承者,包括他的宝贝弟弟赵光义,“一蟹不如一蟹”,带兵打仗一塌糊涂(毛主席评价宋太宗:“此人素不知兵!”),所以对边将也是防意如城,带兵的将士在外处处受到牵制,当然军力衰微,不亡也难!
插一句题外话,这个“一蟹不如一蟹”的出处,便是前面提到的陶谷陶学士,赵匡胤一贯对此人不爽,所以从不重用。
陶谷感觉十分委屈,就温婉地提出来:我长期为圣上您起草诏书,功劳也不小啊。
赵匡胤用鼻子笑笑回答:据有些同志反映,你起草诏书,就是把前人的诏书随便改一改,换点新鲜东西而已,在我看来就是“依样画葫芦”。
被诬蔑后,陶谷很生气,但也没办法,只好写了前面那首著名的“葫芦诗”!这首诗不光在国内传播,不久连外人也知道了,包括吴越王钱俶。
后来陶谷作为使者出使吴越,钱俶也是好意,请他吃最大个的梭子蟹,海鲜是好东西啊,陶谷吃得很开心,就问起来:“你们这里还有没有别的螃蟹?”大国使者有要求,哪敢不从,钱俶急忙命人展示很多别的品种的蟹,最后上来的是一种最小的蟛蜞。
陶谷一看蟛蜞的小样,忍不住呵呵笑了,嘲讽道:“真所谓一蟹不如一蟹。”这句话多扎耳啊,明显是讽刺吴越国力日渐衰微,国主一任不如一任。钱俶敏感的心灵受到创伤,但也不敢当面翻脸,赵匡胤虎视眈眈,正找借口出兵呢。
怎么办,不能白白受辱!
钱俶国力弱,但不代表脑子差,眼珠子一转计上心来,吩咐厨子做了一道“葫芦汤”端上去,然后十分诚恳地告诉陶使者:“我们先王在世之时,最喜欢这道羹,这些厨子也不会干别的,就只能有样学样,依样画葫芦做了一点,您尝尝?”
陶谷气得直翻白眼,但也无可奈何。关于大宋使者出使诸小国,还有一些其他的趣事,也还有妙人陶学士的分,说到诸国之时再细细谈。
继续说削藩之事。
天下之事,何者为大?对皇帝之外的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