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朱德的非常之路 >

第6章

朱德的非常之路-第6章

小说: 朱德的非常之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就更加坚定了他到云南去投军的信心。
  当时,中国受到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特别是在中日甲午海战和日俄战争的刺激下,许多爱国青年中流行着一种观念,认为中国要强盛,必须从军事入手,也就是“强兵救国”论。
  朱德就是这一思潮的积极拥护者。
  朱德在离家前,只告诉伯父说:“成都的同学来信说,现如今成都有官费学堂,上学不收学费,还管吃穿,毕业了有事做,我想去报考。”
  伯父听了有些不大相信,难道世上真有这种好事?但又一想娃儿大了,又经了世面。
  他想出去上学,看来拦也拦不住,便不大情愿地说:“那你就去吧!可家里没……”“我知道,家里为我读书欠下了许多债,今后我一定负责还。
  这次出去的盘缠,我有了,是三叔给的。”
  他三叔做小本生意攒了几个钱。
  1909年的春节刚过,朱德就告别亲人上路了。
  这次远行,他没有告诉家人和亲朋好友,连左邻右舍也不知道,以致没有人为他送行。
  离家那天,天还未亮,他就起来收拾行装,仍旧背上他两年前第一次去成都时背的那个小布包,怀里揣着伯母为他煮的几个鸡蛋,双眼满含着泪水,告别了伯父、伯母,走上了那条出山的大道。
  日行夜宿,起早贪黑。
  经过12天的长途跋涉,朱德赶到成都,找到同学敬。
  2月初,朱德和敬结伴,迎着早春的风寒,踏上漫漫的旅途。
  这次千里跋涉远走云南,确定了他一生所走的道路,开始了从士兵到元帅的长途跋涉。
  正是这次远行,将他铸造成了一个职业军人,一个叱咤风云的将军,一个统帅三军的元帅,一个伟大的军事家,一个人民军队的缔造者。
  朱德从成都动身时,身上除了那个从仪陇带来小布包袱外,就是一捆草鞋。
  他就是凭着这捆草鞋去走天涯的,一路上经过嘉定(乐山)到了叙府(宜宾)。
  他们在城里一家小客栈住下后,就去打听去云南的路线,寻找路上的伙伴。
  这天,朱德结识了两个贩运盐巴的“足客”,从交谈中得知他俩打算跟着一队马帮去云南。
  这两个“足客”原来是南部县盐井的盐工,正好朱德去盐井参观过,对那里的情况知道一些,谈话就更多了些内容。
  “足客”说他俩是因为在南部闹工钱,老板勾结官府要抓他们,不得已才改名换姓,流落到此,做起了贩运盐的生意。
  一来二往,他俩和一些跑云南的马帮混熟了,为了有个照应,每次去云南,总是跟着马帮走。
  敬说自己就是南部人,于是越讲越亲热。
  “足客”主动约他们同行,说跟着他们走,既不会走错路,也不会在路上吃亏。
  还出主意说最好装扮成个做小本生意的,一路上也不至于引人生疑。
  朱德觉得“足客”的话很有点道理,扮成个做小生意的人,也完全是为了一路上安全,何况还可以赚几个饭钱呢?他上街买了一只竹背篓,还买了一些针、线、手帕、小镜子、小木梳、牙粉、牙刷、香肥皂和一块防雨的油布。
  第二天清晨上路时,只见朱德头上缠着一条白布巾,背着一只竹背篓,手里摇着一把货郎鼓,俨然一个走乡串村的“小货郎”。
  他们跟在贩盐马帮的后面,离开叙府城,沿着金沙江,在五莲峰的原始森林里,踏着那条古老的马帮商道,艰难地行进着。
  这条古商道,是古往今来中国西南边陲与越南、老挝、缅甸进行文化、经济交流的通道。
  它盘桓在高耸入云的大凉山与乌蒙山之间,蜿蜒在金沙江畔,一边是陡峭的悬崖峭壁,另一边是望不到底的万丈深渊。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二、寻求救国救民之路(4)
商道的两旁古树参天,常年都不见阳光,路上布满了青苔,又湿又滑,一不小心就会滑到山涧里去。
  这里初春正是雨季,阴雨连绵。
  朱德穿着草鞋,背着背篓,紧跟在马帮后面,跋山涉水,在深山老林里转来转去,只有到了晚上住店时,才知道走了多少里,到了哪里。
  头一天,他和敬都像哑巴一样,只是低着头一声不吭地跟着马帮赶路,从天不亮走到天黑,足足走了十多个小时。
  等到天黑时,马帮在一个熟悉的小客栈里歇宿了。
  马帮一到店门口,那两个“足客”就去帮着马帮卸货、卸鞍、遛马、喂草。
  朱德他们也学着人家的样子干起来。
  马帮的老板上来问道:“老弟是第一次出远门吧?以前在哪发财?”“原来在家种田,没有做过生意。
  一路上还望老板多加关照!”
  朱德很客气地回答着。
  “听老弟说话,不像个长跑江湖的人,念过书吧?”马帮老板又问道。
  “读过几天书,也没读出个名堂来。
  为了混口饭吃,出来做点小本生意!”
  朱德不紧不慢地答着。
  “我看你这个人老成,又能吃得苦。
  今天一直能跟上我们,就不简单哟!日后一定能发财!好好干吧!”
  马帮老板觉得朱德、敬真不一般,第一次走长路,没有落下。
  住店了还帮着干活,就夸了他们两句。
  第二天,仍然是天还麻麻亮,就摸着黑上路了。
  朱德他们依旧紧跟在马帮后面缓缓而行。
  就这样,半个月过去了,同马帮的人也渐渐熟悉起来。
  朱德感到与马帮同行,的确好处不少,一不需要问路,二又安全。
  人多势众,就是遇到三五个土匪,他们也不敢下手。
  但是,他总觉得这队马帮不一般,驮得货物也不都是盐巴,一些沉甸甸的箱箱包包、哪个晓得里面装的是啥子?一天,他对敬说:“我看这队马帮不是正经商人,驮的不都是盐巴。”
  敬说:“正要对你说哩!我看到了那些箱子里装的是火枪。
  好几次了,都不让我帮他们搬,都是他们自己人卸的。”
  “我们找个机会摆脱他们,继续跟他们走下去危险。”
  朱德说。
  敬表示同意。
  其实,马帮的老板一路上都提防着他俩,生怕他们是官府的探子。
  退一步讲,不是官府的探子,一直跟着他们走,时间长了也会看出点眉目来。
  夜长梦多,不如早点甩掉这两只尾巴。
  主意打定,到达会泽那天夜里,马帮和两个“足客”便不辞而别,另路单行了。
  天亮后,朱德一看不见马帮和“足客”的踪影,心里明白了几分,也算是一块石头落了地。
  他和敬会心地笑了:“他们倒抢先一步了。”
  这天,又下起了雨,他俩一商量干脆休息一天,问问路,合计一下以后如何个走法。
  因为虽然已进入了云南地界,但昆明还在遥远的前方,少说也有三四百里。
  朱德和敬鼓起勇气,日行夜宿,一路小心,百倍警惕,经鹧鸪街、东川、寻甸、嵩明、杨林、大板桥,终于走到了昆明,他俩高兴得又蹦又跳。
  从1月底离开仪陇算起,4月中旬朱德才到达昆明,历时70多天。
  实在不易呀!他没有坐船,也没有骑马,硬是凭着一双铁脚板和一捆草鞋,穿山越岭,涉水过江,走了3000里。
  这同他幼年在家乡读书时,每天从大到席家匾(相距8里路)来回跑4趟不无关系。
  这双铁脚板就是那时练出来的。
  他在《自传》中写到这一段,却显得很轻松:“我走嘉定(乐山)、叙府(宜宾)、昭通、东川到昆明,全是走路去的。”
  看上去只是淡淡的一笔“走路去的”,却不知这一走就是3000里,这一走就是70天,这一走要过嘉陵江、金沙江,还要经大凉山、五莲峰,穿越原始森林……一路艰辛,难以想像。
  

二、寻求救国救民之路(5)
可以说,他真正饱尝了“吃尽云南苦”的滋味。
  朱德和敬在昆明城内龙井街一个萧姓四川人开的临阳小客栈里住下。
  第一件事,就是给家里写封平安家书,把自己这次离家远行的真相告诉父母。
  他在信里说,家里祖、父两辈人都指望自己支撑门户,指望自己当官,挣钱,使全家从贫穷中摆脱出来。
  老人们的心愿是好的,但根本无法实现。
  眼看国家都快要亡了,救国要紧,没有国,哪还有家呀!所以,现时无法顾家了。
  父母的养育之恩,只求来日报答。
  他还说,家里受旧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别说见到当兵的,就是听到当兵的都反感,总认为是“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
  现在,时代变了,好多热血青年都走上了“从戎救国”之路,是“好铁要打钉,好男要当兵”。
  自己选择的路,这次是走定了,义无反顾,决不后悔。
  第二天,他们去打听报考讲武堂的事情。
  别人告诉他们,讲武堂主要招收云南籍的学生,外省人没有当地老住户和有地位的人担保,是不能报考的。
  后来,敬找到了一位四川同乡,想请他担保报考讲武堂。
  这位同乡是在由四川人组成的新军步兵标(团)里供事。
  这个步兵标驻在巫家坝,归云南新军第十九镇(师)第三十七协(旅)管辖。
  看在乡亲的份上他满口答应了。
  云南地处西南边陲,同当时的法属印度###和英属缅甸接壤,正处于法、英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争夺中。
  法国在宣统初年向清政府要求云南七府矿藏的开采权。
  英国伺机侵略我国边疆的片马等地。
  而滇越铁路的修筑,更使云南的局势岌岌可危。
  清政府为了维护它摇摇欲坠的统治,决心培养一批军事人才,并建立新的军事力量。
  1909年,在云南昆明建立了陆军讲武堂,为新军及巡防营培养骨干。
  同时,还编练新军一镇(师),定名为“暂编陆军第十九镇”。
  夏天,云南陆军讲武堂开始招生,在那位四川同乡的介绍与担保下,朱德和敬报名参加了考试,成绩都不错,他俩都很高兴。
  可万万没有想到,发榜时,敬被录取了,而朱德却榜上无名。
  他前思后想弄不清为什么,按理说,他考的成绩比敬还好,要是他俩中录取一个,那也该是他朱德。
  一连几天,他陷入苦闷之中。
  敬实在觉得过意不去,便带着不安和歉意讲出了其中奥妙。
  原来,他在报名时把籍贯改成了云南昭通。
  朱德从家乡带来的盘缠所剩无几,而他那“从军救国”之梦,还未变成现实。
  但是决心已定,决不能后退,前面就是刀山火海,他也要去闯荡闯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是他从母亲身上学来的不怕困难的精神。
  为了不改“从戎救国”的初衷,未能进入讲武堂,他就降格以求,经那位新军中的四川同乡介绍,补入了新军第十九镇(师)第三十七协(旅)步兵标(团)当兵。
  在填写登记表时,他吸取了上次报考讲武堂的教训,把自己的籍贯改写成“云南省临安府蒙自县”,把原名“朱建德”改为“朱德”,字“玉阶”。
  在新军里,由于朱德的文化程度高,又上过体育学堂,有强健的身体,在入伍后的基础训练中,就取得了优异成绩,很快就担任了队(相当于连)部司书(文书)。
  也正因为他训练成绩突出,又能吃苦,经标统(相当于团长)罗佩金的亲自推荐,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