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民传-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联合国再不会只有美国和苏联的声音了(4)
中国代表团一到纽约就积极展开活动,在大会上亮相,在会下频繁拜会各国代表,这种灵活而不失原则的姿态,赢得了联合国多数成员国的赞许。这些国家也都对同中国代表团接触怀有很高的兴趣,各代表团举办什么活动,也都邀请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因为活动多,代表团的成员们不得不分头参加不同的活动。
在那个时候,中国外交部在对外接触方面有许多纪律约束,像不能与某些国家的外交人员接触,在公开场合不能与他们握手等。比如当时南非种族隔离政权的外交官员、柬埔寨朗诺政权的外交官员……在那个年代,中国明确表态支持阿拉伯人民反对犹太复国主义的斗争,所以也不能与以色列的官方人员握手。
但是在100 多个国家的外交人员聚集、活动密集的联合国,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出现预想不到的情况发生,结果吴建民在刚到联合国不久,就违反了纪律。
一次,北欧的一个国家代表团举行活动,邀请中国参加,吴建民被安排出席。在招待会上,主办方很热情地给中国外交人员介绍到场的各国外交官,吴建民遂与被介绍者一一握手。
当又一位不相识的外交官来到吴建民面前时,主办方介绍道:“这位是以色列国的参赞……”对方随即就把手伸了过来,吴建民迟疑了一下,他想到了外交纪律,但还是和对方握了手,只是什么也没有说。
毕竟有了10 年的外交经历了,布达佩斯时期即使和苏联人在会议上猛“丢辣椒”,会下见面也还握手说话。吴建民觉得这是在外交场合,如果别人伸手你不握的话,那不等于当面打人耳光吗。
活动结束一回到住地,吴建民马上就把刚刚经历的事向领导报告了。当时的领导是代表团长乔冠华,乔冠华听了,笑了笑说:“握就握了吧。”吴建民感到释然,“乔老爷”毕竟比较开通,但自己今后要有规避意识。
很快,吴建民就通过开会时的观察,记住以色列国的常驻代表特柯阿,也认识了南非的常驻外交官。而柬埔寨朗诺政权的常驻代表他早就认识,就是当年西哈努克提出撤馆时,他陪同周恩来总理从午夜谈到凌晨的张岗。
有意思的是,虽然这些人是要尽量回避接触的,但有些人还是给吴建民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特别是以色列国的常驻代表特柯阿,他为同中国搭上关系可谓绞尽脑汁,只要有一点点机会,他就设法向中国外交1971年在联合国与卡塔尔大使。
人员传递出以色列希望传递给中国的信息。
特柯阿很清楚中国人在有意规避他们,平时找不到机会,但在中国代表担任安理会主席时,如果讨论中东问题的话,主席就要见每一位当事国的代表,像埃及常驻代表、叙利亚常驻代表……而与之对立的以色列常驻代表,也必须见,这是躲不开的。
吴建民到联合国后,除了担任翻译工作外,还被划分到政治组,涉及中东问题、南非问题和塞浦路斯问题的会议他都出席。在一次安理会讨论中东问题时主席与当事国代表见面的场合,特柯阿在和黄华讲话临近结束时话头一转,说:“主席先生,下面我想说几句私下里的话。我出生在上海,我至今对上海保持着美好的回忆。我们以色列人愿意跟中国友好。”
就这么几句话,特柯阿就把以色列对中国的态度和希望与中国沟通的信息传过来了,从此也引起吴建民对他的关注。当时以色列同其周边的十多个阿拉伯国家对立,开会时通常是他一个人应对十多个阿拉伯国家的代表。他把他们中每个人论述中的问题、漏洞、错误,都一一记住、一一指出来,用相对应的论据推演一个一个地加以反驳。各种数据、各种实例好像都装在他脑子里,清清楚楚、运用自如,犹太人的精明全都反映出来了。
另外还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就是阿拉伯国家代表谁骂他,他反击谁,毫不留情。而中国旗帜鲜明地支持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也是严词斥责,可他却从不正面反唇相讥。
吴建民记得只有一次,在中国指责了犹太复国主义后,特柯阿做了回应,他不紧不慢地说:“关于犹太复国主义,你们批评我们。但是我要告诉你们,你们中国人不是很尊重孙中山先生吗?孙中山先生当年曾经发电报给我们,对犹太人复国表示支持。这是个事实。” txt小说上传分享
联合国再不会只有美国和苏联的声音了(5)
人们都知道,虽然在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就有人鼓吹犹太复国,但在原属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划出一块,重建以色列国,则是“二战”以后的事,而以色列被联合国承认接纳已到了1949 年5月,孙中山早在1925 年就逝世了,他在世时以色列“国”尚不存在,孙中山给谁发的电报表示对以色列国的支持呢?所以当时在主席台前面就座的周南,马上就发言反驳,指出梯库瓦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
但此事毕竟来得突然,并没经过史料钩稽,周南心里不太踏实,遂马上给国内发电报,请国内立即查一下。外交部在部藏档案里查了一下,发现没有孙中山时期的外交档案,就派人到北京图书馆去查,结果真查到了孙中山确实给犹太人发过一封电报。这说明以色列的调研工作做得非常周密,他们所说确有依凭,而中国方面应战仓促就露出了破绽,显得有些被动。
从这些事上,吴建民感到外交方面确实有很深的学问,外交舞台上几招一过,外交努力的效果、外交官的才具与卓越,立刻就显现出来了。
蒙巴顿方案为印度、巴基斯坦战争埋下隐患/印度制定了“解放孟加拉”的战争计划/中国代表团往来通电通话内容全在美国人掌握之中/周恩来批评代表团固守撤军有失灵活/布托流着泪悲愤地说:联合国是空谈俱乐部/在26 届联大会的后半期,因为印度军队对东西巴基斯坦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秘书长根据宪章第99 条,正式通知安理会,该地区局势已构成对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威胁,巴基斯坦代表也要求安理会就印巴冲突的斡旋解决立即开会。
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间的矛盾由来已久,联合国安理会也曾几度调解两国间的冲突。在历史上,印巴同为英国的殖民地。“二战”后,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和印度人民反帝反殖斗争日益高涨,英国政府不得不向印度移交政权。但是,为了继续控制印度,英国极力在印度各民族、各教派、各党派之间制造矛盾。1947 年6月,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将原英印殖民地一分为三:印度教徒的印度、###教徒的巴基斯坦和王公土邦。各王公土邦自愿选择加入印巴两国,或保持同英国的旧有关系。1947 年8 月印度和巴基斯坦正式分治,但民族、宗教、领土等各种矛盾和分治产生的矛盾却愈益加深,为尔后的战争埋下了种子。
1947 年10 月和1965 年8 月,印巴围绕克什米尔邦归属问题两次爆发战争。
巴基斯坦独立后,其国土却隔着印度被分为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两爿,东巴人口的98%是孟加拉族人。西巴的面积是东巴的数倍,中央政权以及经济命脉基本上都控制在西巴人手中,东巴人几乎处于无权地位。随着东巴经济的发展,东巴人对此种状况日益不满。1966 年,东巴基斯坦人民联盟领导人穆吉布·拉赫曼提出六点自治纲领,要求东巴有更多的自主权利。1970 年,东巴遭到强烈飓风和20世纪以来世界上最大的海啸袭击,20 万人丧生。但巴基斯坦政府对灾情反应迟缓,使东巴人感到自己被抛弃和忽视,加深了对当局的不满,拉赫曼为更多东巴人拥戴。
导致印巴冲突的近因起自1970 年末的巴基斯坦大选。在拥有巴基斯坦一半以上人口的东巴全力支持下,拉赫曼和人民联盟赢得东巴162个议会席位中的160 席。而阿里·布托领导的人民党只赢得西巴四省138 个议席中的82 席。布托在选后单方面宣布自己当选总理,因而引起东巴人的不满,掀起了大规模“不合作运动”,“充分自治”呼声更高,1971 年3 月,拉赫曼宣布接管东巴全部行政权力。
面对东巴的动荡局势,总统叶海亚颁布了军事管制条例,逮捕拉赫曼等人民联盟主要成员,东巴随即发生兵变,在遭到武力弹压后,约900 万东巴人逃往印度,并在印度成立了“孟加拉人民共和国临时政府”。印度政府亦以“东巴难民问题”为借口在巴基斯坦边境挑起冲突,继而制定了“解放孟加拉”的战争计划。为此,印度于8 月同苏联签订《和平友好合作条约》,从苏方获得坦克、装甲运兵车和地空导弹等武器装备,为战争做了充分准备。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联合国再不会只有美国和苏联的声音了(6)
联合国秘书长吴丹预感事态严峻,及时提请安理会注意,南亚次大陆的危机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构成潜在威胁。11 月21 日,蓄势已久的印军,对东巴边境线多处发起大规模进攻;12 月3日,印军又把战火引入西巴,第三次印巴战争全面爆发。
一个国家突然面临被肢解的危机,这个国家又恰是中国在南亚次大陆的友好邻邦,特别是正处在悄然解冻微妙期的中国与美国间的牵线传话者,就是巴基斯坦。中国不可能对这场紧急国际事务处置的遭遇战袖手作壁上观。中国进入联合国,顺理成章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握有否决权,故而初来乍到的中国代表团在此刻的一举一动,成为各代表国关注的焦点。巴基斯坦也对中国推促联合国尽快做出平息战争的决议寄予希望。
从1971 年12 月4 日始,联合国安理会就印度—巴基斯坦问题展开辩论。对如此重大问题如何举措,中国代表团本应及时向国内汇报沟通,可赴美后仓促借住在罗斯福酒店、没有保密通讯设备的中国代表团,只能用明码电报和普通长途电话与国内联系。如此一来,往来通电、通话内容全在美国人的掌握之中。好在对印巴冲突,中、美立场比较相近,但这还是妨碍了代表团与国内的沟通和及时得到相关指示。
战事不等人,在有充分谋划准备的印军攻击面前,巴基斯坦军队节节败退,安理会天天开会由昼至夜。中国代表黄华呼吁安理会“谴责印度政府的侵略行为”。美国的态度与中国基本一致,也不愿意看到苏联通过支持印度肢解东巴,扩展其在南亚次大陆的影响。但呼吁印度与巴基斯坦实行停火、双方军事人员立即撤回自己本国边界一侧的提案,遭到苏联代表雅科夫·马立克的反对。他声明说应该同等对待印度和巴基斯坦,不应因东巴基斯坦的危机而指责印度,印巴战争是巴基斯坦政府的过错引起的。
马立克是苏联外交界的老资格,他36 岁就当大使,1946 年任苏联外交部副部长,是斯大林培养起来的。从20 世纪40 年代到70 年代,他两度共13 年在联合国摸爬滚打,对联合国的各种规则滚瓜烂熟,深知如何充分利用规则实现其外交意图。
吴建民在初入外交界后,就听到过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如何如何的传闻,此刻他对其人有了更直观的领略。马立克这时全力争取的就是拖延表决,一俟印军进占东巴首府达卡,东巴脱离巴基斯坦控制便不可逆转。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