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 >

第6章

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第6章

小说: 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卖力。然而当他拟向德提出宣战时,大总统黎元洪竟然拒绝覆签。是因为美国见日本接触段祺瑞,又改变了初衷,叫黎元洪反对。其实美国和日本都冀期以说服中国参战来增加他们在国际间的在华威信和影响。与此同时,日本早已祺先一着,骤然派军进入山东,占据了原是德国在华的诸项利益,准备于大战后就此取而代之。而且于3月间,又秘密地取得英、法、意、俄四国默许。四国基本上已同意承认日本今后在山东的既得利益,并商好要求日本使中国对德宣战作为交换条件。至此,美国认为,中国若参战将使日本更有利,于是改而要黎元洪主张保持中立,以削弱日本在华势力的扩大。由于美国反复,黎元洪随着变。

  但段祺瑞受日本的承诺所诱,欲藉参战,博取军费。他旨在增强他个人的武装力量。4月,段借名召集「皖系」集团十多省督军进京会议,其实是向黎元洪施压力,终迫使对方在参战书盖了章。可是,5月,提交国会通过时,因议员反对被阻。段祺瑞于是仿效袁世凯当年故技,命手下组织公民请愿团在外叫嚣,务要国会即日通过参战提案。然因恐吓未果,段祺瑞心雄气盛,竟要黎元洪解散国会。黎在原国民党议员以及美国公使允为后盾的许诺下,毅然于5月23日下令免去段祺瑞的国务总理职位,至此「府院之争」达到高峰。段亦立即鼓动各省的督军宣布独立,脱离中央。他自己则于6月2日离开北京转移至天津,并在那里成立「独立各省总参谋处」,继续向黎分庭抗礼。

  其实黎元洪与原国民党那些国会议员缺乏武装力量;与段交恶,无以力抗。此时屯兵徐州的张勋遂主动向黎表示他可代为出面调停。黎即接纳张意,促其带兵入京。黎以为可借张勋来抵挡段,却未料张勋私下另外有所图。

  张勋原是清廷的带兵者;改共和后,继续拥兵。而且以士兵保持留辫来表示对清廷的忠心不改,并同时获袁世凯的姑息及原立宪派人士的赏识。屯兵一隅,伺机而动。从1916年起,以安徽督军之衔,曾多次集各省督军同在徐州会议,一面扩大势力,一面密谋复辟。至1917年,藉黎元洪与段祺瑞二人府院之争呈白热化,遂在徐州与各省督军举行第四次*。又因段祺瑞遣亲信参与,另得德国在幕后说支持,张勋提出复辟帝制,获得出席督军赞同。6月,因有黎元洪的电邀,张率辫子军北上,表面上他是充调停。14日至北京,张即命黎解散国会,继而要黎本人辞职。同时,张自己一面进皇宫参见溥仪密商细节,一面召立宪派康有为等进京安排一切。7月1日,清帝复位。2日,黎元洪逃入日本使馆,并向外宣布自行解职。与此同时,张勋自封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及北洋大臣,亦即把军政大权包揽于己身,并将一批同谋者加官和拜爵。年仅十二岁的溥仪第二次被宣为中国皇帝。满清皇朝又告开始继续,1917年改宣统九年,史称「张勋复辟」。

  然而,致力于共和政制革命的孙中山在上海发表「讨逆宣言」,通电全国起来反对。各地纷纷举行*,声讨这次复辟行动。孙并召集革命党人在其住宅讨论对策,本来曾商得当时海军总长程璧光派遣军舰到秦皇岛接黎元洪南下复职,继续共和,兴师北伐。但黎由于藏身日本使馆避难,日公使拒护黎至军舰而未果。直至7月6日,因当时广东省长朱庆澜派专使及将领陈炯明等抵沪邀孙中山至粤组织新政府,孙遂登舰,并且得程璧光指挥当时海军支持,率员南下。

  但当孙于17日抵达广州时,北京方面已起变化,张勋的复辟崩溃了。因为7月12日段祺瑞已从天津发兵,附和着全国的反帝怒潮,他自封为讨逆军总司令,分兵三路东西并进。7月14日段率领其精锐的北洋队伍重新开入北京,既赶走张勋的辫子兵,并再使清帝溥仪退位。张勋忙遁入荷兰使馆躲命,段祺瑞又轻易地再建共和。

  不过,段在这次重掌北京政府总理职权之后,却拒绝再履行「临时约法」,也不恢复已解散的国会。8月1日他邀冯国璋入京就任代总统;8月14日更以政府名义向德国宣战。8月28日段委任梁启超为财政部长向日本财团贷款一千万元,名为「用于参战」,实则「自扩军力」,为私下意图他日武力统一中国而筹购军备,增强他的皖系部队。

  面对北京这样的新形势,孙中山决在粤组新政府,谴责段祺瑞的这次所谓「讨逆行动」只为争夺权力;并且力斥段的「再造共和」不是「真正共和」。他同时号召已被解职的议员南下,重组新国会,建立军政府,开始他鼓吹的「护法」运动。其实,也因这一连串变化,南北对立面改变了,孙反对的不再是张勋,而是段祺瑞。现时史家多偏向孙,称「护法」运动是进步和倒退的较量。

第1章,第7节:护法无功,军阀争权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第1章,第7节:护法无功,军阀争权

  第1章,第7节:

  护法无功,军阀争权

  由孙中山倡导的那一场史称「护法运动」,是于张勋复辟之后,因为段祺瑞在北京「再造共和」重组政府,但又拒绝再依「临时约法」恢复国会,孙开始以「护法」名义另外在广州组织一个军政府,南北对立,与段抗衡。

  其实,这场运动的发生和变化,都是双方于事件后的借题发挥或因事制宜而加添的美化名目;无论是「再造共和」抑或是「护法运动」,全因针对张勋复辟而起。段祺瑞先在天津起兵,因为他本来是要借张勋除黎元洪,至于溥仪复位不过是一场小插曲,他完全相信要打败张勋简直不费吹灰之力。段祺瑞的最终目的是幻想逐步追随袁世凯后尘,不但企图独掌政权,还要日后雄霸中国。因此,既推翻复辟,又再建共和,实在是等如天赐的最好借口。段本来是总理,是黎免他职位;共和既然恢复,再任总理,也不为过。说到国会,是黎下令解散的;至于总统,黎是自己辞职的。共和再始,段祺瑞以副总统冯国璋接任总统,应顺理成章,属按章办事。唯一分歧是国会怎复会?

  7月,孙中山在上海决定率员南下另组政府,本是要对抗张勋和帝制,因为那时候溥仪已登位。共和被取消,清帝再出现,孙是号召国人起来把张勋的复辟推翻。段祺瑞反而掌握时机先做到这点。孙中山那时在军舰上策划新政府。所以,孙抵达广州时,北京已全改变。唯是西南不变。中国整体大局,重现南北对峙;即是,北洋军的皖、直、奉系控制北方;西南滇、桂两系又再自行宣告独立。不过,孙的武装力量有限,仅赖军阀假意拥护。广州军政府的成立,一方面是部份「非属」北洋军集团的军人欲借孙的声誉联合与段争衡,另方面是「原属」国民党的议员在北京被排挤后才南下投靠响应孙的护法。因此,从8月18日起至9月1日为止,因抵步议员只一百五十人,不足临时国会开会的法定,仅能以连串「国会非常会议」的名义,讨论、起草、通过「*军政府组织大纲」,并依据这份大纲选举孙中山为军政府大元帅,又选举唐继尧、陆荣廷为副帅,负责行使军政府的职权。9月10日,军政府告成立,孙就职时表示:「今日变化,非帝政与民政之争」;同时,又谓:「非新旧潮流之争,非南北意见之争」,「实真共和与假共和之争」。同日,随即选出各部总长:张洪伊掌内务、伍廷芳掌外交、张开儒掌陆军、程璧光掌海军、胡汉民掌交通、唐绍仪掌财政。至于军队方面,由孙以大元帅名义任命李烈钧为参谋总长、方声涛长卫戍、李福林长亲军、章太炎长秘书、许祟智长参军、李耀汉长筹饷、廖仲恺长财政。但获选副帅的唐、陆均缺席。皆因滇系头子唐继尧、桂系头子陆荣廷那时另外各有如意算盘。

  9月29日北京政府以「背叛民国」罪下令通缉孙中山等人;与此同时,广州军政府亦下令通缉段祺瑞及梁启超等,以示对抗;并且对外公布正式向德、奥宣战。

  孙拟以武取胜,组军进行北伐;目标是希望打垮段,冀期达到南北统一。但滇系和桂系所想实与孙不同。

  首先西南军阀假意附和孙的护法运动,只藉此当作为与北方军阀谈判的筹码。其时,唐(继尧)、陆(荣廷)二人旨在联冯(国璋)抗段(祺瑞)。因为,段自从复任总理后,也欲武力统一南北。而北洋集团中,段掌内阁,冯升总统;皖系(段)与直系(冯)亦正展开权力之争。但是北京是段势力;冯因赴京就任,离开南京地盘,诸般不利,反而受制。段是计划用冯在南京的军队出击西南。既可以对抗孙北伐,又可以消耗冯实力。但冯与西南军阀常联络,同时,对南北统一,主「和」不主「战」。

  无奈在段的催迫下,冯命曹锟进军湖南。因为这是南上北下必经之地。直系曹锟的部将吴佩孚出兵之后连打胜仗,乘势而下,西南震动。唐、陆不得不发兵去抵挡。此时段祺瑞抢先机,遣皖系人出任湘督。吴佩孚不服并退军停战。冯国璋随即与西南军阀再讨论南北议和统一。

  在这期间,孙中山的大部时间和精力都耗在筹募军饷和政府职员口粮上。据称,除了身边的几个人,孙这位大元帅命令,百步之外就不灵了。主要因为,无论大小军阀都无意真正支持孙护法。他们清楚,孙一旦成功了,那还容许武人拥兵割据,真共和真*那有土豪?所以,护法运动,雷大雨少,分、合、和、战,各为地盘白耗。

  1918年5月4日在广州的政学派议员与桂系军阀联合召开非常国会,通过「修正军政府组织法案」,改大元帅制为七个政务总裁。孙与唐继尧、陆荣廷、岑春煊、伍廷芳、林葆怿、唐绍仪等入选;孙被排斥,愤然辞职。

  其实这场运动由开始至收场,孙的所谓领导始终有名无实。一是组织上有名无实;二是行动上有名无实。

  先讲国会。孙提出的所谓「护法」,主要是责段祺瑞没有照当年南京政府所通过的「临时约法」恢复国会。在孙看来,这个「法」,就是「宪」。孙心目中的合法性国会,是袁世凯改制前的国会,是宋教仁曾大胜的国会。那时议员之中,国民党占多数。然而,张勋复辟被瓦解后。不满段的再造共和,部份议员响应孙的号召南下,抵步而参与者为数只四分一。若谈依「法」,也不合「法」。所以,国会开会因而易名「非常会议」。同时,在这些议员之中,虽多属国民党员,但经宋教仁扩大改组,党员政治态度分为三派:一、民友派,保持拥孙;二、民益派,主张中立;三、政学派,排孙自立。此外南下议员也非完全从「法」及「宪」去看国是。他们有不满段祺瑞所为,也由于被挤出北京国会,不见得完全衷心同意孙想理。总之品流复杂,政见也颇多样。在广州组成后的军政府,益友派在非常国会掌权。孙曾一度要求他们讨论制「宪」,结果未能实现。孙及后被解除大元帅职是由他们决议。其实孙抵广州以后,一直受到军阀牵制,处境非常被动,事事虚有其表。最突出是,原先主张并支持孙南下另组政府的广东省长朱庆澜被解职;朱所统的军队,一下子全改编。由桂系陆荣廷的部下接管了。当然新政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