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 >

第11章

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第11章

小说: 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24年9月15日至11月3日又再发生「直奉战争」,是第二次,直系打败。这一回吴佩孚曾亲自督战山海关。不过,因为张作霖除了再领兵入关,又联络了皖系的幸存者浙江的军阀卢永祥,及南方军政府的孙中山,并且得到他们同意支持,或是出兵,或是声援,一齐向直系曹锟、吴佩妥出击。这种组合是第二次。战争分为东西两路进行。吴佩孚的江苏军队先与浙江的卢永祥开战,吴胜,卢败;卢逃日本。另一路是,北阻奉军。直系第十一师师长冯玉祥本是领军去打奉系张作霖,但他阵前倒戈之后回师北京。接着,冯玉祥进行三件事 一、把总统曹锟抓了起来,二、把满清废帝傅仪赶出紫禁城,三、电南方孙中山立即北上议和。与此同时,吴佩孚因面对南北的夹击,终于不敌,退向湖南,那时但求自保,就此把北京让给了奉系及冯玉祥。

  由此可见,这些军阀间的战争,口头上是维护法统,实质上是抢权夺地。就以「直奉战争」而论,本就是北方的派系之战,不过南方也间接介入了。因此,直、奉间的胜负,亦影响到南方。譬如,第一次时,奉系败了,因孙曾帮奉,被直系鼓动陈炯明在广州造反,把孙迫回上海去了。第二次时,奉系胜了,又孙亦声援,随即获冯玉祥电邀上北京议和。其实,如果认真分析,这类以夺权抢地的战争,也无所谓正义或不正义。其目标始终是,一、消灭敌对军力,二、瓜分所有权益,不外如此而已。只是,这时的孙中山大概基于过去的错折和失败,也欲采取灵活应对策略,同意北上,姑且谋和。

  因为据冯玉祥后来透露的单方面构想,本是意图以孙中山掌政,以张作霖掌军,若能达成南北统一,便可同创新局。但冯没有想到,孙还未抵北京,他已经失势了。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2章,第3节:孙文逝世,举国同哀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第2章,第3节:孙文逝世,举国同哀

  第2章,第3节: 

  孙文逝世,举国同哀

  孙文自从一而再地南下在广州组军政府以来,一直主张北伐,图武力达统一。其后1925年之北上议和,应该是异数,反其道而行。这好象突然欲急于求成,亦显然对时局作出妥协。因为,他已经两次计划北伐失败了,而且他依靠的力量一再证明,无论来自广西广东,他们最终还是军阀。南北同是一丘之貉,这都是痛苦的经验。所以,到1924年时候,孙中山在改变,一方面是决定联俄容共,另方面是不排除南北和。因为,过去既能与西南军阀谋共事,今后亦能与东北军阀搞合作。在直奉战争前,孙不仅发声明反对曹锟与吴佩孚,并同时联络了张作霖以及段祺瑞。冯玉祥的阵前倒戈是宗意外,孙中山的答应北上亦很仓促。冯10月25日致电孙;孙10月27日就答允。孙对北上议和并没寄望过大。他只认为即使失败,也是一次很好宣传。所以,去得轻松,随员不多。他唯一的议和主张就是呼吁召开「国民会议」,然后希望通过开会,寻求两大对策:一、对内,结束军阀统治,解决中国的统一和建设问题;二、对外,废除不平等的条约,反对外国强权侵略。这就是他动身之前「北上宣言」所强调的中心内容。然而,最不幸是,此行事与愿违;孙最后在北京病死了,南北并没议和。

  孙中山是广东中山人,于1866年,出生于当地的翠享村。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因是中山人,世称孙中山。他曾于1878年随母、兄赴美国檀香山读书。后回香港继续,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随而行医澳门、广州等地。1894年曾至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过变法,但是未被采纳,遂于11月在檀香山建「兴中会」,呼吁振兴中会,提倡革命运动。1895年把总部移至香港,准备在广州起义,因事泄逃亡国外。1900年又潜回惠州筹划起义,又因失败,再次外逃。继在国外宣扬革命。1905年他在日本把兴中会、华兴会、和光复会联合起来组成「中国同盟会」,他任总理,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革命政纲,然后又以「民族、民权、民生」的「三*义」作为实施的指导学说。从那以后,同盟会先后组织和领导十次起义,最后才于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成功地连续占据了武汉三镇开创共和。孙中山自美国返回南京,被推选为第一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就职,宣布国民政府成立。2月下旬满清皇帝傅仪正式逊位,3月底孙让临时总统位给袁世凯,迁都北京,国会改选。同年,同盟会改组而成「国民党」,孙被推举为理事长,声言弃政,督办铁路,党务交宋教仁主持。但宋不久被人刺杀。孙认是袁世凯指使。复出活动,与袁对抗。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逃日本。旋把国民党改组中华革命党,派遣志士回国展开武装斗争,但是未见成效。孙继组革命军,在中国四方分设司令部,与袁世凯政府针锋相对。1915年10月在东京与宋庆龄结婚。1916年袁世凯改称帝,孙发起护国讨袁运动。3月袁被迫撤消帝制,6月因众叛亲离忧愤死。其部众北洋军继续掌权控制北京。孙遂把中华革命党总部迁回上海,随亦归国,到处演讲,呼吁依循「临时约法」恢复国会。继而因有段祺瑞与黎元洪的院府之争,使军阀张勋1917年7月扶出傅仪复辟帝制。于是自7月起孙南下广州组织军政府谋对抗。又军阀段祺瑞随赶走张勋与清帝,控制国会,操纵总统。孙以「真共和对假共和」为号召,提出「护法运动」,并欲发兵北伐。但广州军政府的组成主力是西南军阀。他们其实旨在割据,北伐因而随发随止。然后孙反被排挤了,他失望和气愤地返上海,发表第一次护法失败的讲话,斥责西南军阀亦如北洋军阀,一丘之貉。五四运动期间,孙主要是闭门读书写书,年底着成「孙文学说」。1919年10月,孙把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自任总理,力图再起。不久,北洋军阀阵营发生皖直战争,皖系段祺瑞被打败下台,直系曹锟及吴佩孚大胜,与率兵入关相助的奉系张作霖同把持北京国会。孙亦藉此转机,命粤军攻广州。陈炯明所部连续两次「粤桂战争」终把桂系陆廷荣打败。孙于1921年初离上海返广州,再组政府,二次护法。4月,改称「正式政府」;5月,就职「非常总统」;8月,广州「非常国会」通过孙所提的「北伐方案」。10月,孙欲亲自督师从广西入湖南,然后与直系的江西军队开战。但是湖南军阀赵恒惕及粤军司令陈炯明均被直系派人分化,先是赵恒惕不让孙率军过境,孙遂决定回师广东韶关北上。既搬动大本营,又延误出征期。然后,粤军司令陈炯明有谋叛割据自立之心。他因不支持北伐,已被孙降职贬权,但仍然是陆军部长,并且负责后援军饷。陈吩咐部下故意到财政部去闹事。引孙赶回广州,在处理纠纷时,突然发动军变。这就是炮轰总统府事件。孙逃脱后,登永丰舰,与陈叛军水陆交战近两个月,因北伐军南回被阻,孙才离粤重返上海,于 1922年8月15日宣布其第二次护法失败。这一次的原因,孙责用人不当,因为叛军原亦是革命军。1923年2月,因北伐军终于又能集合南返,重占广州,孙又复回。这次,他重建元帅府,只自称大元帅。这已三建广州政权,仍然是与北方对立。不过,孙亦有大改变。

  1924年1月,孙接受苏联特使的建议,再重组中国国民党,容纳共产党员加入,并且开办黄埔军校,扶助工农。这就是现时史家所说的后期「联俄容共」三大政策。

  1924年秋北方北洋军阀发生了第二次「直奉战争」,因直系将领阵前反戈,回师北京囚禁了曹锟,吴佩孚在腹背受敌下遁退湖南,让冯玉祥与奉系张作霖占北京。冯电邀孙赴京议和,筹组南北联合政府。孙遂欣然北上。

  然而11月2日曹锟被逐下台,暂由黄郛代总理兼摄政。10日孙在广州发表「北上宣言」;15日段祺瑞在北京被推举为「临时执政」;17日孙抵上海,提出召开「国民会议」主张,作为商讨筹组联合政府起步。21日孙离上海取道日本,然后于12月 4日抵天津。当晚孙的肝病复发。

  12月 6日,段祺瑞发表尊重过去与列强所签不平等条约的宣言,企图争取外国支持他充当执政的地位。24日,公布「善后会议」的召开与条例,明显地对抗孙。因为孙所提的「国民会议」的参与者,将是包括各界代表;段推出的善后会议,只安排南北军政界作为邀请出席对象。双方取向不同,未和谈已互骂。31日,孙抱病抵北京。

  1925年1月26日,孙入协和医院施手术后,确诊患了肝癌末期。2月 24日,病危口授遗嘱,由汪精卫代笔。3月11日在遗嘱签字,3月12日上午九时半逝世,享年五十九岁。

  孙的遗体经过防腐,存放于俄制水晶棺。3月19日移灵至北京中央公园内举行公祭,由24日至31日,先后有七十四万六千八百二十三人前往致哀,空前绝后,场面肃穆。悼念活动同时在全国各大城市内举行。4月2日,孙的遗体移存北京香山碧云寺石塔中。1929年6月,再移葬至南京紫金山,其墓地称为中山陵园,碧云寺石塔留衣冠冢。

  孙文,在国民党统治大陆的期间被尊为「国父」;大陆自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后称他为「革命先行者」。不管用何称谓,孙对中国现代革命的贡献深获世人肯定。

  当然,孙的逝世,对当时南北的局面有不同的结果。在北方,段祺瑞与张作霖把冯玉祥摔开,以善后会议推出了新的国会,总统改为虚位,由总理去摄行。在南方,因孙的逝世使南北议和告吹。虽有史无前例的人潮往瞻仰遗容,虽有言词能及的吊唁表尊祟赞誉,中国还是南北分裂的中国,军阀还是抢权夺地的军阀。统一或割据依然是从政之争。于是,广州改组,矢志北伐。孙的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策励着有志者继续奋斗。

第2章,第4节:中山舰变,蒋氏夺帅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第2章,第4节:中山舰变,蒋氏夺帅

  第2章,第4节: 

  中山舰变,蒋氏夺帅

  中山舰(原是永丰舰)的变故事件,是一宗国民党内刻意设计的架祸阴谋,使右派向左派借故进行突然的清除与压制,从而夺取海陆军权。这事件的中心是蒋介石。他在当时表面上还不算右派,属中间份子,并左右逢源。他在此事件中被传是受到攻击的对象,结果,最后是他一人获益最大。共产党员被阴谋计算了,却又宁愿妥协了事,遂使原是国共合作的国民政府军政大权转到蒋手上。

  然而,欲要了解这连串的权力转移,有必要清楚当时的军政架构。孙中山死时,虽曾有遗嘱,但是,对广州的党、政、军都没指定承继人。这就留下不少可钻空子。因为孙于 1924 年第三次在广州组军政府时,不自称总统,只叫大元帅;没有总统府,只设大本营。他北上前,以胡汉民代大元师,以谭延辏吵锞瘛6诠竦匙橹希锸亲芾恚醒胫次嵘栉惫捕娜耍珊弦橹啤;破揖#槭H涡3ぃ沃兮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