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国的黄昏-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可以想见,这些人怎么会对崇祯皇帝抱有感激之情?也许在这些人看来,自己能进入内阁,完全是天意。但不管他们是否有报恩的想法,一年后,他们就通通被崇祯拿下。崇祯皇帝再次用抽签方法挑选阁臣。原本要从会推上来的十一人中抽,但还没有开始抽,这些人就开始互相攻击,崇祯立即让这十一个人滚蛋。
如你所知道的,崇祯换阁臣就像小孩子换尿布一样,频频更换,在崇祯一朝,共有五十个人曾进入内阁,“崇祯五十相”就是这样来的。内阁成员这样换倒也罢了,崇祯还把这种举动施之于六部,刑部尚书一职,他在位十七年,就换了十七人。
。。
怎么会是你(4)
大家这样你来我走,自然不用担入狱的风险。可也正因为这样,崇祯一朝的所有官员几乎都不给他出力,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皇上换掉了。一个朝不保夕的人怎么可能还有心思去工作呢?!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死要面子活受罪(1)
崇祯十五年(1642年)之后,帝国所面临的形势已经非常严峻。在东边,皇太极的军队已经变得空前强大,随时都会对帝国发动决定性的进攻。在西边,李自成的造反大军迅速发展壮大。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的军队占领了山西全境,开始向北京开来。
在这种危急之时,崇祯皇帝召集廷臣商讨摆脱危机的办法。在这个时候想让群臣拿出办法来,也只有他能想得出来。大臣们自然都是束手无策,还是言官们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左都御史李邦华、少詹事项煜、左庶子李明睿等人提出了一个在今天来看是个非常好的办法来,那就是“南迁”和派太子南下监国。
这个时候的明帝国的南方仍旧没有受到任何打击,造反大军有几次想要渡过长江去江南,但并没有实施。如果崇祯皇帝肯南下,或者是,离开北京南下,无论到哪一座城市,他都不会走上上吊那一条路。
当时的李明睿就对他说,如今“流寇”已经近在咫尺,实在是存亡之秋,唯今之计只有南迁。李明睿的意见其实很简单,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崇祯自然不是傻子,虽然他有多疑的毛病,但他很清楚这个意见是正确的。至少是保住性命的唯一一条路。但是,他怕一旦自己宣布南迁,廷臣们会议论他丢国而逃,这是很丢面子的事,他想通过臣下们之口而实行。于是,他多次召集臣下商议。为了维护住自己的面子,他表示坚决拒绝南迁,他壮着胆子跟臣下们讲:“你们平时高谈阔论,如今国家有难,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朝廷分忧。既然如此,我也只好跟社稷一起去见祖宗了。我心已定,请你们不要多言。”
臣下们对自己效忠的这个皇帝真是琢磨够了,也琢磨不透。见皇帝如此说,就懒得理了。既然你想死你就去死吧,我们何苦拦着你。国家闹成现在这个样子,都是你造的孽。我们本想好好地爱国,可你认为国家是你自己的,你不让我们爱。我们又有什么办法呢?
况且,大臣们都知道这个皇帝的脾气,一旦你主张南迁,不管他迁还是不迁,他都会先把你干掉。他认为你看不起他,认为他贪生怕死。
该年二月,崇祯急得抓耳挠腮,李明睿又来了,跟他长谈了一番。李明睿自然知道皇帝的德行,就努力劝说他南迁。崇祯这个人就是贱,你越是要他这样,他就越不这样。李明睿没有办法,只好提出了第二个办法,就是让太子南下监国。
崇祯火了,这是你臣子说的话吗?你让我在这里等死,然后让我儿子去逃命。简直是岂有此理,他坚决不答应,并且用自己十七年的从政经验搪塞道:“我经营天下十七年都搞成这个样子,他一个孩子知道个啥!”
李明睿还能说什么,他真的不明白这个当今圣上怎么会是这样一个鸟样子。你若说他打肿脸充胖子可真是委屈他了。他也想逃走,但就是需要别人来请他走。
有人说,这是他的决策失误。如果这真算是决策的话,那么,他决策上的失误可不止是这一次。就在李明睿建议他南迁不果的同时,有人还建议调宁远城最高指挥官吴三桂入京勤王。先不说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是否能抵挡住李自成的大顺军,只就这一提议本身来看,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办法。
但让他十分恼火的是,这一次大臣们纷纷发言。朝廷内部出现两种意见:一种是以首辅陈演、魏藻德与工科给事中高翔汉等人为首的反对意见。这些人反对的借口跟崇祯不谋而合。如果调吴三桂进京,能否击退李自成还先不待说,山海关外宁远四城肯定要丢却是事实。关外四城在这个时候忽然变得特别重要起来,这些人无非是想把崇祯皇帝逼上死路,他们说,如果放弃关外四城就是丢了朱家祖宗留下来的土地,皇上您怎么能做对不起祖宗的事。
另一种意见则是以蓟辽总督王永吉、吏科给事中吴征麟为首,他们认为,必须要调吴三桂进京。王永吉认为,皇上丢了祖宗留给的土地已经不是一块两块了,仅李自成从河南到这里,整个山西就归人家了,难道还在乎关外四城吗?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死要面子活受罪(2)
一心想把崇祯整死的高翔汉指着王永吉的鼻子道:“你身为蓟辽总督,肯定是贪生怕死所以才出此下策。如果皇上一定要放弃宁远,臣等不敢任其咎。”
陈演立即跳出来和高翔汉一起想把崇祯整死,唱高调:“一寸山河一寸金,锦州告急,宁远兵万不可调。”
崇祯皇帝拿不定主意了,确切地说,是他被那几个反对吴三桂进京的大臣给捉住要害了。这些大臣也大概知道这个皇帝到底在想什么,其实,他们又何尝不知道皇上想要吴三桂进京。但是,一旦吴三桂进京了,所有曾经反对吴三桂进京的和中立的大臣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太清楚皇上的脾气了。另外,这些人并不相信李自成真能打到北京城下,处在京城里的官僚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外面发生的一切。他们以为北京城是铁桶,满洲人不是来过两次嘛,不都是无功而返!
崇祯皇帝见廷臣意见不统一,又召集科道九卿诸臣会议,继续讨论吴三桂勤王的问题。但是,在许多不相信李自成能打到北京和一心想把崇祯皇帝整死的大臣的努力下,只有几个大臣支持吴三桂回京师勤王。
但对待这几个人的意见,六科不署名,阁臣允议不决。我们疑心,这个时候的崇祯皇帝是不是专制制度下的皇帝,他一直想要这些人说话,他一心想在苍天和祖宗面前得到最民主的决议。可是,在大臣们纷议不决的情况下。你为什么不独裁呢?
该独裁时不独裁,就在他等着大臣们的决议时,李自成已经向北京逼近。三月初,造反大军已到达宣州府城下,京城危在旦夕,城内人心惶惶。面对这种局势,京外督抚大员都认为调吴三桂进京是唯一之计。崇祯皇帝在这个时候总算英明了一把,立即调吴三桂进京。可惜,一切都晚了。
吴三桂还没有到达京城,李自成就打进了北京。崇祯皇帝上吊了,临死前,他还认为李自成是个十恶不赦的大混蛋,因为是李自成逼他把脖子伸进圈套里的。
可他还是忘记了一件事,如果不是他爱面子与满洲人的议和没有结果,他怎么可能走到今天这一步。
我们知道,努尔哈赤让满洲崛起,但他并没有让满洲拥有问鼎中原的实力。他死后的皇太极也并没有做到这一点,早在崇祯元年(1628年),袁崇焕就在崇祯的默许下与皇太极谈判。皇太极像个小孩子一样的高兴。因为在这位满洲人看来,目前的他只想要点银子发展自己,若说真的想进取中原,他似乎并没有想过,确切地说,是他不敢想。过不久,袁崇焕被杀,与清议和之事从此再也无人提起。
崇祯十五年(1642年),松山决战后,明帝国失去了关外四城,宁锦防线最后崩溃。辽东宁前道使石凤台提出要与清“讲和”,崇祯皇帝听到后,沉思了一会儿,突然大怒,将他扔进了监狱。过不久,大学士谢升嘱咐家人好好生活,抱着进监狱的心理跟崇祯讲:“石凤台的提议很好啊。如今,只有给满洲人银子让他们安静下来,我们才能专心剿‘流寇’。”
崇祯皇帝沉思了半天,但并没有把他扔进监狱。他找来兵部尚书陈新甲,陈新甲立即哭着跟他说,如今松山、锦州两城被困已久,如今兵力不足,无法增援,只能议和了。
崇祯皇帝依旧沉思,突然就说道:“这件事就交给你去办,你放心去办,不要管我。”
陈新甲也是个笨蛋,他对当今圣上的脾气一点都不了解。这件事如果办好了还可以,一旦办砸或者是没有办出个所以然来,他肯定就倒霉了。
陈新甲临走之前,崇祯皇帝千叮咛万嘱咐,一定不要让朝廷诸臣知道。陈新甲还没有感觉到危机,很郑重地去沈阳跟皇太极谈。皇太极就是想要点银子,并且重申了“七大恨”精神。
谁知,这一消息立即就被朝廷诸臣知道了。特别是当言官们知道了这件事后,把爱国热情发挥到了极致。他们强烈要求陈新甲认罪,崇祯皇帝就下诏斥责陈新甲。陈新甲这个傻瓜居然不服,他认为这是皇帝允许的事情,我非但没有功劳,还被你骂了一顿,这是什么道理。崇祯皇帝一听到他的申诉,立即把他逮捕,并且在该年九月将其斩首。从这以后,议和告吹。该年十月,皇太极大举进攻明军。
死要面子活受罪(3)
可以想见,如果与满洲人议和成功,明帝国就避免了两线作战,情况肯定会大不一样,即使不能挽救帝国的灭亡,至少可以延缓灭亡。
这种推卸责任完全是由崇祯的自尊心引起的,我们实在弄不明白,面对一个残破不堪的朝政,一个皇帝到底有什么面子抹不开。
而正是这种抹不开,让他提前把帝国送进了坟墓,他自己也在煤山的一棵树上去见了阎王和祖宗。
可爱的崇祯帝(1)
崇祯皇帝有他暴戾的一面,但也有他可爱的一面。这种可爱之处如果在一个普通人身上会成为被人喜欢的资本,但在一个皇帝身上,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甚至在外人看来,还是迂腐乖张。
崇祯皇帝登基后,对老百姓很不在乎。有人说他不知恤民,对老百姓加征不断。但是,这些人是否想过,崇祯根本就没有想过对老百姓的加征是错误的。况且,当时的形势只能让他从老百姓身上拿钱。
这就好像一个人想去钓鱼,而不在乎蚯蚓的死活一样。可爱的崇祯皇帝根本就没有把老百姓和他抵抗清兵、剿“流寇”两件事联系上。他一直以为这是两码事。
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才在万历年间的五百二十万两的辽饷上又加征了一百四十万两。随后,他又根据杨嗣昌的建议增加了剿饷与练饷。但他当时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就按照你的意思去做吧,让老百姓辛苦一年。”
老百姓辛苦吗?他当然不知道,老百姓在自己家门口就开始了吃同类的尸体,吃同类的尸体是够辛苦的。一般人很难下得了口,大概吃人肉的人都是闭着眼睛,皱着眉头吃的。
可按照他的解释,老百姓辛苦一年后,又接着辛苦起来。到了崇祯十二年(1639年),仅练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