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少林禅机 >

第42章

少林禅机-第42章

小说: 少林禅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伽罗觉得自己想得太简单了。奸相虽除,党争未已。
  看来,眼下,京朝这地方仍旧还是待不得!
  夫妻商定:此番,不管丽华是否被聘为太子妃,杨坚依旧还是继续远离朝廷权力中心,外戍避祸为上策。
  两口子正小心度日之际,再没料到,陛下竟诏敕邓国公、太傅窦炽,蜀国公、太师尉迟迥,申国公、太保李穆,郑国公达奚武四位朝廷###,前往随国府为当今太子隆重求聘杨丽华为太子妃,并拟定了来年秋天九月正式迎娶皇太子妃入主东宫。
  皇家聘礼丰厚惊人!
  两家儿女亲事定下后,作为儿女亲家,陛下召杨坚入宫,并赐以御宴。君臣闲聊时,陛下露出欲留杨坚在京朝任职的意思。
  杨坚不管陛下本心如何,仍旧委婉推辞:“陛下,臣三代蒙受隆恩,今又贵为皇戚,唯应恭上礼下,为陛下和大周社稷效犬马之力,方能报浩荡皇恩之些微。故而,臣恳请陛下恩准臣依旧外戍一方……”
  武帝暗叹杨坚的明礼,于是,欣然诏准杨坚依旧任随州总管并都督诸州军事。
  这年秋冬,陛下正式颁诏:当年江陵之战所获江陵百姓俘虏,凡被充为大周公私奴隶者,全部赦放为民。
  伽罗记起了当年在太学读书时,众位同窗在长安街头争相观看十万江陵俘众的情景来。还在少年时代的宇文邕当时曾说过“既然江陵已经归属我土,这些人自然也应归属我国百姓之列。像眼下这般,将大批俘虏沦为公私奴隶的制令,迟早得废除”的话。
   。。

第二十四章 围魏救赵(2)
转眼十几年过去了,当年的随国府也被赏赐几百男女奴俘。他们在随国府做了十几年的奴隶,当年十来岁的孩子,如今也成了中年人。当年的壮年人,如今已是年迈之人。
  伽罗命家将把他们叫在一处,一一询问,有愿意回老家江陵的,随国府赠以路费盘缠。无亲友可投靠者,随国府便在邑地上统一修屋建房,使他们像其他普通邑户一样种田为生。有老迈残弱者不能自立者,伽罗辟出房屋补济,使其相互关顾,安度余生。
  伽罗更未曾料到的是,诏敕释放江陵俘众不久,武帝诏敕伽罗的诸位兄长或是恢复旧职,或是晋迁新职,加增邑户。
  这份诏书中,竟明白地冠明“以功臣之子而征拜”独孤信长子独孤罗为楚安郡太守,次子独孤善恢复魏宁县公,三子独孤穆恢复文侯县侯,四子独孤藏为义宁县侯,邑各一千户;五子独孤顺为项城县伯,六子独孤陀为建忠县伯,邑各五百户……
  “功臣之子”四字,虽对当年旧案未着一字,却分明已为父亲昭了雪、洗了冤。
  伽罗暗叹:看来,大姐夫明帝当初选对了国储,当今陛下宇文邕堪称一介明主……
  齐王、王轨等奏禀剪除杨坚之计未成,见陛下仍旧决定聘定杨坚之女为太子妃,一时也无计可施了。
  此事过后,王轨上朝时见到皇太子,发觉太子对自己的神情骤然冷淡阴沉了许多。
  王轨与齐王、宇文孝伯、尉迟运几人琢磨着,看来,他在陛下面前奏报太子“非社稷主”一事,已有人将话传到太子那里了。
  见太子这般锱铢必较,心胸狭隘,而且近些时日以来,越发与郑译等一帮人过从甚密,几人越发认定这个嗣主难以担当朝廷社稷之重。
  他们思量,像这般,太子每天被郑译等人围着,将来一天入承大位,他们几人的性命是小事,顾虑若朝国社稷也因此毁在他们之手,岂不令人忧心。
  几人寻思了一番,觉得眼下想要陛下废除太子另立别人,也是行不通的事。末了,众人议定,请太子宫正宇文孝伯奏明陛下,使陛下设法调走太子身边的郑译等一帮小人,辅之以贤德之臣在东宫,近朱者赤,想太子远离郑译等人,日子久了,为人处世,好恶亲疏等,自然会有所改变的。
  宇文孝伯与陛下是同族。当年,与武帝正好同年同月同日出生,宇文泰闻知后十分喜欢,打小便把孝伯收养在自家府第,延请境内名师大儒,令孝伯与武帝、齐王等诸多子侄们同窗修习,相学相长。
  也正是这个缘故,孝伯、王轨、尉迟运等人与齐王和陛下自幼交好。而郑译、王谊、长孙览等曾在杨家学堂读书的诸多同窗,与杨坚自幼交好。
  孝伯天性沉正直言,自被武帝拜为太子宫正后,也发觉太子与郑译、刘昉等人亲密无度。虽说他也曾对太子有过谏议,因见太子不仅不肯听从,反倒面露烦恼,也只得作罢。
  为了社稷未来,孝伯思虑一番后,对武帝直谏:“陛下,皇太子四海所属,眼下德声未闻,志业未成,臣为东宫官属实有失责。臣请陛下妙选才学德行上乘之人,为太子之左右和师友,从而调护圣质圣德,使太子有所进取。如或不然,恐悔之不及。”
  知子莫如父。
  武帝岂不清楚自己这个长子并非隐忍含蓄、雄心远大之辈?今闻孝伯奏报太子的不足,思量只因早年自身不保,并未顾得上及早教导太子,而遍视诸子当中,太子身为长子,虽说才志平平,然而其余诸子更在幼年,眼下,他实在看不出哪个比太子更有些出息的。
  因心中烦闷,又无良策,便有意回避话题,转而夸赞孝伯:“唉!郡公之性情耿直,勉力奉公,颇有家风。”
  孝伯见陛下转了话题,又道:“臣请陛下多选品行端正,才学丰富者伴随太子左右,以促太子早成大器,愿陛下三思。”
  武帝道:“品行端正,才学丰富,朕尚未见有超过郡公者。请郡公勉力而为,全力扶持太子吧。朕可另再请尉迟运为右宫正,郡公文经过人,尉迟运武略优异,二公一并辅佐教导太子,朕又有何不放心?”
  

第二十四章 围魏救赵(3)
孝伯不似王轨的性情耿直,说话点到为止,也不好再说得更明白,见陛下这般安排,无奈一笑作罢了。
  皇太子宇文赟与郑译的交好,其实原也是颇有缘故的:十几年来,郑译一直在陛下的幕府效力,他是看着太子长大的。郑译虽性情中有轻浅的一面,却也有着文人的单纯和童心,太子幼年之时,便常领着太子在园中玩耍。又因郑译儒学和音乐过人,奸相宇文护擅政期间,郑译与陛下虽不谈朝廷军政,却也常与陛下琴棋书画、谈古论今,为陛下排遣了许多的抑郁。而太子从小也喜欢听郑译弹琴吟咏,小小年纪便跟郑译弹得一手好琴,会背许多古诗。
  六艺之中,琴弈诗歌毕竟占了两项,为时下君子必不可少的修身养性之术,陛下自然喜欢。
  当初太子还未被册为太子之时,获悉郑译与自己一直心仪的丽华的父母杨坚、独孤伽罗两人是儿时同窗,情谊笃好,爱屋及乌,越发亲近了。闲暇时,总爱向郑译打听太子妃丽华喜欢读什么书,抚什么琴曲,平时性情如何,好恶什么,等等,郑译自然是知无不言。
  有时,太子得了什么稀罕东西,想私下相赠时,又不好贸然到随国府去见,便会托郑译悄悄捎出宫去,赠与丽华。
  郑译自然乐意效劳。
  陛下亲政之后,以郑译的过人才学而任为太子东宫宫伊,希望太子能跟他实习六书和音乐。太子少年顽皮,越发与为人随和幽默的郑译彼此投机了。
  然而,在王轨等人眼中,郑译统不过是一介胸无大志、只会弹琴歌赋的酒徒罢了。一国储君的太子竟与他这样的人物亲密无度,物以类聚,只怕太子也将成为他那样的浅薄之人,因此才心生嫌忌,并对社稷的未来忧患。
  这年早春二月,西部边境急报发至京朝——吐谷浑结集数千兵马进犯大周边境,眼下已越过西倾山,扰犯渭、河二州边地百姓,掳掠人口牛马,请陛下援兵###。
  太子册定以来,武帝为使其亲历军政,率部巡视时,便留太子监国,实力理政。这次吐谷浑犯边,武帝希望皇太子能亲历一番兵事,故而,特意诏命他率军前往平敌。
  此番太子出征,武帝专门委派了宇文孝伯和大将军王轨二人同辅太子。诏敕军中进退兵事,俱由孝伯和王轨二人决断。主帅太子只是坐镇而已。
  接到父皇诏命,太子实在兴奋难抑!
  前些日子,有人曾对太子透露,说父皇当着诸多王公的面向有“文死谏”之称的东宫官属乐运询问自己的才德心智,乐运评价自己乃中平之人。他闻知此事后,甚是不乐。自从父皇母妃为他聘定心仪已久的丽华妹妹为太子妃以来,他便一直想着怎么才能做出一番大事来,让丽华妹妹和世人看看,他宇文赟并非一介庸才!
  因而,此番父皇命他率兵平敌,他决计要沙场建功,大捷而归!
  兵发之日,太子率一万二千大军,告别了父皇和文武百官,一路意气风发,一路朱轮叠鼓、旌旆猎猎地向吐谷浑挺进。
  此番西征,除了左右帅帐禁卫,太子特命东宫宫伊郑译、皇甫绩、刘昉、王端等诸多亲信属僚随军西发。一路之上,太子召郑译与他共乘帅车,两人兴致勃勃地谈兵论将,一心要荡平敌寇,建下奇勋。
  太子哪里知道,王轨和宇文孝伯见太子不知尊卑,竟与属下同车而行,早已看不上眼了!
  在他们的眼里,一国储君,天生尊贵,即令是在少年儿时,也应是不苟言笑,沉稳有度才是。像武帝当年,从不轻易与人言笑游戏。而如太子这样,本为一国储君,却与左右侍读、宫伊之流如此亲密,根本就是不知尊重!
  宇文孝伯和王轨原以为,太子此番第一次率兵去国,身负重任,本当懂得主动向二人讨教平敌之策。这样,他们也可乘此点化辅导于他。谁知,离了京师,太子越发与郑译等一帮无功无德的文人没日没夜地黏在一起,白日同乘一车,夜晚歌舞宴饮,越发令他们郁闷了。
   。 想看书来

第二十四章 围魏救赵(4)
可笑的是,一向自诩博古通今、遍读诗书的郑译,竟不知像吐谷浑、突厥这些游牧部落,素来就有“避其锋锐、不羞败走”的灵巧战术,见大周太子所率大军压顶而来,迅速退回自家大本营伏埃城去了。而郑译把敌军的退避之术,竟认作是溃败奔逃,对太子满嘴胡说什么“此乃以不战而屈人之兵,实为天下用兵之最高境界”,又要拟捷报上奏京朝,说什么“太子率大周威武正义之师,大军未至,便惊得敌兵溃败狂逃三千里”,弄得太子一时也飘飘然起来。末了,书生气十足的郑译竟然还想向王轨借调军乐,演练他所谱写的军阵新曲,被王轨着实讥嘲了一通。结果,王轨反被郑译的伶牙俐齿损得恼羞成怒,若不是众人拉住,早已出了大事。
  王轨越发一肚子怒气了。如此,倒把气撒在了太子身上:非要看看,郑译能为太子出什么奇兵之计?又见太子也不来主动商议兵事,便也故作糊涂,不主动提出用兵之事。
  如此,一连半个多月过去了,郑译清知,恐怕那王轨已把对自己的恼恨转嫁到太子身上去了。心下着急,询问太子,是否该主动出击?太子也感觉到了事情不妙,可惜父皇此番将兵事大权尽付与王轨、孝伯二人,自己竟然无法直接指挥兵事,于是,只好硬着头皮来找孝伯。
  孝伯正要说话,却被王轨拦住了话头:“太子乃一军之帅,以太子之见,敌兵既退,我军又当如何?”
  太子一时噎在了那里。
  王轨见太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