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浪漫弹指间 >

第7章

浪漫弹指间-第7章

小说: 浪漫弹指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虹▲桥▲书▲吧▲BOOK。  
第15节:浪漫弹指间(15)       
  王渔洋在京为官时,曾经数次向徐夜索取诗稿,意予刊刻,但终不能得。徐夜死后,他将自己收集到的200多首诗付梓,并为之写序。这是一个诗人对另一个诗人最朴素的情感。     
  第五章 传说或真实     
  一个地方与一个传说     
  在博山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一个传说……     
  相传远在周朝,博山城郊西南境内凤凰山下住着一户姓郭的人家,老两口膝下一男一女,给儿子定下了青州颜家庄的一门亲事,未过门的媳妇就是颜文姜。她十五岁那年,丈夫得了重病,危在旦夕。那时,当地盛行娶亲冲喜的风俗,为用娶亲喜气,冲掉儿子的病魔,救活郭家郎,狠心的婆婆硬是用一乘花轿把颜文姜娶过门来。成亲之日,颜文姜的丈夫面色苍白,奄奄一息,卧床不起,无奈,她小姑子手抱一只大公鸡代替哥哥与颜文姜拜堂。可是〃寅时娶进颜氏女,卯时病死郭家郎〃。可怜的颜文姜清晨娶进郭家门,喜服未解,刚过了一个时辰就做了寡妇。新婚丧夫的颜文姜,生性勤劳善良,贤淑孝悌,她念及公婆年迈,小姑年幼,自己不支撑这个家,叫老人小姑怎么办?不管怎样,〃好女不嫁二夫〃,不能闪得他们树倒无荫。颜文姜不光心地善良,而且既能干又勤快,她上侍候公婆,下照看小姑,上炕剪子下厨刀,给一家人夏做单衣,冬缝棉袄,做了吃的烧喝的,从早忙到晚,夜里还要推碾拉磨到五更。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苦苦地操劳着,也毫无怨言。但她的婆婆并不因此而感激她。相反,她认为是颜文姜〃妨死〃她儿子,骂她是〃丧门星〃,处处给她白眼,对她又狠又毒。小姑子好吃懒做,百般刁难,挑拨事端。颜文姜默默忍受着一切,家务却从不怠慢,只是思念远方的家人。有一天,颜文姜的娘家托人捎口信,叫她回去看看。当着捎信人的面,公婆不好阻拦,只得勉强应允,却提出了放她走娘家的条件:早晨去,晌午来,捎带做出七双袜子八双鞋!这分明是在刁难她,从凤凰山到青州的颜家庄,往返少说也得走四十里山路,还要做七双袜子八双鞋,简直是把她往死路上逼!但她思家心切,生怕婆婆变卦,还是一句怨言也没有地答应了。于是,她爬山越岭,汗流浃背地赶回娘家。见了爹娘,顾不得说上几句贴心话,就开始两手不停地做鞋袜。左邻右舍,亲朋好友都帮忙。但晌午已过,天黑前还得赶回婆家不能误了做晚饭,她只好带着做好的七双袜子七双鞋,匆忙往回赶。婆婆一看少做了一双鞋,抓住这个把柄把她狠狠地揍了一顿。那时,凤凰山水源奇缺,喝甜水要到三十华里以外的石马村去挑。她婆婆怕她在挑水的路上偷懒,出了个坏点子,特意给她制作了两只尖底水桶,使她在路上连一点休息的机会也没有。为了一家人能喝上甜水,每天天刚放亮,她就起床去挑水,不管是三伏酷暑,还是数九寒天,狂风暴雨,也照常去挑水,山路崎岖,历尽磨难。有时不小心半路上摔了跤,不好交差,还得重返另挑,吃了数不尽的苦和罪。一天,太白金星云游路过此地,见颜文姜爬山越岭挑水受尽艰辛,好生怜悯,就用神鞭暗暗在路上戳了许多喇叭形小坑,不大不小,不深不浅,正好能放下两只尖底水桶,好让她放下水桶暂时歇歇。有一次,太白金星变成一位骑马的老汉在路上试探她,求她赐水饮马。颜文姜答应说:〃行,前面这桶水是公公婆婆喝的,后一桶俺走路带上了灰,不大干净是我喝的,你就用这一桶饮马吧。〃太白金星深被文姜感动,就将马鞭子送给了她,嘱咐道:〃你回家把这鞭子挂在水瓮里,啥时候用水提提它就有了,侄要以瓮满为限,千万不要提过头,不然就会水涌成灾。最好不要让别人知道。〃说完,一阵风吹过,老汉和马飘然而逝。颜文姜得鞭回家照做,果然灵验,而且水质更为甘甜,此后,免除每日爬山越岭汲水之苦,侍候公婆一家也格外勤快。可是,颜文姜一连几天未出门挑水,家里还照常有甜水喝,引起了婆婆和小姑的疑心,他们为察看究竟,就假装关心颜文姜说:〃你爹娘岁数也不小了,他们都想你了,你明天抽空回去看看他们吧。〃第二天,颜文姜侍候公婆吃完了饭,里里外外都拾掇好,高高兴兴地出了门。她前脚走,婆婆和小姑后脚就到饭屋里,东翻翻,西看看,什么稀罕东西也没有。当他们揭开水瓮盖一看,见一条脏乎乎的马鞭挂在水瓮里,非常生气,一气之下顺手猛地往外一拽,扔在地上,就在这时,只听〃轰隆〃一声山崩地裂的巨响,水瓮内冒出一股大水,顺着瓮沿往外倾涌,翻着浪头朝院子冲去。这工夫颜文姜刚走出不远,听到〃轰隆〃一声巨响,她知道出事了,便拼命奔回家中,只见公婆、小姑子都被水淹到半腰里,正在直喊〃救命〃。她毫不犹豫,当即左手拉起公公,右手拽着婆婆,用脚挑起小姑,一屁股坐到瓮上,用身体堵住了水眼,制住了狂涌的水流。公婆小姑得救了,群众也没有遭殃,颜文姜从此坐化为神。在她坐着的地方流出了一股甘甜的泉水,后人便将这一泉源称为〃灵泉〃,在泉上又建起了一座颜文姜孝感灵泉庙,而这流淌的泉水便是今天的〃孝妇河〃,〃孝妇河〃附近兴起的村落便称为〃颜神〃,就是今天博山的前身。传说到了唐朝初年,唐王李世民率大军东征。一天,路经此地,三军长途跋涉,人困马乏,到处寻找水喝。当时这里四处人烟稀少,十分荒凉,大家因为找不到水源一筹莫展,忽然从南面来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慈眉善目,满面笑容,身着蓝粗布衣裙,左手提个四鼻水罐,右手拄一根龙头拐杖,好像特意送水而来。唐王见了水,端起罐子,咕嘟咕嘟一气喝了个饱。喝过以后,罐子的水还是满满的,于是,他又传给将士们喝,三军将士挨个喝饱后罐子里的水照样满满的。唐王感到很惊讶,心里揣摩:一定是神仙下凡相助,才要拜谢,老婆婆却已无影无踪。唐王立刻派人打听,得知这地方有个孝妇叫颜文姜,秉性勤劳贤淑,孝敬公婆,治服了洪水之患,救活了一方人的生命,人民感念其恩德,所以就在当地建立了〃颜奶奶庙〃,四时香火不断。唐王听了以后,立刻许愿东征胜利归来,给颜神塑金身,建九十九间无梁大殿。后来唐王便在神头建了九间斗拱承攒的无梁大殿。雕梁画栋,古朴壮观,唐王还亲笔题〃孝妇祠〃三个大字,制成金字大匾,悬挂于山门的上方。在以孝治天下的宋熙宁年间,又进行了重修,并改称为〃颜文姜祠〃。博山因颜文姜得名颜神、颜神店、颜神镇,直到1734年(清雍正12年)始建县制,取名博山。孝妇河也因颜文姜得名,从古代的笼水、泷水、袁水、孝水到清朝时更名为孝妇河,可见颜文姜、孝妇河、博山已经融为一体。         
※虹※桥※书※吧※BOOK。  
第16节:浪漫弹指间(16)       
  同一个传说的N种说法     
  颜文姜确有其人吗?     
  她的传说在若干古籍中有着不同的记载,最早的当属晋代郭缘生所著《续述征记》一书:〃梁邹城西有笼水,云齐孝妇诚感神明,涌泉发于室内,潜以缉笼覆之,由是无负汲之劳。家人疑之,时其出,而搜其室,试发此笼,泉遂喷涌,流漂居宇,故名笼水。〃此时,齐孝妇尚无名无姓。到了南北朝时陈文帝天嘉年间(公元560…567年),顾野王《舆地志》始有〃颜文姜事姑感得灵泉生于室内〃的记载。至此,齐孝妇才有了颜文姜这个名字。后来又有唐代李亢《独异志》中的记载:〃淄川有女曰颜文姜,事姑孝谨,樵薪之外,远汲山泉,以供姑饮。一旦,缉笼之下,涌泉清冷可爱,时谓之颜娘泉。〃元代地理学家于钦所著《齐乘》载有:〃齐有孝妇颜文姜,事姑孝养,远道取水不以寒暑易心,感得灵泉生于室内,文姜常以缉笼盖之。姑怪其需水即得,值姜不在,入室发笼观之,水即喷涌,坏其居宅。故呼为笼水,今孝妇河也,出益都县颜神镇孝妇祠下。〃这段文字成为后人谈起孝妇河与颜文姜时引用最多的一句证据。后来,颜文姜的故事愈传愈广,愈传愈具体。但在所有地方志的记载中,从来没有把颜文姜当做历史人物来记载的,也就是说,从来没有人考证出颜文姜的出生年月,颜文姜未必真有其人。     
  所谓传说,就是传下来的说法。大凡能够传得下来的说法,真也好,假也罢,大抵是有其道理的。颜文姜是否确有其人并不重要,但她的传说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却像泰山文化一样深远,流传了1700余年仍在继续着。这其中,历代君王的大肆渲染与褒奖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于颜文姜的传说,我更喜欢和信任的,是汪曾祺在《水母》中的描述。他的描述更为客观。他是这样写的……     
  华北很多村里都流传着这样的故事:有一家,有一个小媳妇。这地方没水,没有河,也没有井。她每天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担水。一天,来了一个骑马的过路人,进门要一点水喝。小媳妇给他舀了一瓢。过路人一口气就喝掉了。他还想喝,小媳妇就由他自己用瓢舀。不想这过路人咕咚咕咚把半缸水全喝了!小媳妇想:这人大概是太渴了。她今天没水做饭了,这咋办?心里着急,脸上可没露出来,过路人喝够了水,道了谢。他倒还挺通情理,说:〃你今天没水做饭了吧?〃〃嗯哪!〃……你婆婆知道了,不骂你吗?〃……〃再说吧!〃过路人说:〃你这人……心好!这么着吧,我送给你一根马鞭子,你把鞭子插在水缸里。要水了,就把马鞭往上提提,缸里就有水了。要多少,提多高。要记住,不要把马鞭子提出缸口!记住,记住,千万记住!〃说完了话,这人就不见了。这是个神仙!从此往后,小媳妇就不用走老远的路去担水了。要用水,把马鞭子提一提,就有了。这可真是〃美扎〃啦!一天,小媳妇住娘家去了。她婆婆做饭,要用水。她也照着样儿把马鞭子往上提。不想提过了劲,把个马鞭子一下提出缸口了。这可了不得了,水缸里的水哗哗地往外涌,发大水了。不大会儿工夫,村子淹了!小媳妇在娘家,早上起来,正梳着头,刚把头发打开,还没有挽上纂,听到有人报信,说她婆家村淹了,小媳妇一听:坏了!准是婆婆把马鞭子拔出缸外了!她赶忙往回奔。到家了,急中生计,抓起锅盖往缸口上一扣,自己腾地一下坐到锅盖上。嘿!水不涌了!后来,人们就尊奉她为水母娘娘,照着她当时的样子,塑了金身:盘腿坐在扣在水缸上的锅盖上,水退了,她接着梳头。她高高举起手臂,是在挽纂儿哪!     
  之所以不嫌其烦地引用上述文字,我想说的是,汪曾祺对那个故事的讲叙,剔除了附加在上面的感晴色彩和政治意味,不渲染也不拔高,仅仅是客观地写了一个农村小媳妇的所作所为,描写更客观,更生活化,也更易于让人信服。在汪曾祺的心目中,〃这个小媳妇是值得被尊奉为神的。听到婆家发了大水,急忙就往回奔,何其勇也。抓起锅盖扣在缸口,自己腾地坐了上去,何其智也。水退之后,继续梳头挽纂,又何其从容不迫也。〃         
▲虹桥▲书吧▲BOOK。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