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青春三几年 >

第20章

青春三几年-第20章

小说: 青春三几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01的电费最为吓人,刘傍晚说他的电脑不可能产生这么多费用,认定有人趁他不在偷用和李中天的电脑,无论如何要大伙凑钱,因为这事宿舍大吵了几次,后来刘李两人轮流守了一段时间没能捉到现行,只好从师兄处学来设置密码,把系统锁起来,关系好的才告诉。最为神奇的是连波波的“摄像头”也能设置密码锁起来,这样一来,大伙纷纷向家人要钱配电脑。一个月后买电脑的人越来越多,电费水涨船高,成了大问题。

  刘傍晚说每台电脑装一个电表。

  李进财说他们宿舍早想过了,并不可行,因为电表价格本身就不菲。大家都同意,但真到掏钱谁都不愿意,和开学时订书的情况一样,当李进财把书订回来,根本没人向他买,最后亏本退回。再说,学院收的电费包括了所有用电器,风扇日光灯是常开的,没有电脑的同学也不可能一点电没用,凭什么一点钱不出?协商结果是没电脑的出电费尾数,如此有床位的走读生又不乐意了,又吵了起来。大家叫嚷着要重新分配宿舍。

  宿舍茅盾重重,连矫厚根也开始有意见,他说一次开了一盒饼干请大家吃,没人动手,他说大家吃啊,别客气。还是没人吭声,结果他把饼干放在桌上,到厕所洗手出来,盒子还在,饼干人手一块分光了,从此吃东西他都是偷偷进行,实在忍不住也要等人少的时候才拿出来。

  波波觉得比起201好多了,以前自己在201,根本没有人会当着大家的面拿东西出来吃,更不存在矫厚根说的有东西吃还要假装客气背地才敢拿的情况,通常只要有吃的,大家都是光明正大一窝蜂的抢。李中天和刘傍晚一个为了彰显自己的身价,一个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每次拉大队逛街买回来的东西不能藏起来,所以刘傍晚那怕是内急,遇上打开的食品,都要先拿一块咬在嘴里,然后才进厕所。

  水电本来就是不分家的。学院为了盈利,提供的饮用水都是100度的自来水,男生为得到这点免费的水,还要提着热水壶厚着脸在指定的时间里跑去水房与女生争,饭堂还经常借故柴油用完了不烧水,强迫宿生购买饭堂的水票去领桶装水。为此饭堂送每个宿舍一台饮水机,尽管又旧又黄也没制冷功能,宿管阿姨大部分收入是从宿生购买的水票里提成的,所以恨不能学院天天停水,好让宿生买水票领她的水去洗澡冲厕所。

  即使买了桶装水也会产生问题。譬如一些人晚上没去吃饭,半夜饿了用桶装水来泡杯面,又譬如一些人总是带非本宿舍的人来自己宿舍玩,这些人渴了就在这里喝水,也会喝掉不少水。最为夸张的情况是俞璐认识1班一个叫黄学谦的人,这人经方振兴介绍认识,他是方初中同学,由于喝水量太大,同宿舍的人都排斥他,让他自己单独购水票,于是他自己一个人单独喝一桶。

  重新分配宿舍是不可避免的。

13
每天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离不开电脑,李进财趁机做起生意,他逢人便称自己在电脑城兼职,有需要可以找他购买电脑产品,能拿到同行价。

  他的电脑也是师兄帮手配的,不料配回来第二天就出故障了,来维修的人说是内存坏了给换了一条,后来陆续又出现几次状况,李进财跑了几趟电脑城,电脑知识多了起来,还认识几个卖电脑的人,知道给师兄骗了,师兄为了谋利给他是了假内存。他现在与电脑城的人混熟了懂得行情,他说李中天的电脑买贵了,最多只值5000。大家听他分析得头头是道,都替李中天可惜。

  陈宇辉想把电脑升级,李进财知道后马上找到他说可以帮忙,说照他所说就能花最少的钱配到最快的电脑,陈宇辉信以为真向家人要了钱,李进财马上把他带去电脑城。俞璐等人跟去凑热闹,路上李进财再三叮嘱陈宇辉去到只能看货不能问价,否则不能便宜。

  李进财还叫陈宇辉把钱交给他来结账,陈不放心,李又说:“只有我来埋单人家才相信是我要,才肯便宜。”

  陈宇辉只好把钱交给他。

  来到电脑城,李进财把众人领到一家商铺,他果然有熟人,对方见到他马上迎上前,李跟他打招呼,两人耳语一阵,那人去把陈宇辉要的东西取回来,李当着大家的面结了账,整个过程十分钟不到,快得连俞璐都忘记提醒陈宇辉要验货。

  回来装机,李进财显得心不在焉,装了一半,忽然说:“你先自己搞,不行,晚上我回来再帮你搞。我还要上班。”

  俞璐猜他是拿回扣去了。果然半小时李进财折回来,说自己去到心神不宁,主板集成的是八声道声卡,一般人不会装,万一陈宇辉接错线把主板烧了就麻烦了,所以请了假回来。

  晚上俞璐对波波说了这事。陈宇辉被李进财骗了还不知道,不停到处去跟大伙炫耀,说什么板载八声道声卡他觉得超爽,比李中天的六声道声卡还要厉害。

  波波提醒他道:“你又没有8个音箱爽什么。”

  其实学院里像李进财这种人为数不少,但却以李进财生意最为兴隆,可能是因为同届的关系,大家都喜欢找他,所以做生意还是近水楼台会先得月。 

  学院下发通知,由于疫情严重,国务院除消今年的黄金周。

  五一前夕,来了位不速之客——吴智力。俞璐问道:“你怎么知道我在这?你如何进来的?”

  “我怎么不能进来,想进来我当然有办法,你小子跑这也不告诉我一声,害我白白打了这么多电话,以为你会来华丽呢!看你这学院破破烂烂哪像大学。”吴说完大笑起来。

  虽然俞璐也瞧不起自己学院,但听到别人如此评价自己学院很是不悦。尤其这话从吴口中出来更显刺耳,吴笑得得意忘形,露出满嘴的牙垠肉,俞璐忽然想起杨年轻《心理》课上所讲,觉得吴正符合这一特征,嘲笑道:“你和兄弟姐妹间的关系不太好吧?”

  “哦?”吴愣住了,然后又大笑起来,笑得比刚才更放肆,露出更多突不平的牙垠肉,他说:“哈哈。我是独生子女,没有什么兄弟姐妹。”

  “你不用上课吗?”俞璐转移话题。

  “我们那很自由,那像你天天要上课,那里像念大学啊!”

  俞璐看眼前这人,打扮和说话都越来越前卫了。

  中午吴智力强迫俞璐请客,俞璐被逼无奈,只好安慰自己,过门都算客,请他一回吧,但不想花太多的钱,只好说学院外面东西不干净,请他在饭堂将就吃一餐。 

  吃饭时吴智力问俞璐五一有没准备上哪玩? 俞璐说不敢到处乱跑,打算买台二手电脑呆在家里玩。

  吴智力说现在电脑便宜得很,新机子也就二千来块,还买什么二手。

  被他一说,俞璐心动了,如果他说的话当真,自己就去配一台,方振兴上次回来说五一回来就能把借的钱还给自己,加上补课和饭堂挣来的钱就够了。

  晚上俞璐给方打电话,问他五一回不回来。

  方笑了,说:“我已经回来了。”

  方说广州疫情严重,所有学校都提前放假,他问俞璐放假没。

  俞璐说:“还没呢!”

  俞璐发现师范学院是市属单位竟然归教委管,每次放假时间居然都和中小学的时间相同。

14
见了面,方振兴瘦了整整一圈,皮肤黑黝黝的,像从煤窑逃出来的。

  两人商量上哪儿逛逛,讨论半天发现能去的地方不多,因为都得花钱,最后决定去吉大走走。来到吉大,门口的保安以非典为由不让他们进去,两人只好折返,在车站碰见高中同班的一个女同学,女同学名叫茜西,名字是她还在母亲肚子里父亲就给起好的,可见她父亲为什么能当上经理,确实是有未卜先知的本领,可以预知女儿日后居然可以长得和香港娱乐圈有“西瓜刮”之称的兰西相似,所以连名子也如此相近。

  两人问起她的情况,茜西说她现在在广州一家外语学院读书,上的虽然是大专,但学校很好专业也很好,学的是英语翻译,能把多国英语翻译成中文,亦能把任何中文句子翻译成英语。

  两人一听不约而同叫道:“哇,这么厉害!?”

  茜西说:“我最近在把鲁迅的东西翻译成英语。”

  俞璐一听觉得她成材了,因为鲁迅的东西大部分是写给当时的作家们看的,正常人一般看不懂,现代人要看的话还得边看边查字典,而她是用英语翻译的,说明她不仅看懂了而且还理解了,多厉害啊。

  茜西说:“译鲁迅的东西就要用鲁迅的译法,叫什么硬译来着,这叫因材施译。我以后还要把译好的东西拿到外国去出版,大力宣扬鲁迅的思想。”

  两人听了赞叹不已:“真爱国!”

  其实茜西抱的是这样一种态度:反正对象是外国人,管他看不看得懂,看不懂更好,让老外对中国充满神秘感,毕竟中国上下有近五千年历史啊。

  茜西继续把她的学院吹得天花乱坠,让两人好生羡慕。两人顿觉去了好的大学就是不一样。

  其实她的大学并没有她吹的这般好,但录取分数确实比俞璐的高,所以俞璐并不怀疑。

  高三时她就是说自己将来要出国留学的学生之一,也因此获得了一个市三好学生的称号,最终高考获加二十分。

  为什么俞璐当时班上会有如此多学生说自己以后会出国的呢?是这么一回事,高二那会班上有一个品学兼差的学生,他家人花钱把他送去了英国,他在大洋的颇岸不远万里给刘松寄回一封信,信中极尽悔过感恩之能事,刘松看了很受用,这厮以前没少给刘松惹麻烦,但现在人家上的可是大不列颠的大学啊,尽管是三流,还是预科班,但现在他不远千里来信感谢自己对他多月的教育之恩,可见他能上英国大学自己功不可没啊,刘松大受感动,把信拿到班里在班会课上读了又读,有时一节课要反复读几次,夸此人现在如何如何,外国的教育真是了不起,其实他想表达的是他的教育才是了不起,如此后进的学生走出国门终于懂得他的用心良苦。刘松甚至还把信拿去相馆过胶装裱起来,逢人就拿出来吹嘘一番,让人知道他桃李满世界,这封信仿佛是高级美容品,刘松顿时容光焕发,这信也好比是等继的遗孀,因为刘松找到了人生的第二春。

  俞璐觉得这并没有什么值得小题大做处处称道的,试问一个中国人在自己国家都念不好书,出国马上就醒悟了?这根本就是《一千零一夜》这本书的另外一个名字——天方夜谈。

  说者无心,听都有意。俞璐这话被几个八婆嘴传到刘松耳里,如果是原话可能效果很一般,但这话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了别有的用心,产生了质的变化,刘松开始对俞璐颇有微词。

  有了这前车之鉴, 到了高三那年,班里的学生得知学校有“市三好学生”和“市优秀班干”的名额,个个仿佛家里中了彩票变得财大气粗,钱多得不知道怎么花,纷纷说将来家里要把自己送出国门去深造,希望刘松能把加分的机会给自己,争取先考上国内的本科。

  最早说的人是小白。从那时起,俞璐的世界观产生了剧烈的变化,是不是在这个社会想出息一定要弄虚作假?

  黄金周诞生以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