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会被人笑话的700个熟语典故-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来演化成“洞若观火”,指清楚的就像看火一样。形容观察事物明白透彻。亦作“洞如观火”。
四字篇 第六章(1)
■ 妒贤嫉能
典出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
项羽是一个有勇无谋的武夫,在他起兵抗秦后,曾经有很多贤臣名将,如范增、陈平、韩信等,投靠在他的手下。他不是看不起他们,而是因为妒忌这些人的才能,使得这些人不是弃楚归汉就是愤然离去。韩信归汉后,成了刘邦和项羽争斗中致项羽于死地的大将。在著名的鸿门宴上,范增劝项羽杀掉刘邦,项羽不仅不听劝告,反而中了陈平、刘邦等使的反间计,罢免了范增的权利,致使范增愤然离去,病死途中。由于项羽不善用人,最后成了孤家寡人。
汉朝建立后,一次刘邦大宴群臣。席间,刘邦问,“为什么我能得天下,而项羽失了天下呢?”大臣高起、王陵回答:“项羽妒贤疾能,能立功的大臣他反而迫害,谁有才能他就怀疑谁,所以他失掉了天下。
后来人们用“妒贤嫉能”来形容那些才能不如人家却不服气的人。亦作“妒贤疾能”。
■ 断章取义
典出《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恶识宗?
春秋时,不少卿大夫为了在外交场合暗示自己对某事的态度,往往念上《诗经》里的某首诗的片段,借用其中一两句诗的字义,这种情况叫“断章取义”。
据《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记载,齐国的大夫庆丰和崔标杀死了齐庄公立齐景公,并被封为相。但庆丰没有实权,大权由崔杼一个人掌握。后在一个叫卢蒲嫳的帮助下杀了崔杼一家,夺得大权。庆丰喜欢打猎又酗酒,于是把政权交给儿子庆舍,自己带着妻妾财物搬迁到大臣卢蒲嫳家里,交换妻妾而喝酒作乐。几天以后,官员们有事就到卢蒲嫳家里朝见庆丰。后来逃亡在外的卢蒲癸回到了齐国,卢蒲癸原是齐庄公的忠诚卫士,庄公遇害后一直逃亡在处,当弟弟卢蒲嫳得势后才回来,并且做了庆舍的家臣,不但受到宠信,庆舍还把女儿嫁给了他。别人问卢蒲癸:“男女结婚要区别是否同姓,庆氏和卢氏都为姜氏后裔,您却不避宗,为什么?”卢蒲癸说:“同宗不避我,我怎么能避开同宗呢?就像赋诗的断章取义一样,我只要取得自己的需要就是了,还管什么同宗不同宗的。”
“断章取义”原指只截取《诗经》中的某一篇章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不顾及所引诗篇的原意,或指不顾全篇文章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引用与原意不符。后来比喻征引别人的文章、言论时,只取与自己意见相合的部分。亦作“断章取意”。
■ 对牛弹琴
典出汉?牟融《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战国时代,有一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他能作曲也能演奏,七弦琴弹得非常好,弹的曲子优美动听,很多人都喜欢听他弹琴,也很敬重他。
一天,公明仪带琴来到郊外,春风徐徐地吹着,让人很舒服。忽然,他看见一头黄牛正在草地上低头吃草。公明仪一时兴致来了,摆上琴,就给这头牛弹起了最高雅的乐曲《清角之操》来。而牛无动于衷,依然低头吃草。公孙仪想,这首曲子可能太高雅了,不适合它听,于是用琴模仿蚊虻的叫声,以及小牛犊寻找母牛哞哞的声音。牛立刻摇着尾巴,竖起耳朵,走来走去地听起来了。
四字篇 第六章(2)
“对牛弹琴”用来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的是什么。比喻对蠢人谈论高深的道理,白费口舌。也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亦作“对牛鼓簧”。
■ 多难兴邦
典出《左传?昭公四年》: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
公元前538年,楚灵王派椒举到晋国去,希望能借晋国的实力让其他诸侯国拥护楚国。晋文公害怕楚国强大起来影响自己称霸,不想答应,大夫司马侯劝晋文公:“大王不妨答应楚国,咱们修德治国,静观楚国的结果。如果楚平王有德行,诸侯就会归顺他,如果他骄奢残暴,楚国百姓也会抛弃他。”
晋昭公说:“咱们晋国地势险要,盛产骏马,加上齐楚多难,有这三个有利条件,干什么不能成功呢?”
司马侯说:“九州的险要并不归一国所有,冀北地区盛产骏马,却没有出现一个强国,把希望寄托在邻国的多难上,更不应该。有的国家灾难多反而能团结内部,从而兴盛,有的国家没有灾难却亡了国,怎么能把希望寄托在邻国的灾难上呢?”
“多难兴邦”指国家多灾多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激励人民奋发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强盛起来。
■ 恶贯满盈
典出《尚书?泰誓上》: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商朝末年,商纣王残暴无道,不但老百姓反对他,大臣们也非常反感,认为他不像一个治国之君。
当时有一个诸侯叫姬昌,他主张实施仁政,反对纣王的暴政,老百姓都赞扬他,诸侯们也拥戴他。纣王觉得他对自己的统治有威胁,便把他抓了起来。后来姬昌的近臣献了许多美人和财帛,姬昌才得到释放。姬昌的儿子姬发即位后,便联合诸侯起兵讨伐商纣。在牧野这个地方,姬发的军队与纣王的军队展开了一场有名的“牧野之战”。由于姬发的军队深受百姓的拥戴,百姓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而老百姓对纣王的军队却是深恶痛绝的,结果纣王打了大败仗,最后自焚而死,商朝也灭亡了。姬发领兵进攻纣王之前,曾对全军列举了商纣的种种罪行,说商纣所做的坏事已经到头了,他罪大恶极,应该受到惩罚。姬发号召大家齐心协力,为民除害。
后来人们用“恶贯满盈”指罪恶之多,犹如穿线一般已穿满一根绳子。形容罪大恶极,到受惩罚的时候了。
■ 尔虞我诈
典出《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楚国举兵伐宋,久攻不下。楚庄王的锐气大大低落,决定解围回国。申犀问楚庄王撤军是否要放弃伐宋,庄王听了,无法回答。这时,在边上为庄王驾车的大夫申叔时献计道:“可以在这里让士兵盖房舍、种田,装作要长期留下。这样,宋国就会因害怕而投降。” 庄王采纳了申叔时的计策并加以实施。宋国因此陷入了困境。
一天夜里,宋军大夫华元潜入了楚军主将时子反的营帐,他对时子反说:“我们宋国已经陷入了绝境,虽然如此,但你们想以此来压我们订立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那么我们宁肯灭亡也不会接受。如果你们能退兵三十里,那么您怎么吩咐,我就怎么办!”
子反听了这番话很害怕,当场先和华元私下约定,然后再禀告庄王。第二天,庄王下令楚军退兵三十里。于是,宋国同楚国恢复了和平。华元到楚营中去订立了盟约,并作为人质到楚国去。盟约上写着:“我不欺骗你,你也不必防备我!”
后人反取盟约的意思,改为“尔虞我诈”,比喻互相欺骗,互不信任。
■ 翻云覆雨
典出唐?杜甫《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春秋时,有两位名气很大的人,一个叫管仲,一个叫鲍叔牙。他们是贫贱之交的好朋友。管仲自幼就与鲍叔牙关系密切,同在南阳做买卖,分钱时,管仲要多分一些,鲍叔牙知道管仲要侍奉老母,没有因为他家贫而嫌弃他。管仲几次办事愚笨,鲍叔牙也不抱怨他。后来鲍叔牙做了齐国的大夫,并极力推荐管仲做齐国的相国,管仲曾对人说:“生我者父母,知道我者鲍叔牙也。”
唐代诗人杜甫一生处在李唐王朝由鼎盛走向衰颓的大动荡时期,深切体会到上层社会的世态炎凉、人情淡薄,不禁想起了管、鲍的友谊,谴责那些不顾信义的人,说他们“翻手作亡覆手雨”。
“翻云覆雨”形容人反复无常或惯于耍手段。
txt小说上传分享
四字篇 第七章(1)
■ 飞蛾扑火
典出《梁书?到溉传》: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
南朝时,有一位左民尚书叫到溉,梁武帝十分器重他。到溉有个孙子叫荩,自幼聪明,尤其擅长诗文,深为梁武帝赞赏,两人经常在一块作诗。
有一次,梁武帝和到溉开玩笑说:“你的孙子是个才子,你的文章是不是你孙子代你写的?”梁武帝还写了一首《连珠》赐给到溉,共六句:“研磨墨以腾文,笔飞毫以书信,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必耄年其已及,可假之于少荩。”前四句的意思是:砚台磨出墨汁来行文,毛笔飞动毫锋来写信,正如飞蛾扑火一样(指砚台、毛笔),自己粉身碎骨也没什么可惋惜的。
“飞蛾扑火”指飞蛾扑到火上,比喻自取灭亡。
■ 分道扬镳
典出北齐?魏收《北史?魏诸宗室?河间公齐传》: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南北朝时,北魏河间公的儿子元志与御史中尉李彪争夺“行路权”,双方各执其理,互不相让。于是他们来到孝文帝那里评理。李彪说,他是御史中尉,洛阳的一个地方官怎敢同他对抗,居然不肯让道。元志说,他是国都所在地的长官,住在洛阳的人都编在他主管的户籍里,他怎可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样向一个御史中尉让道呢?
孝文帝听了二人的话心里有了数,说道:“李彪言之有理,而洛阳是我的家乡,元志理应受到优待,你们从今往后可以分路扬镳,各行其半。”听了皇上的话,两人回家后以尺量路,将路分为两半,以后各行其路,互不相扰。
“分道扬镳”比喻志趣不同,各走各的道路。
■ 分庭抗礼
典出庄周《庄子?渔夫》: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
孔子与众弟子游至杏坛,遇到一位须发皆白的渔夫,他询问子路孔子是何许人,是否做官,子路一一作答,渔夫听了摇摇头说:“他危害了自己的真性啊,他离大道也实在太远了。”说完转身向河边走去。
子路觉得这渔夫不是常人,就把他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惊叹道:“这是一位圣贤之人啊!”说完跌跌撞撞地追到河边。追上渔夫,一拜再拜,虚心请教世间的真理。渔夫见孔子真心求知,就将自己的“道”学讲给孔子听。孔子出于尊敬,对渔夫长拜不起。渔夫没等孔子回应,就划船而去。
子路不解地说:“我跟从您多年了,还没见过一个打鱼的老头这么傲慢的。以往就是与天子诸侯见面,你们也是分庭抗礼啊。今天对这个渔夫您却如此谦卑恭敬,真是不可理解。”孔子听了很不高兴,一手扶着车子,一手指着子路说:“仲由啊,你的愚顽粗劣,真是难以教化啊。遇到长者不敬是失礼,遇到贤者不尊是不仁,失礼不仁是祸患之源。这位老者是精通事理的贤士高人,我怎么能与他分庭抗礼!”
“分庭抗礼”指古代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以示平等。比喻平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