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同人电子书 > 地板上的母亲 >

第90章

地板上的母亲-第90章

小说: 地板上的母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把揉成条儿,晒干才好收藏。西院四奶奶的绝活儿就是织席篓子,季节快到了,泡几大捆莛子,趁月亮刮成篾子,织他一二十个,几家子都有用的了。晒好的芝麻叶装进去,麻绳扎住口儿,一溜吊在二檩上,能吃一年。没有席篓子的人家,就用麦秸窝个圆形的筐儿,铺上藕叶,装上芝麻叶兜起来麻绳一缠,和晒干的红薯梗儿、萝卜秧儿一起,宫灯一样挂在房檐下,刮阵风满院都是香的。最好吃的芝麻叶是“柳叶儿”,长在顶部花刚落净的地方,油油地捏着黏手。靠近根部的“黄脚丫”又大又厚,掐起来上手,但不好吃。不懂事的小孩子为了早些装满筐去树阴里凉快,专拣黄脚丫子掐,也不栽把儿,就那么扔进筐子里,一会儿筐子就满了,这种掐法叫“抹牌”。挑剔的老奶奶一见这等“抹”回来的货色,二话不说,拎起筐子就倒沤坑里沤粪去了。
  掐过芝麻叶,差不多就该杀芝麻了。杀芝麻带个大簸箩,杀一把,头朝下对着簸箩用镰把儿敲敲,熟透开了口的就流进簸箩里了。这就是“芝麻流儿”,生吃焦香,只是不能留种,芝麻流做种子种出来的净是芝麻流儿,成熟不等杀,籽儿全流地里了。
  

妈妈小时候经历过的事情(32)
谷子
  在那块叫将军坟的河湾地里,我的锄头下扑闪着谁家的谷子?正像我说不出长满艾蒿的坟丘下,沉睡的到底是哪朝哪代的将军一样,是时间留给人难以破解的谜。三月风吹动谷苗儿,不经意就吹到了九月的谷场上。阳光的金子,镀得高大的谷垛闪闪发光,那坐在场心儿掐谷子的人是谁?手织的细格子衬衫,散发着谷草的芳香……  
  谷子到底有多少种,谁也说不清。
  谷子刚从野草变成庄稼的年代,是随人姓的,比如张邻黄、高居黄、魏爽黄、白茎青。到了我父亲这一代,由于年代久远,谷子慢慢失落了姓氏,成了刀把齐、火包金、鹌鹑尾、罗裙带、大白毛、小白毛……差不多全是以貌取名。
  最有趣的谷子是“桥头睡”。传说在清末民初的时候,柳河湾的闺女嫁到了白沙岗。中秋节,新女婿陪新娘子回娘家,见田里的谷子长得好,就顺手掐了一把作种子。回程走到白沙河,两口子走累了,坐在石板桥上歇息。月亮升上来,片片晚风吹送着秋庄稼味儿,岸上杨柳摇动得越发撩人。丈夫拦腰抱起妻子,放在细软的白沙上,柔情缱绻,直到东方发白,扎紧的谷穗散落一地。小两口儿回到家,在葫芦架上摘个白了皮的老葫芦,锯开葫芦把儿,掏出籽瓤,穿根麻绳,和谷穗子一起吊在房檐下,等到谷穗干透了,葫芦瓢敲起来当当响,揉下谷种装进葫芦里收藏起来。来年清明节播种下地,没想到秋来结的穗子又瞎又小,简直就是狗尾巴草。妻子就埋怨丈夫,不该在桥头干那事儿,把干净的种子污了。这话不知怎么传扬开来,那谷子从此就叫“桥头睡”。其实这也没什么稀罕,想是这种谷子长河地不长岗地,所以种在沿河的沙土地里,一穗儿一尺多长,种在岗坡脸儿上,上再多肥也是种一葫芦打两瓢。这原本是庄稼的习性使然,又与人事何干?
  谷子弱小,地合墒才能种,太干不出苗,浇墒头儿地结一层硬壳,苗又拱不出来。春谷子一年一季,收了麦留春,地闲了一冬,不用施肥。那时人少地多,一头大牲口摊一顷多地,也没有化肥,土粪供不上,所以家家都留春地。谷苗出土四指深,就该“横”了。横谷子的是经验丰富的“庄稼筋”。挖镢儿要拿捏得恰到好处,轻了间不掉苗,重了又伤害邻居。必得不紧不慢,只听见横谷子的人手起挖镢落,嚓、嚓、嚓细响均匀,一墩三四棵,不多不少一遍成。这叫“小时稀,要自立。大时稠,相撑扶。”
  谷子秆儿脆,一起身就不让割草娃儿乱趟,这就好了地里的打瓜,割谷子的时候,镰一碰就是一窝,三个五个、十个八个都有,手一捏流蜜,咬一口甜透了五脏六腑。也有麦茬谷子,叫“六月黄”,和绿豆一样,种子下地,六十天还家。谷旱小,麦旱老。有一年,谷苗出土一虎口深,天吊起来不下雨,眼看谷秧子拧绳儿,风一吹呼啦呼啦响。就有性急的人拿竹筢子搂搂,捆回家喂了牛。有耐性的,又等了十来天,一场大雨下来,将死的谷子忽地支起身来,照常结出了尺把长的穗子。春谷子又香又出饭,麦茬谷子熬粥不黏,喝起来寡淡无味,它们收藏的阳光雨露太少了。春谷子碾成米,蒸干饭熬粥都出油儿,新谷子米汤一出锅,能香半个村子。平原上的人欠柴火,就把米轧成糁儿,煮起来不顶火,一会儿就黏了。也有连壳一起吃谷面的,放碾盘上碾出来喷鼻香,在石磨上磨出来味就淡了。谷面可以烙饼,可以搅糊涂,擀面条当面醭。碾净的米磨成米面,过春节时掺上黄豆面蒸“灯盏儿”,“年灯”是每月一盏,按月份捏出十二种不同的花纹,蒸熟了添上香油,黄陂草莛儿做灯心儿,穿上一缕棉花当灯捻儿,正月十五,点了放在祭祀用的神桌上。另外,各个屋门两边的门墩上要放门灯;鸡笼门外放“鸡窝”,窝中一只老母鸡抱一窝小鸡;牛屋里放的是“牛槽”;打麦场上放的是“麦垛”和“谷垛”;粮食茓子里放条盘起来的“蛇”,叫“常吃常有”。有新女婿来过十五,当嫂子的就要做几个“猴看灯”、“兔子看灯”、“王八看灯”,放在十二个年灯旁。聪明的女婿扭脸不看,还要回敬做灯的人:“谁做的谁看。”如果拉着让他拜灯,他又说:“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我们那儿不兴这一套。”闹的人不依,就把他按在院子里,头上扣个锅盖,放盏灯让他顶,他假装顺从,一边嘟哝着:“怕老婆顶灯,那是在床前地上,谁见过跪在当院!”说着,趁放灯的不留神,猛一起身,灯盏里的香油就全数洒在了大嫂子的衣襟上,气得她撅起嘴来,小姑子在一旁嗤嗤偷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妈妈小时候经历过的事情(33)
值得提起的,还有犁地翻出来的谷茬子,人们叫它谷疙瘩。拿一杆连根小椿木刮成的疙瘩锤儿,踩着松散的新土,啪啪敲净了泥沙,成箩头成捆收拾回家,堆在院子里,是最好的柴火。
  萦绕着代代人事的谷子,是光色袭人的金子。
  高粱
  大块的高粱曾经生长在中原大地上,凡低洼的地亩,都是高粱林。高粱高,不怕水淹。清明下种,早十天不早,晚十天不晚。苗长一拃深时“锄四锄”,垄里两锄,掏苗过垄一边一锄,要深,松土保墒。长到一尺深时“抹横量”,横着深锄一遍,促苗多发根。长到齐腰深,再锄一次叫“耍独垄”,须根扎有巴掌大了,在大垄里拉两锄,除掉杂草,有肥的追一次。锄过三次,就等着收了。
  我知道的高粱有达子眼、高秆青、甜到梢、关爷脸、莛半截、珍珠矮、连毛僧……不下十几种。甜到梢的叶子宽厚有白霜,模样敦实,土名“甜秆儿”,水分大,可以榨糖。不记得有人成大块种过,只有那心闲之人,会在菜园边上种一行,让孩子们当甘蔗吃。大田里也有浑身长穗的“甜秆儿”,人称“二转子”,是好高粱的变种,吃着也很甜,只是篾子太厚,不能像甘蔗一样啃,砍下来劈成瓣儿,一节儿一节儿把穰子扳断揭下来吃。一不小心,刀子一样锋利的篾子就在手上划一道口子,鲜红的血冒出来,得赶快用嘴吮。连毛僧的穗儿像剪短了的拂尘,倒披下来耷拉在莛子上,扎扫帚最好。连毛僧口松,容易掉籽儿,籽落地里再出来,就成了野生的,一年两年,口儿越来越松,刚一发黑就掉得光光的,只剩下刷子毛儿。所以又叫“老不还家”、“老掉毛”,产量低,少有人种。
  立秋三天遍地红,高粱晒红米了。筷笼子一样的穗子,朝阳的一面先是粉红,一眼没看见就红透变紫了。背阴这一面,由青变白,一兜儿浆水被风忽忽悠悠吹硬。砍倒之前,先刷(掰)叶子。妇女孩子进地里,拣中间没被风甩烂的宽叶子刷,一把一把扎起来,刷牛腰粗一大捆,背回家去,再由老年人捋成一摞一摞的小把儿,放太阳下晒到半干,挪通风背阳处阴干,蒸馍铺箅子。每家根据人口多少,量用而收存。高粱熟透,有些亮秆了,就得从根到梢把叶子全都刷下来,拿细高粱秆儿捆好,砍罢高粱,这些成捆的叶子也干透了,收回去垛在场里,冬日没青草时,掺麦秸喂牛,所以又叫“掺草”。
  刷过叶子的高粱,被秋风浸泡得一天天泛黄透亮,高粱熟了。砍高粱是男人们的活儿,妇女们跟在后面,拿着钐刀儿“扦”。不是钐草的大钐刀,几寸长的平行四边形的刀片儿,嵌在一段没剥皮的粗麻秆或光滑的木棍上。握在手里,刀刃斜着下,靠近穗儿脖儿扦一刀,在上面第一个结节处扦一刀,手一扬,莛子就被甩到了一边儿。说是扦高粱,女人们心中最在意的是莛子。要说高粱面并不是什么美味,人们爱种,是因为它从根到梢都有用处。高粱秆,盖房绩里子;织成箔,铺床比木板软和,棚在过梁上是放杂物的隔板,在过梁下竖起一道“箔篱儿”,就是分开里间外间的界墙,圈起来竖在茓子底儿上,就盛下了吃一长年的红薯干、玉米棒。至于当柴,算是贱用了。
  至于那高高在上、被秋风吹得柔韧无比的莛子,勒筛子打席编枕头,穿排子穿筐子穿篓子,样样离不了它。走进一户人家,你看吧,梁上挂的,屋里摆的,锅上盖的,床上铺的,手里的,都是这玩意儿。二截儿莛子能勒出簸箩大的筛子,又轻又装货,专一用来晒枣,晒刚摘下来的绿豆荚、棉花,晒萝卜丝儿。就是最不起眼的秫裤儿,从半干的莛子上褪下来,也舍不得扔,放水中泡软了,抽四根打个十字扣,一圈一圈编成蒲团儿,坐下来纺线很舒坦。圆的是蒲团儿,长的是放孩子的摇篮。圆圆的蒲团儿不锁边儿,折起来再编个半尺高的筒子,装些刮篾子刮下来的篾穰,收口扎了,那叫“绣墩”,坐上去很软和。如果盖房子没有竹竿和木料当椽子,就用高粱秆绩里子,不去根,牛蹄子一样的根在脊檩上十字插花扎成房屋脊,垂下来七八根为一把儿,隔一把儿扳一把儿拿两根高粱秆儿织布一样交替着穿结实。房坡深的二檩处再挂一次带根的高粱秆,到了下半坡,一颠一倒交插着,这样前后墙上都担着一行高粱根,苫上草拍耙一拍,齐展展厚实实的屋檐就出来了。不过苫这样没有椽子的草房,房坡上得横一根圆木当滚杠,把人的重量分散开,才不至于压坏了高粱秆里子。
   txt小说上传分享

妈妈小时候经历过的事情(34)
砍高粱的季节,有闲心的大人会用二节儿莛子编出许多小玩具。蚰子笼、老鸹窝、调羹、小庙、大戏台,花样繁多,一件件都是清香清香的。
  除了竹子,高粱就是最大的草。早年的乡下人,落生到尘世,就是用半根莛子劈成的篾瓣儿割断脐带儿的。活人一世,吃它用它铺它盖它还拿它变出无数的游戏来。等到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还免不了拿高粱秆织个四道经子的箔一卷就入土为安了。也许这才是百姓们自称“草民”的真正缘由吧。
  绿豆
  在顶河那块名叫“十字路”的地里,一个中年妇人正带着她新婚的儿子、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