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美国印象(My impression of America)-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我想我们的同胞之间,我们与在中国的外国友人之间都多一点关心,多一点帮助,让世界真正充满爱,那将是多么美好的明天!
吃饭
范德堡大学学生学者服务中心(ISSS)有一个传统的节目叫“EAT”。就是在中心的联络下,美国人请一些外国学生学者到他们家里去吃饭,以增进对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入校注册时会发一张表给你,愿意的可填同意。我在得到免费吃饭的答复后(请别笑话,我在美国也学会了不装粗),选择了同意,并留下了email。不久,得到通知,周日晚去Pat家吃饭。我在问了周围的两个美国人得到同样的回答后,选择了买瓶“红酒”为送给主人的礼物,可我忘了问应该买多少钱一瓶的酒了。到了商店,已初显老练的我把来意说了一遍。
“你准备花多少钱?”店员客气地问。
“50吧”!
店员径直把我领到美圆一瓶的红酒柜台前,介绍至少两种可选。我随意挑了一瓶,经过他们精心地包装,倒像一份礼物。可送到主人家,Pat和她老公都不喝酒。但愿他们的女儿女婿能喝。后来,中国朋友告诉我,其实买一瓶20美圆的即可。我也没有后悔,谁让咱“有钱”呢!
美国人住的房子不叫别墅,而是single house(单门独院)。外观很低矮、单薄,好象一脚就能揣个洞的感觉。要是地震了,绝对压不死太多的人。听好了,人家原本也许又没有赋予房子那么多功能。据说美国人家里也是不放钱的。入室盗窃(burglary)在电视里也有报道,但发生率很低。但美国人的室内装潢豪华、美丽,有壁炉、灯饰和家庭传统照片像框等。冰箱很大,厨房象客厅,没有中国厨房里那么多油盐酱醋瓶和吸油烟机,而取而代之的是各种调味品和果酱之类的东西。我估计,美国人是从超市里把半成品食物买回来,拌吧拌吧就吃了。
美国人请客,吃的饭非常的简单。吃饭开始时,大家起立,Pat的朋友带领大家一起祈祷。饭是一盘通心粉牛肉末和旁边一堆我叫不出名字来的加了奶酪的东西,一大盘沙拉随意挑,一个巨大的高脚杯里装满了加冰的饮料,并在最上面漂浮着各种颜色的装饰物。饮料可以随便加,吃完正餐是甜点和冰激灵。
我特别想说饮料加冰的问题,因为太多的中国人他们的胃好象天生的只能装热食,稍凉一点,不是泻了就是痛了。飞机上各种饮料他不要,却偏偏要人家没有的一杯热水。从生理学的角度去解释感冒,就是体热丢失大于产生后的失衡过程。所以,国人有喝姜汤、跑步或蒸桑那来治疗感冒的,其实就是一个热量补充的过程。而美国的食品大都是烤箱烘烤制成的,食物丢失了大量的水份并积聚了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到体内后将激发肌体生疮、口腔溃疡和皮肤干裂、起泡等。而喝了冰镇饮料,足可以抵消这些积聚的热量。这样你就能理解为什么美国人在冬天也要喝冷饮了。
饭后,主人与客人们聊着各种话题。除了西班牙外,那俩个都是来自英文也是官方语言的国家,我这个学了一辈子英语的中国人自然成了口语最差的人。为此,我想说国家是有责任的。我们中国人学英文的成本最高,而收效最差。主要原因是没有英语应用环境。在国内的一次聚会上,北京来的张女士说她儿子在北京的一所重点中学上高中,中国教师把中文数理化教材翻译成英文,再由他们在课堂上用生硬的英语教授,虽然是全英文教学,但孩子们的厌烦情绪与日俱增。我敢肯定,那些学习真的没什么用。中国目前只有一个英语频道,还多是中国人播音,并充斥着大量的中文故事,实在让人看得烦。你要是把这个情况反映到赵化勇那里去,他一定比你还叫苦。
“兄弟,没有钱啦”!“你看人家毕大爷火,那是因为节目办得通俗,人气旺,广告容易拉”。谁说不是呢!
赵化勇还有个苦衷是你不知道的。从瑞典来的Philip说在他的国家你可以随便看BBC、CBS和CNN等任何你想看的节目,我们却因为*而不能。这些该死的节目,你一放开,它就利用节目煽动你的国家分裂,你一管死,又造成国民看不到正宗的英文节目。看样子,政府也有难处。
Pat拿出一本40年前的地图来,让我们各自找到自己来自什么地方。一个在南非的开普登,一个在新加坡首都新加坡,一个在西班牙的巴塞罗拉,轮到我却怎么也找不到合肥。40年前的地图只能看到蚌埠,看样子1960年代蚌埠比合肥有名,我只好说我就来自那里。Pat拿出她奶奶的照片,一个非常漂亮的年轻妇女映入眼前。美国人对家庭珍贵历史资料的保存是我们这一代中国人所不能企及的。Pat又拿出他父母的结婚照给我们看,并介绍说她母亲仍活着,住在加尼福尼亚她姐姐家,她每年要去看她一两次。最后,Pat拿出自己35年前的照片,每个人都惊呼漂亮,惟独西班牙那小子会说话:“你现在还跟35年前一样漂亮!”
“you are my best friend”。高兴得老太太笑得合不拢嘴。 。 想看书来
美国人的儒雅与疯狂
在美国,一切都需要你自己去观察,别人不会主动来教你什么事情应该如何做。同样是踏草坪,上海人会很客气地过来用上海话轻声地告诉你:“先生,这草踏不起呀”!在美国不会有人对你指手画脚,他只会在心底里看不起你,而不会有语言的指责或提醒,甚至不让你能看出他的表情来。墙上、门上、冰箱上、校园的立柱上的各种提示性标语如此处不准饮水、吃饭、无烟校园等就像是最高指示,被每个人自觉地遵守。感恩节前校园被装点一新,平静地告诉你节日的来临。中国人眼睛大,他看不见,你没办法。所以,在过去的电影院里在放影前会反复地播送“不许吃带皮壳的食物”。不厌其烦,但有效甚微。
在医院工作,美国人衬衣的领子、袖子和裤缝都要熨烫整齐,领带的颜色与衬衣相配合适。今天的美国人还喜欢穿毛泽东爱穿的那种带宽大脚褊的质地柔软的长裤。在实验室工作,只需穿休闲的衣服。但不管穿什么衣服,都必须每天更换。在中国,有人一见面就告诉我:“你的领带打得不对”。但在这里,你穿衬衣不打领带也绝对没人说你错了。不管男女老少,两人迎面相遇,你要是不打算与对方打招呼,就别去看人家了。凡目光相视,那是一定要微笑或说问候语的。我常常会选择美女打招呼,愉悦心情。
刚来的时候不知道,在Cafeteria吃饭,买好了饭,见到有空位就一屁股坐下去,还不时地与美国人打招呼,我以为这是练英语的好机会,而他们总是冷淡地应对。后来,中国人告诉我,美国人讲究隐私,一张桌子上只坐一个人或一群认识的人。难怪过去中国人不理解,你们美国女人袒胸露背在大街上转悠,却不能在一个船舱里男女混住。
美国人说话快是大家都知道的,但你知道他们说话非常的轻吗?两个美国人聊天或谈话题,我与其说是听不懂倒不如说是听不见。这样你就能理解了中国人到欧洲去旅游,要专门为我们开辟一个饭厅。我同时醒悟到戴耳机学英语是非常错误的,而一切视听材料都不能把声音开得太大,从一开始就应该训练耳朵对低音的敏感性。美国人似乎理解中国人耳朵的迟钝,当他们转向我们甚至跟在美国住了20年的中国人说话时,立即提高了一点点嗓门。
一次,时间1个时间。尽管金融危机了,但时不时还会有免费的简餐供应。一块牛肉、火鸡、鸡肉或素食三明治,一块点心,一个苹果、香蕉或犁子,一瓶饮料和餐巾纸。会前,人们自觉地排着队,依次拿取,一样一个,绝不多拿,每有剩余。讲座开始后,人们轻声地吃着、听着,不时发出哄堂大笑声。讲者个个是著名的“相声演员”,台下再笑,台上人的脸上一点反应也没有。讲者会留10…20分钟时间给大家提问题,时间一到,听者不问,主持人宣布讲座结束,会场一片掌声。听众将自己吃的饭盒、瓶子、果皮和塑料袋收好,扔进门口的废物箱里。会场干净如初。这要是在中国麻烦又来了。首先,除了中国食品似乎不适合这种吃法,汤汤水水和肉鱼骨头易洒难收外,人的因素更令组织者头痛。记得我读初中时,曾到一个生产队里去帮助扫盲。农民干了一天活,晚上不让早睡觉,要到生产队里学识字。有油滑的农民不去,一下惹怒了队长,从那农民白天干一天活挣的10分里扣去2分,并扬言下次胆敢不来,扣5分。我在国内工作的医院里也经常搞些学术讲座,名曰职业继续教育,以帮助大家进行知识更新。也有软硬不吃的,他就是忙,他就是什么都会了,他就是一个字:“不去”。情况汇报到院长那里,院长也急了:“扣奖金100元”。
“他们还是不去”。有向院长报告的,院长无奈。
“院长,何不采取中午时间搞讲座,免费提供午餐,试试呢”?也有出过国,见过世面的人给出点子。
“算了”。院长一想起那回医药公司来搞活动,在结束时每人发一支圆珠笔,结果3个医生4个护士受了伤的事,气就不打一处来。
在波士登麻省理工学院校园参观时,碰巧遇到一对新人正在拍结婚照。我在征得同意后赶紧去拍照,同行的一大帮中国人哗哗啦啦一起都跟过来拍,婚庆的人们并不在意,笑容满面地进行他们自己的程序。我们在影视作品里看到的美国人结婚,是少量的家人、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牧师问:“Peter; 你愿意取Susan为你的合法妻子吗”?
“我愿意”。
“Susan,你愿意Peter作你的合法丈夫吗”?牧师又问。
“我愿意”。
“在场的各位,有谁知道这两位新人不能成为合法夫妻的理由吗”?牧师再问。
无人应答。
“戒指,请”!
这就算结婚了。那天正好是万盛节(Halloween),我猜他们朋友们晚上一起出去跳跳舞,饮些啤酒,就算完成了。比起中国盛大的婚宴来,要简单得多。
我敢肯定我是比较留心观察和模仿的人,我不想处处让老美笑话。到酒店去吃自助餐,买票要排队我知道,买了票站到餐厅门口等待服务员安排座位要排队我也知道。等我一坐下便问:“我可以开始了吗”?我的肚子确实有点饿了。我拿起盘子,看准一块硕大的猪排就往盘子里面装。在这之前,我还以为美国人只吃鸡肉和牛肉呢。当我抬起头来时,看见不长的一个队伍正在我的身后站着呢,他们的脸上绝对的没有任何表情。我做了一个耸肩摊手的动作,相信他们都明白了我的歉意。
在我的第二个室友从澳大利亚来的音乐人Nick来之前,我是断然不敢去Downtown的,因为我一直被这里的中国人灌输着那里不安全的理论的。我住的地方离那里不过20分钟路程,看着布满高楼和车水马龙汽车的市区,我常常不知所措。那里怎么就不安全呢?
那什维尔名曰music city,世界各地的乡村音乐好手都以到这里一显身手为自豪。Nick即是这样一位。一天晚上,我跟着他第一次乘公共汽车,很安静。我们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