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狠字当头-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败在此一举。。 最好的txt下载网
我的人生狠字当头 枭雄智慧1(4)
一天,一个做地质勘探员的朋友对我说:“你在镇里的同行中人缘不太好。下班以后你从来不去余烬酒吧跟大家喝酒。”余烬酒吧和我的办公室大概隔三四个街区的样子。我对他说:“是吗,你们这帮人都是在下午3点去,可那时还没下班呢。”
他不觉得我是在开玩笑。那时石油行业很萧条,我们每个人过得都不容易。他回答说:“大家都很难。”
“是啊,整个行业都很难,但是我觉得酒吧不是解决问题的地方。”我说。
“听着布恩,你为什么就不能过来呢?”
“好吧,”我答应了,那天下班之后我也去了。我到的时候他们已经喝了三四杯啤酒,全都放开了。酒吧里几个女服务员很惹眼,边笑边闹着。我喝了杯啤酒,转悠了一会儿。
“我回家了。”我说,“你们在这享乐的时候,有人却要陷入困境了。”
我并不是要显得自己很高尚,但是几年以后,他们5个中的3个告诉我,我当时说的这句话震动了他们。远离诱惑,我害怕诱惑,告诉自己不去可能被诱惑的地方,因为我会像其他人一样迅速沉沦,不过我没有——还没有——给自己这样的机会。原因很简单,我要工作,我有家庭,两者之间没有空隙。你或许会问:“天哪,布恩,你现在还像以前那样严格要求自己吗?”不,我打高尔夫,周末还出去打猎。我也喝醉过,不过没有连着两晚都喝醉。我是一个精力充沛的普通的美国人。不同的地方是,我很早就已经下定决心将重点放在事业和家庭上,没有精力去想那些毁了无数人的诱惑。
人生第一次大胃口:并购对手雨果顿
1962年,我从好友惠顿伯格斯家族那里得知在潘汉德尔的梅沙钻探油井风险较小。于是我们去了那里,事情进行得很顺利,我们在哈金森县连续钻探了98个油井。 这个时候我们的小公司已经有了23名员工和200个投资人。尽管我没有管理经验,也没有参加过管理之类的培训,但是经营公司的能力却越来越强,这也让我更有信心。1964年公司上市,更名为“梅沙石油公司”,名字取自得克萨斯州潘汉德尔地区平原上的平顶山。到了4月30日,239名投资人成为公司股东,发行股票420 052股。作为一家没有负债的上市公司,我们上市第一年的收入就达到150万美元,利润达435 310美元。
到了1968年,公司收入增长到620万美元,利润达到了140万美元。在油价停滞不前,整个行业陷入低迷的时候,我们还有620亿立方英尺的天然气储量。虽然公司运转良好,但是我认为发展速度有些慢,应该再加快一些。实现这个目标的路有两条:发现大型油田和收购。前者的几率很小,所以我开始留意适合收购的公司。1968年初,我有了重大发现,简直是天上掉馅饼:位于堪萨斯加登城的雨果顿石油公司。公司最大的股东是克拉克房地产,一间纽约的金融管理公司,持股比例占11%。虽然不是很大,但却控制着雨果顿公司。雨果顿拥有美国最大的天然气田雨果顿气田相当一部分资源。单就天然气储备来说,雨果顿就是我们的27倍。长期储备达到万亿立方英尺,而梅沙公司的天然气储备只有620亿立方英尺。但是雨果顿的经营结构有问题,不利于发展,所以天然气一直没有卖个好价钱,然而我们具备这些优势,双方简直是绝配。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我的人生狠字当头 枭雄智慧1(5)
于是我与公司一位董事威尔士?麦登一同前往纽约拜会雨果顿总裁麦克?尼克莱斯。席间,尼克莱斯说他已经回绝了三次并购,但是会适时考虑我们。我邀请他去得克萨斯州,他答应了。我带他去看了梅沙公司的设备,向他讲述我们是如何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实现飞跃发展的。虽然他嘴上说让40岁的我管理这么大的公司太年轻了,但是我知道此行在他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的干劲十足,业绩也不错,而雨果顿有巨大的资源储备、良好的基础设施,但是缺乏远见。
去机场送尼克莱斯的时候,我对他说:“希望我们已经让你相信梅沙与雨果顿将会是很好的组合。”他向我作了一些承诺,但是也提醒我任何并购都要过董事会这一关。过了一周,他打来电话婉言谢绝了我,说没有兴趣和梅沙合作。我回到办公室瘫坐在椅子上,想着有什么办法。双方简直太合适了,只要……
傍晚的时候下起了雷阵雨,那是改变命运的一刻,我终于想到了,我决定尝试收购——一个能让我们迅速强大起来的办法。我不会就这么善罢干休,我认定了雨果顿。
接下来我领教了何谓大生意。阿科公司执行副总道?汉姆说的话让我永生难忘。
他说:“布恩,不管是大生意还是小生意花的时间其实是一样的。做大生意你总会有新发现,而且还有很多附带的小赠品。”①他说:“大生意中包含的东西没有人能够衡量。”“等你真的做了大生意,你就会明白我说的话了。生意越大越好。” 我想阿科的鲍博?安德森收购辛克莱尔的时候应该就是这样的。
雨果顿公司是我第一个尝试收购的公司,即便是过了20年,收购它带来的赠品依然源源不断。当然,完成这次收购,我们花费的工夫也不小。20世纪60年代末,公司间的收购现象已经司空见惯,但多数是在友好的气氛下进行的。那段日子,我和合伙人罗顿?克拉克、威尔士?麦登朝夕相处、形影不离。我觉得我们几个就像是莱特兄弟做第一次试飞:这玩意儿到底能不能飞?
我们用30万美元收购了雨果顿公司一小部分股票。因为没有钱再接着买了,所以下一步行动开始:主动用梅沙公司的股票换购雨果顿公司的股票:一股梅沙公司的优先股换一股雨果顿公司的普通股。这个过程有些复杂,但一切都是为了让雨果顿公司知道我们是来真的。几周之后,效果显现出来。雨果顿公司的市值从7 700万美元急升至亿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最终,我们的持股比例达到了17%,成了雨果顿公司最大的股东,这引起了雨果顿公司领导层的注意。10月23日,雨果顿公司开始绝地反击,宣布与洛杉矶的储备石油天然气公司合并。(还真是顽固。)储备石油天然气公司经营得并不好,这是我们的机会。他们每股收入只有区区34美分,而我们每股收入是美元,况且我们还发现了新的油气田。雨果顿公司要想实现合并必须得到董事会2/3的股东支持,而我们如果想阻止这项合并还要再增加17%的控股比例。我们实在没钱再买股票了,所以开始转移策略游说股东对合并案投反对票,至少不投支持票。这个方法果然奏效。虽然无法收购雨果顿公司,但是至少能阻止它与别的公司合并。为了打破僵局,麦克?尼克莱斯同意让我到纽约与雨果顿公司的董事会见面。
这一招等于引狼入室。所有人都反对我,问得都是尖酸刻薄的问题,但是我都冷静作答。威尔士?麦登会前曾对我说:“皮克,保持风度。” 雨果顿公司董事之一,美国国家酿酒公司负责人约翰?E?比尔沃斯中途从座位上站起来说:“我走了,我不会再让这个人浪费我的时间。”
我抓住机会问他:“比尔沃斯先生,你拥有雨果顿公司多少股份?”
“美国国家酿酒公司员工退休金计划拥有1万股。”他反唇相讥。
我接着说:“我没有问你员工退休金计划,我问你自己拥有多少?”
这句话激怒了他,他满脸通红,说不出话来。
“我替你说吧。雨果顿公司的资料显示,你有100股。”
他气得不得了,面孔像是要咬人的样子,直眼瞪着我。
“我自己拥有雨果顿7 000股,而梅沙公司有17%的股份。”我说,“这样看来,我在雨果顿公司要比你腰杆更硬啊。”
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太完美了。比尔沃斯整个人都僵了,他这样的人怎么能忍受一个无名小卒在他面前耀武扬威呢。我不仅向他证明了我们,而且向雨果顿公司整个董事会证明了我们。比尔沃斯站起来,“哐”地把椅子推开,气势汹汹地出去了。我和威尔士?麦登随即也走出了会议室。得罪了人,但是我也得了分。
会议室门口的一个接待员对我说:“你知道吗,皮肯斯先生,这里并不是每个人都讨厌你。”
她笑了笑,接着说:“你可能不知道,有好几位董事都站在你这一边呢。”这正是我最想听的话。
我们的持股比例增加到了28%,34%的目标就在眼前了。尽管有些难,但是很快我们就找到可以借钱的地方了,不过已经没那个必要了。雨果顿公司知道我们一直虎视眈眈地盯着他们。1969年1月初,麦克?尼克莱斯打来电话,语气终于缓和了,他说:“到纽约来,我们谈谈条件。”
1969年4月7日,股东投票支持与梅沙公司合并,梅沙公司胜利了。这是我达成的最重要的交易之一。如今,梅沙公司资源储备充足,资金实力雄厚,完全能够与石油巨头相较高下,能够在任何地方扩展势力,其中当然也包括美国联邦政府在墨西哥湾的石油租赁业务。
与雨果顿公司合并不久后的1970年,我们收购了帕博科石油公司,从而将触角延伸到洛基山脉和帕米亚盆地。1968~1972年,梅沙公司进入高速发展期。一个生意兴隆的小公司成长为石油行业的大公司,公司年收入猛增至9 200万美元,其中利润达到1 500万美元,资产累积共计亿美元。所有这一切都是在上市8年后实现的。
我们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奔驰在发展的高速公路上。
我的人生狠字当头 枭雄智慧2
在手里没有公司股份的首席执行官眼里,
股东和非洲的狒狒没有区别。
永远从股东的角度出发
如今,公司间的合并、收购早已司空见惯。股东利益是衡量公司经营好坏的重要标准,首席执行官受股东、媒体、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等多方监督。现在的我因为经营有方得到了诸多赞誉,但是过去的情况完全相反。20世纪80年代曾经有段时期,管理人员的大部分收入是不上报的。这些人牺牲股东利益,把公司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现在的人对此可能没有什么印象,而我曾经亲身经历了美国企业界所有重大的变革。
在总结今天、展望未来之前,先回首一下过去。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个个的大型油田被开发,石油行业蓬勃发展起来。50年后,几个大型油田都已经投入生产。随着油价的攀升,石油业迎来了又一个发展的高峰期,同时也引发了持续10年的开采潮。那时,我们第一次对未来进行展望。转折出现在1973年*石油禁运。那一年欧佩克(OPEC)成员国就石油生产配额达成一致,几个不发达的小国搅乱了美国的石油业。到了1979年,汽油短缺迫使美国人不得不排队加油。而另一方面取暖费价格也在飙升,联邦政府呼吁人们将冬季室内温度保持在20摄氏度。
事实上,全球并没有出现石油荒,欧佩克也一直在努力阻止石油荒的出现。后来伊朗国王被赶下台,伊朗石油生产锐减,从此引发石油危机。国际油价一夜之间从每桶13美元涨到30美元。到了1981年12月,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