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盗墓史-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金人知道宋、辽各有这么一件国宝,在侵略过程中,便在要搜寻的文物名录上,首先记下了这两只玉椀。在灭了辽国后,金人先逼契丹人交代出“玉注椀”的下落。其后,靖康之难发生,北宋都城被金人攻破,粘罕和斡离不再要求北宋割地赔款、进贡财宝,点名要那只玉椀,好与从辽国抢回的那只配成一对。
当时有人认为,这椀让金人得到了,因为,反正从此以后这只玉椀不见了。
● 玉椀成了宋哲宗随葬品
后来才知道,这只椀被当成随葬品,葬进了宋哲宗的永泰陵中。
本以为,这只玉椀从此再难回到人间,谁想,宋哲宗下葬连30年也不到,此椀再度现身。宋高宗南渡后,竟然有人在南京的“榷场”上出售这只椀。
“榷场”是当时的国与国之间的外贸专业市场,当时宋、辽、西夏、金国达成类似现代的国与国之间建立“贸易区”的协议,在各自国家的边界,设置物资交易、调剂市场,这就是“榷场”。这里说点题外话,有经济学者认为,“贸易区”和市场经济理论是西方人的发明,这实在是一种谬论,崇洋媚外。我认为,中国古人才是市场经济的始创者,是市场经济的先锋。中国人其实没有必要向西方学习,中国的古籍中先进的市场经济理论很多呢,中国的经济学家应该崇前媚古。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发冢“淘沙”一小儿——伪齐皇帝刘豫(6)
言归正题。后来,这只本属赵姓皇家的玉椀,竟然又让宋高宗得到了,怎么得到的史料上没有交代,但有文字记录了宋高宗看到此椀时的激动之情。他流着泪,动容地说,“此哲庙陵寝中物也。”也正是因为宋高宗这句话,人们才知道当年玉椀失踪之谜。
从这话里,也再次证实,当年宋陵被盗是不争的事实,而且是在刘豫盗陵之前。
但是,宋高宗所得的这只椀,与刘豫所知道的、驱使刘豫设置专门机构盗墓的那只椀,是不是同一只?史料上却没有交代。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事情均与宋陵被盗有关,就是说,不论是西京士兵所售的玉椀,还是南宋榷场交易的玉椀,都是从墓内盗出来的。
刘豫盗陵起因在一只玉椀,也许当时刘豫真是这么想的,才设置了“淘沙官”。但事实可不这么简单,之前金人在盗陵过程中,刘豫参与、协助过。刘豫盗陵应该是蓄谋已久的,绝不会因看到一只玉椀就挺身而出,冒被天下唾弃的危险。其贪婪的本性和糟糕的品行,才是根本的最原始的原因。
● 盗墓贼中了赵匡胤的诡计
刘豫和金人“官盗”们,把本来善良、朴实的民风也带坏了。当时河南境内“民盗”四起,盗墓之风十分严重,农民盗墓如同翻地种庄稼,“群盗多蚊虻”“白骨下纵横”“田竖鞭髑髅”,五代时诗人颜胄笔下的盗墓“盛景”重现人间。
至今,还在巩义民间流传“朱漆脸”盗赵匡胤永昌陵的故事,就在发生刘豫盗陵之后的金末元初年间。
元朝建立之后,民间盗墓之风仍然难禁,还有一些人想在皇陵堆上发财,洛阳有一个叫“朱老大”的盗墓贼,便是其中的厉害角色。过去洛阳一带有个顺口溜,回郭的白菜孟津的梨,洛阳盛产盗墓贼,朱老大就出身于盗墓世家。
朱老大听永昌陵陵使的后人说,赵匡胤随葬的玉带是主贵物件。此玉带来历不凡,是赵匡胤从后周皇帝那里接受的,上镶七七四十九颗夜明珠、七七四十九粒大钻石、七七四十九片翡翠,堪称国宝。赵匡胤临死前留下遗嘱,说因为国家初建,百废待举,要求简葬,不要浪费财政。但这只玉带还是随葬了。金兵盗陵时,也不知是不懂,还是粗心,并未盗尽宝物,玉带尚在陵中赵匡胤的腰上。
永昌陵陵使和朱老大是邻居,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朱老大暗自打定主意,想把赵匡胤腰上那根玉带弄到手,便瞒着他人,一个人偷偷来到了永昌陵。当时的永昌陵,早被金人盗毁,但陵区的柏树林成荫,高大挺拔。
当时宋陵已无守陵人,朱老大没费多大劲儿,就从侧面挖出了一条通往永昌陵地宫的盗洞。他将绳子拴到陵旁的树上,从盗洞蹿进地宫内。地宫的正中摆着赵匡胤的金漆大棺材,他点燃随身的小皮灯,撬开了棺盖。
打开后竟发现发现赵匡胤尸体并未腐烂,栩栩如生。这叫朱老大吃了一惊,赵匡胤此时已下葬三百多年了,真是活见鬼了。但朱老大毕竟是吃盗墓这碗饭的,他知道所谓鬼怪都是吓人的假话,难道赵匡胤真还能活了不成。
朱老大恶从胆边生,立即伸手拉下赵匡胤腰上的玉带。但赵皇帝太胖,怎么也拉不下来。一个人在地宫,又没有帮手,怎么办?很好办,他抽出自己的裤腰带,一边套在赵匡胤脖子上,另一边套自己脖子上,想拉起赵匡胤。这种“贴面盗”,是古代盗墓贼盗墓时惯用的手法,取尸身上的宝物极为方便。
朱老大和赵匡胤面对面,稍一用劲,就拉起了赵匡胤沉重的尸身。但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赵匡胤的嘴里哗地喷出一股黑水,正好喷到他的脸上。朱老大随手抹了一把,顾不得许多了,取下玉带,顺绳子便溜出了地宫。
回家后他把家人吓了一跳,朱老大对着镜子一照,才知道坏事了:原来自己的脸上有一块块黑斑。于是端来清水,却怎么也洗不掉,如抹了黑漆一样。此事传开后,盗墓同行便给他起了歪号——“朱漆脸”。
原来,盗墓贼中了赵匡胤的诡计。据说,赵匡胤在“烛光斧影”中驾崩后,如何保护“龙体”不腐成了一个重要问题。嗣皇帝赵光义听信了一位本家民间郎中的话,由郎中秘制了一种防腐汤药,撬开嘴后灌入赵匡胤体内。这汤药还有一个防盗作用,如果沾到人的皮肤上,便无法洗褪。万一哪一天真有盗墓贼沾上了,一下子就能辨认出来。这么看,盗墓贼不是中了赵匡胤的诡计,而是中了赵光义的歪招。
后来,“朱漆脸”的故事传到了洛阳官府。官府派人将朱老大带来,一通严审,还真是这么回事情,依律杖处死了朱漆脸,没收了他盗出的玉带。据说,洛阳知府也会拍马屁,将玉带献给了当时的元世祖忽必烈。
“朱漆脸”盗陵故事,显然比粘罕和刘豫要传奇多了,但真实性大受怀疑。我查了一下,朱漆脸的故事在元人盛如梓的《庶斋老学丛谈》中有记载,民间流传的故事可能就是由此而来。
附:
“朱漆脸”盗陵
“赵太祖山陵,金之末年,河南朱漆脸等发掘,取其宝器,又欲取其玉带,重不可得,乃以绳穿其背,扎于自己,坐而秤起之,带始可解。为口中物喷于睑上,洗之不去,人因呼朱漆睑。后货带于汴,识者知为陵寝中物,败露皆杖死。”(见于《庶斋老学丛谈》卷二)
看点提示:
● 大房山建皋塔“金龙”不死之谜
● 古今帝王行“风水厌胜”之谜
● 李自成祖坟惊现有角飞蛇之谜
风水是什么?即使堪舆大师也未必说得明白,但明熹宗朱由校却极其迷信“龙脉说”。江山飘摇国体混乱,大明王朝危亡之际,面对野心勃勃、杀气腾腾的满人,朱由校施出“秘招”,采取风水厌胜之术,通过“挖祖坟”,阻止清人入关。使用厌胜之术,朱由校并非第一人,而当始于中国的始皇帝嬴政。然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朱由校的“秘招”并不灵,但出招的过程却极有趣。派出工程兵两次盗掘了大房山金陵,“斩龙头”、“扼咽喉”、建“皋塔”,妄图搞死“金龙”,最后,连李自成的祖坟也没有放过……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秘招救国”傻皇帝——明朝皇帝朱由校(1)
如果说武则天掘墓焚尸是惩罚和破风水兼而有之,这里要说的,则是一位挖祖坟、坏龙脉的专业皇帝了。
在中国帝王陵盗掘事件中,金人的行为是相当野蛮和不礼貌的,曾将以开国皇帝赵匡胤为首的北宋陵寝全部盗掘了。但金人没有想到,这事情五百年后会在自己祖坟上重现,位于北京房山的金朝皇陵遭到了大规模、有组织的盗掘,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弄不清金陵到底在哪儿。
此事件的“总导演”,是堂堂的大明皇帝——熹宗朱由校。
说来这件事情很有趣,朱姓皇帝盗墓,竟是出于“救国”的考虑,出于破泄女真人王气、挖断大清龙脉的需要。金陵被毁,甚至在龙脉的“脖子”上还凿了拴孔,此举当时还是一出“秘招”呢。但满清人取朱姓而王中原之势,却锐不可当。
大明王朝最终还是轰然倒下了,末帝朱由检无脸面对祖宗,上吊殉国。
● “移宫案”中走向皇帝宝座
时光转到公元1620年,朱元璋开创的大明王朝出了一件震动朝野的事件:明神宗朱翊钧的长子朱常洛继位仅10天,就一病不起,后服用了鸿胪寺丞李可灼进献的红色药丸——仙丹妙药。服后病情未见好转,反而急转直下。泰昌元年(1620年)九月初一,当皇帝刚“满月”那天,朱常洛就死了。
这就是明宫三大谜案之一的“红丸案”。
朱常洛死后,在左光斗、杨涟等大臣的拥立下,15岁的太子朱由校,在重重危机之下,走向皇帝宝座,成为大明王朝第15位皇帝,史称“明熹宗”。第二年改元“天启”。
朱由校的登基过程也颇为复杂,是在“移宫案”中,尴尬登基的。
朱常洛的宠妃李选侍其时住在乾清宫,将朱由校“扣留”在身边。新皇帝当在乾清宫登基,但李选侍自以为新皇帝是她一手抚育大的,希望获封皇太后,因此赖在乾清宫不走。群臣上书、新帝下旨、太监威吓,三管齐下,才让李选侍移出乾清宫。
“移宫案”发生的原因,各种说法都有,当时真相扑朔迷离,史家称之为明宫三大谜案中的又一案。明朝277年间,明宫大案仅三件,在朱由校继位前后的一个月内发生了两起,可以想象当时朝廷的问题有多么严重,矛盾多么复杂。
在“移宫案”风波中当了皇帝的朱由校,起初很想做一番事情,他信任“东林党人”,左光斗、杨涟等正直的大臣也得到重用,方从哲等奸臣则被排挤出去。在东林党人的辅佐下,朱由校提拔袁崇焕,为张居正*,录方孝孺遗嗣,优恤元勋。但不久大太监魏忠贤专权,乳母客氏贪权,情况变糟了。
朱由校喜欢做木匠活,是中国古代皇帝中的另类皇帝之一。魏忠贤利用其兴趣,积极“鼓励”他好好学手艺,堂堂一个大明皇帝也不问政事了,整日沉浸在木工活之中。魏忠贤常趁朱由校在专心制作木器时上奏,正在兴头的朱由校手一挥——“朕知道了,你去照章办理就是了。”魏忠贤就是这样,滥行赐赏,大施刑罚,真心为国的东林党人被杀,不与自己一条心的朝臣被诬为东林党,皇帝昏弱,朝政黑暗。
其时社会矛盾异常激烈,土地兼并日益剧烈,苛捐杂税繁重不堪。老百姓没有饭吃,没有活路,唯一的选择便是造反。明神宗时代埋下的社会隐患此时集中爆发,从《明史·熹宗本纪》(卷二十二)来看,从朱由校继位当年开始,朝廷不停地在平乱、剿匪,似乎一天也没有安稳过。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秘招救国”傻皇帝——明朝皇帝朱由校(2)
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