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谍海火狐-代号007 >

第84章

谍海火狐-代号007-第84章

小说: 谍海火狐-代号007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在前次冲突尚未展开交涉就接连派军舰前往救援,从而引发更大的冲突。

  紫石英号事件中,英双方均采取了比较克制态度。

  英国方面甚至没有提出抗议。*方面也在紫石英号受困于其控制区长达三个月的时间内没有解除该舰武装或登舰俘虏舰员,还提供了某些便利,甚至在紫石英号逃走前一度有任其逃走的态度。

  最后中英双方会谈没有进展原因是双方差距较大,英国又不愿意示弱,不愿意就“错误进入”认错。

  根据来自英国海军的消息,公布了英军在这三起炮战中的伤亡:“紫石英”号死17人,重伤20人。

  “伴侣”号死亡10人,受伤12人。

  “伦敦”号死亡15人,受伤13人。

  “黑天鹅”号受伤7人。

  英国海军显然缩小了在炮战中的损失,因为据英国海军部后来公布,炮战中还另有103名官兵“失踪”。

  英军损失的惨重,可以从指挥官的伤亡中看出:4艘英舰的8名正副舰长就有5名伤亡,其中炮战的肇事者“紫石英”号舰长斯金勒少校因伤重身亡。

  解放军方面人员损失也较重,这是由于“伦敦”号和“黑天鹅”号同解放军展开炮战时,步兵正集结准备渡江,遭到“伦敦”号203毫米重炮的杀伤,官兵共伤亡252人。

  在当时,105毫米榴弹炮在西方是轻型火炮,而在中国战场却被当成重型火炮。

  150,152,155毫米榴弹炮是西方军队普遍装备的中型火炮,但在中国战场却是凤毛麟角。

  至于203毫米大炮,更是中国陆军部队闻所未闻,以致当时参战部队均将英舰的203毫米火炮误认为是155毫米火炮。

  特1团副团长翟启志回忆起英舰的炮火之强时说“从未听到过这么猛烈的炮声”。

  从 “伦敦”号射来的一发1米多长的203毫米炮弹,准确击中了他所在的掩体,射穿掩体顶盖后,竟然又穿透厚达4米的江堤,直落到后面的麦田里,可见威力之大。

  幸亏这颗炮弹没有爆炸,他才得以幸存,但仍被倒塌的掩体压伤,而他身边的通信员则当场牺牲。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一六六章。双方较量的舞台
一。

  淮海战役结束后,长江已经成为双方较量的舞台。

  而军事大本营对于防御战略存在很大分歧。

  以京沪卫戍总司令汤恩伯为代表的少数派倚仗蒋介石的支持,否决了多数派的意见,决定“不守淮”,即放弃江北,重兵退守江南。

  这一重要情况经由两位参与作战计划的将领告知了聂长风。

  他迅即向上级作了汇报。

  掌握长江防御实权的汤恩伯不久便向沿江守备的10个军长下达作战命令,明确各军的位置和任务以及后勤补给细则。

  隐蔽在汤恩伯司令部内的一位参谋人员将消息密告给他。

  此时上海情报线已断。

  他立刻将情报转送南方局。

  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所提供的情报不仅有助于解放军渡江作战,而且影响到解放军渡江后能够迅速围歼敌人10多个军于长江三角洲地带。 

  在解放军的百万雄师就要打响渡江战役的关键时刻,*地下党员聂长风以他特有的条件加紧行动。

  1949年初,政府各部门陆续南迁广州,国防部第6厅亦安排撤退。

  此时,聂长风“临危请命”,要求坚守岗位至最后。

  厅长赞赏其“忠勇可嘉”,同意他负责该厅,并代表第2厅出席国防部有关会议。

  1949年3月28日上午,南京国防部第3厅留守处在励志社召集紧急会议,部署长江防御的最新任务。

  参加的有2厅,6厅,保密局,兵工署的代表。

  聂长风在席位上心情很不平静。

  他注意着会场内的一切动静。 

  在会上,第3厅负责人讲述了最新的兵力配置和反渡江作战细则之后,保密局提出了下列措施。

  在长江下游沉没大批木船并投放石块,阻塞水道。

  必要时,在长江各渡口附近倾倒汽油,燃烧封江。

  在长江南岸各渡口附近村庄的水井大量放毒。

  最后会议宣布:第1,2项由部队实施,第3项由保密局直接实施。 

  二。

  百万雄师直逼长江北岸,蒋介石统治集团一片慌乱。

  行政院长孙科匆忙宣布:

  “内阁”政府南迁广州。

  就在渡江战役前夕,为了谋求最后的逃路,蒋介石匆忙赶至上海,召见伞兵司令沈之绪少将和三个伞兵团的正副团长们,决定将伞兵部队调往福建,然后去台湾。

  就在这次召见时,蒋特意单独对第3团团长聂长风交底,到台湾后,将3团编为自己的“御前卫队”,给予特殊待遇。

  3月中旬,伞兵司令沈之绪根据蒋的命令,开始制定南撤方案。

  聂长风见军官们到齐了,说道:

  “今天我团以孤军增援青岛,无疑是以卵投石,不是当炮灰,便是当俘虏,总之是有去无回。”

  此言一出,全场愕然,“全团官兵,上有父母,下有儿女,兄弟们与我共事多年,不忍把大家往死里送。不少兄弟已组织起来,提出不去青岛打仗,起义投共,因事关重大,特地把各位请来商议。”

  军官们听了,面面相觑,沉默不语。

  “都共产党搞的鬼,老子和他拼了!”

  七连长一声嚎叫,猛地拔出一颗手榴弹,用手指扣住导火索,恶狠狠地说:“谁是共产党,有种的站出来!”

  “胡闹!”

  聂长风一拍桌子,“甲板上堆满汽油弹药,船舱里都是家小,你想让大家都完蛋?

  把他带下去,给我禁闭起来!”

  早有准备的警卫队一拥而上,三下五除二将七连长制服,架了出去。

  其他三个营长和连长们跟着表态,愿跟随团长起义。

  姜健见大势已去,只好说:

  “事到如今,就听团长决定吧,我一家七口都在船上,还请团长多关照啊。”

  “周其昌先生就是对方派来的代表。”

  刘农向大家介绍说:

  “现在请周先生讲话。”

  周其昌从南京来,上海已被解放军包围,全国快要解放,讲到共产党,解放军保证起义人员的生命财产不受侵犯,愿意参加革命的,改编为解放军,愿意回家的发给路费。

  当兵的都是一级听一级。

  营连长们一见顶头上司一个个都想弃暗投明,自己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大家都纷纷表示愿跟长官效劳。

第一六4章。依托的最后机会
一。

  长江上的隆隆炮声,震惊了整个世界,成为各国媒体的头条新闻。

  “紫石英”号事件发生前,军委对渡江战役中可能出现的外国势力主要是美国干涉的情况,是有所估计的。

  在渡江战役的部署上,特意将二野紧靠三野,渡江后二野沿浙赣路进军,四野迅速南下,以备不测。

  由于谈判毫无成效,逃跑就成为布朗特开始考虑的一个问题。

  7月下旬,宁沪杭地区将有一次大的台风经过,布朗特认为这是逃跑的极佳时机。

  他一面让克仁斯与中方代表谈判以作掩护,另一方面积极准备逃跑事宜。

  布朗特将自己这一决定告诉了海军部。

  但海军部和外交部均表示反对。

  外交部认为,这样冒险的行动会给英国在今后红色中国的利益,甚至可能会对英国人的生命带来严重影响。

  事实上,共产党方面也不愿纠缠;对“紫石英”号的逃跑,持默许态度。

  在无法获得英国政府的认错和道歉的情况下,不愿因此耗费过多的精力,下达了仅限于前线高级指挥员知道的“紫石英”号逃跑时“沿江部队可不予拦截,而在事后发表声明予以谴责”的秘密命令。

  但中方认为,如英国采取武力威胁方式,那就决不能让“紫石英”号逃跑掉。

  后来军委命令,如果英舰接应“紫石英”号或“紫石英”号擅自逃跑,则给予坚决打击,但在打击“紫石英”号时不要将其击沉。

  “紫石英”号代理舰长克仁斯根据不期而遇的有利时机,临时决定率舰潜逃。

  “紫石英”号强行靠近此时正好驶过镇江水面的中国江陵解放号客轮,以此作为掩护。

  当…发炮警告其停驶时,“紫石英”号悍然开炮,并撞沉木船多艘,逃出长江。

  英国外交部对“紫石英”号未经政府批准擅自行动极为不满。

  但布朗特决心替克仁斯承担责任。

  在布朗特的努力下,英国海军部也发表声明,指出此次逃跑事件是得到“远东舰队总司令授权”。

  “紫石英”号逃跑后,中方反应平静,除了予以谴责,此外再无进一步反应,也不提及英国外交部在“紫石英”号逃脱后发表的声明中所说的“仍然准备在适当的级别上讨论4月事件的责任问题”。

  一场引人注目的国际纠纷,就这样以英舰狼狈逃逸而结束。

  二。

  江南的荠莱花在一阵阵春雨的催促下烂漫地开了,开得清新、雅致,像

  无数粒白色的小星星。

  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江,自西向东横贯大陆中部,历来被兵家视为天堑。

  下游江面宽达2至10余公里;水位在每年4…5月间开始上涨,特别是5月汛期,不仅水位猛涨,而且风大浪高,影响航渡。

  沿江广阔地域为水网稻田地;河流湖泊较多;不利大兵团行动。

  天堑长江,成为蒋介石企图依托的最后机会。

  防守该地段的汤恩伯集团,除以一部兵力控制若干江心洲及江北据点作为警戒阵地外,以主力18个军54个师沿南岸布防。

  重点置于南京以东地区并在纵深控制一定的机动兵力,企图在人民解放军渡江时,凭借长江天险,依托既设工事;在海空军支援下;大量杀伤其于半渡之时或滩头阵地。

  如江防被突破,则分别撤往上海及浙赣铁路沿线;组织新的防御。

  百万大军的行进队伍绵延在长江以北的土地上,仿佛给江北水道纵横的黑土地又增添了无数道流动着的阡陌和河道。

  人民解放军赖以强渡长江天堑的,竟是这些渔民船工驾驶的原始木船, 这不仅是一个奇迹,而且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对此,历史真应该大书一笔。

  长江北岸各船队,开始时还在远离江岸的河道,湖泊进行检修,演习, 在渡江日期迫近时,必须将船全部运抵江边,这就需要挖凿和疏通河道,劈坝修渠引水运船,有的地方为了防止河水内港不能挖开堤坝,就只好将船只 从堤坝上拉过去。

  那些较小的舢板还算好拉,而重量达数十担以至于上百担的大船,而且要拉过高坝就十分困难。

  担任突击的部队,每个军约需 80 条到 100 条船,中突击集团自芜湖到贵池一段,将有 4 个军参加突击作战,再加作为二梯队的两个军以及指挥机关,后勤部队,炮兵部队等,也都需要掌握相当数量的船只,合计起来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整个运船工程的浩繁是可想而知的。

  数以万计的军民,冒着绵绵春雨,日夜奋战,终于在指定时间内完成了这一艰巨任务。

  “打响渡江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