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遗事 >

第61章

大宋遗事-第61章

小说: 大宋遗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安石叹道:“您太抬举我了。您那才是真正的学问功夫,真叫我羡慕!其实,在骨子里,我是真想做些学问,宏扬先圣之道的。无奈家里太穷,没法儿让我寄身学问,只好半途而废,早早出来寻个官做。学问之道,这辈子怕是无缘了!”
  逢源却道:“人一辈子,不外立德、立功、立言三件事。首先立德,其次立功,最不成的才是立言。小弟一事无成,空有几部著作,连立言都谈不上,还值得羡慕?您在官场,少不得有一番事业,为国立功,为民立福,那才叫人羡慕呢!”
  安石见他比自己还年轻,却这么消沉,不免有些惊讶,问道:“您比我怕还要年轻些,怎么这么消沉?为什么不出来应试,咱们一起干一番事业?”
  逢源叹了一口气:“唉,也倒不是完全不想。一来自己过于疏狂懒散,怕受不了官场规矩的束缚;二来,我看朝野上下,实在希望不大,也多少有些悲观!”
  安石惊问道:“怎么,您就悲观到这个程度?”
  逢源道:“可能我太阴暗,总是乐观不起来。”
  “为什么?”
  “明摆着嘛!国家最大的弊端是什么?是君臣上下因循守旧,不思进取。要想根治,非用猛药狠治不行。可这是办不到的。看看这两年的新政及新政的下场,就明白了。”
  安石多少明白了逢源的意思:“《商君书笺释》,是否就是您开的一剂猛药?”
  “药猛,办不到也是白搭!”
  安石沉思道:“时势不同了。商鞅反对先圣的仁义之道,又太苛烦,当今时代确实行不通了。”
  “那是当然,我也只是要效法他的大意而已。有了他的法治精神,就可以所向披靡,无往不胜。”
  安石不说话了。他虽不过初入官场,但仅凭他有限的经验也知道,即便只是效法商鞅的法治精神,也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至少,他得承认,新政失败,与缺少这种精神是不无关联的。可他不愿意让逢源完全绝望,自己没往深处想,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调和办法,只好笼统地劝道:“事在人为,总能找到办法的。”
  “什么办法?”逢源依旧十分茫然,“有个英明果断、心雄志大的圣君,再配一个大智大勇、百折不回的贤相,才能有些盼头!等有了这样的圣明天子,仁兄再出来做了丞相,我或者就不会这么灰心了。不但不灰心,还要出来帮您一把。没有这些,我这一辈子大概是不会出来了!”
  “说得太丧气!还是赶早出来,咱们一起努力。路,总是一点一点走出来的。等咱们好歹做出一番事业,再一起归隐山林,如何?”
  逢源还是提不起精神:“只怕做虽做了,却难得见事,不过可怜无补费精神而已!”
  “费不费,做了再说。眼下您先准备准备,下年考他个进士,慢慢我们就可以联手做些事情了。陶渊明那么颓唐,还高歌‘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呢!您应该多些刚气,振作起来!”
  逢源勉强笑道:“既然仁兄一再相劝,我就试试吧!”
  逢源回去的时候,安石一直将他送到河口。站在船头,又叮嘱道:“逢源,一起呆了半个月,我到底总是有些担心您!”
  逢源问道:“不知仁兄是指什么?”
  安石说:“总觉得您太忧郁。读您的诗,我就有这个感觉了,及至一起相处了半个月,朝夕相伴,这印象越发深了。以您的学识见解,本不该这样。”
  逢源勉强一笑,将眼睛移向河面,河面上起了一片薄雾,一只小船正逐渐融入雾中,慢慢不见了。
  “那原因,我想还是思虑太过,忧国忧民。诗里头,这样的句子尤其多。其实,根本不需要这样。恕我说得不客气一点,还是不够通达的缘故。”
  “国事如此,怎么能够通达起来?除非真正成个傻子,对天下事一无所知,不闻不问才成呢!”
  “不是说不关心天下大事。君子治学,为的就是天下苍生,怎么能不闻不问呢?这里面有个先后问题。应当先己后人,先正身后正人。自己有了修身养性的功夫与治国平天下的本事,能不能治国平天下,要看自己能不能得志。而得不得志,完全不是自己所能决定的。治己一身,都要依靠命运安排,治国平天下,自然更要依靠命运了。《论语》您比我熟,关于命运,圣人是怎么说的?”
  “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还说过:‘道之将行也欤,命也;道之将废也欤,命也。’”
  “圣人知命,所以无忧。许多人认为圣人治学,必然心忧天下,其实是一种天大的误解!倒不是说,圣人根本就忘了天下苍生。不是。圣人心有天下,却从来不为天下而忧!为什么?都在一个命字。您心里有了天下,命运却不让您一显身手,匡正天下,您就是忧郁而死,不也是白搭吗?《易》经‘乾卦’‘文言’说,‘ 世无闷’,说得实在精彩极了。其实质,就是乐天知命,一切贵在顺其自然。这您比我熟,还用得着我多说吗?邻居打架,有人披头散发跑去帮忙,孟子说他犯傻。现在您不为自己穷困发愁,倒去心忧天下,以至于常常失声恸哭,不也是犯傻吗?但愿您能听我一句话,丢了这些傻念头,一门心思先将自己的日子过好了,振作起来奔一个前程!”
   。。

大宋遗事 第二十一回(3)
安石说到急切处,已禁不住泪眼模糊,逢源深受感染,也早热泪盈眶了。还是艄公着急,催着开船,两个人才依依告别了。
  新人如此,老人则又是一番情景。
  这几年朝野刀枪剑戟,范仲淹首当其冲,自己之外,还牵连着一大批同事、好友,纷纷折翅沉沙,窜谪远恶州县。当时措置的种种事情,更全都烟消云散,没留一点痕迹。连科举考试的科目变动,与人再没有利害冲突,都又变回来了。再超脱的人,也不能无动于衷!何况,范仲淹还是个以天下为己任,自尊自重,又多少有些刚烈的人。就是世事变迁,叫他多了一些通达、容忍,也难将他完全变成一个心无点尘的弥勒佛。仅仅有挫折,是成不了弥勒的。要成弥勒,还得有佛性,有学识,还要修为。既成不了佛爷,难以永恒,就只能承受俗人通常所不能不承受的痛苦、疾病了。因为幼年孤寒,亏了身子,他比一般人更经不起折腾。当初上表称病求医,本来不是虚话。钱明逸一纸本章,硬是将实话挤对成浪言,仲淹也就只能勉力维持了。 州是边州,任重事繁,常人专任也会心劳力疾,何况他还拖着个病恹恹的身子。他的身体,终于每况愈下了。
  他又给皇上上了一本,请求解除边任,调往邓州。或许是因为话说得透彻,或许是因为无关紧要,这回,朝廷痛痛快快地答应了,让他去做了邓州知州。到邓州不久,他就接到滕宗谅的来信,请他专为岳阳楼写一篇散记。
  滕宗谅最后不是被贬到岳州去了吗?人虽被贬,可性情还是没有多少变化,依然那么任性倜傥。岳阳南倚潇湘,北靠长江,西枕山峦,东临洞庭,本来是个山川秀美的胜地。他到了这儿,先还不无郁闷,很快就如鱼得水,忘乎所以了。岳阳名胜,岳阳楼是中心。三国时孙吴鲁肃来岳阳治水军,就建了岳阳城。为了阅军方便,鲁肃又在枕山临湖的西城门上修了一座阅兵台。到唐代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全面翻修扩建了阅兵台,且给它新起了一个雅致气魄的名字——岳阳楼。打那时候起,岳阳楼就成为整个岳阳的核心了。可从开元到庆历,三百多年过去了,不说别的,光是风雨剥蚀,它也不成模样了。身为知州,又是个喜山爱水的人,整天瞅着这样一座破楼横亘在山川秀色之中,自然堵心。不久,宗谅到底下了决心,要将楼重新整修扩建一番。
  钱打哪儿来呢?他也有绝招。民间不是有许多积年陈债没清付吗,他出了一道告示,请债主们将这些宿债干脆捐给公家,由官府来催讨。既是多年讨不着的宿债,留着也是白留,不如献给官家落个人情,所以债主们大都乐得从命。官家理债与私人讨债自然不可同日而语,谁也不敢赖,愣是收了几万缗。宗谅亲自管着这笔钱,专门用来修楼。有钱,事就好办了。新的岳阳楼,三层重阁,飞檐起翘,流光溢彩,高耸于烟波浩渺的千里洞庭之上,就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鹏,雄伟恢宏极了。官家与一般老百姓不花一文钱,就得了这么个大楼,比旧楼一个天上一个地上,谁都夸他滕宗谅能干,也就不问那讨债钱是不是用完,他滕宗谅有没有干没了。
  名楼得配名文哪!滕宗谅想起了范仲淹,只有他配,便千里迢迢打发专人来请范仲淹作记。为了化解他尚未登临的遗憾,宗谅还特意叫画师画了一幅《洞庭秋晚图》,让专差一道捎给了他。
  范仲淹也是一位风流太守。每到一处,也都要扶持地方风物,兴建一些人文景观。在邓州,他就修了一座小小的园林,起了个通俗的名字,叫做百花洲。亭台楼阁之外,尤以各种奇花异草让人流连。洲前的城楼上,则建了一座春风阁,高敞明亮;阁前是一个四角攒尖的览秀亭。登城入亭,放眼四望,邓州风物尽收眼底,览秀正是名副其实。傍着百花洲,就是他新建的花洲书院了。既有同雅之好,又回不住患难与共的同年好友的面子,自己更有满腔的激情需要喷涌,仲淹接到信,略略准备了一下,就在览秀亭铺纸研墨,把笔临风了。
  仲淹虽没登上岳阳楼,但家在吴县,加上一生宦游各地,湖上烟波早已烂熟于心。一旦握笔临纸,那水光山色,风雨晴晦,人物风情,无不历历在目;更有一辈子蹉跎、奋斗的无限感慨、思虑,时时凸显其间。两者互相裹挟,互相席卷,终于汹涌澎湃,汇成一股滔天洪流喷薄而出。仲淹笔不停辍,由着那一股洪流,将他推向遥远的天际。
  只见他写道: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嘱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辉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 想看书来

大宋遗事 第二十一回(4)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写完最后一个字,仲淹搁下笔,抬起头望着城下无边无际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