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遗事-第1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司马光辩道:“谋杀,伤人即死。不伤人,或者还允许自首;既已伤人,死刑而已,还有什么自首不自首!再者,谋杀是一罪,谋与杀怎么能分开?谋是一事,杀是一事,哪有这样理刑的?”
安石也不相让:“谋杀谋杀,有谋有杀。谋者为因,杀者为果。理刑不分因果,还谈什么理刑?而且,从来杀人者死,杀人偿命。伤而不死,如何就要偿命呢?”
吕公著听着辩论,却向了安石:不问青红皂白,犯到一个“杀”字就要砍头,法律是维持了,却也太凶,凶得不近人情了!
司马光与安石都将意见写成折子,交给中书转与皇上定夺。皇上一看那理由,下诏免了阿云的死罪,改成流放服役;而且还进一步引申规定,今后凡谋杀审讯自首者,均以此为例,减两等判刑。阿云总算捡了一条小命。后来大赦,阿云还得到了自由,可她的一生,毕竟毁了。
就是皇上下的谋杀自首的减罪诏书,很快也有了变化。不过,这又是后话了。
大宋遗事 第六十八回(1)
对金殿面折司马光
为营垒急推吕献可
宋辽使臣往来,出入对方国家,相互不都要派接伴官员接待、护送对方使臣吗?这接伴官员除了学识,还应该反应敏捷,应对有序,因为代表国家呵!弄不好,折了国家的面子那可是天大的事情!
两国既有邦交,这使臣也是一茬又一茬的。新一茬的辽国使节又来了,得找个人做接伴使。找谁呢?
吕公著前不久刚做使者,去了一趟大辽,应该熟悉情况,神宗便征求公著的意见:“朝廷需要一个接伴使者,爱卿刚刚出使回来,了解情况,看派谁最好?”
“微臣这次去契丹,他们专门向臣打听一个人!”公著没有直接回答皇上,只说起刚刚出使的事情。
“谁?”神宗问。
“打听司马光。”公著回答。
“怎么打听的?”神宗盯着问道。
“他们问:‘司马中丞现在做什么官呢?’以为他还做御史中丞呢?”公著说。
“他们消息算很灵通了,不过慢半拍罢了。你怎么说?”神宗笑道。
“我自然如实回答,说司马光现在改做翰林学士兼侍读了。”不为这事闹过一回,他由银台司出来,还做不了使节呢!这事,自然一清二楚。
“他们有什么反应?”神宗想知道实情。
“他们说:‘不做中丞了吗?听说这个人很忠直的?’”公著说,连口气也惟妙惟肖。
“就爱卿看来,这接伴使司马光很合适?”神宗没有怀疑公著为自己前不久的事作地步,但对他推荐司马光做接伴使,还是看得一清二楚。
“皇上圣明。契丹既这么看重司马光,由他做接伴使,一切就会顺畅多了。至少,契丹人不会节外生枝!”公著终于说出了最后答案。
“爱卿说得有道理,就派他吧!”神宗拍板了。
可司马光得到消息,却一个劲儿地埋怨公著:“您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吗?我这么笨嘴拙舌,怎么能做接伴使?”
公著笑道:“这不是好事吗?还没做,怎么就知道不行?”
“笑话,合着您倒比我自己更了解我?您晦叔近来怎么老是怪怪的,做的事就没有一件有谱?”司马光脸都红了。
近来做的事,是指什么呢?无非是讲书该坐,阿云减刑?公著虽不以为然,却知道君实是真急了,自己真做了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他当即笑道:“拍马屁拍到马蹄上去了,都是我的不是!好在还可以收回成命,你自己找皇上说去吧!”
除了这个,也真没有别的办法。司马光只好找皇上去说道了:“陛下,听说您要微臣去接伴契丹使臣,有这事吗?”
神宗笑道:“朕是有这么个意思,正与两府商议呢。怎么,是有什么想法?”
司马光赶紧趴在地上叩头:“陛下,您可千万别叫我去做接伴使,我做不来的!”
神宗蒙了,先拉起他来:“这是怎么啦?有话好好说嘛!”
司马光这才站起来,摆开了理由:“陛下,这人的才情,是各有禀赋不同的。”
“你的禀赋,怎么就不能做接伴使?”神宗还是不懂。
“陛下,我这个人生来愚拙,下些实际工夫或者还行。像讲读经史之类,或者还能胜任,多少有些可取之处;说到应对宾客,微臣实在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下手!我因为名字犯了契丹人的忌,要避讳,做了几十年官,还从来没有做过使节。对于两朝的相关事情及外交礼仪等,一无所知。两眼抹黑,外加秉性鲁钝,应对之间,免不了丢东落西,有失礼仪,再要冲撞使节,泄漏机密,微臣罪不容诛事小,贻误邦交,贻害国家,这事可就大了!满朝文武,比我适合的多得是。请皇上千万成全,不要派微臣!”司马光说得口顺,居然一连设了好几层障碍。
这些理由能不能成立,已经不重要了。司马光的这种认真、迂直的态度,既叫神宗忍俊不禁,又叫他觉着憨厚可信,他同意改派别人,不再叫司马光去了。
人,大体都自视颇高,只将鲁拙憨痴赋予别人,而对他们采取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有些智慧、权力的人,更爱这样。正因为如此,这人与人之间,君臣之间也不例外,一旦对对方有了某种迂直憨厚的印象,就会引发一种亲近与信任,不但愿意与他接近,有时还乐意咨询并接受他的意见。辞去接伴使之后,神宗对于司马光,就大抵是这样。
恰好,神宗也正碰上一些具体事情。
与臣民相比皇上虽大得不可比拟,可他再大也大不过天地。他对于天地,大体也就像臣民对他,都是毕恭毕敬的。多少也就因为这个,在郊外祭祀天地,历来都是朝廷的大典,一点也不敢马虎。而举行这种祭典,照例总要赏赐臣下,这也渐渐成了朝廷的一大负担。神宗接位,不是早就揭不开锅了吗?偏偏又雪上加霜,河北一带暴雨成灾,黄河缺口。赈灾已顾此失彼,再要郊祭赏赐,实在伤透了脑筋!好在两府大臣倒还见谅,上书给皇上,说是国用不足,又遇到水灾,郊祭该赏赐给两府大臣的钱财,干脆就免了吧!我们一致意见,自动放弃。大臣们虽这么说,可历来的盛典赏赐要在自己手里断了,神宗怎么着也不能不踌躇。
司马光既然没去做接伴使,还做他的侍读学士,不是还得在迩英阁给神宗读读书,讲讲经史吗?那天读完书,司马光见神宗神情有些悒郁,自然关切,就问道:“圣上好像不大开朗,是不是挂心赈灾的事?”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大宋遗事 第六十八回(2)
“唉,可不是吗?你说这河北的灾情,该怎么办呢?”神宗真是忧心忡忡。
“灾民缺的是粮食。就是调拨了金钱,让地方配买,骚扰地方不说,有钱无市,也未必就有买粮的地方。”司马光寻思着说。
“已经调了五十万担漕粮运往灾区了。”神宗说。
“微臣听说,光瀛州一处,大概就需要一百五十万担粮食。五十万担不过三分之一,怎么能够?”司马光掰着手指头说。
“朕也知道不够。已经吩咐两府大臣与三司采取紧急措施,无论如何,要多弄些粮食调往灾区。也有了些措施,只是不知道那效果究竟如何?”想到那些措施,神宗也止不住焦心。
“不知道是些什么措施?”司马光问。
“说是以丰补歉。朝廷将金钱调往江、淮丰收地区,在那里大量采购;再用漕运力量,运往河北。谁知道行不行呢?”神宗说,总是没有什么把握。
“真这么着,就该没事了,陛下尽管放心!”司马光安慰神宗。
“爱卿怎么就那么有把握?”神宗还是将信将疑。
“以丰补歉,是个好办法。咱们国家这么大,总是有丰有歉。听说江、淮一带今年年景比往年都好,收粮该不成问题。目下不是枯水期,漕运畅通,有了粮不愁运不出来。就是河北本身,也还有丰收的地方。陛下尽管宽心。”司马光剖析说。
这话,正是神宗此刻最想听的。君臣之间的距离,立马就拉近了许多。神宗突然想起吕公著转述的契丹人的话,便问道:“爱卿虽不做中丞,台谏的事,还是应该关心。谏官难得有合适的人选。爱卿有看中的,要向朕推荐吗?”
虽然不知道神宗怎么突然由赈灾又谈到了台谏官员,可那信息是非常明确的。司马光抬眼看了一下在场的人,推道:“微臣官小资浅,哪里敢推荐台谏官员!”
神宗只当司马光真的在谦虚,便鼓励道:“爱卿何必谦虚?朕既问你,总是想你会有想法的,但说无妨!”
皇上既这么没有眼力,司马光一时情急,只好说些实话了:“陛下,您问得很突然,微臣一时难以准备,容臣回去上密折奏陈吧!”
神宗这才注意到司马光的表情,悟出自己不该过于情急,这种事怎么好当着这么多人问呢?心里虽已明白,却也不说破,只是转而问道:“天下州县长官,大体称职者不多,爱卿有什么高见?”
这个问题,讨论次数多了,不难回答。司马光张嘴就来:“陛下,天下一共三百多州,要陛下一个州一个州去挑长官,自然烦难。陛下只管提纲挈领,这事就简单多了。什么是纲领?十八路监司使就是。陛下只要选好这十八个首席官长,再由这十八位官长去挑选各州州长;再让州长去挑选各自的县令。只选好官,不单凭资历出身什么的。这么着一级挑一级,皇上在上头总把关,还愁州县官员不会得人吗?”
这话,逻辑上没有任何可以挑剔的地方,自然也就没必要再讨论了。神宗转而问道:“两府大臣上书,请辞郊祭赏赐不受,这事您怎么看?朕是接受他们的请求好呢,还是不接受的好?”
司马光想了想,道:“据微臣所知,两府大臣的赏赐,绢帛银两,加在一起,也不过两万两匹。用来赈灾,杯水车薪,根本无济于事。不如皇室宗亲、文武大臣,凡品级达到知州一级的,赏赐一律减半。这样,才真能顶点儿用。不知可行不可行,还请皇上圣裁!”
皇上犹豫道:“朕的意思,倒是想允许大臣们辞赏。倒不在乎省一笔钱,有意薄待臣下,主要还是他们既提出来,急朝廷之所急,朕也不能不成人之美。减一半,没有什么好处。要减,索性全减了,彻底成全他们。”
全减?司马光可不敢承担这个责任,便又劝道:“陛下,臣下请辞,是他们的一片心意;陛下赏赐,是圣上的无限恩德。郊祭赏赐,士兵都人人有份,公卿大臣要是一点没有,似乎不大好看?还是兼顾为好!”
皇上本来就犹豫不决,听了这话,自然益发犹疑了:“朕也拿不定主意。这样吧,还是照中书的意思,交给翰林学士们讨论,且听听他们大家说什么,再看。”
为了能集中听听大家的意见,神宗干脆将翰林学士们全都召集到延和殿来了。见过礼,神宗就开门见山说道:“今天请各位爱卿来,是想听听你们对郊祭辞赏的意见。早几天,是不是都通知你们了?”
“都通知了。”大家回答。
“那就谈谈吧,想到什么讲什么,不必受拘束。”神宗说。
“微臣的意见,一呢,节约从贵近开始,才能起示范作用,影响朝野;二呢,两府大臣既有请求,皇上成全他们,也是成人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