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同人电子书 > 清代皇帝读书生活 >

第6章

清代皇帝读书生活-第6章

小说: 清代皇帝读书生活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康熙时期,在上朝以外的时间,大臣是不能随意面见皇帝的,皇帝与大臣之间的信息传递和语言交流,通常由侍卫、内侍负责传送。康熙皇帝在内殿办公,听说太子为了提高对讲官的礼遇,为了表示尊重师傅,改变讲学礼仪,十分高兴,表示支持太子。他立即传出谕旨:“皇太子冲年,嘉向典学,尔等勿阻其意。况赐坐进讲,古礼有之,著即遵行。”汤斌等人听后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但是,他们身为臣子,仍然坚决表示不敢承受这般礼遇,也不敢接受这份特殊隆恩,并再三恳请皇帝收回太子的意旨。康熙皇帝备感欣慰,就规定师傅们在讲课前向太子行礼,然后,依照太子的意愿,师傅们可以坐下讲书。
  大学士和众文武大臣对于太子的作业印象极深。太子的八箧习字作业,康熙皇帝允许大臣们带回官署。大学士和讲官们非常高兴,他们在官署细阅太子的佳作,欣喜不已。在这些佳作之中,有太子六到十岁期间所书写的满字;有十岁到出阁的前一天所书写的汉字。太子的一笔一划,工整端正,精楷苍劲,透出一种娴熟的笔法和遒劲的功力。
  第二天上朝之时,大臣早早地就恭候在殿门之外,畅谈太子的学业,赞美未来天子的英伟,歌颂当今皇帝的圣明。他们满面春风,怀着对皇帝亲自教育太子使太子学业有成的崇敬之情,真情地赞颂皇帝的功德,诚恳地赞扬太子的天赋聪颖。他们说,“????仰见皇上合天之行健,自强不息,于二帝、三王大###,身体力行,以建皇储,即以翼元子。故凡学问启牖,皆纯而不杂,勤而有常,即此书体之精,亦关正心之学。我皇上天章宸翰,烂若星云,囊括众家,超轶前代。今皇太子书法,进而愈上,虽本英姿之特茂,亦征养正之渐深。从此日新又新,陶淑于宫廷之善诲。加以出阁方始,讲读益勤,自然驯造高明,同符至圣,真国家亿万年无疆之福!”
  3。完美的学生
  汤斌等众讲官知道太子的学问超常,日夜为太子的课程作着准备。他们充分备课,反复练习,期望让博学的太子能够再接再厉。师傅们每天提前到达毓庆宫,为太子进讲书,师生一起坐而论道,关系融洽。他们的这种进讲的方式对于清代宫廷来说是全新的,与以往任何朝代的宫廷课堂也是完全不同的。讲官们与太子之间,完全是用一种近乎沙龙式的方式进行学业交流,用对谈的方式引据典,讨论儒之中的某一部某一章某一节,讲其本义,探讨其注疏和音训,讲述其古义和今义之不同。
  因为太子太博学,特别是太子对于所学的内容,不仅已熟悉而且可以说是精通。所以,常出现的场面是,师生之间的论讲发生了倒换:讲官恭请太子讲说,太子就先把当天要学的段落,几乎不用分章,十分准确地讲解一番。然后,讲官们拿着自己昼夜准备好的讲稿,边看稿子,边议论文,探讨文义,谨慎地引申推衍,生怕讲错。可是,师傅的引据典还是常被太子纠正,并同时指出原原文出自何处、本意主旨何在、历代哪些大家作过注解、有何著名阐述等等。
  按照中国宫廷的规定,自古以来,太子出阁讲学,都是事先由讲官进讲,然后阐述大义,再由太子讲说自己的理解。只有康熙皇帝的太子允才华出众,能够在出阁讲学之时,先由自己来讲。师傅们心悦诚服,十分恭敬地听太子进讲,也十分钦佩地听太子引据典。师傅们很奇怪,那些浩如烟海的功课,太子为什么会如此地熟悉!要知道,师傅们都是有备而来,日夜加班,反复备课????写了讲稿。所以,在康熙时期,每次上课先由太子进讲,然后讲官和太子互讲,最后太子还要阐述。师生的角色,似乎颠倒。可以设想一下,为这样的太子讲书,讲官们的心情自然很复杂,那种惭愧和惶恐,可想而知。每当他们听完了太子的讲解,讲官们不知道该说什么,叹服、钦佩之余,只有一片酸辣留在心中。因为太子太聪明了,太子不他们的教导,就已很了不起了,他们很难再给太子更多的教诲。师傅们感到,自己除了辞职,没有什么可做了。
  一天,太子和众师傅讲说《论语》,应该讲《论语》中“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个问题,历来不好讲说,因为涉及到男女之别和辨别小人之害。而对于“小人”问题,太子感慨颇多,当然有一番肺??感言。太子看着众师傅,认真地说:“予常侍父皇左右,闻皇父教诲道,最难处者小人,最难防者亦小人,一旦稍有不当,就会被他们所欺。览前代小人误国的事,皆因为上面的人信任他们的缘故。所以,要切切不忘这些。”太子的论说很典,让师傅们无言以对。
  最让师傅开不了口的是,太子允常在引据典、讲完一段儒之后,特别讲述康熙皇帝曾给他讲到这一段时对他的谆谆教诲,本义是什么、微言大义何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四月二十五日,讲说四书中的《中庸》。太子说:“皇父言《中庸》一书,论性命(指人性和人生)精微处,无以复加。当细细玩味,温故知新,竭尽人事以合天意,方为不负所学,不可以讲完之后就忽略了。”
  六月初一日,《中庸》讲读之后,讲说《论语》。太子讲解了《论语》的原文,讲官们自认为《论语》是数十年所下的功夫,应该可以与太子好好讲论了。他们讲解和讨论《论语》中“敢问夫子之不动心”这一节,师傅格外激动,感觉可以和太子对讲。太子允引据典之后,总结性地概括说:“皇父言,孟子论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言简而理备,治世养身之道不外乎是矣。”讲官们恭敬地听了太子的发言,惭愧之外,由衷信服。他们十分庆幸在自己的晚年中,竟然能够遇到这样一位出类拔萃的太子,这样一个超越历代前贤的完美学生。
  

五、可怜的师傅们(1)
1。宫中无不读书之子
  康熙皇帝一生喜爱读书,对于人生看得很透彻,特别知道在令节时期,调整自己的心情,享受愉快的生活。比如他说:元旦是一年的开始,生日是人诞生的佳期,都是人一生中的喜庆日子。此时,应当心平气和,言语吉祥。因此,在这种日子,我必然欣喜愉快地欢度。
  他认为,遇到事情,无论大小,必须加以三思,这样才不至于后悔。孔子说,那些自己不动脑筋的人,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是至理名言啊!
  康熙皇帝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后妃最多的君主,而且也是中国历史上生育子女最多的一位皇帝,并且也是生育年龄最早和最长久的一位皇帝。康熙帝的后妃多达六十七人,随他入葬景陵的后妃就有五十五位。
  他先后生育了五十五个子女,其中皇子三十五人,皇女二十人。这五十五个子女中,有一半没有活到成年:十五个儿子和十二个女儿,早殇或者夭折。活到成年的子女,是二十八人:二十个儿子和八个女儿。由于子女众多,各种矛盾和冲突自然难免,特别是康熙皇帝晚年,皇子之间追逐权力的欲望日益强烈,争权夺利日趋严重。康熙皇帝对儿子们十分失望,当他看到普通百姓教育子女朴实真切,子女孝敬至诚,十分感慨,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昼夜彷徨利禄间,奚如鄙里野人闲。
  读书不解穷通事,名姓无闻士宦班。
  孔颜乐处箪瓢在,孝悌真情稚子关。
  可笑文章少实据,空将浮伪玷青纶!
  面对这么多的子女,一向严己律人的康熙皇帝一点也不敢懈怠,对子女的教育十分重视,说:“朕宫中,从无不读书之子。”
  他还说:“对皇子的教育,及早抓起,不敢忽视怠慢。天未亮即起来,亲自检查,督促课业。东宫太子及诸皇子,排列次序上殿,一一背诵书,至于日偏西时,还令其习字、习射,复至于深夜。自春开始,直到岁末,没有旷日。”
  康熙帝将自己对子女的谆谆教导,以格言式的表达方式,编纂成书,就是著名《庭训格言》。全书不分卷,重在阐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赞颂三代圣主、周公、孔子的功业,劝导如何做人、如何立身。
  2。在简朴的上书房行走的师傅们
  清王朝的皇室贵族集团来自北方辽阔的草原和山野。他们的生活很俭朴,不崇尚雄伟壮丽、高大宽敞的殿堂,许多关乎军国大事的重要房舍都很实用,甚至过于狭小。最典型的例子,一个是军机处,一个就是皇子皇孙们读书学习的学校——上书房,坐落在乾清门东侧,是几间不大起眼的低矮廊房。与它对称的乾清门西侧廊房,称为南书房,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值班的地方。
  上书房看上去很简朴,没有雕梁栋,很不引人注目,也实在说不上宽敞。可是,就是在这里,自雍正以后的皇子皇孙们,都在这里上学。也就是说,这里是雍正皇帝后培养出历代皇帝的地方,这里是这些皇帝们启蒙、读书、学习的教室。
  在清代的文书档案之中,“上书房”有时也写作“尚书房”。康熙皇帝在位时期的数十年间,选作皇子们读书上学的读书处,称“上书房”,但地点不是乾清门东侧,而是选择在紫禁城南大门午门西边、皇宫西南部南墙内的南薰殿一带。康熙皇帝宠爱的皇太子允不在这里读书,其他的皇子们则都在这里开始了他们的启蒙、读书生涯。他们之中,包括后来继承康熙之位的雍正皇帝胤。过挑选,由皇帝最后确定德行出众的饱学之臣出任皇子师傅。奉命在这里教书的满汉官员,都称为“值上书房”。在康熙年间,满汉学士值上书房的,主要是顾八代、徐元梦等人。
  顾八代师傅
  顾八代是皇子师傅之中,品格高尚,学问人品都令人敬仰的饱学之师。他是满洲人,他的父亲是位英勇善战的忠勇之士,曾被皇太极赐给武臣中最高的荣誉称号“巴图鲁”。顾八代继承了先祖的豪爽性情,又融入了汉人的诗书礼义之风。他武艺过人,一生极喜好读书,是位文武双全的人物。康熙十四年(1675年),他参加了康熙皇帝主持的一次大规模旗员考试,过一试再试,最后,荣登第一名,被康熙皇帝选为翰林侍读学士。
  后来,顾八代奉命出京,参加了征剿吴三桂的激烈战事。他总是冲锋陷阵,身先士卒。有一次,他率领众将士破敌十余万,大获全胜,荣获一等战功。顾八代的文才也很出众,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以后,他就奉旨在上书房教书,其间亲自教授胤。康熙皇帝训子严厉,明确要求皇子们读书必须一百二十遍,然后背诵。顾八代认为皇子聪明,记忆力好,不必读这么多遍,数十遍就可以背下来。康熙皇帝不同意,认为背诵下来不算什么,书只有读到了一百二十遍,方说是读了书,方才可以真正融会贯通。
  康熙的皇子们,确实喜爱读书。在上书房的众多教官之中,皇四子胤对文武通才的师傅顾八代印象十分深刻。顾八代的学问很扎实,满汉皆通,文武全能,又重侠义,皇子们对顾师傅钦佩有加。最为令人意外的是,顾师傅对于钱财很??薄,对居家生活也毫不放在心上。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顾八代病退了。十年后的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他在家中病故。出众人意料的是,他去世时,家境贫寒破落,竟然连一口棺木也办不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