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难为+番外(完结至233章)-第2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太上皇遇险以及册立储君之事,朝臣关心,宗室关心,当然,内务府皇商也是关心的。不过,一般的商贾,纵使关心,他们也只能是干看热闹罢了。
凭他们的身份,寻常收买个父母官就觉得是手眼通天了,断然参与不到这样高级别的政治活动中动。
所以,对他们而言,自然是这次由政府出面儿,商会牵头儿的招商会更重要。这次招商会并没有放在扬州城,而是搁在了苏州城。
林永裳此举,令苏州知府郑尔实感激涕零。
林永裳道,“苏绣举世闻名,不过,希望借此机会使苏州绣品丝绸的名气能更上一层楼,让天下人都能认识到苏绣的精美绝伦。以前,我曾听陛下说过‘无商不富’。郑大人,仕农工商,商贾为末,但是,百姓也只有富了,有了银子吃饱饭,这天下,才会安宁。”
此刻,郑尔实对林永裳只有满心的感激。哪怕林永裳放个屁,怕他都会觉得是香的,连忙附和道,“是,听大人一句话,下官茅塞顿开。下官听说,先前淮扬盐商交出盐场后,朝廷都给了补偿,尚未断了他们的生路。陛下爱民如子,亦未轻视商贾,下官定会好好当差,不负大人期望。”
苏州知府这样的肥差,能坐上这个位子的,非但要有后台,更要有本事。林永裳轻点一句,郑尔实已是闻弦歌知雅意,说出的话,自然格外的合林永裳的心思。
林永裳笑,点了点头。
郑尔实再道,“陛下一直卧病不起,下官连上了几封请安折子,只盼着陛下能平安万年。”
帝都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之象,帝都的变幻,关系到官场中每个人的未来。郑尔实自有消息来源,却在此时仍忍不住向林永裳打听一二。
对于明湛的病,初时,林永裳还挺有把握,觉得这病有蹊跷。如今太上皇要回帝都,半路上就遇了险,再往回寻思,林永裳对明湛亦多了几分担忧。
不过,在下属面前,林永裳并不会露出形迹来,笑道,“听说真命天子百灵护体,而且,宫里有太后娘娘在,你我只管尽忠,淮扬安稳富足,咱们也就没白当这几年的父母官,亦未辜负陛下的期许。待日后陛下大安,见我淮扬胜景,没有不龙心大悦的。”
不论明湛是死是活,林永裳都不会掺和立储之事。当年范家何等气象,就因为参予皇位之争,最后落得个抄家流放,家破人亡。
埋头做事,方是中正之理。
这样,无论谁登基,起码总要有干活的人。
当然,林永裳更希望明湛能平安。尽管太上皇对他亦极是器重,屡番破格提拔,但,冥冥之中,林永裳有一种预感。
古人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一个臣子,能遇到一个肯信他肯用他的帝王,亦如同千里马遇到伯乐一般。
林永裳觉着,自己只有在明湛手里,方有名留千古的那一日。
虽然挠心抓肺的担心帝王安危,林永裳硬是忍着没跟范维打听点儿内情啥的。
自来,打听帝王龙体,就是忌讳,尤其是在帝王病危之时。
虽然范维也不一定知道,不过,范维跟在明湛身边儿的日子最长,起码范维的推测更靠谱儿些。这事儿,不能问,不能猜。
林永裳就是靠观察的。
同样是曾经跟在明湛身边儿的近臣,冯秩面色憔悴,倒是范维仍是那事温和淡定的模样。如此,林永裳才能稍稍安心。
让林永裳安心的不只是范维的淡定,还有来自徐盈玉的关怀。
徐盈玉已经说过,“若是陛下有个万一,新皇登基,我们马上结婚。”
倒不是徐盈玉恨嫁到这种地步,实在是林永裳仇人不少,且林永裳是正经的范家人。明湛在位时,尚有人拿此说事儿,多亏明湛肯周全林永裳。
万一明湛龙御归天,林永裳占着天下数一数二的大肥差,多么的惹人眼红。
一朝天子一朝臣,下一任天子不一定肯用林永裳。徐盈玉有此提议,为的是林永裳的安全。不管怎么说,徐叁在朝为次辅,若是林永裳做了徐叁的女婿,哪怕有人想收拾林永裳,也得先掂量掂量。
徐盈玉此心此情,说话的时间与分寸,拿捏的分毫不差。
如今林永裳除了对徐盈玉的倾心爱慕,心内不是不感激。
福州城。
明湛也得知了淮扬丝绸绣品招商会的消息,拿着烫金的帖子好一番掂量,笑道,“林永裳如今三十五岁,就做了封疆大吏,朝中多少人不服。因这个,我听了几缸的酸话”
花瓣一样饱满的唇勾起一抹亮丽的微笑,明湛眼神流转,“单论这份伶俐,林永裳算是其中翘楚了。更难得提,他也不掺各帝都那些烂事儿,一心扑在淮扬上。这样既会做官、又会做人,也难怪能步步高升了。”
阮鸿飞道,“林永裳心地纯正,难得不迂腐,比范林希要强。不过,他血海深仇未报,将来认祖归宗时,怕是难上加难。”阮鸿飞向来是走一步看三步,林永裳如今的功绩越大,将来报仇认祖的可能性越高,他不得不提前给明湛打个预防针啥的。
“其实,现在姓林,又有何妨碍。当年范家的官司,已经过去二十年,再想翻案,谈何容易。”明湛笑道,“我从不在乎他是姓范还是姓林,只要他有才干,只要他心正,我就会用他,正所谓英雄不论出处。”
明湛的心胸比凤景乾要更加宽阔,或许是因为他的母亲是卫太后,他从未如何厌恶忌讳过当年戾太子一系的人。
而当年那些死去的人,不一定就罪不可恕。
有许多,是站错了地方。
他们死,并非是因为罪责,而是因为情势,不得不死。
如今明湛为帝,命越侯府平级袭爵,这本身就是一种暗示。
其实,这也是卫太后如今的处境。
除了那些明湛亲自提拔起来的得力干将,还有当时因支持戾太子而缩头做了几十年乌龟的家族。他们将自己家族的兴起,寄托在明湛的执政上。
这些家族,首先就以卫太后的母族永宁侯府为代表。
帝都这样热闹,老永宁侯却闭门称病已久。
实际上,老头儿结实硬朗的很。
仁宗皇帝末年的夺嫡之争,以及凤景乾执政的二十年风雨,老永宁侯都挺过来了。如今自己的女儿代政,老永宁侯自然更是没将帝都这场风云放在眼中。
倒是卫颖嘉脸色一日憔悴似一日,老永宁侯叫了卫颖嘉来,并没有多问卫颖嘉憔悴如斯的原因,只是道,“当年,德宗皇帝时,仁宗皇帝还没登基,只是太子,方皇后也仅是太子妃。那会儿,永宁侯府与靖国公府为通家之好。德宗皇帝宠爱权妃,权妃的儿子顺王殿下亦得德宗皇帝的心意。后来,顺王殿下在马场骑马时不慎落马,就此伤了腿,落下跛疾,无缘帝位。”
“你也许会说,顺王殿下原就非东宫太子,怎会与帝位有干系?”老永宁侯苍老的脸上露出温和的神色,“事实上,仁宗皇帝脾气温和又心软,文武都不及小他数年的顺王殿下。仁宗皇帝的优势在于,他是嫡出皇子,又有一个能干的太子妃,在靖国公府与先镇国公府的鼎力支持下,以仁宗皇帝的嫡长出身,就此正位东宫。”
“不过,后宫里,皇后早逝,权妃代理六宫,德宗皇帝宠爱幼子,东宫的日子极是艰难。”老永宁侯轻声道,“顺王殿下去骑马并非偶然,且马上早被动了手脚,连同后来会诊的御医都被买通,所以,顺王殿下落下残疾,再不能威胁东宫地位。接着,仁宗皇帝的奶嬷嬷顺慈夫人,拼了性命,自己服毒来抹黑权妃,自此,权妃失六宫之权。”
“顺王是德宗皇帝最为宠爱的儿子,此事,在当时若是走漏万一,就是倾族之祸。”老永宁侯道,“我那时也很年轻,尽管做了,仍是害怕,日日恶梦缠身,不得安宁。”
“颖嘉,这世上没有绝对的纯臣。若没有顺王此事,我就无法取得仁宗皇帝的信任,自然没有后来永宁侯府二十年的兴盛。”老永宁侯叹道,“我们与靖国公府的关系太密切,再怎么也挣脱不开与戾太子的关系。太后娘娘幼时,刚满周岁就被送到坤宁宫抚育。当年,我何尝不知太上皇与镇南王忌讳方皇后,但是联姻势在必行。你觉得这些年太后娘娘在云贵过的好吗?”
“我们永宁侯府与镇南王府的联姻,是纯粹的利益联姻。我为了了将永宁侯府从戾太子的泥潭里拽出来,太后娘娘就必需做出牺牲,那个时候,永宁侯府可以用来联姻的嫡女,只有太后娘娘。”老永宁侯静静说道,“联姻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是二十年的韬光养晦,方有今日。”
“我们永宁侯府的今天,是先祖沙场浴血,是历代永宁侯汲汲经营,也是所有永宁侯府子孙做出无数的牺牲得来的。”老永宁侯声音镇定,“在这个位子,你会做无数个决定。但是,最重要的决定,只有那么一两个。有些决定,做了,就不要后悔。否则,你的犹豫,会害死无数人。”
“我明白,父亲。”卫颖嘉并非不通世事与权术,他明白无数次的站队,其实就是对皇权的一种投资。现在卫太后虽是女流之辈,但是,卫太后牢牢把控着后宫三位小皇侄,就是内阁宗室,先前也不敢在卫太后跟前儿放肆。
老永宁侯道,“太后娘娘是陛下的生母,效忠陛下,就是效忠太后。”
人并非没有悲悯是非之心,但是,当一个人的生存都受到威胁时,亲儿子都能切巴切巴生吃了,什么道德伦理都是狗屁。何况在皇室,父子兄弟相残更是常态。
他们卫家,不过是做了皇家的一把刀。
何需愧疚?
无需愧疚!
还是太嫩啊,老永宁侯看儿子一眼,打发了卫颖嘉下去,自己收拾收拾进宫去了。
事实上,连凤家兄弟都给明湛闹的云山雾罩,老永宁侯的处境比凤家兄弟也好不到哪儿去。好歹凤家兄弟还有明湛去信通风,老永宁侯是两眼一摸黑,完全靠猜的。稳住儿子,他得先去女儿跟前讨个主意。
多年来,卫太后历经风雨,早已修练的宠辱不惊,心如止水。
老永宁侯来时,正好碰到安国公一行人出去。都在帝都讨生活,彼此打个招呼,老永宁侯就随着领路的内侍去了宣德殿偏殿。
卫太后温声道,“父亲免礼。”
老永宁侯坚持将礼行完,方由内侍搀扶着起身,坐在宫女搬来的绣凳上,笑道,“老臣许久没来宫里请安,尽管知道娘娘一切安好,仍是忍不住惦记娘娘的安康。如今,宫内外事务都压在娘娘身上,娘娘一定要保重啊。”
卫太后笑了笑,“宫里,太皇太后是老祖宗,德高望众。其余皇帝并没有多少妃嫔,余下的皆是太上皇的妃妾,太妃、太嫔什么的,她们多是吃斋念佛,故此,事务不多。国事有内阁处置,萧规曹随,倒不用费多大的力气。”
“这就好这就好。”虽然卫太后代政不显山不露水,无功无过的模样,但是,对于一介女流,初次代政,能将事情处理的上平八稳,已经是一种难得的本事。老永宁侯笑拈胡须,接过宫女捧上的温茶,谢赏后呷了两口道,“刚刚臣进宫时,正好碰到安国公几人出去。现今,老臣也不怎么在外走动,乍一见,他们也都是一把胡子的人了。”
卫太后露出一个微笑,“八月十五快到了,今年事情多,我想着,就不大办了。他们都是老亲贵,记得以往还在坤宁宫见过他们,许多年不见,果然是老了。”不仅人老了,胆子也变得小了。
仁宗末年戾太子的失败导致这几家二十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