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第3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3章

小说: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清末“新政”的破产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1894年,孙中山到檀香山组织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并筹划发动反清起义。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踏上革命道路之时,就高举起民主革命的旗帜,并选择了以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斗争方式。这也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根本不同之处。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章炳麟发布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强调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邹容写了《革命军》,热情讴歌革命。陈天华写了《警世钟》、《猛回头》两本小册子,号召人民奋起革命,推翻清政府这个“洋人的朝廷”。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05年11月,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民主,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被成为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民权主义:民族主义的内容“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四、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社会革命。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 封建帝制的覆灭 
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在一个月内,就有13个省及其他省的许多州县宣布起义,脱离清政府的统治。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南京临时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集中代表和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在相当程度上也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1912年三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二, 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三, 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四, 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五, 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的果实之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 
首先,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其次,在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最后,在文化思想方面,尊孔复古思潮猖獗一时。 
总之,北洋军阀政府从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思想上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全面的反攻倒算。中国重新落入了黑暗的深渊。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中国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梦想破灭了。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孙中山开始看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毅然发动武装反袁的“二次革命”。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坚持反袁武装斗争。1915年12月25日,蔡锷等在云南组织”护国军“,宣布独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的护国运动。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后,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孙中山举起了“护法”的旗帜。1917年9月,在广州成立以孙中山为元帅的护法军政府,并出师北伐。不久,西南军阀与直系军阀勾结,擅自实行停战,并且排挤孙中山,改组军政府。1918年5月21日,孙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去上海。护法运动的失败不仅是孙中山个人的失败,也标志着整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 
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 
第一, 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 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 不能建立坚强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 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了解三座大山重压下的中国政治经济状况及人民的悲惨境遇,重点把握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的斗争及其结局。
§一、 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 
(二)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三)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一)外国垄断资本在华扩张 
(二)中国封建经济占优势地位 
(三)官僚资本急剧膨胀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处境艰难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时期,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1927年后形成为官僚资产阶级);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在中国共产党产生以后,三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第一种是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 
第二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 
第三种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从根本上说,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并不具备现实性,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两个: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最终,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 
※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了解和认识: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性质和作用;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形式及代表人物;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及特点;中共二大的贡献;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原因、合作的形式、纲领;代表性工农运动的名称、时间、领导人;国民革命的过程及失败原因。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 
军阀的专制统治和割据、纷争乃至混战,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使经济遭到极大破坏。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民主与科学。 
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是切中时弊的。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并没有因为批判孔学就否定中国的全部传统文化。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十月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第一,十月革命给中国人的一个启示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第二,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 
四、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五四运动爆发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 
首先,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 
其次,是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 
再次,是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五、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第一, 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第二, 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第三,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一、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二、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三、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举行。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陈独秀任中央局书记。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一方面,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之后;另一方面,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使得一切反动势力感到深深的恐慌。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一、 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第一, 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为中国人民提出了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